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传承人——陈德华
深情事茶一甲子,精行俭德万众钦
陈德华,1941年生,福建省长乐人。1963年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开始了他和武夷岩茶的不解之缘。1982年,陈德华在武夷山御茶园建起了一座占地5亩的武夷名丛、单丛的观察园,移植和培育了165个品种,有著名的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肉桂等。1985年以来,他不辞辛劳地在茶科所进行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成为大红袍无性繁殖(纯种大红袍)及商品大红袍研究制作并推向商品市场第一人。20多年来,陈德华繁育了大量苗木,使纯种正本大红袍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陈德华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开创了大红袍时代。从业界到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2011年,陈德华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从事武夷岩茶名丛品种的研究长达四十余载,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传统制作技艺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一生都在种茶、制茶、改良制茶工艺、研究茶,影响了武夷山茶业的发展历史,引领着武夷岩茶的发展方向,为武夷山茶业的后续发展培养了不少传承的优秀茶人。陈德华老先生于2020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79岁。他一生以茶为侣,周身都散发着茶的清香,茶的温馨,茶的岩韵。
武夷岩茶魅力无限,其独有的岩骨花香给人独特的精神享受,也正是能给人带来的这份精神享受,才让武夷茶人不辞辛劳,愿将毕生心血投入岩茶事业。非遗传承不仅是好茶的生产者,更重要的是地域知识、制茶工艺和品饮文化的解读。
一、浅析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类茶叶,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乌龙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乌龙茶产地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产量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98%以上。其中福建为乌龙茶的发源地和最大产区,历史悠久。
(一)概念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基本茶类之一。经半发酵工序形成绿叶红边的茶。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具体起源时间尚有争议,有始于北宋和清咸丰诸说。一般认为始于明末,盛于清初。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述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经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制成。色泽青褐,汤色黄亮,叶色通常为绿叶红镶边,有浓郁的花香。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不同的乌龙茶按多酚类氧化程度从轻到重依次是台湾包种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台湾乌龙茶。主销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等东南亚各国。
图4.65 乌龙茶
(二)制作工艺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发酵程度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乌龙茶具有独特的加工工艺——做青,这是形成乌龙茶天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品质特征的最关键工序。不同产地和茶树品种的乌龙茶加工工艺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使乌龙茶呈现出品类和风格的多样化。但总体来讲,乌龙茶初制流程基本一致,包括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或包揉)、烘焙。
1.采青
采青,即采摘鲜叶原料。鲜叶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坚实物质基础。乌龙茶鲜叶原料要求具有适宜成熟度的茶树新稍,通常要求顶芽形成驻芽,采摘小开面至大开面的嫩梢,即俗称“开面采”。同其他茶类一样,鲜叶要求嫩度一致,完整、新鲜。
图4.66 开面
鲜叶采摘当日的气候条件对乌龙茶品质影响较大。晴天采摘的鲜叶制茶品质最好,晴天,露水干后较好,阴天次之,雨天和露水未干时采摘的鲜叶,制茶品质最差。一日当中按采摘时段,分为早青(上午9点之前采摘)、午青(上午9点至下午4点采摘)、晚青(下午4点之后采摘)。早青露水叶较多,香气较差;午青经过晒青的光热化学作用,花香新颖清爽,香气最佳;晚青大多错过晒青时机,品质次于午青而优于早青。因此,宜选择晴天或多云的天气采摘午青,阴雨天不采或少量采制,对茶叶品质最有利。
2.萎凋
萎凋是乌龙茶色、香、味形成的前提。萎凋包括晒青和凉青两个过程,与红茶的萎凋不同。晒青对乌龙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可使鲜叶快速轻度散失水分,扩大叶片与茎梗之间含水量的差异,提高叶片细胞的吸水力,为做青加速“走水”准备条件;其次可加速光化学反应、酶促反应、湿热作用等化学和物理反应变化,为提高香气和去除苦涩味准备物质基础,如萎凋叶中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等的含量提高,叶绿素破坏,叶色变浅淡,促进低沸点的青气芳香物质挥发减少,促使高沸点花香组分形成或显露。在实际生产中,如晒青(日光萎凋)条件无法满足,往往采取加温萎凋的方式。与晒青相比,加温萎凋因无光的参与,叶内光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制茶品质稍次,但加温萎凋可克服阴雨天无法晒青的难题。
凉青是在晒青或加温萎凋之后进行。一是降低叶温,避免叶片红变“死青”,继续促使叶表水分蒸发和叶内水分平衡分布,增强细胞膜透性;二是继续促使多酚类、色素类等内含物质发生酶促氧化降解、转化与水解,以及香气组分的转化形成;三是使梗脉中的有效成分随水分往叶肉细胞输送,使晒青叶的萎软状态消失,转现复苏现象。
3.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特有的制作工序,也是形成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关键工艺。
做青全过程由摇青和静置(或晾青)两个过程交替、重复组成。萎凋后的叶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震动、摩擦和碰撞作用,叶组织被破坏,叶缘细胞发生损害,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的进行,做青叶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晾青过程中,萎蔫的叶片也逐渐恢复紧张状态的现象,俗称“还阳”。“还阳”过程中,梗脉中的水分和可溶性物质向叶肉细胞的输送现象,俗称“走水”,同时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随后由于叶片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梗的水分往叶片输送的速度,叶片又再次萎软下来,俗称“退青”。这时萎凋叶又可以再次进入做青工序。随着摇青与静置的多次交替,做青叶“退青”与“还阳”现象也反复交替出现,从而完成做青叶的“走水”过程,形成乌龙茶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耐冲泡的品质特征。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青叶生化成分发生剧烈、复杂变化的同时,青叶的形态、色泽与气味也随着发生显著变化。
趣味故事
乌龙茶的传说
在几百年前,福建安溪西坪乡南岩村,这里山高林密茶茂。村里有一位以种茶、狩猎为生的年轻人,单名叫“龙”。因他从小饱经风吹雨打烈日晒的磨炼,练就一身黝黑健壮体魄,乡亲们都称他为“乌龙”。有一天,正当是茶叶采收季节,他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打猎。当茶叶采到晌午时分,他准备回家时,突然一只山獐从他眼前溜过,乌龙立即端起猎枪,“呯”的一声击中,那山獐未被打中要害,只见它负着枪伤死命奔逃,乌龙紧追不舍,一直追至山下的“观音石”处,才把山獐捕获。他背着茶篓,提着山獐赶忙回到家里,已是傍晚时分了,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山獐,品尝野味,却把制茶的事忘了,待到第二天清早起来,才发现搁置了一夜的茶青已经凋萎了,有的叶子边缘都镶成红色,散发出一股清香气味。乌龙和全家人赶紧动手炒制,总算把茶叶做了出来,这时,乌龙很不放心,就把茶叶拿来冲泡,果然与自己想象的不同,茶叶香气浓郁芬芳,味醇甘厚,又无苦涩味,别具一番风味,令人感到意外。乌龙和家人欣喜若狂,连忙又邀来乡亲们一起品尝,大家品饮后都称赞好茶。乌龙经过细心琢磨那天采茶、宰杀山獐、制茶的经过,终于悟出了奥秘:采下的茶叶放进篓里,在追捕山獐的途中,经过剧烈的摇动,这是“摇青”;傍晚忙于宰杀山獐,把茶青搁置了一夜,叶子水分蒸发变软,这是“凉晒青”;然后经过炒、揉、烘焙等工序,终于总结出一套制作方法。乌龙又按那天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茶叶色、香、味更佳。后来,乌龙又把这一套制茶技术传授给乡亲们,结果家家户户制出来的茶叶一样都很香。乡亲们为了感念乌龙的创造精神和传授技术的情义,就把山茶称为“乌龙茶”。
后来,乌龙去世了,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在南岩山上建了一尊“乌龙”塑像,以示崇拜。随着时间的逝流,这座庙虽已坍塌,但遗址依存,乌龙茶也在民间世代流芳。
4.杀青
乌龙茶杀青原理与绿茶基本一致,即通过高温,在较短时间内破坏多酚氧化酶活性,阻止酶促氧化作用,防止做青叶继续氧化,巩固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使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以适量蒸发水分,使叶片呈柔软状态,便于揉捻造型。乌龙茶的杀青工艺多采用杀青机进行杀青。
图4.67 机器杀青
5.揉捻/包揉
揉捻与包揉是根据乌龙茶产品外形品质要求所采用的不同造型工艺。
条形乌龙茶采用揉捻,揉捻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把炒青叶搓揉成条索;二是通过揉捻的挤压,揉挤出茶汁凝附在叶条表面,有利于茶叶内含物混合接触,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转化,便于冲泡饮用。
包揉是球形或半球形乌龙茶加工造型工艺,其原理是利用茶坯的柔软性和可塑性,在机械力的作用下,通过高强度的滚、转、揉、压而使炒青叶形成球形或半球形;同时促使更多的叶肉细胞破损,挤出的果胶类、糖类物质在包揉过程中凝结,利于青叶条索紧结成形。此外使青叶内含物质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互相作用与转化,可增进茶汤浓度与滋味,发展香味品质。包揉全过程是由包揉和松包交替进行,其间逐次加热去除水分,从而使茶叶逐渐成形。
6.烘焙
烘焙是稳定、提高和形成乌龙茶品质的重要工序。烘焙可使揉捻叶中的水分不断蒸发,紧结外形;固定烘焙之前形成的色、香、味和形等品质,稳定茶叶品质,使茶叶得以长时间贮存而不变质;在热的作用下,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转化,提高滋味甘醇度,增进汤色,发展香气。
图4.68 烘焙
传统的烘焙包括初焙、复焙和足干,初焙又称毛火、初烘,复焙又称复火、复烘,足干又称足火。方式有手工焙笼烘焙和烘干机烘焙两种,手工焙笼烘干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中较少使用;大量生产一般使用烘干机烘干,在时间和场地充裕的情况下,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毛火后经摊凉再足火烘至茶叶足干,或者毛火和足火连用,一次性烘干,以先稳定质量,高峰期过后再复拣而后足火。
(三)特点
乌龙茶因为产地、树种等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总体来说,乌龙茶品质特征是外形粗壮紧实,色泽青褐油润,天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甘爽,耐冲泡,叶底绿叶红镶边。乌龙茶独特的品质特征是特定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和采制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分类
根据产地不同,通常将乌龙茶划分为四类: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
1.闽北乌龙茶
产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带的乌龙茶称为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做青时发酵程度较重,揉捻时无包揉工序,因而外形条索紧结壮实、叶端呈扭曲形,干茶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浓郁清长、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三红七绿,红镶边明显。品种主要有武夷岩茶、闽北水仙和闽北乌龙等,其中以独具“岩骨花香”之“岩韵”的武夷岩茶最负盛名。
2.闽南乌龙茶
产于福建南部安溪、永春、南安、同安等地的乌龙茶称为闽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做青时发酵程度较轻,揉捻较重,有包揉工序,外圆结颗粒形,色泽砂绿油润或乌润,内质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汤色橙黄或蜜绿,叶底软亮、匀齐。产品有铁观音、黄金桂、白芽奇兰、永春佛手等,其中铁观音以其特有的“音韵”蜚声海内外。
3.广东乌龙茶
产于广东东部地区的乌龙茶称为广东乌龙茶。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黄褐油润,似鳝鱼皮色;内质香气浓郁持久,具有天然花蜜香,滋味浓厚、爽滑回甘,耐冲泡,汤色橙黄明亮,叶底黄亮,叶缘朱红。主要产品有凤凰单丛、凤凰水仙、岭头单丛、乌龙、色种等,其中以凤凰单丛品质最佳。
4.台湾乌龙茶
台湾乌龙茶从福建传入,发酵程度有轻有重,其外形呈条状或颗粒状。发酵轻者近似绿茶,干茶色泽翠绿油润,汤色蜜绿,如文山包种、冻顶乌龙、青心乌龙、金萱、翠玉等;发酵重者近似红茶,汤色黄亮泛红,如白毫乌龙(又称为东方美人)等。其中冻顶乌龙最为有名。
(五)名优乌龙茶赏析
1.安溪铁观音
产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制作工艺:安溪铁观音的制造工艺,要经过采青、摊青、晒青、凉青、做青(摇青与摊青交替)、炒青、揉捻、初培、复培、包揉、解块、复烘干、摊凉、捡梗、包装等14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品质特征: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
图4.69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成品依发酵程度和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三大类型。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当时安溪茶农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的各乡镇,因其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竞相仿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91号公告对安溪铁观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武夷岩茶
产地:福建省武夷山市
制作工艺:鲜叶经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十几道工序。
品质特征:条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绿褐鲜润,叶面带有似蛙皮状的小白点;香气馥郁持久,具幽兰之胜,锐者浓长,幽者清远;滋味醇厚,鲜滑回甘,喉韵清冽,齿颊留香,称其为“岩韵”;汤色清澈明亮,呈深橙黄色;叶底软亮,叶缘朱红,“绿叶红镶边”。
产于福建闽北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的乌龙茶称为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宝贵的文化资源赋予武夷岩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而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武夷岩茶的优异品质。武夷岩茶可分为大红袍、名丛、肉桂、水仙和奇种,大红袍、肉桂、水仙品种采制的分别称为大红袍、武夷肉桂和武夷水仙;选择武夷山三坑二涧(即牛栏坑、慧苑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中优良茶树单独采制,成品茶中品质优异的称为武夷名丛,其产品较多,较出名的有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等;用菜茶或其他品种采制的称为武夷奇种。
武夷岩茶中,大红袍是最负盛名的,2007年10月,母树大红袍茶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现在茶区与市场上销售的武夷山大红袍有两个种类,一种是单纯的福建省认定的武夷山大红袍品种制成的武夷岩茶,展示的是大红袍原种的品质特征,其香高而悠远,汤色橙黄,味醇而益清,喉底回甘,具有岩骨花香之岩韵。另一种是由多种武夷岩茶拼配的武夷山大红袍,由于各个茶企拼配所用的茶叶品种不同,其品质特征也丰富多彩。
图4.70 武夷岩茶
图4.71 凤凰单丛
3.凤凰单丛
品质特征:凤凰单丛茶的品质共性是以花香为特色,外形条索挺直肥壮,色泽黄褐油润呈鳝皮黄,香气浓郁具天然花香,或带蜜糖香,滋味浓厚或醇甘且耐泡,汤色橙黄明亮,叶底黄亮,叶缘朱红,具特殊的“山韵”蜜味。
制作工艺:鲜叶经萎凋、凉青、做青(浪青)、炒青、揉捻、烘焙等环节。采摘标准为对夹二三叶,一般在新稍形成“小开面”后,采摘适宜成熟度的嫩梢。
凤凰单丛茶产于潮州市潮安区的名茶之乡凤凰镇凤凰山区,是从国家级良种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育出的优异单株,其成品茶品质极佳,凤凰单丛茶品系较多,多以茶树叶型、树型及其成茶香型命名,如黄枝香单丛、桂花香单丛、玉兰香单丛、蜜兰香单丛等。岭头单丛茶,又称白叶单丛茶,从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育而成。素以香、醇、韵、甘、耐泡、耐藏六大特色而负盛名。
凤凰单丛里有一种比较奇特的香型——鸭屎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香型。“鸭屎香”乃是土名,名虽不雅,但作为凤凰单丛的名种,可谓“大俗即大雅”。相传,某茶农从乌岽山引进茶树,种在“鸭屎土”的茶园里,鸭屎土是黄土壤的一种。这茶树有着墨绿的叶片,茶香浓郁,茶农怕有人偷去这独特的茶树,每当有人问及这茶是什么香型时,他便答曰“鸭屎香”。他虽极尽保护茶树,却还是有人成功地进行了扦插,“鸭屎香”的名字也就此传开。
4.漳平水仙
产地:福建省漳平市
制作工艺:鲜叶经晒青、凉青、做青(摇青与摊青交替)、炒青、揉捻、造型、烘焙而制成。
品质特征:漳平水仙是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色泽砂绿油润间蜜黄,汤色橙红明亮,香气馥郁、甜香明显、带兰花香,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厚软、红边鲜亮。
漳平水仙是漳平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漳平九鹏溪地区是漳平水仙茶主要产区,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漳平水仙茶独特的品质。水仙茶饼更是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品质珍奇,风格独一无二,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畅销于闽西各地及广东、厦门一带,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图4.72 漳平水仙
5.台湾冻顶乌龙
产地: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
制作工艺:鲜叶经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团揉(包揉)、复烘、焙火而制成。
品质特征:冻顶乌龙外观紧结,呈条索状,墨绿色带有光泽;茶汤清澈,呈蜜黄色,香气清纯,具有花香,滋味甘醇浓厚,汤色黄绿明亮,耐冲泡。
台湾南投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岗上,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绷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到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冻顶山上栽种了青心乌龙茶等茶树良种,山高林密土质好,茶树生长茂盛。冻顶乌龙茶是台湾包种茶的一种,所谓“包种茶”,其名源于福建安溪,当地茶店售茶均用两张方形毛边纸盛放,内外相衬,放入茶叶4两,包成长方形四方包,包外盖有茶行的唛头,然后按包出售,称之为“包种”。台湾包种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亦称“清香乌龙茶”。包种茶按外形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形包种茶,以“文山包种茶”为代表;另一类是半球形包种茶,以“冻顶乌龙茶”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冻顶”的美誉。冻顶山种茶历史悠久,据传,清朝咸丰年间,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村民林凤池赴福建应试,高中举人,还乡时,自武夷山带回36株青心乌龙茶苗,种于冻顶山等地,逐渐发展成现今的冻顶茶园。
图4.73 台湾冻顶乌龙
趣味阅读
茶叶中的“马肉、牛肉、心头肉”都是什么“肉”?
目前,市场上对武夷山不同山场的肉桂茶有一种流行叫法,即马肉、牛肉、心头肉等,这可不是我们平常吃的牛肉、马肉,而是一种以山场+品种的命名方式命名的各种肉桂类品种茶名称。“马肉”是指武夷山马头岩的肉桂,简称“马肉”;牛肉则是武夷山牛栏坑的肉桂,简称“牛肉”;而心头肉则是武夷山天心岩的肉桂,简称“心头肉”。
武夷岩茶产品主要分为大红袍、肉桂、水仙、名丛、奇种等,肉桂既是产品名也是品种名。武夷肉桂原为武夷名丛之一,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肉桂茶被发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是武夷岩茶的佳品,素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说法。肉桂品质优异,干茶外形紧结呈青褐色,香气辛锐持久,具有桂皮香、奶香或花果香,味醇厚,浓锐,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山场是影响岩茶品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土壤和微域气候两个方面。山场味也叫山场气息,是武夷岩茶因产地山场不同而产生的特殊味道。武夷山景区以三坑两涧所产茶叶最著名,三坑和两涧分别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也是武夷山传统的正岩产区。这里的土壤绝大多数为火山砾岩、砾质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风化所成。正如陆羽《茶经》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烂石”为武夷岩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图4.74 武夷山三坑两涧
市场上,消费者在品味岩茶的时候,容易识别的一个符号是“山场”。比如马头岩的茶一般会表现出香气高扬的特点,牛栏坑的茶一般会表现出优雅细腻的特点。这主要与山场微域气候以及土壤等有关,马头岩茶山的茶树相对日照时间长,属于凸地;牛栏坑茶山的茶树相对日照时间短,属于凹地。目前岩茶市场好,“山场热”“肉桂热”,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因此才有了市场流行的“马肉”“牛肉”“心头肉”等叫法。
二、修习乌龙茶茶艺
(一)准备
将所用之器皿洗净、擦干放置在茶盘中,这称之为备具;将茶盘中的器皿布置在茶席之上称为布具。每一件器具在茶盘或是茶席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各得其所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择器备具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特点是香气显著,以品种的花果香、清幽香、浓郁持久为主。冲泡时要将乌龙茶的这一特征展现出来,一般选用小壶或者盖碗冲泡。根据中国茶业学会于2019年8月6日颁布并正式实施的《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中所规定的茶具标准,可以按照下表所列茶具进行备具(表4.4)。
表4.4 《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乌龙茶茶具标准
(三)冲泡三要素
乌龙茶小壶双杯泡法的关键点为投茶量、冲泡的水温、冲泡时间以及冲泡的次数,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冲泡三要素。三个充满变数的环节,如果能做到协调统一,便可以成就一杯好茶。
1.投茶量
乌龙茶的茶水比大一些,一般以1∶18(或20)为宜,即茶叶体积约占壶容量的2/3。一般而言,紧结的乌龙茶一般投茶量为1/4~1/3壶(如球状乌龙茶类),蓬松的乌龙茶一般投茶量为1/2~2/3壶(条形乌龙茶类)。泡茶所用的茶水比例还应该依品饮者的嗜好而异。
2.冲泡时的水温
乌龙茶适合用90°以上的沸水冲泡,高温可以更好地激发茶的香气和滋味。
3.浸润泡时间
泡茶时,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是决定“适当浓度”的最重要因素。影响浸泡时间长短的因素有揉捻轻重、发酵程度、萎凋轻重、茶叶的老嫩程度、完整程度、焙火程度等。揉捻越重,溶解速度越快;嫩度越高,溶解越快;萎凋越重,溶解越慢;焙火越重,溶解速度越快。外形紧结的茶,需要舒张后才容易将水可溶物溶出,所以外形越紧,第一泡越需要较长的时间。同一类茶,枝叶分离得越彻底的茶(挑梗干净),溶解速度越快;茶形大的溶解速度慢,小者溶解速度快;茶叶完整的溶解慢,破碎的溶解快。因此浸润泡时间需要看茶泡茶,乌龙茶的冲泡按照20秒为基础浸润泡时间。
(四)冲泡流程
上场→放盘、鞠躬行礼→布具→赏茶→温壶→置茶→温润泡→冲泡→温杯→分茶→奉茶→收具→鞠躬行礼→退回
1.上场
端盘上场,右脚开步,目光平视,身体为站姿、放松、舒适,上手臂自然下坠,腋下空松,小手臂与肘平,茶盘高度以舒服为宜,与身体有半拳的距离。
2.放盘、鞠躬行礼
双手松开,贴着身体,自然滑到膝盖处,头背成一条直线,以腰为中心身体前倾90°,停顿3秒,身体带着手起身成站姿。
3.布具
从右至左布置茶具。将双层茶盘端至泡茶桌中间,将煮水器放置茶盘右侧上方,双手虎口分开,捏拿住5只茶托,向内转动手腕将之翻正后,移放到煮水器后方右侧;用同样手法将茶巾放在茶托后方左侧。双手将茶匙筒与茶荷移放到双层茶盘左侧前方桌面上;将公道杯放置于煮水器与茶托之间,按从右向左顺序将品茗杯逐个翻正并移放到大茶盘内左侧后方,摆成梅花形,依次翻正闻香杯;将茶壶向右稍后位置移放在公道杯与闻香杯的空隙之处。
4.赏茶
双手托茶荷,手臂成放松的弧形,将茶荷中的乌龙茶请宾客欣赏,同时介绍茶名及品质特征。
5.温壶
打开茶壶盖,壶盖走从里往外的弧线,将壶盖放置于闻香杯上,将闻香杯作盖置使用。右手提水壶向茶壶内注入1/2热水,水壶复位,左手加盖;双手捧茶壶转动手腕烫壶后,右手执壶将水注入品茗杯中。
6.置茶
投茶量应视乌龙茶的紧结程度、整碎程度及口味而灵活掌握,如球形及紧结的半球形乌龙茶用量为1/3壶,疏松的条形乌龙茶用量为2/3壶。
打开茶壶盖,搁置于闻香杯上。右手取茶荷,交至左手。左手握茶荷,右手执茶匙,将茶叶轻轻拨入到紫砂壶后,茶匙及茶荷复位。
7.温润泡
右手提水壶用回转低斟高冲手法向茶壶内注开水,目的是使茶叶浸润并醒茶,促使可溶物质析出。至九分满,左手提盖刮沬,盖上壶盖,右手提水壶淋壶一圈,然后复位;右手迅速握茶壶柄将茶壶内温润泡热水倒入闻香杯中,倒毕,茶壶复位。
8.冲泡
右手执水壶,左手半握拳搭在桌沿,提壶高冲至水将溢出壶面,以利于去除茶沫。水壶复位,左手加盖。
9.温品茗杯及闻香杯
将闻香杯内之水迅速淋于紫砂壶上。以逆时针方向用滚杯的方式逐个清洗品茗杯,最后1只品茗杯不滚洗,轻荡后直接将热水倒掉。注意:淋壶、温杯的速度均较快,时间不超过45秒。
10.分茶(www.xing528.com)
采用“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方式依次向闻香杯倒入茶汤,具体操作步骤为:分三巡分汤,第一巡向闻香杯注入约三分之一杯茶;第二巡依次低斟至七分满;第三巡则把最后剩余茶水依次滴入每一个闻香杯中,以使每一杯茶汤的浓度基本一致。将紫砂壶复位。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翻杯成为倒转乾坤。右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握茶托,交至左手,右手依次将品茗杯和闻香杯放于杯托上。
11.奉茶
双手将泡好的茶依次敬给来宾。这是一个宾主融洽交流的过程,奉茶者行伸掌礼请用茶,接茶者宜点头微笑表示谢意,或答以叩手礼。
12.收具
奉茶完毕将不需要的茶具收回,器具返回的轨迹为“原路”,即最后移除的器具最先收回,并放回至茶盘原来的位置上。放置原则先左后右,前低后高。
13.鞠躬行礼
14.退回
(五)收尾
拓展阅读
紫砂壶的保养方法
紫砂壶泡茶大家都说好,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透气性好,茶水即使在暑天隔夜也不会馊,且泡茶不失原味。紫砂壶使用越久越气韵温雅,讨人喜爱。紫砂壶的吸附性也是一大特色,长久泡茶的紫砂壶,即便注入白开水也可得茶香,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所以自古就被称为“泡茶圣器”。
刚买回的紫砂壶,在开壶时可以先用水把紫砂壶表面清洁一遍,然后把它放在干净的水中煮,水开之后加入茶叶,五分钟后熄火,用余热闷茶,待茶汤温度降低后,把茶叶清理干净,可重复这个步骤几次。用紫砂壶泡茶时,要尽量做到专壶专用,一壶一茶。泡茶完毕后,及时清理茶渣,保持壶内清洁。需要擦拭壶体时,用养壶笔或棉质细布茶巾擦拭,用力不要过猛。如长时间不用,可将壶盖和壶体分开放置于通风干燥处保存。
(六)乌龙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冲泡方法
要想呈现出乌龙茶特别是凤凰单丛丰富且高锐的香气,我们通常还可以选用瓷质的盖碗为泡茶器皿。盖碗为基础茶器,也几乎是爱茶人的标准配备。换句话讲,掌握了盖碗冲泡法,人人都可以泡出一杯理想的乌龙茶。当沸水注入盖杯,带有茶香的蒸气四溢。快速出水,茶汤香气明朗,口感爽利,显现出凤凰单丛的独特魅力。
1.备茶备器
茶器以瓷质盖碗为主,以投茶量与注水量1∶30比例备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增减备茶量。
2.赏茶
泡茶之前,先将凤凰单丛干茶置于茶则中。并与品饮者一起欣赏干茶条索,判断工艺特征等。
3.温杯
先以100°的沸水注入空盖的盖碗,等候10秒后将盖碗中的水倒入公杯或者茶海中。通过这样的做法,让盖碗的温度达到60°以上。
4.投茶闻香
用茶匙将茶则中的凤凰单从干茶拨入温热的盖碗中,合上盖碗后轻摇数次,随后打开碗盖请在座宾客闻香。
5.开汤
右手执壶,从八点方向沿着盖碗杯壁缓慢注入水。根据个人口味,静静等待15~25秒后出汤,也可以根据茶叶当时状态决定是否洗茶,将茶汤倒入茶海中,再分别倒入每个品茗杯内。
6.品茶
泡茶人应该自己先品味开汤后的第一杯茶汤,从而准确判断这款茶的工艺特征以及冲泡的效果,对之后的泡茶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7.再冲
从第二泡开始,静待15秒即可出汤。单丛茶极耐冲泡,一般可冲泡15道以上。泡茶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手法,从而得到理想的茶汤。
盖碗是极易取得的茶器,其深广的容积也非常适合乌龙茶的条索舒展。因此,如果想要品味乌龙茶的魅力,盖碗泡法是不错的选择。
泡茶也是一件极为灵活的事情,我们认真习茶,严谨待茶,但具体每一泡的出汤时间可根据个人的口味进行微微调整。若第一泡浸润泡时间20秒出汤,获得的单丛茶口感就较为轻柔,若是第一泡浸润泡时间25秒出汤,单丛茶的口感则饱满厚实,更富有力道。同时,水的粗细也极为重要,粗水可以得到更加高扬的茶汤香味,细水可以得到轻柔的茶汤口感。
老师的叮嘱
当我们走进茶的芬芳世界,与一杯茶相知,从一杯物质的茶开始去了解茶性,明了茶与水、茶与器、茶与人的美妙连接。一杯茶的色、香、味、形、韵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我们在习茶时,应该有所规矩,有所次第,有所坚定。我们在习茶的过程中,开启对茶汤的呈现、美学标的、生命本质的思考,也试图通过这样的探索与思考,完成泡好一杯中国茶的传承与使命,做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表达。同时,让一杯茶更加与我们的生活所契合。
三、乌龙茶调饮茶创新与制作
乌龙茶是我国的特色茶类,花果香馥郁,滋味鲜醇爽口。乌龙茶口感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清香,也有红茶的甘醇。乌龙茶较绿茶而言,香气更高、滋味更浓,可以与更多食材调制,滋味也更加丰富浓郁。在用乌龙茶制作调饮茶时,要充分利用乌龙茶迷人的花果香,合理选择配料。如利用金萱乌龙迷人的奶香,在夏秋季节添加上草莓酱、冷冻杨梅、蜂蜜、冰块,茶汤香味在金萱乌龙的奶香中加上莓果清新甜味,让人有一种夏日午后在户外树荫下野餐的感觉。利用铁观音的兰香与鲜爽,在夏季加上雪碧、荔枝、柠檬与冰块,一份赏心悦目又芳香四溢的美味冰饮即可制作而成。在秋冬季节,不妨在岩茶茶汤中加入桂花或桂圆,使茶汤更加香郁醇甜。此外,大红袍中加入黑糖、牛乳,制成一杯黑糖奶茶,不仅有浓郁的奶香,品饮起来醇厚润滑,茶香四溢,温暖滋补。
1.蜜桃乌龙茶
(1)配料:乌龙茶8 g、水蜜桃1个、薄荷叶1片、冰块2块、蜂蜜5 g、气泡水。
(2)器皿:玻璃杯、盖碗、烧水壶、公道杯、捣棒、吧勺。
(3)饮用时间:夏季。
(4)调饮步骤:
①水蜜桃去皮后切成小块,加入蜂蜜。
②将8 g乌龙茶放入盖碗中用气泡水进行冲泡,闷泡1分钟后出汤至公道杯备用。
③在等待茶汤冲泡的时间里,将水蜜桃及5 g蜂蜜放入玻璃杯中,并用捣棒捣碎。
④将公道杯中的乌龙茶倒入玻璃杯中,依次加入冰块,并搅拌均匀。
⑤在玻璃杯中加入薄荷叶作为装饰后出品。
图4.75 蜜桃乌龙茶
图4.76 乌龙茶Mojito
2.乌龙茶Mojito
(1)配料:铁观音8 g、薄荷叶、酸柠2颗、蓝莓5颗、蜂蜜5 g、气泡水。
(2)器皿:玻璃杯、盖碗、公道杯、捣棒、吧勺。
(3)饮用时间:夏季。
(4)调饮步骤:
①酸柠切成小块后加入蜂蜜,用捣棒来回搅拌后浸泡5分钟。
②将8 g乌龙茶放入盖碗中进行冲泡,闷泡3分钟后出汤至公道杯备用。
③在等待茶汤冲泡的时间,将酸柠及5 g蜂蜜放入玻璃杯中,并用捣棒捣碎。
④将公道杯中的乌龙茶倒入玻璃杯中,并用吧勺搅拌均匀。
⑤加入气泡水,在玻璃杯中依次加入柠檬片和茉莉花作为装饰后出品。
四、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中国茶艺。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源于潮州工夫茶。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
图4.77 潮汕工夫
(一)潮州工夫茶特点
潮州工夫茶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并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它完整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茶事美学理念与冲泡方法,是中国茶道的活化石。潮州工夫茶对茶叶、水源、茶器、沏法、心境、环境、品韵及礼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称,而是一种泡茶技法,之所以叫工夫,是因为泡茶方法极为讲究,不管是沏茶还是品茶,都需要一定的工夫。
图4.78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最大的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以茶寄情。《潮州茶经》里写道:“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
潮州工夫茶一般以凤凰单丛为代表的乌龙茶为主要茶品。茶具讲究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艺术品。工夫茶冲泡步骤也十分讲究,要经过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每一个步骤里又有许多小步骤,可见冲泡一杯工夫茶十分不容易。正所谓“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这也是它能成为中国茶道代表的主要原因。同时,潮州工夫茶还蕴含着“和、敬、精、乐”的精神内涵。
(二)潮州工夫茶使用的茶具
工夫茶的茶具,讲究产地、出品,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铫、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茶室四宝”,即玉书碨、潮汕炉、孟臣罐和若琛瓯。
图4.79 玉书碨
图4.80 潮汕炉
图4.81 紫砂壶
图4.82 若琛瓯
玉书碨即烧水的水壶,一般由砂泥制作而成,叫“砂铫”,以潮安枫溪出产的最为出名,俗称“茶锅”。用砂铫煮出来的水更加柔软,非常适宜泡茶。相传古时有位工匠设计出此壶后,邀来三五茶友为它命名。茶友见此壶烧出的水清洁如玉,倒水宛若玉液输出,就取名“玉输”。后人认为“输”字不好,就用“书”字代替了。
潮汕炉即烧开水用的红泥小火炉,样式小巧玲珑,形式各异。之所以被称为“潮汕炉”,是因为它产于广东省潮汕、汕头一带。这种小火炉炉心深而小,能够使炭火火势均匀,同时也节省了木炭,一举两得。以紫砂炉配紫砂壶最有意境,最合乎品茶之道。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以紫砂壶为最佳,且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孟臣指的是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当时的人评价惠孟臣所制之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潮汕方言将紫砂壶叫做“冲罐”,因产自江苏宜兴,故也叫做“苏罐”。
若琛瓯即品茗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子小而浅,水容量为10~20 mL,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将茶的颜色完美衬托出来;质薄如纸,以使其能将茶香突显出来。如今常用的品茗杯有三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内壁上带有白瓷的紫砂杯,还有一种是纯紫砂的,这种茶杯不利于辨别茶的色泽,因此很少使用。
(三)潮州工夫茶冲泡流程
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有一定的程式要求,主要由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煮水器具)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和融等多个环节组成。根据中国茶叶学会发布的《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T/CTSS 5—2019),冲泡步骤为以下内容。
1.备器
潮州工夫茶泡茶器具以朱泥壶(孟臣壶)与盖瓯(盖碗)两种为主。朱泥壶以宜兴、潮州两地为尚,盖瓯以白瓷敞口型为佳,容量90~150 mL,以120 mL为宜。
(1)将茶巾折叠好,放置在壶承后方。
(2)朱泥壶水平放置在壶承内,壶嘴朝向可根据习惯用手决定,但是不可以对着品茗者。
(3)茶杯呈现品字形状放置在茶盘中间,品字头朝向泡茶者。茶巾、壶承和茶盘按照先后顺序,从泡茶者正前方延伸,成一条直线。
(4)正茶洗放置在茶盘左侧,盘内备有干净茶杯;副洗置于茶盘右侧,盘内装冷水或热水,根据情况使用,用以浸泡茶壶;另一副洗置于壶承左侧或茶台之下,用以倒茶渣或废水。
(5)将素纸沿着中线对折再对折成正方形,与茶罐一同放在正茶洗左上方,距离依据泡茶者可操作的范围而决定。所用炉台放置于茶台的右侧。泥煤放置于炉台中间,生火材料以及生火铜器套件放置于泥煤右边,羽扇放置于泥煤左边。
(6)提前准备好净手所需要的器物。
2.泥炉生火
砂铫添加水,竹薪点燃引火,用坚炭或橄榄炭生火,为煮水做准备。
3.净手
泡茶者进场,面带微笑向品茗者弯腰行礼,从椅子左边入座后净手并且擦干。
4.侯火
煽风催火,使碳充分燃烧至表面呈现灰白色。
5.倾茶
泡茶者左手拿住茶叶罐上方1/3处,将茶叶罐移动至胸前交接给右手,右手拿住茶叶罐下方,左手旋转开盖,将盖子与罐身分置于左右两侧。
左手拿起素纸移放在胸前,双手打开素纸后放于左手掌心,用右手按压纸张中心,形成自然弧度。右手将茶叶罐拿起,倾斜倒入适量茶叶于纸上。
盖好茶叶罐,双手行侧弧线,将茶叶罐放回原位,双手沿着原弧线归位。
6.炙茶
将砂铫轻轻放在茶台下角,然后双手拿捏素纸两端对角,将盛有茶叶的素纸移动至泥煤上方10~15 cm处,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移动。中间翻动茶叶一至两次并上下移动。直到茶散发出清纯香味即可。
7.温壶
泡茶者左手将壶盖揭开,右手将砂铫移动至高于壶口5 cm处,淋壶口一圈后拉高至10 cm处将水注满,盖上壶盖,在高于壶盖5 cm处绕淋盖眉后将砂铫放回原处。
8.温杯
泡茶者拿起茶壶,轻点茶巾,行弧线移动至茶盘上,从最右边的杯子开始,沿着逆时针方向将壶内热水均匀倒入茶杯中,再将茶壶内热水倒干,行弧线将茶壶放回壶承上。
温杯根据惯用手进行,以右手为例,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拈起最右边的茶杯,杯口向左,置于茶盘顺时针方向上的另一杯中,食指松开,中指托底沿,大拇指搭杯沿处,食指勾动杯外壁转动茶杯一圈即可。后用拇指、食指轻拈杯沿,中指轻抵杯底轻点一次,将杯中余水点尽后归位。其余杯子操作相同。
9.纳茶
泡茶者双手持壶把和壶嘴,将茶壶抬高3 cm左右,将茶壶旋转约90°,使壶嘴向内,放回壶承,左手揭开壶盖放置于盖置上。
泡茶者左手托住素纸,右手中指轻压素纸上方的同时,左手食指和中指顺势夹住素纸。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将部分条状茶叶纳壶底和近壶嘴处,细末部分放置中层,在将剩余的条状茶叶全部放入,茶叶量占茶壶容量的4/5左右为宜。
纳壶完毕,将素纸折好归位。双手端起茶壶,左手轻拍壶身后,将茶壶旋转约90°,水平放回壶承。
10.润茶
(1)高注。泡茶者左手揭开茶壶盖,右手取砂铫将沸水沿着壶内低注一圈后,提高砂铫,选择茶壶内侧某一点定点注入沸水至水满溢出壶口为止。
(2)刮沫。泡茶者用左手捏住壶盖钮,沿壶口行“之”字形走向,将茶沫轻轻旋刮,盖定,再用沸水淋于盖眉后将砂铫归位。
11.烫杯
泡茶者提壶在茶巾上轻点擦拭水渍,行弧线至茶盘上,从品字头的杯子开始,沿逆时针方向在各个杯子之间倾洒茶汤烫杯,倾尽茶汤后将茶壶归位,然后将茶杯绕茶壶近主泡内侧行弧线把茶汤弃于副洗,再原弧线归位。
12.高冲
泡茶者左手开壶盖,右手取砂铫将沸水沿壶均匀注入一圈,再定位壶口内沿某点,拉高并均匀注入沸水,注入时不可断续,不可急迫,切忌直冲壶心,水满盖定,再淋壶身。
13.滚杯
冲注结束后,将砂铫移动到茶盘注水淋杯,注满水后将砂铫归位,以滚杯的方式再进行温杯。
14.低斟
泡茶者提壶,弧线移至右边副洗的冷水(或热水,视情况确定使用)中浸泡2秒左右,再提壶移回到茶巾上擦拭壶底后,移至茶盘将壶嘴前部(或盖瓯前端)的少许茶汤倾倒于茶盘中,然后沿着逆时针方向往各个杯中斟茶汤,先注入五分,再斟至七八分为佳,斟茶时茶汤要均匀。
15.点茶
茶壶内茶汤将尽时,巡回向各个杯子点滴茶汤,手法要稳、准、匀,确保壶中茶汤沥尽。
16.请茶
右手手指并拢掌心向上,拇指稍微内收,沿顺时针方向走弧线,敬请品茗者品尝茶汤。如有主客,以主客为第一位;如无主客,第一轮冲泡从泡茶者左边的第一位开始,由左到右,依次是第一、二、三位品茗者品饮,第二轮冲泡则为第二、三、四位品饮,第三轮冲泡是第三、四、五位品饮,依一退四补顺序请茶。泡茶者一般不参与品饮第一轮冲泡的茶汤。
17.闻香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杯沿,顺势稍微倾出少许茶汤,中指托起杯底,端至鼻前嗅闻。
18.啜味
分三口啜饮(吸气把茶汤啜入口腔),徐徐下咽,让茶汤与口腔各部位充分接触,全面感受茶汤滋味。
19.审韵
品饮茶汤后,轻扇茶杯,稍凉则吸嗅杯底,赏杯中韵香,一泡茶可重复冲泡数次。
20.谢宾
待品茗者品饮完毕,将茶杯收齐后,起身行礼、退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