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发现的马厂遗址位于今鲁甸县文屏镇马厂村周围。该村建在一座小丘陵之上,周围是一片沼泽,史前文物和树木均埋在沼泽之中。1959年在昭通市昭阳区北12千米的官寨发现闸心场遗址,云南省文物工作队进行过试掘。1982年在鲁甸县野石发现一处大型聚落遗址[6]。1992年,在巧家县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和土坑墓[7]。
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在鲁甸、昭阳、巧家、大关、绥江等区县。本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以闸心场类型为代表,闸心场遗址距现昭阳区12千米,附近是丘陵地带。在闸心场西面约130米处,紧接着小米村北面,有一片开阔高地,南北约400米、东西约500米,在高地中心和北面断层边缘,发现3个地点暴露出陶片。第1地点堆积较厚,面积也较大,共有4层堆积:第1层,耕土,厚6~30厘米;第2层,黄灰色沙土,厚48厘米;第3层,黄色胶土;第4层,黑色胶土。在黄色及黑色胶土中,各夹有一层密集的陶片和少数石器,厚10~40厘米。这两层陶片不相连接,陶片极为破碎(见图Ⅳ—10)。
图Ⅳ—10 滇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
在出土陶器和石器中,石器4件,1件只残存上半段,似为斧类,其余3件基本上完好。石锛2件,大的1件呈梯形,双面刃,刃的斜度不完全对称。小的1件较为窄长,两面刃的斜度对称。另有1件扁圆形石器,磨制精致,发现时已残缺。(www.xing528.com)
在探沟中掘出300多块陶片。除2件外,其余都很破碎,不能复原。从残片上看,泥质橙黄陶最多,其中少部分有平行划纹和点线纹及粗弦纹,多施于器物口沿及肩部,器形有平底侈口罐及瓶类,其次为灰陶,颜色不纯。器形多为长颈单耳小瓶,和马厂遗址相同。比较完整的器物有2件,其中一件为平底侈口罐,系泥质橙黄陶,口壁有粗弦纹3道,腹部稍鼓。此类罐在马厂遗址中也有,多数都有单耳,这件因上端缺了一块,不知原来是否有耳。单耳小瓶1件,泥质红陶,因火候不均,部分表面呈红黄色。侈口、细颈、鼓腹,腹下端逐渐收缩为细圆柱状,小平底,耳已缺。此类瓶在马厂遗址中较为普遍。
闸心场新石器文化与马厂虽同属一个类型,但陶器的型式似乎没有马厂多,烧造技术也差一些。而且纯色陶器见少,多为红灰间杂。马厂陶器有一部分涂过一层黑色陶衣,这里陶器不知有否?目前尚未发现这种做法。从陶器上看,它的时代可能比马厂遗址稍早一点,根据昭通地区的历史沿革来看,其下限不会晚于战国以后。
云南全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先后已发现数百处,大部分集中在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马厂遗址的调查和闸心场的试掘,使人们对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和特色有了一些认识。从器物上比较,这里没有出过石刀和石镞,常见的是梯形石锛,陶器以带耳小平底瓶和侈口小罐为最多,而在滇池和洱海地区没有发现过这两种器形。陶器的纹饰种类不多,比较常见的是平行划纹和粗弦纹,滇池地区的各种划纹和洱海地区断线压纹在这里尚未发现,洱海地区的橙黄色陶及滇池地区的泥质红陶在这里都没有发现。闸心场虽有许多陶器外表呈红黄色,但胎质仍为灰色,马厂陶器中有少数表皮极黑、打磨光亮,在滇池地区也没发现。由于遗址发现较少,器物发现也少,对于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全貌,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后才能再进行全面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