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学教授刘书润的人物采访及其著作《万物滋养:中国生态哲学》

生态学教授刘书润的人物采访及其著作《万物滋养:中国生态哲学》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书润,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腾格里是蒙古人的天堂,是长生天的意思。

生态学教授刘书润的人物采访及其著作《万物滋养:中国生态哲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

刘书润,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年轻时插队内蒙古,如今,年近80岁的他已经不再撰写论文,一心只想当“生态导游”,投身于草原保护区的建设、游牧文化领域的教学和实践工作。

您和老牧民交流的主要是哪些方面?

刘书润:草原畜牧业有很多环节,草的环节,牲畜的环节,还有其他环节,还有出售环节。作为一个牧民,这些技能都得掌握,所以比较复杂。他们的经验也特别丰富,特别是老牧民的经验,对畜牧业非常重要。另外因为草原比较复杂,情况比较多样,各地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牧民来指挥草场的利用。过去都是有这个制度,整个草场的管理主要是听这些老牧民,听这些牧业能手的话。他们实际上是草场管理的指挥者,一些领导都听他们的话,按照他们的指示做,每年都开会研究,整个草场怎么布置,一年四季怎么调配草场,是他们说了算。

我学的就是生态专业,后来就分到草原研究所,后来又到内蒙古大学,主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在牧民当中吸取牧民的经验,从毕业开始就做这个工作。学校里学的都是理论,结合实际还是不够的,我真正到了牧区以后,才体会到整个放牧的复杂性,学到很多很多的经验,结合实际以后,才能掌握更多知识。50多年,我没有一年在家里待着,都是在外面,一般是半年在外面,有时候冬天也在牧区。

刘书润和牧民

怎样的草场最好?

刘书润:单独的一块草场,哪怕是最好的草场也不能固定四季放牧不退化,所以草场的价值在于组合起来。比如有的盐碱地,特别是光光溜溜的盐碱地,草长得很少的盐碱地,单独放牧是不行的,可是它能够补充很多营养元素,所以它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沙地,沙地在冬天就是好草场,夏天太热,就不能进去。要是我在一个沙地上,那只能冬天进,夏天就不行了。可是有的特别高的地方,特别冷的地方,只能夏天去,冬天就不行了,所以草场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体现它的最大价值。

夏天主要是抓水边,夏天特别热,必须让牲畜能够喝足了水,不喝水是不行的,所以夏天就在水边上放牧比较好。另外还有高地,太热的时候就在高的地方乘凉。冬天要找比较暖和的地方,丘陵地区的沙地上比较暖和,比较背风,因为背风,它的草都是完整的,太高的话,风一吹,就把草的叶子吹掉了,保存不了,所以在丘陵地区的沙地上,冬天就有吃的。

另外,冬天一般需要到屋脊草场去,因为冬天吃雪,就可以利用夏天去不了的草场。冬天去,那个草场也比较高,还有雪,牲畜吃雪,就利用夏天不去的,保存比较好的草场。所以放牧,需要各式各样的草场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各种草场都有它的价值,都是放牧需要的,单独一个草场,它的价值就很低了。需要不同的草场组合在一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草吃。

牧民对草是什么感情?

刘书润:对于牧民来说,草是活的东西,它是有生命的。牧民对草是非常珍惜的。在过去,我们到牧区吃他的奶制品,给他钱,牧民不高兴,他说我的奶是草换来的,我的草是非常珍贵的,非常洁净的,你那个票子是比较脏的东西,怎么换我的干净的食品。他是这么认为的,草是当做朋友对待的。牧民对草是非常爱护的,是尊重的。

有一种蒿子,叫冷蒿,小白蒿,它是最早返青的一种植物,冬天它在下面,还是绿的,等到6月份,别的草还都黄的时候,它就返青了,牲畜就吃它。牲畜整个一冬天吃枯草吃多了,特别盼着青草出来,返青多了之后,牲畜马上吃,吃了以后整个就变样了。叫的声音,走的姿势都变了,精神来了,活蹦乱跳了。牧民说小白蒿一返青之后,就变成新的一年开始,所以牧民是以草定年。你问孩子几岁了,“我经过小白蒿返青了五次”,说明他五岁了。牧民说小白蒿是最好的草,还有蒙古歌唱小白蒿。还有一些蒙古谚语,说马吃了小白蒿长精神,听老人的话长知识,等等。

牧草有好坏之分,但是牧民不是像我们这么清楚地分出这个优等,那个劣等。有毒的草也有特殊的用途。比如说有一种花叫白头翁,它是有毒的,可是牲畜必须要吃。老牧民会在白头翁5月份开花的时候,故意把羊放到白头翁多的地方,让羊吃,因为它有驱虫作用;比如麻黄,一般还有点小毒,可是冬天它是绿草,少量吃的话,它对牲畜的抗寒还有帮助。所以到了冬天,有麻黄的地方,老牧民让羊吃一点麻黄,冬天不怕冷了。各种草有各种草的价值,虽然有时候遇到有毒的草,吃一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是羊,特别是山羊,会挑着草吃,比如它不舒服了,有病了,它会找草吃,它有这个本事。而且我们的羊,是非常爱惜草的,吃草的话,绝对不会把一种草全部吃尽,它挑着吃,只吃一部分。所以牧民讲,我们的牲畜是喜欢草的,爱草的,它吃一部分就走了,草场很快就恢复了。

那时候草的种类非常非常多,一平方里一般都是二三十种草,最多的时候有56种植物,一平方里有56种植物,这一片有好几百种植物,羊需要什么就吃什么,多合适啊,现在很多草就没有了。这也是草场退化的一个象征,不光是矮了,稀了,而且种类少了,很多草就没有了。所以现在我们放羊,是在保护草原。有的草没有了,我们牧民讲为什么没有了,因为马群没了,马爱吃的这些草也就没了,不吃它,它也不长,经常吃它,草还能长。有一些高大的灌木现在没有了,为什么呢?这些高大的灌木羊和马都吃不到,就骆驼吃得到,骆驼没有以后,高大的灌木也就退化了。所以不吃也不行,当然吃很多也不行,要适度利用,而且适度利用是按季节利用的,草场很快就得到恢复。

在牧民心中,草就是他的朋友,是他的老师,是他的战友,是非常珍贵的。牧民对草是这样的,草露出根了,他下马把它埋好了,不能露出草根。所以对牧民来讲,不能把草根挖出来,蒙药的大部分不是用草根的,只用地上的部分,这跟他们的文化有关系。

牧民的嘴里从来不说环境恶化,顶多是脆弱,环境脆弱,说恶化对草是不尊重的,环境怎么能恶化呢?我们说草场退化,他们说草场累了。再退化严重点,就是受虐待的草场,草没有错,它受虐待了。牧民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是一种尊称,不会用贬义词。

牧民为什么觉得沙漠是好地方呢?(www.xing528.com)

刘书润:牧民用最珍贵的称呼来称呼沙漠,“腾格里”。腾格里是蒙古人的天堂,是长生天的意思。蒙古族是敬天的民族,可是把这个名词给了我们认为是不毛之地的沙漠,腾格里沙漠,他对沙漠就这么尊敬。牧民讲沙漠和沙地是干渴中的清泉,是我们的地下水库。后来我们到沙漠里考察,才知道这句话是真的,沙漠里面并不是没有水,一个高大的沙丘必然跟着一个湿地

历史上来说,丝绸之路的最佳路线是在沙漠上走的,因为它有水,有骆驼,沙漠和沙地是金色的摇篮,它里面是丰富多彩的,有那么多植物,那么多群落在沙地上,比我们地带性的荒漠都丰富。另外它是最温暖的家,是最好的冬营地,因为在草原牧区最难熬的就是枯草季,就是冬天,又寒冷,草又枯了,是最难过的,可是在沙地上,在沙漠上,它最温暖,草是完整的,可以吃雪,可以吃草,这是最温暖的家。所以我们这儿白旗、蓝旗、黄旗,都是围绕着沙地来分的,各个旗县都是抢着一块沙地,而不是不要沙地。

您对草原是什么感情?

刘书润:我们这个生态专业从北大搬到草原上了。为什么要从北大搬到草原上?我们的导师李继侗,他是中国生态学专业的创始人,他认为生态学最好的地方就是内蒙古草原,所以他把这个专业从北京大学搬到当时还没有建立的内蒙古大学,然后在草原上课。我们北大的这些老师搬到内蒙古有一个宗旨,我们决心把尸骨埋在草原上,假设你有这个决心,跟我走,到内蒙古草原去,就是这样一个精神。当时讲的是,我们到内蒙古,我们的尸骨埋在草原上,将来我们的尸骨都变成草原上的一棵棵小草。李继侗先生去世以后,他的尸骨就埋在草原上。所以我们这个生态专业的人,将来我们的尸骨无疑都埋在草原上,将来也变成一棵棵小草。

现在我到草原上,感觉又见了我的“老朋友”了,这是针毛,那是冷蒿,那是小白蒿。有一次,我迷路了,不知道走到哪儿去,就等着人来。坐着以后,我点那个草,正好附近有56种植物,我回想起来我的小学同学,也是56个同学,我又跟小学同学见面了,我自己念叨着。最后来了一个马车,我就坐马车走了,过了河。

您怎么看游牧这种生产生活方式?

刘书润:因为我们都在干旱区,草原的荒漠地带比较脆弱,它的蒸发远远大于降水量,所以物质分布不均匀,它在这个地方,不是多这个物质就是少那个物质。另外,它的时空多变,空间的物质分布不均,时间也不一样,这儿下雨,那儿可能不下雨,空间和时间变化太快,而且都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经常动,你在一个地方定了,这个地方东西吃多了,就中毒了,也缺营养。我们吃自助餐可能就跟游牧学的。我们的大草原上好像没有大烩菜,都是单炒菜,也没有百货大楼,都是专卖店,你要想得到这些东西,必须走,才能得到。

真正放牲畜,不是从游牧开始的,有人说学狼,狼跟着野生动物走,牧民跟着羊群走,不是这么回事。真正的游牧产生比农耕晚得多,我们蒙古高原是3000年的历史,我们农耕可能就有5000年、6000年,还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做到大规模的游牧,需要很多条件,第一是生产力必须提高得很快,有保证。金属的东西,马镫,特别是金属的马镫发明以后,才可以驾驭马。另外还有交通工具,车辆从铜器时代就开始有了,夏家店上层文化才产生的游牧。

而且游牧的组织非常严密,必须有国家和部落强有力的组织才能游牧,有人说它原始的,那是不对的。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游牧。游牧是对这个环境的积极适应,游牧是要有条件的,社会发展对于游牧最有利。现在这个时代更有利于游牧了,过去没有车,现在有汽车,牧民可以用直升机手机也有了,比过去方便多了,进去一趟也方便了。所以现代社会对游牧更有利,有的蒙古包也在走,牧民有房车,最后开车走了。而且游牧是这一个原理,你必须这样,社会现代化以后,你必须得跟自然和谐,你怎么和谐?就得动,没有其他办法。游牧不是原始落后的,它是先进的,是要积极地适应才能产生的。

所以游牧文化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移动,一个是集体,游牧生活必须集体,个人没法移动。不光是东西简单,它的组织也非常简单。另外还有和谐,必须得和谐,合作,另外还有严格的法治,才能游牧。此外还有诚信,大家共同去遵守,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游牧。所以游牧是有条件的,现在这个社会不是不利于游牧。我们现在的牧民什么都干,弄个飞机,有遥控,给骆驼弄上什么耳,到时候用电脑一看就知道它到哪儿去了。所以现在是更适应了,比原来走得更远,更好,对草场更有利。所以游牧是最有效的生产,从生态上,从文化上,从经济上,都是最有效的,我们现在应该比过去更有效一些,更好地游牧,这样才对。

牧民的饮食是不是也是在适应环境?

刘书润:对,适应他的游牧生活。牧民的饮食不是一天两天是这样的,多年的生活,形成了这样的组合。夏天吃白食,冬天吃红食,吃肉食,而且非常简约,搭配非常合理。我们过去牧民吃肉很多,可是他的心血管反而比较好,血压高的也少,这就是他的食物搭配问题。过去的奶茶砖茶,牧民整天地喝茶,所以有很多人没有病,心血管病的也少,整天吃肉,也没有这类问题。

您觉得草原是什么样的性格?

刘书润:我们对草原的看法是,它是无限奉献的一个草原,它是我们的母亲,它养育了我们,是受尊重的草原。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它分成一块一块的——这是一块胳膊,那是一块大腿,这样母亲就死掉了。我们大家要共同维护它,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没有草原我们什么都没了。这些草的贡献太大了,养育了我们。

这些草多好啊,而且在这么恶劣的,我们认为不好的环境,它长得都这么好。所谓的不毛之地,也有其他的植物。草原没有绝对的空地,都有植物,都是伙伴。就像我们牧区,没有孤儿,没有孤老,没有寡妇,所以我们的草原也是,它们形成群落,彼此之间都有关系。

您觉得草原是什么颜色的?

刘书润:它的基调是绿色的,这是没问题的。不过总的来讲,草原是彩色的,各种颜色都有,五花八门。因为它在绿色的基调上开很多花,草原的花有白色的,蓝色的,还有很多黑色的花,各种颜色的花都有的,而且各种花的样子也不一样。我们看的话就非常多样,一般人看好像比较单调。实际上草原也有各种颜色,同样都是绿色,也都不一样,它的姿态也都不一样,它是丰富多彩的草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