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评价改革代之以考试改革,存在以偏概全
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是考试文化(尤其是应试的文化)[17]。在世界各国的课程评价中,考试是评价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我国自古以来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考试为根本,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因而,在进行课程评价时,自然也极为重视考试的作用,甚至在许多学者、中小学教师、学生看来,课程评价就是考试,导致出现课程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的错误认识,以偏概全,严重影响了中小学课程评价改革。
由于混淆了课程评价和考试的关系,造成我国传统课程评价的根本问题是,仅仅以抽象的社会作为课程的价值主体,忽视学生自身的价值主体地位,以异化了的所谓社会需要(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要求)为目标,并强调通过考试来选拔和淘汰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看,学业成就就是学生的属性,评价学生的属性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传统课程评价把学生、学生学业和学生学业成就混为一谈[18]。
这么多年以来,课程评价领域的变革被有意无意地试图通过不断完善选拔、鉴别功能单一的考试的变革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的变革。我国在课程评价领域研究较多、实践较多的是高考、中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多次评价改革过程中,人们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是关于高考怎么考,如何改的问题。但是,关于中小学课程评价改革如何改,谈论的较少,甚至避而不谈。回顾我国21世纪以来的中小学课程评价政策,强调较多的还是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考试次数,如何提高试题的质量等,评价政策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对选拔、鉴别性的考试过度重视而引发的学校、教学层面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对于实质性的课程评价改革建议几乎是不存在。因此,从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践看,只要高考政策有所变动,地方、学校、教师教学等都会跟着出现一系列变化。如若高考不改,各层面几乎也不会进行主动的评价变革。由此可见,我国目前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就是单一重大考试的改革已取代了对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追求。这种过分追求静态的、以标准化纸笔测评为核心技术、以竞争选拔为目的的评价方式,形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困境,也使得学生学业评价误入歧途、越陷越深。
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在我国,由于自唐代施行至清末的科举考试的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以及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倡导下延续近百年的标准化的、静态化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的影响,现代学校教育完全以各种选拔考试替代了课程评价,导致评价功能过于片面、偏激,连带作为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的考试的本体功能也被扭曲。在考试主导一切的引领下,在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改革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首先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去追求所谓的考试评分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以及评价的高效率,反而遗忘了课程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导致本末倒置。因此,要进行中小学课程评价改革,解决课程评价领域存在评价扭曲性的问题,需要转变以往错误的课程评价观念,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为了转变以传统考试替代课程评价而形成的不良循环,开发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业能力、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新型课程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测量理论与技术的落后导致评价命题不专业,经验主义盛行(www.xing528.com)
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显著特征就是以测验分数为结果,作为学生学业水平高低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判断标准,并以这个分数作为甄别、选别人才的唯一依据。学生通过测验获得的卷面分数,在测量学中,也称为观察分数,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获得的分数称为真分数。这个观察分数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绝对相等值,只是真分数的一个估计值,真分数与观察分数的关系是:真分数=观察分数(考生的卷面分)+误差。从真分数与观察分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要想一场测验能够较好地测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测量误差必须要控制好。
然而,当前我国在教育测量技术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对测验的信度、效度控制较差,对测验项目的难度、区分度无法科学的把握,测验效果较为不理想。历年以来,由于测量理论与技术的落后,命题人员缺少测量理论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各种重大考试的命题缺乏科学控制,出现了较多不如意的地方,如高考题目经常一年容易一年难,这对于考生来讲是极为不利,也是不公平的。更为致命的地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是常模参照测验,可奇怪的是高考命题至今还没有建立常模,不仅各省的自主命题缺乏难度比较,即便同一省份的历年命题也是,难度也是捉摸不定,无法比较,题目的区分度也是值得怀疑;二是历年高考,包括中考的相关分析报告从来就不敢向社会公开发布,导致中小学根本无法从考试中获得真正有益于教学、课程改革的信息,最终产生的就是考试的题海模拟、抓真题这种有害课程评价的怪现象。
在我国,尽管各省市均成立教育考试院,但在考试命题、评价等方面还是存在经验主义的做法。在命题过程中,通常做法是教育考试院组织各门课程的学科专家命题和组卷。这些学科专家虽然在学科知识方面具有权威性,但缺陷也是很明显,绝大部分缺乏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理论基础,无法正确理解一份试卷真正要测量的心理属性是什么,更无法理解如何命题和组卷才能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测验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理论基础,中小学一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绝大部分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来评价学生。这种凭借经验的评价模式,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危害也是极大的,同时,我国高校在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能力、教育水平总体上偏低,很少有高校为师范生开设教育和心理测量相关方面的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此类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课程,也多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际参与命题组卷,参与分析试卷质量的机会很少。
总之,我国当前在考试评价方面,教师缺乏相关训练,大型考试命题较为随意,测量理论与技术处于较低水平。在评价学生时,我国又十分看重学生的卷面分数。这些均影响了考试评价功能的发挥,最终导致测量的随意性和社会的极端重视性,进而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的课程评价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