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中期遗址和墓葬发现24座及红河州的实地调查

云南考古学通论:中期遗址和墓葬发现24座及红河州的实地调查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清理的大约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24座墓葬。从24座墓的随葬品、墓坑形制来看,其主人属平民阶层。以最高处8座大墓为中心,其余小墓由北而南,顺坡向下呈扇面形散开,墓葬基本成列成行。随葬器物不多,其中7座墓均随葬陶罐1件,仅一座墓葬随葬有铜器。1985年8月红河州文化局、州文物管理所前往红河县,对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采集到大量遗物。

云南考古学通论:中期遗址和墓葬发现24座及红河州的实地调查

1.个旧市石榴墓地[107]

石榴坝墓地位于今个旧市倘甸乡西北方向约2千米处,东面约200米是个旧至建水的公路,墓地北高南低,呈缓坡状。1987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个旧市群众艺术馆联合组成发掘队,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在清理的大约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24座墓葬。墓葬分布不密集,未发现打破和叠压关系,而且这些墓地曾被近代墓扰乱过。地层堆积除耕土层外,依次为红土层、灰白色胶泥土层(生土)。墓坑填土有两种:一种是红褐土,另一种是黄褐土。墓葬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长1.9~2.5米、宽0.4~0.6米、深0.5~1.7米,头向东,足朝西,尸骨已腐朽无存。

其中22座墓有随葬品,共出土随葬品131件,包括青铜器、陶器、玉石器,而陶器约占一半。此外,采集品共19件。各墓随葬品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随葬青铜器和陶器为主,另一种是以随葬陶器为主。随葬器物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陶盘是基本随葬品,两种墓都有出土,数量多的达7件。铜戈是第一种墓的基本随葬品,凡随葬青铜器的墓都有,其次是铜刀。第二种墓常见陶罐、陶盘同出,盘多于罐,有的还有陶纺轮。凡出青铜器的墓都不出陶纺轮,出陶纺轮的墓则不出青铜器,这是由死者性别不同而造成的,前者应是男性,后者应为女性(见图Ⅴ—37)。

随葬品中青铜器有31件。器形有戈、锛、凿、刀、斧形器、器柄等,且器形较小。除刀以外其余保存较差,腐蚀严重。陶器69件,器形有盘、罐、纺轮,陶质粗糙,火候低,吸水性强,保存差,多数只能辨其形状,无法分型定式。玉器有25件,质地为白色软玉,有块、镯、管、珠等。石器有6件,皆为砺石。另外,还有采集的石锛和椭圆形石器各1件。从24座墓的随葬品、墓坑形制来看,其主人属平民阶层。

图Ⅴ—37 个旧石榴坝出土的铜器、陶器和石器

2.元江县洼垤打篙陡墓地[108]

1984年,元江县开展文物普查,在洼垤乡洼垤村收集到打篙陡出土的青铜器。1989年9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打篙陡发掘青铜时代墓葬3座。1989年12月至1990年1月,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玉溪地区文管所、元江县文化局组成联合发掘队,对打篙陡墓地进行正式发掘,共发现青铜时代竖穴土坑墓73座,出土随葬器物155件,另有采集品10件。

洼垤村在元江县城东58千米的群山中,打篙陡墓地在洼垤村北约1.5千米处。墓地西北高、东南低,分布在946平方米范围内。以最高处8座大墓为中心,其余小墓由北而南,顺坡向下呈扇面形散开,墓葬基本成列成行。打篙陡墓地属小型墓葬群,所存73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基本呈东西走向,头朝东、脚朝西,均未见封土和其他标志。墓葬的形制分为长方形竖穴墓68座、长方形竖穴二层台墓3座、长方形竖穴腰坑墓1座、长方形竖穴二层台腰坑墓1座共4种。其中小墓65座,墓壁基本垂直;大墓8座,墓壁斜直内收,口大底小,有的设有二层台或腰坑,有的墓壁经拍打光滑。填土系原墓坑土回填,为红褐土,或夹灰白色、酱色风化碎石的红褐色花土。骸骨多无存,葬式不明,未见葬具痕迹,但从少数大墓设二层台看,似原有木棺。有随葬品的墓共计45座,占墓总数的62%。随葬器物一般为1~4件,最多者14件,多为陶制生活用具和青铜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等。陶器多置于墓坑东西两端,也有打碎后随葬的陶器,多数放在墓主下肢部位,铜矛一般在墓主头端左侧,斧、钺置于胸部和腹部,耳环在生前佩戴的位置,其他铜器、石器大多在墓主足端。

随葬品的质料有铜、陶、玉、石,按用途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等。铜器中的兵器有钺、斧、矛、戈、剑、刀、匕首;生产工具有鑺、凿、刻刀形器;装饰品为扣、扣形饰,此外尚有铃及残铜器等共78件。多采用双合范铸造,仅戈用复合范浇铸。陶器共62件,以夹砂黑陶为主,其余为夹砂红褐陶,质地疏松粗糙,火候较低。出土陶器无一完整,对残片的观察可知均为圈足器,无耳、无流口、素面,多为手制,具体有罐、釜、瓶、纺轮四类。玉器、石器有玉耳环、石珠、石镞、石斧、砺石等(见图Ⅴ—38)。

图Ⅴ—38 元江洼垤打篙陡出土的铜器(www.xing528.com)

3.蒙自市鸣鹫墓地[109]

鸣鹫青铜时代墓地位于蒙自市城东北约40千米的静灵山东麓、杨柳河东岸的缓坡地上,墓地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

1989年7月,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红河州文管所和蒙自县文管所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鸣鹫乡中学内正在施工的球场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面积468平方米。清理出墓葬8座,清理出土的随葬器物13件,并从工地现场采集到一批重要的青铜器、陶器、石器共计30多件。

该墓地的8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不多,其中7座墓均随葬陶罐1件,仅一座墓葬随葬有铜器。墓里的骸骨已朽,墓向只能根据墓坑分两种:一种朝东南分布在墓地北部,一种朝东北分布在南部,墓葬直接开口于表土层下。

随葬器物可分为陶器、青铜器两类。陶器共8件,其中能修复复原的5件,均为灰黑色陶,器形均较小,手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陶土中有天然的细砂粒,所有陶器均为素面,具体包括罐、钵、纺轮3种。铜器共5件,器类有矛、扣饰、铜簇3种(见图Ⅴ—39)。

图Ⅴ—39 蒙自鸣鹫出土的青铜器

从现场采集到的采集器中,铜器器物种类有矛、钺、戈、凿、戒指、釜、铃舌、铃、尊、鑺,石器有锛、石纺轮、砺石。从墓地规模和出土器物来看,该墓地应是有一定地位的部族墓地。

4.红河县阿底坡青铜时代遗址[110]

阿底坡遗址位于红河县城北30千米处,地处红河与小河底河交汇处以南约300米,也是元江、石屏、红河三县的交界处。1985年初夏,云南公路二处桥工队和大理施工队外包组在今红河县迤萨镇勐甸村以北阿底坡山麓与元江县洼垤区莫西格山南麓的红河北岸渡口处,距小河底河约300米处建桥施工时发现一批青铜器。1985年8月红河州文化局、州文物管理所前往红河县,对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采集到大量遗物。

在该遗址采集到的遗物有青铜器、陶器、人牙、人骨碎片、炭屑、红烧土。其中铜器115件,器类为矛、戚、钺、斧、镞;陶器为手制,使用泥条盘筑法,陶质为夹砂红陶和夹砂黑陶。它们都装饰有粗绳纹线条,五块碎片可辨出是四种器物的口沿和底部。器类主要是罐,分为长领罐、短颈敞口罐、侈口高领罐3种,另两块碎片质地轻且硬,内粗外滑,内外壁均有烟熏痕迹,器型不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