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冬,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文化局和昆明工学院地质系组成的科学考察队,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古生物化石线索,对滇东南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文山州西畴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3°26′、东经104°42′的西洒镇小新寨村仙人洞堆积物中发现了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仙人洞属喀斯特地貌,系地下河的古河道,沿石灰岩层间裂隙发育而成。仙人洞依山傍水,清幽秀丽。洞口较小,高度略高于人,宽度约1.5米;洞长40米,宽6、高3米,可容纳数百人。洞顶平整,适合人类居住。洞中人类牙齿和动物化石都出自中层堆积物——黄褐色砂质黏土中,文化层厚约0.8米,土质胶结坚硬(见图Ⅱ—23)。
图Ⅱ—23 西畴人遗址
堆积物中发现了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其中有右下犬齿2枚,磨蚀程度均较深,牙齿细小,齿带缺如。舌面基部有明显的舌结节,可见明显的舌窝和边缘脊。齿冠近中至远中径7毫米,唇舌径8.3毫米。右下第一前臼齿1枚,为尚未萌出的恒齿,属于12岁左右的少年个体,齿冠较高,齿带缺如。颊尖高于舌尖,两尖之间有一发达的横脊相连。横脊把嚼面分成几乎大小相同的两部分。齿冠舌面隆起,颊面的近中与远中部位有两条小沟将颊面与远中和近中分隔开。齿冠近中至远中径8.8毫米,颊舌径8.9毫米,高8.6毫米。右下第一臼齿1枚,嚼面磨蚀达Ⅴ级,属于老年个体。嚼面尚能辨认出“十字型”结构,这是较晚人类所特有的结构类型。右下第二乳臼齿1枚,有一定程度的磨蚀,属于10岁左右的儿童(见图Ⅱ—24)。
图Ⅱ—24 西畴人牙齿化石
发现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最晚鬣狗、虎、熊、豺、中国犀牛、巨貘、马、牛、鹿、野猪、猕猴、猩猩、长臂猿等32种,其中绝灭物种有7种。这个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为更新世时期[28],通过发现的人类牙齿的科学鉴定,这些牙齿化石与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没有超出现代的变异范围,具有较晚的人类所特有的特征,其应该属于晚期智人[29]。(www.xing528.com)
按照旧石器时代的发展规律来看,它当以主要的文化遗物的特点、发展和演变为标准。云南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类型包含在整个云贵高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中。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地区)旧石器文化,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自己的进化规律,受着特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终究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30]。
在其成因上,学术界认为:“云贵高原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第一种文化类型是继承了当地早期文化的技术传统,但随着时代发展,也逐渐开始出现进步因素。”“从云贵高原晚更新世晚期的新兴旧石器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过程来看,其也应是在当地早期旧石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