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评价思想的提出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盛行的两种理论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但在选择性评价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又对这两种理论有所改动。具体来说,选择性评价主要有四个理论基础[19]。
(一)学习者就是知识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外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知识只是一种个体对外界的主观解释,这种解释是与个体的社会、经济、教育等背景是分不开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学习中学生是被动的,这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学生是带有背景来到教室的,他们对于知识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经历等密切相关。由此,在选择性评价下,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自律的、自我选择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加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对知识做出评判。所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对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本质上是学生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是学生重新获得一种新的、更高级的认知结构。
(二)学习材料和活动的真实性
评价要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必须要在生活中、在活动中检验才能做到这一点。传统的评价注重评价的计划性、一致性,往往忽略了评价的真实性,导致评价结果无法让人信服。针对传统评价的这个缺陷,选择性评价特别注重学习材料和活动的真实性。选择性评价考虑到教学情境和学生个体的进步,教师依据评价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而不需要例外分配时间进行测验,因为评价和指导结合在一起。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每个学生既有多种一般的能力,也有自己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教师注重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特殊能力。
(三)在动态中进行评价(www.xing528.com)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动态中进行评价,才能确保评价发挥实际作用。在选择性评价中,由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有记录,教师能以动态的观点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观察、阅读和写作,学生通过公文包、阅读日志等能随时作出自我评价和反应,即时了解自我学习过程。教师在动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当之处,适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动态中评价,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策略,了解自己的整个认知过程,从而促进元认知的发展。
(四)教师要授权于学生
无疑,在教学和评价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就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而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是相对的真理。在选择性评价中,教师授权于学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选择学习目标,自己评价学习中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负责。
如前所述,与选择性评价不同,动态评价的理论最初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每个儿童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与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知识背景不同,如果在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恰当的教育引导下,他们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智力评估过程取向;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重视个体行为表现和操作过程;戴斯则结合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了“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ASS智力动态模型,这些都进一步扩展了动态评价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