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是禾本科植物,它的外部形态接近栽培稻。野生稻稻穗属圆锥花序,谷粒称颖果,多呈淡棕红色,结实率低,谷粒边熟边落。我国现存野生稻有三种:
(1)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Perennis),俗名“学禾”“鹤禾”“野禾”“鬼禾”。多年生,宿根性,9~11月出穗,一般生长在沼泽地、草塘或溪河沿岸。在我国分布于北纬18°15′~25°范围内。在印度阿萨姆邦(位于北纬22°~28°)也有普通野生稻O.perennis和O.spontanea分布,曼尼普尔邦也有这两种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在缅甸密支那周围(北纬25°5′)有perennis大片地生长着。
(2)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俗名“山鸡谷”“神禾”等。多年生,宿根性,10~11月出穗。在我国分布于北纬18°25′~24°10′之间。
(3)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俗名“野谷”“竹草”“山谷”等。多年生,宿根性,除隆冬外,终年不断出穗成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18°10′~24°46′范围内。印度阿萨姆邦山岳地带也有疣粒野生稻O.garanulata分布[47]。
广东农林学院农学系根据我国南方各省野生稻的研究表明,其分布规律大致为: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沼泽地、草塘及溪河沿岸;药用野生稻在少阳光照射的山谷水湿地;疣粒野生稻则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河谷两岸荫蔽的灌木丛林中。三种野生稻的共同生态特性是均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江河流域附近,要求有一定的水湿条件[48]。尤其普通野生稻与人工稻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它比其他两种野生稻要求更强的水湿条件,也可以说是纯系长年生长的水生植物[49]。
有关野生稻和人工稻的关系,国内外农学专家一致认为最早的人工稻是由野生稻经过长期驯化培植而来。如云南农科院程侃声先生等研究表明,云南部分人工稻品种,在性状、同功酶谱及染色体核型方面,均表现出较多的原始性,与野生稻的关系十分密切。既然人工稻起源于野生稻这一大的前提是肯定的和没有争议的,那么根据早期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性探讨人工稻的最早起源地,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50]。(www.xing528.com)
目前,云南共发现野生稻采集点100多处,毫无疑问,云南是具备野生稻及早期人工稻生长条件的。
并非所有野生稻都能驯化为栽培稻,只有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才是今天栽培稻的祖先。亚洲栽培稻(O.sativa.L.)系由单一野生种进化而来,或由不同野生种进化而来,对此农学界尚有争议。
云南已有100多个地点发现野生稻,包括西双版纳、德宏、保山、思茅(今普洱)、临沧、红河、大理等地。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三种,均为多年生、宿根性,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河谷附近,小片零星生长。
目前,出土史前稻谷年代最早者在5000年前左右(剑川海门口遗址第9层地层采集到少量炭化稻),但云南作为亚洲栽培稻起源地具备许多条件。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植物种类多达15000余种,约占全国的一半,拥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各种农作物应有尽有,目前已有多达30多种作物、近万份品种资料。云南的稻种资料现有3000多种,既有籼粳、水陆、黏糯、光谷以及早、中、晚稻之分,又有籼粳性状交错的类型。云南稻谷栽培垂直分布,从海拔40米(河口县)至海拔2600米(维西县攀天阁)均能种稻。云南的地形条件、自然环境、气候因素等形成作物变异中心。日本遗传学者中川原对亚洲各地一千多个原始地方稻种进行了酯酶同功酶研究,并对各组合类型的亲缘性作了分析,认为在中国云南、老挝、缅甸、印度阿萨姆等地带的栽培稻,性质相同的种类很多,是一些性质相同的稻米群。上述这些地方(中川原称为“东南亚山地”)是亚洲栽培稻的“基因中心”。张德慈博士认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是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恒河沿岸,沿着上缅甸,经泰国北部和老挝,直到越南北部和中国南部这一幅员广阔地带……稻的栽培化是在这一地带内部,或在边界部分独立或同时产生的。[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