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黄慰文、卫奇、张兴永:《元谋盆地的旧石器》《史前研究》1985年4月。
[3]周国兴、张兴永:《云南元谋盆地的细石器遗存》,《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1980年第一卷第5期。
[4]张兴永、周国兴:《元谋人及其文化》,《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5]周国兴:《元谋盆地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存的研究》,《元谋人发现30周年纪念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
[6]周国兴:《元谋盆地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存的研究》,《元谋人发现30周年纪念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
[7]张兴永、周国兴:《元谋人及其文化》,《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钱方:《在元谋人发现4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元谋人发现40周年纪念会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钱方:《元谋人的发现及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元谋人发现30周年纪念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
[8]刘建辉、郑良、高峰、吉学平:《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元谋人”发现40周年纪念会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年报》(2015年)。
[9]刘建辉:《江川甘棠箐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考古年报》(2015年);《江川甘棠箐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网,2015年2月12日发布,网址:www.ynkgs.cn。
[10]刘建辉:《江川甘棠箐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考古年报》(2015年)。
[11]刘建辉:《江川甘棠箐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考古年报》(2015年)。
[12]刘建辉:《江川甘棠箐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考古年报》(2015年)。
[13]刘建辉:《江川甘棠箐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考古年报》(2015年)。
[14]刘建辉:《江川甘棠箐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考古年报》(2015年)。
[15]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郑良:《云南昭通发现的人类化石》,《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吴汝康、吴新智主编:《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云南省博物馆:《云南丽江人头骨的初步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15卷第二期。
[19]卫奇、黄慰文、张兴永:《丽江木家桥新发现的旧石器》,《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张兴永、郑良、杨烈昌、包震德:《蒙自人类化石及其文化》,《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1]Darren Curnoe(澳大利亚)、吉学平(中国)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西南晚更新世与古老型人类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股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ONE)2015年12月17日在线发表。
[22]Darren Curnoe(澳大利亚)、吉学平(中国)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西南晚更新世与古老型人类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股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ONE)2015年12月17日在线发表。
[23]吉学平等:《中国云南马鹿洞遗址的洞穴利用和古生态学》2016年7月26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ports8(考古学杂志:报告8)》277-283页。
[24]吉学平等:《中国云南马鹿洞遗址的洞穴利用和古生态学》2016年7月26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ports8(考古学杂志:报告8)》277-283页。
[25]胡绍锦:《呈贡县首次发现打制石器》,《云南文物》1975年第6期;胡绍锦:《呈贡龙潭山发现古人类颅骨化石》,《云南文物》1977年第7期;胡绍锦:《云南省呈贡县发现旧石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3期;张兴永、胡绍锦、郑良:《云南昆明晚更新人类牙齿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4期;邱中郎、张银运、胡绍锦:《昆明呈贡龙潭山的人化石和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6]程明:《昆明市旧石器考古》,《“元谋人”发现40周年纪念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27]张兴永、高峰、乐琪:《施甸姚关人头骨化石初步研究》,《保山史前考古》,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
[28]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首次在山洞里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打击石器》,《西南地层古生物通讯》,1973年第3期;陈德珍、祁国琴:《云南西畴人类化石及共生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1期。
[2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30]童恩正:《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31]王幼平著:《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2]胡绍锦:《云南旧石器》,《“元谋人”发现30周年纪念会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
[33]张涛:《云贵高原旧石器文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4月。何耀华总主编,李昆声、钱成润主编《云南通史》(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4]张涛:《云贵高原旧石器文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4月。何耀华总主编,李昆声、钱成润主编《云南通史》(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5]吉学平、敖秀娟等:《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中国文物报》2006年8月18日,第002版。
[36]吉学平:《大河洞穴之谜——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揭秘》,《中国文化遗产》(云南专辑)2008年第6期(总第28期)。
[37]吉学平、敖秀娟等:《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中国文物报》2006年8月18日,第002版。(www.xing528.com)
[38]吉学平:《大河洞穴之谜——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揭秘》,《中国文化遗产》(云南专辑)2008年第6期(总第28期)。
[39]张兴永、白子麒、董绍华:《峨山塔甸老龙洞的旧石器》,《云南文物》,1992年6月(第32期)。
[40]张涛:《云贵高原旧石器文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4月。何耀华总主编,李昆声、钱成润主编《云南通史》(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41]吉学平:《云南沧源农克硝洞新发现石制品的技术类型学初步研究》,《“元谋人”发现40周年纪念会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42]吉学平(通讯作者),Kathleen Kuman(通讯作者),Ron J.Clarke,Hubert Forestier,李英华、马娟、邱开卫、李浩、吴沄:《中国西南云南硝洞岩厦发现亚洲最古老的和平文化(大于43500BP)技术组合》(The oldest Hoabinhian technocomplex in Asia(>43.5ka)at Xiaodong rockshelter,Yunn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国际第四纪研究》(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5年12月23日在线发表。
[4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剑川象鼻洞旧石器遗址研究》,文物出版社,2015年。
[44]高峰:《景洪娜咪囡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考古年报》(2013年)。
[45]高峰:《景洪娜咪囡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考古年报》(2013年)。
[46]卫奇、黄慰文、张兴永:《丽江木家桥新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3卷(3)。
[47]贾兰坡:《我国西南地区在考古学和古人类研究中的地位》,《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48]周国兴、张兴永主编:《元谋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钱方、周国兴著:《元谋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91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剑川象鼻洞旧石器遗址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
[49]张涛:《云贵高原旧石器文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4月。
[50]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百色旧石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
[51]侯亚梅、黄慰文:《百色旧石器研究》,《元谋人发现三十周年纪念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
[52]张涛:《云贵高原旧石器文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4月;李昆声、钱成润主编《云南通史》(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3]张森水:《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2卷(3)
[54]张森水:《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研究的新认识》,《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2期。
[55]童恩正:《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56]王幼平著:《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7]张涛:《云贵高原旧石器文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4月;李昆声、钱成润主编《云南通史》(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8]邱中郎、张银运、胡绍锦:《昆明呈贡龙潭山第2地点的人化石和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4卷第3期。
[59]裴文中、周明镇:《云南宜良发现之旧石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第2期。
[60]M.Boule,H.Breuil,E.Licent et P.Teilhard,1928:Le paléolithique de la China.Archives de L'institute de Paléontologie Humsine,mémoire 4:21
[61]黄慰文、侯亚梅、斯信强:《盘县大洞的石器工业》,《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16卷第3期。
[62]黄慰文、侯亚梅、斯信强:《盘县大洞的石器工业》,《人类学学报》第16卷第3期。
[63]张涛:《云贵高原旧石器文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4月;何耀华总主编,李昆声、钱成润主编《云南通史》(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64]李宣民、张森水:《铜梁旧石器文化之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9卷(4)。
[65]李宣民、张森水:《铜梁旧石器时代之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9卷(4)。
[66]李贤炎、文本亨著:《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
[67]王幼平:《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8]袁家荣:《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区域性类型及其地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
[69]焦天龙:《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考古学报》,1994年第1期。
[70][法]埃德蒙·索兰等:《印度支那半岛的史前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2)》,文物出版社,1979年。
[71][法]埃德蒙·索兰等:《印度支那半岛的史前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2)》,文物出版社,1979年。
[72]林惠祥:《马来亚吉打州石器时代考古追记》,《厦门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
[73]梁志明:《东南亚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74]吉学平(通讯作者),Kathleen Kuman(通讯作者),Ron J.Clarke,Hubert Forestier.李英华、马娟、邱开卫、李浩、吴沄:《中国西南云南硝洞岩厦发现亚洲最古老的和平文化(大于43500BP)技术组合》(The oldest Hoabinhian technocomplex in Asia(>43.5ka)at Xiaodong rockshelter,Yunn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国际第四纪研究》(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5年12月23日在线发表。
[75]吴汝康、吴新智主编:《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
[76]敖秀娟、陈开爽、陈兴兰、吉学平:《莫斯特文化云南富源大河发掘记》,《云南文史》,2007年第1期。
[7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78]吉学平(通讯作者),Kathleen Kuman(通讯作者),Ron J.Clarke,Hubert Forestier,李英华、马娟、邱开卫、李浩、吴沄:《中国西南云南硝洞岩厦发现亚洲最古老的和平文化(大于43500BP)技术组合》(The oldest Hoabinhian technocomplex in Asia(>43.5ka)at Xiaodong rockshelter,Yunn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国际第四纪研究》(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5年12月23日在线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