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市,丽江市的玉龙县和宁蒗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和泸水市[71]。滇西北地区的岩画分为金沙江和怒江两大流域分布区。
(一)金沙江流域
金沙江及其支流目前发现29处,可辨图像约2300个。多分布在面向江面的开阔的岩厦,图像多绘制在靠近水源的岩厦的背阴处或岩洞的内壁及岩石上,颜料主要为红色。绘制的内容多为写实主义的动物轮廓图案,绘制的动物形象层层相叠,甚至黄、白、黑、绿等颜色绘制的动物同时出现在同一岩壁上,绝大多数岩画绘制较为随意,无统一布局。这些岩画点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市、玉龙县和宁蒗县[72](见图Ⅳ—45)。
图Ⅳ—45 金沙江流域史前岩画分布示意图[73]
1.香格里拉市岩画[74]
香格里拉市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点,境内雪岭绵延,三面环江。香格里拉市境内金沙江岩画分布在香格里拉市东面的三坝纳西民族乡的渣日村附近金沙江边和洛吉乡洛吉河两岸。现已发现的岩画群共12个岩画点:即花吉孜岩画、廖家罗考岩画、昂畏威坦岩画、硝厂居安肯岩画、松魅丫口岩画、敦自安玻考岩画、拉考丹昂考岩画、雷打牛堡岩画、昂垛股岩画、腰岩岩画、干坪子岩画、车轴岩画。
(1)花吉孜岩画。该岩画位于下渣日村南面的金沙江边,岩画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两个岩画区,第一区画面上用黑色原料绘有形似于“十”“工”“丰”等的符号,在其画面右下部有一对动物耳朵,用红色原料绘制。第二区岩画由四组岩画组成,绘制有大约4只重叠的野生动物图像,能够辨认的有野牛、獐子、独角岩羊、岩羊、鹿、盘羊等。野牛用黄色颜料,其余用红色,颜色较为黯淡。下层岩画因为被雨水长期侵蚀,图像十分模糊,能够辨认的为3个长1.7米的大獐子。
图Ⅳ—46 廖家罗考岩画
(2)廖家罗考岩画。该岩画位于上渣日村南面山崖下,岩画面积不大,以崖壁天然石缝为界分为二组。绘制的图像能够辨认的有獐子、野绵羊、岩羊、鹿等野生动物。图像全部用红色颜料绘制,笔画很细,画面线条粗细均匀,画风清丽,画面表现出的信息是可以在此狩猎,这里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见图Ⅳ—46)。
(3)昂畏威坦岩画。该岩画画面较为分散,整个岩厦全长30米,图像集中于左边的15米。这些岩画从左至右分为6个区。绘制的图像有盘羊、野牛、獐子、岩羊、野猪等,其中盘羊和岩羊图像最多。图像用红色颜料绘制,绘制得很大,十分醒目(见图Ⅳ—47)。
图Ⅳ—47 昂畏威坦岩画
(4)硝厂居安肯岩画。该岩画位于山崖的一个断层上,从目前残存的褐色斑痕迹来看,整个岩厦原来应该都有岩画,但是后期由于雨水、泥浆的冲刷而遭到毁坏。目前能够辨认的图像为一只岩羊,较小,只有手指那么长。羊角用单线绘成,后腿残缺,前腿往前伸,体现奔跑状。
(5)松魅丫口岩画。该岩画位于崖洞内壁,有岩画的洞壁长22米,最高的图像距地面3.45米。由于洞内滴水的侵蚀,多数岩画较为模糊。残存的图像可以辨认的有野牛、鹿、麂、獐子、野猪、盘羊等。全部用红褐色颜料绘制,图像线条由复线勾勒,粗线描绘和排线。其中绘制3头大型的鹿,鹿头长0.5米,分叉的鹿角十分醒目,极富美感。
(6)敦自安玻考岩画。该岩画位于敦自安玻考的坡形崖洞的北壁上,分左右两部分。左边面积为1.5×1.4米,绘制的图像主要为5只岩羊,全身用线条画满,羊角绘制十分逼真,运用色彩的浓淡体现图像光线的明暗。右边面积为1.2×1.4米,绘制的为一头往右抬起的野猪,猪嘴往上翘起,特征明显,身体部分已经不存在了(见图Ⅳ—48)。
图Ⅳ—48 敦自安玻考岩画的野猪
(7)拉考丹昂考岩画。该岩画分上、下两台,上台有岩画的崖面长6米、高2米。因为很多地方的崖面脱落使岩画破损较大,残存图像可以辨认的有岩羊、野猪、鹿、盘羊、獐子等,用黄红两色颜料绘制。下台岩画长4.3米、高1.7米,离地面1米左右,分为北、中、南三组,绘制有獐子、鹿、盘羊,大部分残损,只留有头部,用红色颜料绘制。该地点岩画运用了动物图像整块涂抹色彩的剪影状画法,图像艺术的厚重感突出。
(8)雷打牛堡岩画。这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岩画点,岩画主要分布在岩洞东北和西南壁。东北壁岩画长9.6米,因为风吹日晒、风化和雨水冲刷,造成表层脱落和被岩浆水覆盖,对岩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残存中可以辨认的线条分析,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一野牛头轮廓和一只残缺的牛角。第二组为依稀可见的一头大型野牛,残存牛角、牛耳和脊线。第三组为图像相对较小的一只獐子和岩羊。另外,还有三组用褐红色和土黄色原料绘制的互相交织的大型动物图像,有野猪头、鹿头、獐子头等。西南壁用红色和土黄色两种颜料绘制,但是由于被烟灰覆盖,多数岩画无法辨认。可以辨认的大致分为左右两组,第一组为用褐红色绘制的不明的肥壮动物;第二组为用褐红色绘制的一只獐子和红色的岩羊头,在其周围还有一些无法辨识的形体残缺的动物的耳和角(见图Ⅳ—49)。
图Ⅳ—49 有游动线条的兽头
(9)昂垛股岩画。该岩画位于木胜土村对面的洛吉河北面山上的崖洞内,岩画内容残碎,图像零星可辨。从左到右分为6个区,绘制有野牛、盘羊及无法辨识的动物和符号等。图像全部用褐红色颜料绘制,条线复绘,多残留动物的耳、角、嘴和脊线。
(10)腰岩岩画。该岩画从左到右整个岩画可以分为3个区:第1区可以辨识的图像为一雌一雄的两只獐子,抬头交嘴极为亲密;第2区绘有4只岩羊图像,两大两小,大的为一雌一雄,雌的腹部肥大,似有身孕。雄的生殖器突出;第3区绘有鹿、麂、野牛和不知名的动物,其中大型野牛图像用黄色颜料绘制盖满了整个画面,而野牛和鹿的大部分绘有以褐红色的以点连成虚线的左右绕行图,形成图像重叠(见图Ⅳ—50)。
图Ⅳ—50 具有多重叠压关系的鹿和牛形象岩画
(11)干坪子岩画。该岩画位于洛吉河北边的高山坪子的山崖崖壁上,由于自然侵蚀,漫漶十分严重。多数地方已经剥落,只有零星痕迹。在极个别的地方可以辨认出一些猴群、鹿和山驴模糊的图像,其中猴群图像为一只攀扶着一只,表现出猴群活动的特征,该区域至今仍有猴群生活。
(12)车轴岩画。该岩画位于金江镇车轴村边“关门山”岩壁上,遗存岩画的岩体垂直角度超过90度,底部大面积凹陷,避免了自然侵蚀,使得岩画得以长期保存。岩画为一处四组,目前可以辨识的图案共有8幅,内容为人物、麂子、几何符号、曲线图案,其中人物图案较为矮小,不占主要地位。目前较为清晰是一幅狩猎图:一个小人拿着比他还高的弓箭射杀一头鹿,长长的箭杆刺到鹿体,鹿中箭后高高跃起。鹿上方还绘有一只中箭的鸟,稍远的右上方是一只正在往下掉的飞禽。整个画面线条简洁、夸张,动作十分传神(见图Ⅳ—51)。
图Ⅳ—51 车轴岩画的狩猎图
图Ⅳ—52 拉考丹昂考岩画的獐子
目前从香格里拉市发现的岩画的图案来看,主要题材和图像都是野生动物,如廖家罗考岩画点的岩羊、野绵羊、獐子、鹿等动物笔画纤细,画面线条粗细均匀,画风清丽;松魅丫口岩画点绘有野牛、鹿、麂子、獐子、野猪、盘羊等,它们有的复线勾勒、有的粗线描绘、有的排线点画,极富美感;拉考丹昂考岩画点则运用动物图像整块涂抹色彩的剪影绘画技法,增强了图像艺术的厚重感,特别是其中一幅图中昂首抬足的獐子,单线勾勒,富有动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见图Ⅳ—52)。有一些生产工具和几何图案,如硝厂居安肯岩画点绘有在“O”上面向左拉线的符号,很像东巴文的水字简写;车轴岩画点的“手印线条”符号,是五指摊开盖上去的,很吻合图形。此外,岩画群里还有极少数人物图像,但都较矮小且不占主要位置。
2.玉龙县岩画[75]
丽江市地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衔接地段,兼有横断山峡谷和滇西北高原两种地形特征。丽江市是被金沙江环绕的地区,境内的金沙江岩画从1991年至今共发现14个点,它们按从上游到下游排列为虎跳峡大崖洞岩画、夯桑柯律柯岩画、夯桑哥本丁葛岩画、夯桑柯明柯下岩画、夯桑柯明柯上岩画、补美罗岩画、琪罗岩画、古美柯岩画、达柯罗美满岩画、里套休拉考岩画、江凹衬丹柯岩画、妥良初娄布敖空岩画、妥良初同尺敖嘎岩画和洪门口音彼若构肯昂岩画。主要分布在自虎跳峡至洪门口长达180多千米的金沙江沿岸,这里悬崖万丈,一些岩画点是世居的纳西族信仰东巴教,献祭神灵的地方,当地纳西族东巴也视这些岩画为东巴先祖遗存。现将重要的几处岩画点简要介绍如下。
(1)夯桑柯律柯岩画。该岩画位于一处叫拉肯詹孜山梁的断崖上,自东向西有3组6个洞穴状岩厦,岩画位于东端一组的2个洞穴内,共分3组,可以辨识的图像有岩羊和野牛,均用红色颜料绘制。
(2)夯桑哥本丁葛岩画。该岩画位于拉肯詹孜山梁下的一个崖洞里。岩画分布在嵌在崖壁上和坠在地面上的砂石断面上,可以分为6个区。第1区为一只正在奔跑的獐子。第2区分a、b两块,a块为中箭的母野牛,b块为母黑麂子。第3区可以辨识的有母麂子、野猪、羚羊。第4区图像保存极差,仅仅在七八颗石头上残存有作画原料的朱红色斑点,在石头上依稀可以辨出是一只动物的后躯。第5区为一持弓箭者站在动物前。第6区为两个獐子重叠在一起。图像全部用褐红色颜料绘制(见图Ⅳ—53)。(www.xing528.com)
图Ⅳ—53 夯桑哥本丁葛岩画
(3)夯桑柯明柯下岩画。该岩画分布在崖洞的西壁洞口处、西壁和北壁。从左到右可以分为6个区,内容有麂子、岩羊、鹿、盘羊、獐子、猴子等野生动物及多个人物图像。全部用红色颜料绘制,图像较为清晰,用白描和剪影涂色手法相结合,线条和色块相互配合,疏密有致。或大胆夸张,如第5区绘制的巨大的野牛,身长2.3米、高1.6米,身上和周围画有21个野生动物;或刻画入微,如第3区的图像较为清晰,绘制的动物有的在行走,有的则止步凝视,有的在奔跑,有的回头张望,很好地表现了动物的运动状态,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画面。
(4)里套休拉考岩画。该岩画分布在长15米、离地高2米的崖壁上,岩画可以分为零星的4组。第1组为2只行走的獐子,第2组图像不明,第3组绘有麂子、獐子、岩羊等6个动物,第4组为由野牛、盘羊、獐子等动物组成的叠压交错的群兽图像。这种多重交错的群兽图像,形成了金沙江岩画的特殊风格(见图Ⅳ—54)。
图Ⅳ—54 里套休拉考岩画
(5)洪门口音彼若构肯昂岩画。该岩画点为目前玉龙县已发现的岩画中面积仅次于古美柯岩画的一个大型岩画点。有岩画遗迹的崖壁高15米、长30米左右。从左到右可以分为8个区。图像内容有野牛、野猪、麂子、獐子、几何符号等,构图左右上下重叠交织,使用褐红、黑、黄、蓝4种颜色,绘画面积大,是金沙江岩画中使用颜色最多的一个点,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玉龙县岩画的绘画颜料主要为矿物质。采用多色彩绘图,大量运用褐红色、淡黄色、深黄色、黑色、青色等颜料。岩画大部分绘在崖洞口和崖厦石壁上,内容主要为4种:一是野生动物,如夯桑柯律柯岩画点的大型野牛;夯桑柯明柯下岩画点岩羊、鹿、盘羊、獐子、麂子、驴、老虎、猴子等动物形象;古美柯岩画点的巨型盘羊、野牛、岩羊等。二是人物,如夯桑柯明柯下岩画点一幅画中一男子双脚叉开骑在驴上,手里拿着弓箭,一女子盘腿坐于驴上,长发飘逸,极富动感(见图Ⅳ—55);另一幅图则是一人举臂高喊,一手拿绳。这些表现了先人驯兽狩猎的想象,或是对神话的描摹,对山歌情诗的写意,综合运用白描与剪影涂色手法,线条和色块相配合,大胆夸张与细致入微相结合,疏密有致,建构出和谐交融而又层次丰富的画面。三是工具,如夯桑哥本丁葛岩画点中的弓、箭,妥良初同尺敖嘎岩画点的木棍、石子等狩猎工具。四是符号,江凹衬丹柯岩画点可见到一些抽象符号,其中一处绘有一个符号与东巴文的“人”字完全相同,另一处则似东巴文的“署神”,此处岩画可能晚于新石器时代。
图Ⅳ—55 双人骑兽图
玉龙县岩画运用多色彩绘涂,且图像多交错重叠,极为丰富多彩,显得宏伟壮观、独具特色(见图Ⅳ—56)。
图Ⅳ—56 中箭的野牛
3.宁蒗县岩画[76]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与丽江市隔江相望。金沙江从县境西北部三江口自然村西与由北向南沿县界流来的冲天河汇流后,进入宁蒗县境,往南奔流,经托甸、拉伯、宜底、库脚、拖脚、金棉、龙通等地,流入永胜县境,过境段全长105千米。宁蒗县境的岩画就主要分布在此过境段的金沙江边,即翠玉傈僳族普米族民族乡和金棉乡的金沙江边,共发现20多个岩画点,是金沙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宁蒗县岩画的分布点主要集中在艾来岩画点、郑股岩画点、喇嘛妥吾庚空岩画点三处。多以狩猎题材为主,图像多为野生动物、生产工具和抽象符号。
(1)艾来岩画。从现存的岩画来看,可分为2个区:1区中下部的一块石面上绘有头朝左的一只盘羊、一只獐子与朝右的两只残缺动物;2区的石面上绘有朝左似野牛,朝右似獐子的两只动物。以上2区动物图像均为左右重叠交织绘制(见图Ⅳ—57)。
图Ⅳ—57 艾来岩画中的野牛与獐子
(2)郑股岩画。该岩画亦分为3个区,第1区可视图像为三幅,上面一幅为褐红色涂抹的獐子,体大耳小,回首顾盼;其下是褐红色线条勾勒的两只獐子,一笔勾画,向右伸颈站立。第2区图像是用褐红色和黑色两种颜料绘制的大型动物,图像残缺。第3区在第2区下方,有3组图像,1组绘一头直立张着右前肢的熊;2组是一只头朝左的盘羊和一只头往底下伸的獐子;3组绘有野猪、岩羊等五六只野生动物(见图Ⅳ—58)。
图Ⅳ—58 郑股岩画中并行的动物
(3)喇嘛妥吾庚空岩画。该岩画点现存的图像从左到右可分为6个组。第1组绘于长7米的崖穴顶部,从左至右绘7个大小不等的朱色圆圈。第2组绘有白色五重圆圈,圆圈旁有红色线引到右边的第3组处;椭圆形圈内加横线、十字、圆形、月牙形等符号;多条横线加条纵线,多条横线与多条纵线相交,在多条红色横线与一条纵线相交的图上再各加黄色横线和波浪线;在圆圈内加纵横交错线,在长方形框内加波浪形横线或纵横垂直的交错线,两线交叉,圆圈中加直线使一头出圈并在圆内两格各加一黄色圆点;第三层线至第四层等多重波浪形横线图,在长方形框中加各种几何图案,用料有红、黄、白3种颜色;有一个图形似狗头,眼为圆圈无睛,还有用白色颜料画的人身蛇尾图;连贯排成两行的山形图,上行为9个三角形连排成一行,下行为8个三角形连排而成等。第3组绘有黄色、红色圆圈。第4组也是用黄色、白色、红色绘20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图。第5组红黄相间的岩石上左右各画一个反“S”形,中间有一个“H”形图案。第6组绘有山形波浪图和圆圈内“X”符号与横线相交图像等不规则图形。
虽然由于受自然风化、雨淋、日晒、烟熏、泥浆侵蚀覆盖及人为的破坏,导致宁蒗县岩画的大量画像模糊不清,但其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其中一些在香格里拉、丽江岩画中未出现过的野生动物与抽象符号大大丰富了金沙江岩画的内容。
金沙江流域发现的岩画为狩猎采集的人群所绘的彩绘岩画,采用写实主义风格绘制了大量的与狩猎有关的野牛、鹿、麂子、岩羊、盘羊、野猪、獐子、猴子、野驴等动物图像。所描绘的图像形象生动、刻画准确、用笔娴熟,这种写实的绘画风格与我国目前三大岩画系统差异明显。这些岩画很好地反映了早期狩猎采集的人类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早期人类的精神面貌,是研究金沙江流域早期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据。金沙江岩画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川滇藏交界处,自古以来是族群迁徙和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多元文化交汇区,岩画作为表现上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早期人类迁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且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的金沙江岩画极大地充实了我国乃至世界史前岩画的深入研究,为原始艺术发展史和生态环境演变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学证据[77]。
(二)怒江流域
目前怒江流域发现岩画约10处,分布在怒江及其支流所在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中段的山崖和崖洞中。其画风朴拙有力,符号化程度高[78]。福贡县岩画共发现三处:匹河岩画、高黎贡山岩画和碧罗雪山岩画[79]。
1.匹河岩画
匹河岩画位于怒江畔福贡县匹河西岸托别村附近一个临江崖洞里。岩画用土红色颜料绘于崖壁上,可辨图像7个,大的长1米,宽0.5米,可辨出单线平涂的太阳形、兽形、叶形、根茎形,笔力遒劲,颜色入石三分,与苍褐的岩石融为一体,画风粗放有力。当地怒族人把这些岩画上的图像看作是绘画(见图Ⅳ—59)。
图Ⅳ—59 匹河岩画
2.高黎贡山岩画和碧罗雪山岩画
高黎贡山岩画位于高黎贡山海拔2000多米处的一个洞穴上部离地2米的崖壁上。画面长5米、高1米,用红色颜料绘成,现存图像12个,有人物、动物、太阳等,大的高46厘米、宽25厘米;小的高10厘米、宽8厘米。碧罗雪山岩画发现于碧罗雪山海拔1400米处,整幅岩画画面长14米、高1.2米,100多个图像可分为3组,有人物、兽类、飞禽、日月、符号等造型生动的图像。图像大的高达50厘米,小的高12厘米,用黑色颜料绘制而成,画风古拙(见图Ⅳ—60)。
图Ⅳ—60 碧罗雪山岩画中的骑马出门图
怒江流域岩画多位于险峻的峡谷峭壁和岩洞里,人迹罕至,人们应该是出于某种特殊的宗教信仰或自然崇拜,作画者可能是猎人或祭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