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人与土地:以小米和高粱共创和谐共生

山西人与土地:以小米和高粱共创和谐共生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呈奡导演中国的农业在几世纪之前就已经能够支撑起高密度的人口了,并且自古以来就有实施豆科植物与多种其他植物轮作的方式来保持土壤的肥沃。而在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但这里的人们依然有方法跟自然与土地和平相处。由于气候原因,土地土质原因还有缺水干旱,在缺乏地表灌溉水的地区,人们普遍选择小米、高粱这种成熟周期短、抗旱、允许中耕的作物。

山西人与土地:以小米和高粱共创和谐共生

彭呈奡

导演

中国的农业在几世纪之前就已经能够支撑起高密度的人口了,并且自古以来就有实施豆科植物与多种其他植物轮作的方式来保持土壤的肥沃。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用来种植作物以提供食物、燃料和织物。生物体的排泄物、燃料燃烧之后的灰烬都会回到土壤里,成为最有效的肥料。

使用化肥貌似也从来都不是中国农民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从耕作方法和农耕器具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民族的农民们在长期的人口资源压力下逐渐形成的实践经验构成了现有的农耕体系,4000年的演化,在这块土地上仍然能够产出充足的食物,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适宜种植水稻,开凿水渠对于水稻起了重要的作用,将地表水快速引入农田进行灌溉;而镜泊湖两百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将腐殖土带进了附近的河流,当地的农民将这些天然肥料搬运到村庄里,不仅使得东北地区生产的大米口感好,还使得这里的土壤肥力变得充足。早年间,人们就发现,根部有较为低级的生物体寄存的豆科植物对维持土壤中的氮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从空气中吸取氮,腐烂之后让氮重新回到空气中,长期的耕种让这里的农民掌握了这项技术,驯化和利用豆科作物保持土壤的肥沃,割下来的杂草也不会被浪费,农民们将杂草翻种进地里,发酵后变成天然肥料,正是这样的农耕活动让中国的农业变成了可持续性农业。

正片中,东北858农场职工林志红说过一句话:“大豆开花,垄沟里摸虾,这地方没法灌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东北三省的轮廓像一只大靴子,辽河平原和松花江平原的核心部分,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平原,两个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因此东北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平原以及一些小河的河口,这里的农田到处都是人工设计的垄沟,而且都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这种做法似乎对充分利用前期降水很有帮助,如果后期降水是以骤雨的形式降下,那么这种做法也能充分地利用这些降水,深沟窄垄,能让大雨立即蓄积到沟底,不会漫过地垄。垄沟底部的土壤在充分湿润之后,有助于水分的横向渗透,同时也有助于将可溶解养料带入地下。在雨水骤降的时候,每条垄沟就像一个大水库,不仅能减缓雨水的冲刷,还能加速渗透,让田垄不至于被冲刷出水坑,因此能让沟里的水下降时土壤中的空气及时逸出,而且垄的设计一般都在61~71厘米之间,这样可以减少浪费,这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们总结出的经验。

关于吃,东北人最擅长做跟大豆有关的菜品,这是东北文化中不能忽略的饮食文化,大豆即可烧饭、煮粥、裹蒸为主食,也可作为菜肴副食。同时大豆还可制成酱,酱油、豆腐、豆浆等各种美食,在东北,有酱加一切的说法。在田里干活,用生菜叶裹着大酱米饭,这样的饭包吃上三个就能饱,再喝上一杯大米酿的米酒,顿时乏倦消失。而炖菜也是东北人主要烹饪的形式,据说炖菜简单而且快速,能节省时间,固定的农耕方式养成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www.xing528.com)

而在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但这里的人们依然有方法跟自然与土地和平相处。由于气候原因,土地土质原因还有缺水干旱,在缺乏地表灌溉水的地区,人们普遍选择小米高粱这种成熟周期短、抗旱、允许中耕的作物。几个世纪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便采取了护根保持土壤水分的做法,小米在炎炎夏日下茁壮成长,在干旱季节顽强生长,在大雨时节蓬勃生长。农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将灌溉和旱作农业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养活了如此高密度的人口。

小米粥

杂粮馍馍

莜面卷卷

手擀面

其实在北方地区,将谷子和高粱作为主要作物和在南方将水稻作为主要作物一样,都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而且意义深远。这两种作物对于养活中国庞大的人口至关重要,营养方面,它们和小麦旗鼓相当,其粗大的秸秆也被广泛用作燃料和牲畜的饲料。在山西,高粱是人和牲畜的主食,其食用方法最为简单:先用清水洗高粱,然后再将清洗之后的高粱倒入4倍的水中,煮一个小时即可,不需要加盐,和吃米饭一样,就着炒菜或者咸菜吃。这个画面在正片开始那位90岁的老太太张翠兰的记忆里,是养活一家5口人最直接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作物,例如小麦、玉米荞麦等,但这些仅仅作为调剂食谱,换换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