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格南
摄影师和剪辑师
苏木雅奶奶
“水草丰茂”是我这个之前没有去过草原的人对草原的美好想象。然而,当我离开城市,真正走在草原上,才发现这里其实是与荒漠和沙地并存的干旱地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要不停地走,逐水草而居。很难想象,人类追随着自然的足迹,过着迁徙的生活,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一生活方式造就出了极致淳朴的草系美食,我们的拍摄也踏上了奇妙的蛋白质之旅。
奶制品与肉食是我们这一集餐桌上的主角,调研与拍摄中,最令剧组犯晕的就是奶制品的制作。在草原深处,苏木雅奶奶家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厨房,鲜奶要在三个厨房间不断流转,才能最终成为固体的样子——奶豆腐。那里就像是天然的实验室,我们跟着苏木雅奶奶的儿媳妇,在三个厨房里忙得团团转。鲜奶制成酸奶,要在主卧的厨房里发酵,奶油在偏房的厨房里变成黄油,最后制成奶豆腐,需要在蒙古包的厨房外自然成型。草原上的人对这些复杂的程序烂熟于心,而我们看得晕头转向。
手把肉
“三哥”伊拉塔(www.xing528.com)
和拥有三个神奇厨房的苏木雅奶奶比起来,我们的另一位主人公,伊拉塔一家要简单许多。伊拉塔是一位特别随和的牧民,我们习惯称他为三哥,记得第一次与他见面,吃完一碗炒米,他就骑上摩托带着我去看他家草场上的一窝旱獭,那些憨态可掬的旱獭像极了伊拉塔。更神奇的是,随着伊拉塔一家的迁徙,这一家旱獭也消失不见了,这是我后来去补拍旱獭镜头时发现的怪事。后来我问伊拉塔:“原来的旱獭一家怎么找不到了”,伊拉塔慵懒地躺在夏季草场的蒙古包里玩着魔方,用魔方的一个顶角给我指了一个方向,说:“那里有上百家的旱獭,你数都数不过来。”再后来的故事就是大家在片头看到的,一只肥肥的旱獭从草丛中站起,它看的方向便是伊拉塔夏季草场的家。
旱獭
浩毕斯格拉图
从“风吹草低”的满都宝力格草原,回到东乌珠穆沁的哈日戈壁,房车外的浩毕斯葛拉图在唱着长调。浩毕斯葛拉图是哈日戈壁上的牧民带头老大哥,他的名字汉译过来是“革命”的意思。初识革命叔是从他吃肉开始,那还是第一次去他家调研。正是午饭时间,要知道对牧民来说,中午是只喝奶茶就已足够,只有客人来了才会拿出手把肉。革命叔手握剔刀,沿着羊的肩胛骨,顺着纹理一片片把肉片下,分给我们每个人。手中的骨头上,肉已经所剩不多,按照我的认知,这样的骨头可以放弃了,另选一块成色更好的。但是革命叔的剔刀上下翻滚,一块肩胛骨的肉,最后剔得连一块筋膜都没有剩下。后来我才知道,那块肉对牧民来说是最好的肉,剔那块肉的人是绝对的长辈,没有功力,是吃不出美感的。
粗算下来,从2018年调研到2019年成片,足足过去了10个月,从草原到荒漠,感谢所有为本片提供帮助的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