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的研究成果

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滇池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大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西界已到禄丰县。贝丘遗址是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出土遗物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类型,。主要分布在滇中的滇池、抚仙湖、杞麓湖的湖滨地区。[4]该遗址中海东类型文化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滇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海东类型遗存的认识。而本省其他地区没有此类石锛。

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的研究成果

滇池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大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湖岸线长150多千米,湖水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流域面积2960多平方千米。滇池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东岸土地广阔肥沃,很适合古代居民在此进行农耕和渔猎活动。

20世纪50~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滇池地区发现石器时代遗址20多处。其中,滇池沿岸有17处:官渡、石碑村、石子河、古城、团山村、石寨山、河泊所、渠西里、兴旺村、后街、老街、白塔村、白塔山、黑林铺、乌龙铺、安江、象山。这些遗址中,离滇池最近的是团山村遗址,仅150米。最远的是白塔村,有6千米。多数遗址分布在滇池东岸。

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地区也分布着属滇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比较重要的有20世纪80~90年代发现的江川县光坟头、太平地、螺蛳山遗址;通海县空山、打坝山、海东遗址。

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西界已到禄丰县。该县金山茅草洼、长地箐、衫老棵、赵家村、北厂、孙家坟、麻栗坡、启明桥、腰站等地均发现属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有段石锛、有肩有段石锛。

贝丘遗址是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出土遗物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类型,(见图Ⅳ—6)。主要分布在滇中的滇池、抚仙湖、杞麓湖的湖滨地区。主要特征为在湖边的平地或小山丘堆积有大量的被人工敲打过的螺壳以及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角器以及各种水、陆生物遗存和人类骨骸等共存。延续时间比较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图Ⅳ—6 贝丘遗址地层剖面(通海兴玉遗址2号探方东壁)

贝丘遗址分为在湖滨台地上和湖滨小山丘两种情况。主要遗址分布堆积情况如下:

第一种情况,分布在距离湖岸不远的一、二层台地上的遗址。根据螺壳堆积的情况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

(1)第一种类型,遗址分布在平地上,螺蛳壳堆积成小山,如官渡、河泊所、兴旺村、老街、光坟头、大平地、螺蛳山、小龙潭、老空山、杨山、海东等遗址。面积最大的为老街遗址,约500×130米;堆积最高的是晋宁河泊所遗址,高约8米。此类遗址的特点是螺蛳壳堆积较高,而且往往暴露在地表面,极引人注目。同时,在部分遗址内发现人类活动遗迹,如海东遗址,发现墓葬30座和火堆40个。江川光坟头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地层,发现半地穴式房屋建筑26座,灰坑40个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活动面11处。2015年发掘的通海兴玉遗址,分布面积约5.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53平方米。文化层厚度8.2~9.4米,是目前国内发掘深度最大的贝丘遗址,该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西汉中晚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发掘者将其命名为“海东类型”。该类型文化遗存目前发现有遗迹12座墓葬,3座灰坑及部分柱洞。12座墓葬中除5座人骨保存不完整外,其余7座墓葬式均为屈肢葬,经人骨测定,6、7号墓屈肢葬人骨肱骨上肌肉附着点突起明显,髌骨上发现有挤压痕迹,说明划船是一项经常性活动。绳纹圜底罐、圈足罐、尖底瓶以及绳纹陶片和磨光陶片若干,还有少部分磨制骨器、石镞和石环等。另外,地层内发现较多非家养大型动物骨骼,说明狩猎经济占有一定的比重。人骨测年3945±100年(发掘编号1号墓葬)、4235±150年(发掘编号13号墓葬)。[4]该遗址中海东类型文化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滇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海东类型遗存的认识。7座墓葬获取的曲肢葬人骨,为研究海东类型遗存的族属来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5](见图Ⅳ—7)。

图Ⅳ—7 通海兴义贝丘遗址航拍图

(2)第二种类型,遗址也分布在平地上,但螺蛳壳堆积并未形成高堆状,也没有大量暴露在地表面,文化层是深灰色的松土,其中夹杂少量螺蛳壳。此类遗址保存较好,如白塔村和后村等遗址。

第二种情况,分布在湖边小山丘上的遗址。分布在高33~45米的山腰中,如白塔山、石寨山和李家山。此类遗址的螺蛳壳堆积暴露在地表面,但堆积不高,也不太引人注目,原保存情况还好。

表Ⅳ—1:云南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地区贝丘遗址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遗址的文化内涵包括陶器、石器和骨器。遗物以陶片为主,石器次之、骨器再次之。陶器有下列3种:(www.xing528.com)

(1)泥质红陶,占80%以上,陶质差,器壁厚,火候低,均为手制,制作粗糙,口缘上常有手捏痕迹。用稻穗、稻壳作垫,故可在陶器上看到稻穗、稻壳的痕迹,有的还可以看到稻壳。器形简单,有凸底浅盘、平底小碗和卷边小碗等,器底有同心圆圈纹饰。

(2)夹砂红陶,一般轮制,少数手制,以白色螺蛳壳作掺和料,陶质较差。器形有侈口罐、直口罐、盆、钵、釜、圈足器等。纹饰有小方格纹、斜方格纹、草叶纹、斜线纹、点纹或由人字纹、斜十字纹组成的图案。除小方格纹为印纹外,其余均为划纹。

(3)夹砂灰陶,手制或轮制,以螺蛳壳细末作掺和料,器壁薄。器形有侈口罐、带流罐、圈足器和器盖等。纹饰有斜十字纹、波浪纹、小方格纹和斜线纹等,均系划纹,有的表面磨光。

以上三种陶器在各遗址中多寡不等,其中石寨山、河泊所、白塔山等处,以泥质红陶为多,夹砂红陶少见,制陶技术比较原始,大约是比较早的遗址。另一些遗址的泥质红陶较少,夹砂陶较多,器形较大,制作也较精致,时代应当较晚(见图Ⅳ—8)。

图Ⅳ—8 滇池地区出土的陶器

石器种类有石斧、石锛、细腰石锤、砺石、石锥、石敲砸器、石刀形器等。石器磨制较多、打制较少。石器最有特色的是有肩有段石锛,如江川头嘴山出土的有肩有段石锛,“灰绿色砂石、磨制精细,器身扁平,正面平直偏刃;背面上段断面呈长方形,中部右边有一道装柄系绳的浅沟痕迹,往下微微隆起,两侧肩部凸出,弧刃。长6.3厘米、刃宽6.9厘米、厚2厘米,与海南省陵水坡村遗址出土的石锛较为相近”。而本省其他地区没有此类石锛。此外,与广西左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有肩有段石锛也比较接近。

本区有肩石斧与洱海地区石斧不同,洱海地区的石斧多为梯形和扁圆柱体形;本区石斧与滇西北维西县发现的磨光石斧亦无共同之处。

本区陶器中,富有特色的手制泥质红陶器在洱海地区、滇东北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新石器遗址中均未发现过。就器形而言,本区80%以上的陶器是平底和凸底小碗、浅盘。而洱海地区多带流器和带把器;滇东北地区多小平底带耳瓶。就陶器纹饰而言,本区以划纹为主,洱海地区则以断线压纹为主。而遗址中大量的螺蛳壳堆积亦为本区之特色现象,在本省其他地区,甚至同为湖滨的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少见。

综上所述,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与本省其他地区有别、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见图Ⅳ—9)。由于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它不是本省较早的新石器文化,但遗址本身应有早晚之分,含泥质红陶较多的遗址,从陶器制作技术和器形的单一性来看,应当较早。而含夹砂陶较多的遗址,因为陶器制作较好,器形大,纹饰复杂,应当是较晚的遗址。

图Ⅳ—9 滇池地区的新石器

本区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以石斧、石锛为主,晚期遗址中所出土的夹砂陶器形大、种类多、纹饰精美,表明遗址的先民们已经进入早期农业阶段。从陶器上稻壳、稻穗之痕迹可知,经营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而从遗址濒临湖泊、有大量螺蛳壳堆积和每个螺蛳壳尾部均被敲通,遗址中还出土了陶网坠等情况判断,捕捞是遗址居民们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螺肉是食品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遗址的各种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得知,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一种以捕捞、渔猎和农业结合的一种史前文化。

本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多数为贝丘遗址,有的遗址螺蛳壳堆积厚达9米。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曾对晋宁石寨山贝丘遗址内出土的螺蛳壳进行放射性碳14测定年代,时代为距今4260±165年。考虑到螺蛳壳测定的年代往往偏久,石寨山贝丘遗址的实际年代没有测定的年代那么古老。

通海县兴义遗址共测定过三个年代,对遗址中1号墓内人骨进行放射性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945±100年;对13号墓内人骨测定的年代为距今4235±150年。对通海县黄家营贝丘遗址内螺蛳壳进行放射性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5020±80年。黄家营贝丘遗址的实际年代应比距今5000年左右要晚。

滇池地区的贝丘遗址多为调查发现资料,经过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的较少,有的遗址不完全属新石器时代,有些可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从文化面貌、经济水平、年代测定等综合因素判断,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另外,在禄劝还发现了营盘山洞穴遗址,出土器物与滇池地区的贝丘遗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应该是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