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

云南考古学通论: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青铜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铜器是铜鼓,铜鼓有8种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是云南青铜时代的重器,在国际上石寨山型铜鼓又称为黑格尔Ⅰ型铜鼓,万家坝型铜鼓又称为先黑格尔Ⅰ型铜鼓。而在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的八分法中,将其明确定为万家坝型。青铜时代云南出土的铜鼓主要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

云南考古学通论: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

云南青铜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铜器是铜鼓,铜鼓有8种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是云南青铜时代的重器,在国际上石寨山型铜鼓又称为黑格尔Ⅰ型铜鼓,万家坝型铜鼓又称为先黑格尔Ⅰ型铜鼓。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的一种重要的青铜礼乐器,产生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

在中国,铜鼓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区市。在东南亚,铜鼓分布于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是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越南的北方诸省。

铜鼓是一种多功能的器物,基本功能是乐器,并有祭祀祖先、传递信息、击鼓赛神、指挥军阵、号令部众等功能。

在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族群使用铜鼓。在中国,至今仍在使用铜鼓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苗族彝族傣族佤族等。

据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1980年对中国北京、上海、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吉林、辽宁、山东地区各公立博物馆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收藏铜鼓的统计,一共有1460余面,这个数字不包括民间收藏的铜鼓。而民间,尤其是云南和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中,私人收藏的铜鼓数量非常可观。据上述统计,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收藏有506面铜鼓,其中河池县文化馆仅收藏1面,而截至1993年,广西河池市公立单位及私人共拥有铜鼓1417面[210]。以此例推之,中国各公立机构和私人收藏铜鼓数量数以万计也不足为奇。

因为古代铜鼓从诞生至今,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流传至今的铜鼓不仅数量多,而且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铜鼓,其器型、花纹、金属成分是不相同的。因此,需要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

铜鼓分类由来已久。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把铜鼓分为大、中、小三类,这种仅以大小来区分类别的办法,当然是不科学的。明代邝露作《赤雅》,把铜鼓分为“伏波鼓”和“诸葛鼓”,认为大的是伏波鼓,小的是诸葛鼓。清代的《西清古鉴》根据这种称谓,认为“大抵两川所出为诸葛遗制,而流传于百粤峒者,则皆伏波为之”。他们虽然注意到了地区和时代的差别,但又附会了马援和诸葛亮创制铜鼓的传说,也有很大的缺陷。(www.xing528.com)

最早对铜鼓采取科学分类的要算德国学者迈尔和夫瓦,他们在1898年发表的《东南亚的青铜鼓》中将52面铜鼓按形制和纹饰的不同分为6个类型;而奥地利的学者黑格尔在1902年出版的《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中将165面鼓分成了4个主要类型和3个过渡类型,为铜鼓的科学分类奠定了基础。黑格尔的四分法影响了铜鼓分类整整100年,后来学者的分类,都是在黑格尔四分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或者细化。

中国学者闻宥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古铜鼓图录》时,将中国古代铜鼓分成甲、乙、丙、丁四式;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省博物馆铜鼓图录》将馆藏铜鼓也分成甲、乙、丙、丁四式。他们都是仿照黑格尔的分类法,只是各人所分类型的排列次序有些不同而已。

1974年洪声在《广西古代铜鼓研究》一文中将广西铜鼓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每型之下分若干式,共20式。这种大型之下分小式的做法,比黑格尔等人的分类显得更细致、更准确,各类铜鼓之间的细微差别,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也就更清晰。1979年李伟卿《中国南方铜鼓的分类和断代》也是采取分大型、划小式相结合的方法,把中国南方铜鼓分为三型7式。

1978年汪宁生发表《试论中国古代铜鼓》一文,在分式上提出标型分类的意见。他主张研究铜鼓应该像研究殷周青铜器一样,先找到一些标准器作为断代、分区的尺度。为此,他列举了8批35面铜鼓作为“标准器”,然后将其他铜鼓与之比较,分别归类,从而将铜鼓分为A、B、C、D、E、F型。这种用标准器来划分类型的办法又是一个进步。但是他又将标准器的本名隐藏起来,推出英文字母序号来代替,使用起来仍有不便之处[211]。1978年,李定在《文物》杂志第11期上发表一短文《铜鼓》,直接用标准器出土地点作为分类之命名,这样可以将分类更直观、固定下来,减少用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或中国数位来代表铜鼓而引起的不便和混乱。但李定的分类法太过于简单,他把所有的铜鼓分成三式,未免失之笼统,科学性不强。

1980年3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一次中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上,张世铨发表的《论古代铜鼓的分式》,将古代铜鼓分成8种标准器,在经过与会者反复讨论,并经过七八年的调查实测研究的基础上,在1988年由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铜鼓》一书中,正式提出将古代铜鼓分为8种类型,即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这种八分法目前已被中国学者所接受和应用。而且全世界所有的铜鼓,均可以归入此8种分类方法的某种类型。而黑格尔的四分法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自己书中收入的出土于越南的“东京盖列特Ⅱ”鼓,他也不知道属于他的分类法中的哪一类。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云南频繁发现的早期铜鼓,生活在20世纪初的黑格尔没有见过,所以他的四分法里没有“早期铜鼓”的位置。而在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的八分法中,将其明确定为万家坝型。

在中国南方各省区中,铜鼓出土和收藏最多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位是云南省,而且云南省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铜鼓。青铜时代云南出土的铜鼓主要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