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元谋古猿化石的发现及特点

云南元谋古猿化石的发现及特点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10月,首次在元谋县物茂乡竹棚村豹子洞箐发现古猿化石。从元谋古猿动物群的埋藏条件来看,化石大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有的已为次棱角状,大部分和砂砾层伴生,这说明动物死亡后,骨骼已分解并被流水搬运过一段距离。

云南元谋古猿化石的发现及特点

1986年10月,首次在元谋县物茂乡竹棚村豹子洞箐发现古猿化石。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间,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在该地共采集到古猿牙齿化石53枚,其中有一件上颌骨标本,上面带有5枚牙齿化石。1987年3月至1990年3月,由云南省博物馆、楚雄州文物管理所和元谋县元谋人陈列馆组成联合发掘队,先后进行了长达3年的4次正式发掘。

1987年3~6月的第一次发掘中,在竹棚村豹子洞箐8603地点和小河村蝴蝶梁子8701、8702、8704这4个化石地点发掘260平方米,获人猿超科化石107枚及一批共生动物化石,1988年3~4月的第二次发掘中,在竹棚村豹子洞箐8603地点、小河村蝴蝶梁子8701、8704和房背梁子8703、8801、8802地点发掘229平方米,共获140枚人猿超科牙齿化石和上、下颌骨各1件。其中,3月14日在蝴蝶梁子发掘出1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

特别是1988年进行的第二次发掘,在蝴蝶梁子发掘出1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填补了我国上新世地层中无此类头骨化石的空白,在我国古猿古人类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从1986年至1990年,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楚雄州和元谋县文物部门共进行8次发掘,获头骨化石1具、上颌骨化石8件、下颌骨化石11件,古猿牙齿2000多枚,这些发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古猿化石最多的国家。

1997年5月,云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和志强主编、贾兰坡任顾问的《元谋古猿》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研究了元谋古猿标本。中国科学院贾兰坡院士在该书序言中说:在元谋竹棚、蝴蝶梁子发现的古猿化石群,后来在上述地点西南处又发现了出产相似的猿类化石的雷老地点,从而更增加了人们对人类起源于亚洲南部的更大的信心,并认为云南很可能是人类的摇篮(见图Ⅰ—6)。

图Ⅰ—6 元谋县小河村蝴蝶梁子古猿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掘现场

1998年至2003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攀登”计划列入了“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承担的子课题“云南古猿、古人类化石及环境背景的调查、发掘、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田野考古和科研工作,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古猿化石资料。并于2006年该课题结题报告中,将元谋古猿归入禄丰古猿属蝴蝶种,其名称正式校订为蝴蝶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Hudieensis)。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元谋古猿生存年代在距今900万年~700万年间[6]

1999年10~12月,该课题组在元谋县物茂乡虎溪村雷老发掘。两次发掘共获古猿上颌骨2件、下颌骨6件、指骨1件和牙齿298枚以及一批动物化石。其中,在雷老发现的一件下颌骨被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元谋县雷老化石地点进行了第二次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获100多枚古猿牙齿和一批古生物化石,还在雷老村西北约2千米属于雷依村的耕地范围内发现古猿下颌骨[7]。(www.xing528.com)

自元谋古猿发现至今的20多年时间,我国科学界对元谋古猿的种属认定、年代判断进行了许多探索与研究,并不断出现新认识。元谋古猿发现之初,发现者李自秀将古猿化石标本送云南省地质研究所,该所的江能人将其定为“竹棚猿人”(Homo habilis zhupengensis)。后来云南省博物馆张兴永又称其为“东方人”,另外还有“竹棚能人”“蝴蝶腊玛古猿”等名称。1990年,张兴永等人将其定为“蝴蝶中国古猿”。1997年,元谋古猿被正式归入禄丰古猿属。(见图Ⅰ—7)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攀登项目“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结题报告中,将元谋古猿归入禄丰古猿属蝴蝶种,其名称正式校订为蝴蝶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Hudieensis)。

关于元谋古猿的年代也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判断,与元谋古猿共生的哺乳动物群有10个目、34个科、3个未定科、106个属种。元谋古猿的生存年代距今900万年~700万年。与元谋古猿共生的小哺乳动物群生存年代距今900万年~700万年。最新的古地磁研究表明,元谋雷老村与小河村两地古猿有统一的活动范围,这两地在距今900万年~800万年间始终有古猿活动。这样,可以将过去将元谋古猿生存年代定在距今400万年~300万年间修订为距今900万年~700万年间[8]

图Ⅰ—7 元谋古猿头骨化石(左:正面,右:底面)

与元谋古猿共生的动物群主要由猿、中国兔猴、步氏低冠竹鼠、元谋始熊猫、中国印度熊、原臭貂、维曼始密獾、缟鬣狗、小古猫、小河四棱齿象、竹棚轭齿象、剑齿象、三趾马、元谋巨爪兽、似包氏甘地犀、猪、原河猪、丘齿鼷鹿、云南鼷鹿、麝、分叉角鹿、后麂、矮小麂、鹿、牛、羚羊等50余种哺乳动物组成。通过对当时元谋盆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还原研究,当时元谋盆地哺乳动物组合为森林—草原型。盆地中气候温暖偏干,水草丰富,四周森林茂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9]

从元谋古猿动物群的埋藏条件来看,化石大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有的已为次棱角状,大部分和砂砾层伴生,这说明动物死亡后,骨骼已分解并被流水搬运过一段距离。另外,化石相对集中,伴生的砂砾层中的砾石岩性单一,粒径较小,为次圆状,这说明化石搬运距离不大,河水较浅,变化明显,这也说明当时气候干燥,降雨集中在某个季节。

元谋古猿生活时期的环境,是以温偏干为主,但经历过20多次温干—暖湿—温干的波动过程。盆地中多暴雨,年平均温度在8℃~12℃之间,为温带气候。当时元谋盆地已开始断陷,盆地中有一条大河和许多季节性河流,还有一些小湖泊。在河边生长着草地和灌丛,在山上和四周有松林和针阔混交林。在河湾、大河支流、岗丘一带有大量的古猿和哺乳动物生活。上新世时,气候不断恶化向干冷方向发展,造成森林不断减少;到上新世晚期,距今400万年~350万年时,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元谋古猿动物群中大部分动物不能适应而造成大批死亡[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