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人及其文化——云南考古学通论

昆明人及其文化——云南考古学通论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7年4月,昆明市呈贡区文化馆在大渔街道办事处的龙潭山1号洞穴堆积物中找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图Ⅱ—18呈贡龙潭山昆明人遗址在昆明市呈贡区大渔街道办事处的龙潭山1号、2号、3号洞穴中发现一些化石。而我国科学家在3号洞穴内的地层堆积物中发现了一具较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石化程度较高,并将其命名为“昆明人”。图Ⅱ—19昆明人头骨化石在其2号、3号洞内堆积还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碳屑和动物化石。

昆明人及其文化——云南考古学通论

呈贡龙潭山昆明人遗址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大渔街道办事处邓家村东的龙潭山(见图Ⅱ—18),由3个洞穴组成,地理坐标为北纬24°48′52.6”、东经102°48′33.0″,海拔1923米。

龙潭山1号洞穴于1973年开山采石时被发现。1974年云南省博物馆发掘1号洞穴,获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1977年4月,昆明市呈贡区文化馆在大渔街道办事处的龙潭山1号洞穴堆积物中找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1975年,胡绍锦发现2号洞穴,获一批旧石器。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中郎、张银运在昆明市文管会和呈贡区文化局的协助下进行了试掘,从2号洞地层中发现人的牙齿化石1枚。此外,还发掘出众多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1983年,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发掘第3号洞穴[25]

图Ⅱ—18 呈贡龙潭山昆明人遗址

在昆明市呈贡区大渔街道办事处的龙潭山1号、2号、3号洞穴中发现一些化石。其中1号洞穴堆积物中找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1枚是右上第一前臼齿(标本号YV1361),保存较好。牙齿带浅黄的乳白色,牙冠近似椭圆形,磨耗甚深,咬合面珐琅完全磨去,齿质全露,磨蚀面中部较凹,牙根横切面为圆角三角形,颊侧比舌侧厚。1枚是左下第一臼齿(标本号YV1362),前后接触明显,有4个齿尖及前凹,牙冠似方形。各牙尖均遭磨耗,两颗牙齿应该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2号洞地层中也发现人牙化石1枚,冠完整,咬合面轻度磨耗。齿根的近中枝基本完好,齿冠咬合面轮廓呈卵圆形,颊面上部显著地向舌侧方向偏转,齿根短而弱,且颈部收缩,但收缩得不是很厉害。经过科学鉴定,其属6岁左右的幼童。长宽尺寸相当大,近中—远中径达13.1毫米,颊舌径在11.1毫米,齿冠高达6.7毫米,不但大于现代人的平均尺寸,而且超过北京猿人的测量值。其形态与现代人不同,与北京猿人也有差别,属晚期智人,时代为晚更新世。而我国科学家在3号洞穴内的地层堆积物中发现了一具较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石化程度较高,并将其命名为“昆明人”。后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0500±80年(见图Ⅱ—19)[26]。(www.xing528.com)

图Ⅱ—19 昆明人头骨化石

在其2号、3号洞内堆积还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碳屑和动物化石(见图Ⅱ—20)。石制品225件,其中石核40件、石片114件、砍砸器34件、刮削器34件,尖状器8件,这些都是由石英岩、硅质岩、火成岩和砂岩等结核或砾石制作的。其中有3件石核为石片石核、多面体石核和有脊台面石核,尺寸分别为84×46×50毫米、55×42×33毫米、69×62×27毫米。石片一般在长30~80毫米和宽30~60毫米间,未见修理台面的石片。其中砍斫器4件,系石片加工而成,所具有的尺寸有72×61×30毫米、90×92×29毫米、80×72×24毫米。刮削器5件,其中2件为石片制作,3件为小砾石制作,属于中小型石器。石器多用砾石或结核打制,大小中等。它们的打制方法通过对一些石核和石片的观察,可能采用锤击法。石器数量不多,包括砍砸器和刮削器两类。它们的修整技术,从一件凸刃刮削器来看是相当熟练的和达到高水平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滇中高原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图Ⅱ—20 昆明人旧石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