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待客,历来是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古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有色、香、味、形四美,特别贵在其高尚的内在之美、公德正气、情操纯洁,所以中国人向来崇尚以茶为礼。
图3.15 茶礼
一、生活茶礼
在中国人重要的人生四大礼仪——生、冠、婚、丧中,茶总是担当着重任。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以茶待客表敬意
在中国,“客来敬茶”几乎不分公私场合,已成为一种起码的礼貌。客人来了,主人可以不招待饭菜,但不能不泡茶,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这句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的俗谚,就表示“客来敬茶”的重要性。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的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人们敬茶的方式和习惯有很大的区别,但饮茶从来都是我国各族人民最普遍、最基本的交往手段,泡茶是人们招待客人最起码的礼节,是衡量主人好客程度的基本尺度。
(二)以茶赠友表情谊
长期以来,茶不仅被看作“礼教”的表征,而且也用来喻示朋友间的情谊。在唐代,以茶赠友的做法已相当流行。诗人白居易常收到亲朋寄赠的新茶,他也常常邀约亲朋品茶饮茗。在品饮中纵谈古今,交流情感。他曾在《萧元外寄蜀新茶》中叹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亲朋的感激。宋代对“以茶赠友”的风尚极为注重,对后世的影响也颇深。茶之所以被用于交友赠友,大概是因为它被视为极清纯的天然之物,是坚贞、高尚、廉洁的象征。
拓展阅读
吃讲茶
“以茶交友”可谓“君子之交”,它不追求花天酒地、鱼肉豪宴,它只讲究其乐融融的和谐状态。正因如此,饮茶成为了礼敬、友谊和团结的表征,所以当人们在交往中发生矛盾纠纷时,它往往可以发挥调解的作用。现今,不少地方仍流行“吃讲茶”的风俗,颇具代表性。据说这种风俗起源于朱元璋起兵反元时期,如果双方发生争执,便被请到茶馆里或第三者的家中,边喝茶边心平气和地评理,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另外,许多地方的茶会也充当了调解者的角色。茶以其特有的清新淡雅的质地,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寄喻人们的礼敬与情谊,发挥着积极的礼俗功能。
(三)茶与出生礼仪
在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这样的风俗:当有小孩出生,第一个来看望产妇的人——“踩生人”进屋后,主人必须先用双手端上一碗米花糖茶敬客,“踩生人”也必须用双手接过茶喝下,民间认为喝这样的茶可以辟邪祈福,意味着人一出生就必须得到茶图腾祖神的保佑。而新生儿诞生的第三天,俗称“三朝日”,按国内很多地方的习俗,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吃原始煮茶”仪式。这是原始茶部落庆祝新生命到来的庆典遗韵,后人称之为“三朝茶礼”。
拓展阅读
出生茶礼
在江西等地方,孩子出生,家长即以红茶七叶、白米七粒包为一个小红纸包,共包二三百包分发给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收到小红包后必须回以一些钱为礼。家长用这些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锁的正面写有“百家宝锁”,反面写有“长命百岁”等字样。民间认为孩子戴上这锁可防病避灾,保延寿命。
在浙江,当孩子满月时要行“搽茶剃胎发”仪式:先敬清茶于堂上,待茶稍凉后,主持仪式的妇女就边蘸茶水边在孩子额头上轻轻揉擦,同时念念有词道“茶叶清白,头发清白”,然后才开始剃发,民间叫做“茶叶开面”。剃净后再用茶水抹头顶一遍,而后将胎发和刚拔下来的猫毛、狗毛杂揉一团,用红线穿起来,胎发团居中、桂圆在下的“胎发团串”,挂在孩子母亲的床边,意味着孩子永远在母亲的身边,永远受母亲的保护。
(四)茶与婚礼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有:“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古代技术落后,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移植后很难存活,所以茶树一旦种下,就不再移动。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
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洞房时还有“和合茶”。如果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拓展阅读
喝新娘茶
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由媒人搀引至客厅,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要给新娘红包(礼钱),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再在婆婆引领下挨门挨户拜叩邻里,并敬茶。敬茶毕,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无论向谁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
(五)茶与丧俗
在我国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祭祀”是一种仪式,其意境是让逝者把生者的厄运带走,而留给生者的是希望和好运。因此自然要拿出好物品来表示对死者的敬意,茶就充当了这一角色。
在我国,丧事纪念中用茶为祭品,大致在两晋以后,最初创于民间,后被皇室应用。齐武帝祭祀用茶早在南朝梁代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武帝本纪》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这应该是用茶叶进行祭祀活动的最早记载。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以表祭祀的慎重以及诚心,所用茶品都最为讲究。
(六)饮茶与家庭礼俗
茶,在人们的品饮过程中,不但形成了丰富的茶俗,而且与家庭礼俗相结合,发展成一套极为完备的以“奉茶明礼敬尊长”为核心的家庭茶礼。家庭茶礼虽含有等级观念和贵贱尊卑的封建意识,但以茶明长幼显而易见,且为主流,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们的沟通起着很大的作用。
总之,茶是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是民间礼俗、礼仪最重要的载体,对维护国家、社会、家庭的安定团结,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容发挥了巨大作用。除酒之外,我国再也没有哪一样物质能像茶这样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自然芸芸物类中,茶能在民间礼俗中占有如此重要一席,其原因除了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栽种范围极广、具有与礼俗结合的自然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茶的本身特性及自然功用与我国传统文化、民间风俗的许多内容暗相吻合。茶是行礼仪、明礼节、作为礼俗的最好载体。
二、各民族饮茶习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的同胞皆性格欢快豪爽,为人诚恳大方、热情好客,故以茶待客的传统礼俗古今皆流行。
饮茶本来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解渴的生理需要上产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原先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性。但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经济条件等不同,饮茶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理念相融合,以致不同地域、不同民俗的茶俗茶旅各具特点,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态势。尽管形式多样,但把茶看作健康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修身养性的手段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却是共通的。
(一)汉族清饮茶
1.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2.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这种清茶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
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闻名遐迩,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便是由此得名。
图3.16 北京大碗茶
潮汕工夫茶是指潮汕一带的饮茶风尚。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方式比较讲究,泡茶品茶需要一定的工夫。潮汕一带品饮工夫茶具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近代茶人翁辉东所著《潮汕茶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潮汕工夫茶的概貌。据该书描述,工夫茶有“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铫、潮阳红泥炉”,讲究些的茶店还需备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
潮汕工夫茶有它的鲜明个性,无论走进哪家哪户,茶盘茶具一摆,不用问便知是工夫茶。现代的泡饮方法还是比较讲究工夫的,一般先用净水洗涤茶具,并点燃炉中木炭,加水入壶,放在炉上烧沸。待水开后,即以沸水烫淋茶壶、茶杯。再用沸腾热水冲入茶壶泡茶,直至沸水溢出壶口时,方手持壶盖刮去壶口水面浮沫,接着用沸水再浇淋整把茶壶。然后取出茶杯放于茶盘中用沸水烫杯。随即将小杯紧靠在一起,将茶壶中的茶汤巡回分次注入杯中,使各茶杯中的茶汤浓淡均匀。啜饮者趁热以拇指、食指扶杯沿,中指托杯底,举杯将茶送入鼻端闻其香,接着茶汤入口,含在口中回旋品其味。
4.广式早茶
吃早茶多见于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广州。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即每客茶价二厘钱)茶楼就已普遍存在。人们最喜欢坐茶楼、吃早茶,那里既有名茶,又有精美点心,一日早、中、晚三市,尤以早茶为最盛,因此名谓“吃早茶”。
用早茶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品味传统香茗,同时根据自己的口味,点上几款精美的点心。如此一口清茶、一口点心,使得品茶更加津津有味。现今,人们不再把吃早茶单纯地看作一种用早餐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一种充实生活和社交的享受。亲朋知己茶楼品饮,谈天论事,倍觉亲切,也其乐无穷。许多人即便是洽谈业务、协调工作、交换意见,甚至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也愿意用吃早茶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汉族吃早茶风尚不见衰落,反而愈见普及的缘由所在。(www.xing528.com)
总之,清饮乃是汉族饮茶的主要方式。或是生理需要,或是闲暇之余自饮自乐,抑或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凡有客自远方来,尽管招待规格有高低之分,但清茶一杯,总是不会省的。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蔬菜瓜果很少。“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
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渣,把茶汁倒进长圆柱形的打茶筒内。与此同时,用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也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之中能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舂打(搅拌)。待茶、酥油、盐、糖等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根据藏民经验,茶筒内用长棒舂打,往往要几百下才能使酥油完全乳化,做好酥油茶。
图3.17 酥油茶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的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液体,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涩中带甘,咸里透香。它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力,可谓风格独特,其效胜茶。在西藏草原和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偶尔有客临门,可以招待的东西不多,加上酥油茶本身具有的独特作用,自然成了热忱款待宾客的珍贵之物了。
(三)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因蔬菜缺乏导致维生素等物质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化。
“刮碗子茶”是回族的一种特色茶饮,以绿茶为原料,加干果、冰糖等,一般有8种,俗称“八宝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由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可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由于刮碗子茶中的食品种类较多,加上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再喝的滋味是不大相同的。一般来说,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后随即加盖,过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清香甘醇;第二泡,由于糖的作用茶味浓甜透香;第三泡,茶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便随之而来,具体味道依所加干果而定。一杯刮碗子茶,可冲泡五六次,甚至更多次。回族同胞认为,饮用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各次不同,又可去腻生津,滋补养身,是甜美的养生茶。
图3.18 刮碗子茶
(四)蒙古族的咸奶茶
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加入牛奶烹煮。
图3.19 咸奶茶
煮咸奶茶时要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 kg,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 g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1/5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食盐。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其他地区的人都说,“一日三顿饭”是不可少的,但蒙古族人往往是“一日三次茶”,却只习惯于“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起来,主妇们先煮上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饮用。蒙古族人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后才正式用一次餐,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能少的。如果晚餐吃的牛羊肉,那么睡觉前全家还会喝一次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还与咸奶茶的丰富营养,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食品有关。
(五)侗、苗、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都喜欢打油茶、喝油茶。特别是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图3.20 打油茶
打油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打”实际上是“做”的意思,一般经过四道程序。首先是点茶。打油茶用的茶通常有两种: 一是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选用茶树上的幼嫩芽叶,具体要根据茶树生长季节和各人的口味爱好而定。其次是作料。打油茶用的作料,除茶叶和米花外,还有鱼、肉、芝麻、花生、葱、姜和食用油(通常用茶油)等。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烧热时,放油入锅,等油面冒青烟时,立即向锅内倒入茶叶,并用锅铲不断翻炒,当茶叶炒出清香时,再放入芝麻、花生米、生姜之类。少顷,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待茶汤快要起锅时撒一把葱姜。这时,才算把又鲜、又香、又爽,却又不失茶味的油茶打好了。如果这种油茶是用来招待客人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工序——配茶。在已经打好的油茶中,分别放上各种菜肴或食品。由于加入作料的不同,所以有鱼子油茶、糯米油茶、米花油茶、艾叶粑油茶之分。
其实,油茶与其说是茶汤,不如说它是一道茶叶菜肴;与其说是喝油茶,不如说是吃油茶。这种独特的茶叶泡煮方法,妙趣横生的饮茶方式,以及如此奇特的待人接物礼仪,即便平生享受一次,亦有终生难忘之感。
(六)土家族的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这里到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由于当地生态环境适宜种茶,所以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优质茶和许多名茶的重要产地。山美、茶美,固然引人入胜,而土家族同胞喝擂茶的习俗,更令人拍案叫绝。
擂茶是土家族的吃茶法,也叫“三生汤”。一般制作擂茶是以茶树嫩鲜叶、生姜、生米为主要原料,按各人口味,经过一定比例配制后,倒入山楂木制成的擂钵中,用力来回捣,直至三种原料混合研成糊状时,再起钵入锅,加水烹煮而成。
图3.21 擂茶
由于茶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生姜能理脾解表,祛湿发汗;生米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喝擂茶有提神降火、解毒祛湿、和胃健脾的功效。它恰似一副保健良方,不仅土家族人爱喝,栖身在当地的其他民族也都养成了喝擂茶的习惯。他们认为喝擂茶夏天可以解暑,冬天可以驱寒,具有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七)白族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白族人家,不论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等喜庆日子,还是在亲朋好友登门造访之际,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宾客。
图3.22 三道茶
三道茶,白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特有的一种礼俗文化。茶俗中开始融入了人们对人生哲学的寄托与向往,大多含有“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回头是岸”之意,唐朝时期三道茶饮茶习惯初具形态。宾客上门时,主人请客人入座,一边谈心,一边吩咐家人架火烧水。等水煮开后,就由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
第一道:架火烧水,另将粗糙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烤热后取一撮茶叶放入罐内,不停转动罐子,使茶叶受热均匀。茶叶啪啪作响,色泽由绿转黄且散发出焦香味时,向罐中注入烧沸的开水。将翻腾的茶水倾注到一种叫牛眼睛盅的小茶杯中,但茶汤容量不多,仅半杯而已,一口即干。 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进去滋味苦涩。主人双手奉茶,客人双手接茶。此茶虽香,却也够苦,白族称其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第二道:主人在小砂锅中重新烤茶置水。将盛器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内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于客人。此茶甜中带香,被称为“甜茶”,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主人将一满匙蜂蜜及3~5粒花椒放入杯碗内,冲上沸腾的茶水,以半杯为度。客人接过茶杯,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作料均匀混合,一边呼呼作响趁热饮下。此茶喝起来回味无穷,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因此称为“回味茶”。有时还可取一张乳扇置于文火上烘烤,当乳扇受热起泡呈黄色时,揉碎加入第三道茶中。这种茶喝起来,既能领略茶香茶味,还能尝到白族传统食品的风味,更是回味无穷,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牢牢记住“先苦后甜”的哲理。
趣味阅读
三道茶的由来
很久以前,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带了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只算学到一半功夫。要是你能上山把大树锯成板子扛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跟着师父上山锯树,但还未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徒弟忍受不住,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嘴里咀嚼解渴。师父看到徒弟皱眉咂舌的样子,笑问:“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精疲力尽。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精神振作,起身把板子扛回了家。于是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又问:“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又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诚晚辈的一种形式。
(八)纳西族的盐巴茶与“龙虎斗”
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高山峡谷地区,海拔多在两千米以上。由于海拔高,气候干燥,主食杂粮,缺少蔬菜,茶叶早已成为纳西族人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地居民普遍反映,一天不喝茶就头晕脑胀,四肢无力,严重的甚至起不了床,害“茶病”。
冲盐巴茶是纳西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汉族、普米族、苗族、怒族等民族也常饮盐巴茶。其制法是先将特制的、容量为200~400 mL的小瓦罐洗净后放在火塘上烤烫,抓一把青毛茶(约5 g)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内烤香,再将火塘旁茶壶里的开水冲入瓦罐,罐内茶水即沸腾起来,冲出泡沫。有的地方将第一道茶汁倒掉,因为不太干净。第二次再向瓦罐中冲入开水至满,待沸腾停止后,将一块盐巴放入罐内茶水中,再用筷子搅拌三五圈,将茶汁倒入茶盅,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加入开水冲淡,就可饮用。边饮边煨,一直到茶味消失为止。
这种茶汤色橙黄,既有强烈的茶味,又有咸味,喝起来特别解乏。一般每烤一次可以冲饮三四道。由于地处高寒地带,蔬菜缺少,故常以喝茶代替蔬菜。现在,这里的人们有的已发展到全家每人一个茶罐,“包谷(玉米)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茶叶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清早起来喝一次,就着吃包谷粑粑或在火塘里煨熟的麦面粑粑,吃饱喝足后,再去劳动。中午和晚上劳动回来后又喝一次茶。
“龙虎斗”的纳西语称“阿吉勒烤”,其饮用方法非常有趣,也是他们用以治疗感冒的药用茶。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冲入开水,像熬中药一样,熬得浓浓的。同时,将半杯白酒倒入茶盅,再将熬好的茶汁冲进酒里(注意不能将酒倒入茶里),这时茶盅发出悦耳的响声,响声过后,就可以饮用了。有些人还加上一个辣椒。据当地人说,喝杯龙虎斗,周身出汗,睡一觉后就感到头不昏,浑身有力,感冒也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