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沧源硝洞遗址:云南考古学通论

沧源硝洞遗址:云南考古学通论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沧源硝洞遗址为其典型代表,位于沧源县勐省镇农克村委会1千米的猛河东岸,海拔1195米,洞口朝东北,洞口至岩壁呈斜坡状。沧源硝洞遗址石器原料均选用砾石,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和石器。

沧源硝洞遗址:云南考古学通论

这一文化类型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有7个,分别为兰坪玉水坪、剑川象鼻洞、镇康淌河洞地点、沧源硝洞遗址、景洪橄榄坝遗址、景洪娜咪囡遗址和景洪檀米妈囡地点。

其中沧源硝洞遗址为其典型代表,位于沧源县勐省镇农克村委会1千米的猛河东岸,海拔1195米,洞口朝东北,洞口至岩壁呈斜坡状。大部分地层已被破坏,部分地段尚保留原生地层,含石制品、烧骨、炭屑及各种动植物化石(见图Ⅱ—30)。

图Ⅱ—30 沧源硝洞遗址(a:洞穴全貌;b:洞穴远景)

其文化特点是石器原料均选用砾石,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和石器。石器类型简单,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手斧等。另有中国犀、黑熊猕猴、水鹿、麂、牛等动物化石伴出。硝洞遗址石器原料均选自附近河床砾石,最小石制品长度为75毫米,最大石制品长度为144毫米,平均长度为107毫米。还发现有薄刃斧、单面手斧(尖状器)、手镐、砍砸器、刮削器及粗加工砾石等,且有零台面石器[41]。总体来看,硝洞遗址的石器具有双面的打制意识、有远端及近端的斜向去薄工艺和薄刃斧为长方形的概念,且单面工具占大多数。沧源硝洞遗址石器原料均选用砾石,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和石器。石器类型简单,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手斧等(见图Ⅱ—31)。打制技术为典型的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和苏门答腊岛的“和平文化”打制石器的技术风格,该遗址为典型“和平文化”早期遗址,年代在距今43500—24000年。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和平文化”遗址,也是亚洲地区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这一发现可能显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和平文化”起源于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的云南地区。沧源硝洞遗址所在的澜沧江流域最可能是“‘和平文化’的故乡”,是东南亚人群及文化迁徙的源头,并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化[42]

图Ⅱ—31 硝洞文化类型石器(www.xing528.com)

剑川象鼻洞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合江村澜沧江支流桃园河畔的象鼻洞,为云南省旧石器时代目前首次发现的一处洞穴兼旷野遗址(见图Ⅱ—32)。洞内已勘探文化堆积厚0.57米,洞外桃园河二级阶地堆积厚2~3米,层次清楚。历次调勘在地层中共采集到158件石制品,石片的数量最多,其次为工具,石核的数量最少。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薄刃斧等,薄刃斧为其代表。研究者通过“操作链”的理论对该遗址石制品石料的选择、剥片技术、生产程序、工具组合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该遗址出土工具大部分尚处于粗修品的范畴,加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43]

图Ⅱ—32 象鼻洞遗址地貌

景洪娜咪囡遗址,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乡土鲁村巴勒村民小组后山的洞穴内。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自1996开始至2013年5月,前后分别4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清理。发现了一批丰富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5000余件,包括有时代较早的研磨器及具有“和平文化”石器工业特征的一种特殊的“不定型化”技术加工的石器等。另外,还发现动物化石20000余件。发现了若干结构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学术意义重要的火塘、灰烬层等遗迹现象,还有沟、坑等目前用途不明的遗迹现象[44]。遗址发掘者通过综合分析遗址所包含的遗迹及遗物后认为:“该遗址文化层年代跨度在22000~10000年,该遗址为澜沧江中下游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关键区域的重要遗址。由于该遗址位于中国和缅甸的边境地带,对其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为研究和探索东南和东南亚地区史前时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