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茶说:品饮与文化,保健康乐与传播精神

爱茶说:品饮与文化,保健康乐与传播精神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神文明的媒介物,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饮茶已成为人们保健康乐、社交联谊、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陆羽、蔡襄、朱权等古人对茶的品饮十分讲究,《茶经·九之略》列举了在野寺山园、瞰泉临涧[1]的情况下品茗,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城镇中饮茶有什么不可缺。狭义的茶艺是将茶叶的沏泡和品饮的过程,以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进行的一种展示。品饮红茶若按茶汤的浸出方法,分为冲泡法与煮饮法。

爱茶说:品饮与文化,保健康乐与传播精神

我国饮茶历史最早,经历了由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生煮羹饮,然后逐渐发展到煎煮烹茶、点茶茗战、沸水冲泡的过程。中国人也最懂得品饮茶的乐趣,继而发展了茶礼茶仪、茶道茶德、茶艺茶风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神文明的媒介物,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饮茶已成为人们保健康乐、社交联谊、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客来敬茶一杯,这是中国创立的高雅俭洁的礼仪之一。

茶经》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陆羽在这里提出赶走瞌睡、解乏提神就应饮茶,接而又论及茶的品德及功能——“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陆羽、蔡襄、朱权等古人对茶的品饮十分讲究,《茶经·九之略》列举了在野寺山园、瞰泉临涧[1]的情况下品茗,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城镇中饮茶有什么不可缺。《茶经·十之图》将其画于绢素,“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时至今日,茶的品饮对人物环境、服饰礼仪、茶具选用、泡茶用水、冲泡方法、品饮程序等的要求仍不可马虎,须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了解不同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内在品质能充分表现出来。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茶叶选取适宜的茶具[2],通晓冲泡程序和艺术。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在中国饮茶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美泉尤难”之说。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陆羽对饮茶所需的用水也有深刻品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其《水品》《茶记》《顾渚山记》以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欧阳修的《大明水记》、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徐献忠的《水品》、屠本畯的《茗芨》、张谦德的《茶经》、田艺蘅的《煮泉小品》、熊明遇的《罗岕茶记》、张岱的《阳和泉》、张潮的《中泠泉记》、汤蠹仙的《泉谱》等对泡茶用的水均有论述。泡茶的好水标准,不外乎源活[3]、味甘[4]、品轻[5]、质清[6]这四个条件。乾隆皇帝评价好的水质有五个字:清、轻、甘、活、冽[7]。古人认为,天然水是泡茶的最佳用水。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雪水、雨水等,泉水[8]是其中的极品。纯净水和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自来水经过氯化物消毒,会影响茶味,建议将其静置一昼夜,待氯气自然挥发后再用于泡茶。范景文《蕉雨轩尝水》说:“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名茶配名泉,相得益彰,真有美上添美之妙。俗话说好茶伴好水,名茶产地往往会有与之相适宜的名泉[9],用之泡茶,纯香四溢,是最好不过了的。传说黄山毛峰的“白莲奇观”[10]必须用黄山圣泉冲泡才能显现其清高品质。

茶的品饮包括沏泡和品饮两个过程,沏泡可以分为艺术表演式和平常生活式两种,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场合选择适当的方式。从古至今,由茶的品饮衍生出来的茶道、茶艺、茶礼以及茶仪等[11],已十分完善且日渐博大精深。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品饮的方法及其原理探索,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一门应用科学。狭义的茶艺是将茶叶的沏泡和品饮的过程,以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进行的一种展示。因此我们说,茶的品饮至少有人、茶、器或具[12]、水[13]、境和艺六大要素[14]。即要泡出好喝的茶,主人或品饮者要置身好的环境中,还须配有好茶、好水、好茶具[15]、好的泡茶技艺[16]等条件。

明代许次纾《茶疏》说:“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则意欲尽矣……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现今很多书籍都提倡“三开茶”的品饮方式,即头泡之后,再续两次水。非揉捻[17]茶如西湖龙井竹叶青、芽茶等茶泡第三杯时几乎没味了,而揉捻充分的茶像恩施玉露碧螺春、都匀毛尖丹寨毛尖等可泡5~6杯,味道仍很足。值得一提的是,绿茶尤其是细嫩原料[18]制成的绿茶,头泡茶水不宜倒掉。在茶艺表演比赛中,把绿茶头泡水[19]倒掉是要扣分的。沏泡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水温适宜;其二,茶水比适当;其三,冲泡时间适中。期间,注意把握“茶斟七分满,留有三分情”的原则。

绿茶可以采用玻璃杯泡饮法[20]、盖碗泡饮法、瓷杯泡饮法、茶壶泡饮法[21]和单开泡饮法、饮茶吃渣法[22]、茶泡饭饮用法等。用玻璃杯泡饮高档细嫩绿茶,一则便于赏茶观姿,泡饮之前,先欣赏干茶的色、香、形,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天然风韵,二则防止嫩茶被泡熟,保留其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

例举恩施玉露的盖碗[23]沏泡和品饮程式如下:

“净手诚心—丝竹和鸣—敬祭始祖—恭请嘉宾—活火候汤—识器别具—温杯洁具—鉴赏稀焙—汤入玉碗—针插海底—拨搅流华—敬奉芳茗—深闻馨香—透视流霞—若饮琼浆—胜品甘露—再啜醍醐—谢宾收具。”

茶性俭、清高、洁净,因而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为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为明伦之理;品茶的心境应“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为俭德之行;“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为谦和之礼。

红茶茶汤的调味与否,可分为清饮法[24]和调饮法[25]。从红茶的花色品种看,大体有工夫饮法[26]和快速饮法[27]两种。按使用的茶具不同,红茶品饮可采用杯饮法[28]和壶饮法[29]。品饮红茶若按茶汤的浸出方法,分为冲泡法与煮饮法。

被誉为“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既有绿茶的醇和甘爽、红茶的鲜强浓厚,也有花茶的芬芳幽香,是中国茶叶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福建、广东两地的人泡饮乌龙茶最为考究[30],既要尝茶的妙香和真味,又要达到艺术的享受与熏陶。首先,须选用高档的乌龙茶,如铁观音、武夷岩茶水仙肉桂凤凰单枞等,其次,要备好一套精致的专门茶具——美其名曰“烹茶四宝”:玉书碨、潮汕炉、孟臣壶、若琛杯[31],再次,所用的水最好是山坑石缝泉水,煮茶的火必须以橄榄核烧取。经过科学的冲泡,才能充分发挥出上等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泡乌龙茶不但要淋洗茶壶、茶盘、茶杯等茶具,还要“洗茶”,尤其是岩茶,要把茶叶表面的尘污洗去,使茶的真味得以充分体现。在泡茶、冲茶、斟茶的过程中讲究“内外夹攻”“高冲低行”“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技法。品饮则重在意境,得细品慢啜,将茶举近鼻端先嗅其香[32],再用嘴唇和舌尖尝其味,“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乘热啜饮[33],即所谓的“喝烧茶”。啜饮乌龙茶还有很多学问,与茶马驿站[34]里“牛饮”[35]大碗茶的风格完全不同。饮乌龙茶不但可以解渴、去肥腻、助消化,其整个泡饮过程也是一种艺术鉴赏,进而上升到“恬淡冲融”之最高意境[36]。“客来敬茶”是中国传统美德,正是“扎根青山翠谷中,温和洁雅四季葱,除病解忧助人乐,任凭东西南北风”。

大家都知有“醉酒”之说,其实也有“醉茶”之说。“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陆羽指出茶与人参一样有利有弊。空腹和睡前饮乌龙茶,以及有些特殊体质的人喝过浓或过量的乌龙茶都容易“醉茶”,会感觉恶心、头痛、心律紊乱等不适。这是由于浓茶中含有过量的咖啡碱和氟化物,它们会导致人的中枢神经兴奋,心率和血液循环加速、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酶的活性不正常等现象产生。出现“醉茶”,倒也不必惊慌,只要喝一碗糖水,过一会儿就能缓解。

花茶是融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如诗一般的茶中艺术品。茶叶滋味是茶汤的本味,而花香则是茶汤滋味的精神。茶味与花香巧妙地融合,构成茶汤适口、香气芬芳的韵味,“花香助茶味,茶味显花香”,两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泡饮花茶,宜先将茶置于洁净无味的白纸上,欣赏其外观形态,干嗅其蕴含的香气,察看其茶坯的质量。冲泡以维护香气不至无效散失和展示茶坯特质美味为原则,特别是茶坯极细嫩的花茶[37],宜用透明玻璃杯,待初沸开水凉至85℃~90℃时冲泡,随即加上杯盖,以防香气散失,然后透过杯壁雅观茶在水中上下飘舞、沉浮起落,然后茶叶徐徐舒展至叶形复原,渗出茶汁汤色的变幻过程,此称为“目品”。揭开杯盖一侧,鼻闻其芬芳香气,亦可作深呼吸,充分领略愉悦茶香[38],精神为之一振,是为“鼻品”。冬天泡饮一杯花茶,可增添居室芳菲,如临春暖花开之境。“口品”即小饮一口茶汤,细品慢啜,以舌灵活玩转,使其充分与味蕾接触,尝鉴其真香实味。茶形、滋味、香气三者全佳者即为花茶高品、名品、珍品。

饮茶的风习除了讲求清雅怡和的清茶一杯的“清饮”外,还要讲求兼有茶味与佐料味的民族特色风味,以及讲求配以佐料,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戏曲、诗词、书画、花木、摆件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学问的美好享受。

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主要饮用砖茶,其中南疆地区的人将茯砖茶打碎,将其投入长颈铜茶壶内,再添加被研细的桂皮丁香胡椒等佐料加以调味,之后注入适量清水将其煮沸,即成香茶。北疆地区的人则是将茯砖茶打碎,将其投入盛水八分满的茶壶内,在煤炉上烹煮沸腾后,再加入一碗鲜奶或几个奶疙瘩和适量盐巴,然后再煮沸5分钟左右,便调成了热乎乎、香喷喷、咸滋滋的奶茶。新疆当地饮食常常“以茶代汤”,用茶补充维生素和营养,并帮助去肥消食,因此,有“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的体会,还流行“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

藏族人[39]喝得最普遍的是油茶,也有少部分喝奶茶或清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层的一层脂肪。制作酥油茶,先煮沸锅内清水,再将紧压茶[40]捣碎,放入沸水中煮半小时,待浸出茶汁,滤去茶叶,把茶汤装进打茶桶内,同时将做好的酥油也注入打茶桶里面,加入适量的盐和糖,盖住打茶桶,接着用手把住长棒舂打,使茶、酥油、盐、糖等混为一体,即成“酥油茶”。酥油茶汇集多种原料精华,滋味多样,味道涩中带甘,咸里透香,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力,可谓风味独特,效用极佳,遂成为热忱款待宾客的珍贵之物。

傣族景颇族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等族的人都喜饮竹筒香茶。制作竹筒香茶,通常是将细嫩绿茶装入嫩甜竹[41]筒内,有的还先放入小饭甑里蒸约15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再盛入竹筒内,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厘米的烘茶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期间翻动竹筒,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42],汤色黄绿明亮,兼具茶香、甜竹清香和糯米香,滋味鲜爽回甘,饮之既解渴,又解乏、提神,令人浑身舒畅

土家族地区山美、水美、茶美。土家族同胞也善于种茶、制茶、饮茶[43],其中喝擂茶的习俗尤为古老且富有文化传统,它还配以美味可口的小吃,是既有“以茶代酒”之意,又具“以茶作点”之美。擂茶又名“三生汤”[44],先将生叶[45]生姜、生米按一定比例倒入擂钵[46]中,捣磨研碎,再起钵入锅,加水煮沸,即成擂茶。喝擂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理脾解表、去湿发汗、健脾润肺、和胃止火等,又有防病健身、延年抗衰等功效。土家族油茶汤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据清代的《来凤县志》记载:“土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诸物,取水和油,煮茶叶和汤泡之,饷客致敬,名曰‘油茶’”。油茶汤的制作十分考究,吃起来清香爽口,提神解乏,疗饥醒酒,冬可暖身,夏可消暑,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成为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蒙古族人酷爱喝咸奶茶,有“一日一顿饭,一日三次茶”[47]的习惯。煮咸奶茶,应先把砖茶[48]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盛水2~3公斤置于火上煮沸,放入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奶子[49],片刻后按需加入适量盐巴,直待沸腾后便可饮用。蒙古族同胞认为,烹煮咸奶茶的每一步及其先后顺序都很关键,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据当地习俗,姑娘出阁后,新娘得当着亲友的面,露一手煮茶本领并端茶敬献宾客,以示身手不凡,家教有方。

李肇《唐国史补》称:“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我国的饮茶习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除以上所列,还有纳西族的盐巴茶与龙虎斗,傈粟族的雷响茶与油盐茶,布朗族和高山族的酸茶,德昂族的腌茶与砂罐茶,布依族的姑娘茶与甜酒茶,白族的三道茶[50]与响雷茶,仡佬族的“三幺台”茶席,苗族瑶族侗族的打油茶,回族水族羌族的罐罐茶,拉祜族及彝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与煨酽茶,东乡族的盖碗茶阿昌族的青竹茶,佤族和傣族的烧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与煮茶,客家畲族[51]的擂茶与擂茶粥(面),武夷茶宴,径山茶宴,黎族的水满茶与芎茶,独龙族的煨茶与独龙茶,苗族的虫茶与茶粥,昆明九道茶,京族的槟榔茶,裕固族的甩头茶,保安族的清真茶与三香碗子茶,朝鲜族的人参茶与三珍茶,鄂伦春族的黄苓茶……

茶叶审评包括理化审评和感官审评,有三大指标和一项认证。感官审评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的优次进行评定。审评时,先进行干茶审评而后进行开汤审评,前者看外形的老嫩、条索、色泽、净度四个因子,后者注意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因子,对照标准[52]来判断茶叶品质的高低,根据外形、内质各因子[53]的评分和评语,确定茶叶的等级。理化指标包括:茶叶的外形容重、水分、水浸出物、粗纤维、粉末、碎茶以及茶叶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可溶性糖、叶绿素、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指数,还有卫生安全指标[54]和质量标准认证。知名茶学专家刘祖生先生、杨胜伟先生等对恩施玉露的品质描述是“外形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艳如鲜绿豆,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松针;汤色嫩绿明亮而显萤光;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整”。对西湖龙井的审评描述则是“外形扁、平、直、光,尖削如碗钉,色泽绿中显黄[55];汤色黄绿明亮;香气豆花香;滋味清爽或甘醇爽口;叶底成朵微黄绿”。西湖龙井的制作工序有摊放、杀青、回潮、二青叶分筛、辉锅、干茶筛分、挺长头、归堆等八道工艺,至于摊放之前的采摘和归堆之后的收灰贮藏可归为辅助工序。采摘得好非常重要,可为后续工作省去很多时间、精力,炒制有“抖、搭、拓、捺、甩、抓、推、扣、压、磨”十大手法。

陈宗懋院士根据多年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健康喝茶七大建议:一、不同体质喝不同茶,绿茶性凉,胃不好的人可将新茶放置1~2周再饮用,以便减少绿茶成分中儿茶素对胃部的刺激,胃部比较脆弱的人建议喝红茶护胃,有肥胖问题的人建议喝乌龙茶[56]、黑茶[57];二、不同季节喝不同茶,春天多喝绿茶,冬天喝红茶暖胃健脾、升温降浊、助消化(但主要还看个人喜好);三、每天泡两三次茶,不要一壶茶从早喝到晚,茶淡了应该倒掉重新泡[58];四、别喝太浓的茶,尤其是进餐和睡觉前,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影响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对神经的刺激也大[59];五、嫩的一芽一叶茶可用低水温泡,而黑茶、红茶完全可用开水泡;六、不喝隔夜茶,没有研究显示隔夜茶致癌,但茶放了一夜,难免有微生物污染,卫生情况不能保证[60],所以不建议喝隔夜茶[61];七、密封、防异味、低温存茶,可避免茶多酚被氧化,且避免串味。同时,陈院士也温馨提示:①根据个人喜好选茶,茶叶越嫩,其口味越清淡;②不被华丽包装所迷惑,包装做到基本的防潮、防湿、避光即可;③优先选择大品牌;④茶水中基本没有农残,国家对农药[62]有严格管控。据调查,茶叶农残检测合格率达97%以上,最关键的是农药都是脂溶性的,较难溶于水,我们喝的是茶汤,只要其没超过农残限量标准,就是安全的,长期饮用,也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⑤常喝砖茶有可能导致氟过量,适量的氟有助于预防龋齿,过量则易引起氟斑牙,绿茶和红茶含氟量低于乌龙茶和黑茶[63]

王岳飞教授就科学饮茶概括提出:看茶饮茶[64],看人饮茶,看时饮茶。长期保持饮茶和对某种茶的钟爱,长年累月,体质也会往相应的方向转变。王教授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所习惯饮用的茶叶能让饮用者的体质往健康的方向转变。为在不同季节调理身体,茶界流传出“春饮花茶理郁气,夏饮绿茶驱暑湿,秋品乌龙解燥热,冬日红茶暖脾胃”的饮茶养生名言。一天中,清晨空腹宜饮淡茶,能稀释血液、降低血压、清头润肺;早餐后宜饮绿茶,提神醒脑、抗辐射,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午餐饱腹后宜饮乌龙茶,可消食去腻、清新口气、提神醒脑,以便继续投入工作中;下午宜饮红茶,可调理脾胃;晚餐后宜饮黑茶,消食去腻、舒缓神经,为进入睡眠做准备。此法过于讲究,但若有充裕的时间大可一试。

茶不但有其本真的、特殊的实用价值,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茶与文化的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非常丰富。茶文化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百姓的美好生活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也起到了其他文化难以企及的既广泛又深远的影响。我的老师杨叔子院士在《科学人文,和而不同》《科学人文,不同而和》《数学很重要,文化很重要,数学文化也很重要》等文中全面研究和精准阐发了“文化的类型整体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一样,同来源于实践,以实践、以求真作为其基础,从而在各方面以不同方式和实践、科学紧密相关。不仅人文中饱含了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珍璞,而且科学中也充满了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人要生活下去,就必须同外在世界、物质世界打交道,主要靠科学文化、工具理性……同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打交道,主要靠人文文化、价值理性……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必定在功能上互异,形态上互别,但又在内涵上互通、互补、互动,在精神上更有共同的追求,它们彼此渗透、不可分割形成一个整体”的观点。毫无疑问,茶怀有强大的科学文化,同样拥有深广的人文文化。换言之,茶无论对外在物质世界,还是对内心精神世界,都有其独特魅力。毫不夸张地说,茶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更高、更广阔的境界。

唐代顾况《茶赋》说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广义的茶食是包括茶在内的糕饼、点心、杂粮之类的统称。通常人们理解的茶食是指用茶掺和其他可食的物料,调制成茶菜肴、茶粥饭面等含茶的食物。以茶入馔是古老的智慧,茶不仅能提鲜去腥,还能带来一股馥郁茶香。茶入菜肴有:茶叶粥、茶叶蛋、鲜茶叶炒蛋、龙井虾仁、红茶凤爪、碧螺鱼羹、绿茶粿粽、绿茶饼、茶面食、抹茶糕、抹茶糯米糍、茶饺、茶香五花肉、茶香鸡、茶香鲍鱼、茶香排骨、茶香牛肉、普洱红烧肉、红茶煨烧肉、清蒸茶鲫鱼、樟茶鸭、茶香鹅、绿茶鲜豆腐、红茶鸡丁、童子敬观音、鸡茶饭、养生茶藻丝等,不胜枚举。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代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亦曰吃茶。”从盛行饮茶[65]、客来献茶到茶与婚礼自然而然地结下不解之缘,并逐渐发展成用茶为仪的礼俗。我国许多地方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或“吃茶”,把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把向父母尊长双手敬奉的茶称为“谢恩茶”“认亲茶”。所谓“三茶六礼”,就是“下茶[66]、定茶[67]、合茶[68]”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彩礼(茶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的还是那些消灾祐福的吉祥之寓。

茶入歌舞即形成茶歌、茶调、茶舞、茶灯,如孙楚《出歌》、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卢仝《七碗茶歌》、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李郢《茶山贡焙歌》、秦韬玉《采茶歌》、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黄庭坚《次韵叔父台源歌》、熊蕃《御苑采茶歌》、范成大《夔州竹枝歌》、白玉蟾《茶歌》、刘学箕《醉歌》、洪希文《煮土茶歌》、吴宽《爱茶歌》、韩邦奇《贡茶鲥鱼歌》、杨慎《和章水部沙坪茶歌》、释超全《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蒋衡《茶歌》、金虞《径山采茶歌》、曹廷栋《种茶子歌》、乾隆《观采茶作歌》、陈章《采茶歌》、张日熙《采茶歌》;“打茶调”“敬茶调”“结婚调”“迎宾调”“上茶调”;周大风《采茶舞曲》,《畲族茶舞》《土家族采茶舞》《采茶扑蝶舞》《斗茶舞》;“采茶灯”“茶篮灯”“壮采茶”等。

茶入小说、影视、曲艺及戏剧等,可谓名戏(或名剧)层出,且影响深远。人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如“采茶戏”“当茶园”、高宜兰《九龙山摘茶》[69]、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王錂《寻亲记·茶坊》、高濂《玉簪记·茶叙》、吴炳《西园记》、洪昇《四婵娟·李易安斗茗话幽情》、郭沫若《孔雀胆》、田汉《梵峨琳与蔷薇》、老舍《茶馆》、现代京剧《茶山七仙女》等,还有国外的戏剧:英国索逊《妻的宽恕》、贡格莱《双重买卖人》、英国费亭《七副面具下的爱》、德国布莱希特《杜拉朵》、荷兰《茶迷贵妇人》。小说类有冯梦龙《喻世明言》、李渔《明珠记·煎茶》及《夺锦楼》、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陈学昭《春茶》、王旭烽《南方有嘉木》和法国亚历山大·仲马《茶花女》。电影(含纪录片)及电视剧有我国的《采茶女》[70]《茶馆》《喜鹊岭茶歌》《春秋茶室》《龙凤茶楼》《中华茶文化》《话说茶文化》《行运一条龙》《茶是故乡浓》《菊花茶》《茶马古道》《绿茶》《茶色生香》《第一茶庄》《铁观音传奇》《斗茶》《乡土·清明问茶》《爱有来生》《茶旅天下》《龙顶》《茶亦有道》《茶香三部曲》《茶王》《温柔的慈悲》《茶叶之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约》《茶颂》《茗定今世缘》《茶道》《闪亮茗天》《茶界中国》《情系万里茶道》《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黔茶》《三十而已》《龙井》,日本的《吟公主》《利休》《寻访千利休》,韩国的《茶母》,美国的《吃一碗茶》,英意合拍的《和墨索里尼喝下午茶》等。

“文人七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品味佳茗、聆听妙曲,琴素、茶清,“琴增茶之高雅,茶添琴之幽逸。”茶入书法[71]及美术[72]、绘画等有怀素《苦笋贴》、顾渚山摩崖石刻、苏东坡《一夜帖》和《啜茶帖》《新岁展庆帖》、黄庭坚《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米芾《苕溪诗卷》和《道林诗帖》、蔡襄《茶录帖》和《精茶帖》《思咏帖》《扈从帖》《即惠山泉煮茶》、圆悟克勤《茶禅一味》、赵令畤《赐茶帖》、唐寅《夜坐》、文徵明《山静日长》和《游虎丘诗》《煎茶赠友扇面》、文彭《草书卢仝饮茶诗卷》、徐渭《煎茶七类》、汪士慎《幼孚斋中试泾县茶》、金农《玉川子嗜茶帖》和《双井茶》《茶述》、黄慎《山静日长》、郑板桥《竹枝词》[73]、丁敬《论茶六绝句》、蒋仁《睡魔欢伯联》、黄易《茶熟香温且自看》、钱松《茗香阁》、赵之谦《茶梦轩》、吴昌硕《角茶轩》、黄士陵《茶龛》、邓散木《吃茶去》和现代《百茶字图》等,汉《画像砖》、北宋《妇女烹茶画像砖》、《紫云坪植茗灵园记》摩崖石刻、木刻版画《茶叙芳心》、江山《茶会碑》、易武《茶案碑》,墓葬壁画《进茶图》《煮汤图》《点茶图》《奉茶图》《茶道图》《烹茶探桃园》,“绣茶”[74],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张萱《烹茶仕女图》、周昉《调琴啜茗图》和《烹茶图》、佚名《唐人宫乐图》、陆滉《烹茶图》、周文矩《火龙烹茶图》和《煎茶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齐翰《陆羽煎茶图》、李公麟《虎阜采茶图》、赵佶《文会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刘松年《斗茶图卷》和《撵茶图》、冯璧《东坡海南烹茶图并诗》、钱选《卢仝煮茶图》和《陶学士雪夜煮茶图》、审安老人《茶具图赞》、赵孟頫《斗茶图》和《宫女啜茗图》、赵原《陆羽烹茶图》、袁桷《煮茶图诗序》、杜柽居《茶经图》、沈周《醉茗图》、唐寅《事茗图》《陆羽烹茶图》和《卢仝煎茶图》、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和《林榭煎茶图》、陆治《烹茶图》、仇英《松亭试泉轴》和《玉洞仙源图》、王问《煮茶图》、丁云鹏《玉川烹茶图》和《煮茶图》、陈洪绶《高隐图》和《停琴品茗图》、张纯修《楝亭夜话图》、高凤翰《天池试茶图》、汪士慎《墨梅茶熟图》、李鱓《煎茶图》和《壶梅图》、金农《玉川先生煮茶图》、黄慎《采茶图》、高翔《煎茶图》、李方膺《梅兰图》、薛怀《山窗清供图》、程致远《溪泉品茶图》、杜士元《东坡游赤壁》、任熊《煮茶图》、虚谷《茶壶秋菊》和《案头清供》、钱慧安《烹茶洗砚图》和《百岁老人煮茶图》、蒲华《茶已熟菊正开图》、吴昌硕《煮茗图》和《品茗图》、齐白石《茶具梅花图》《煮茶图》和《寒夜客来茶当酒》、《点石斋画报》描绘的《采茶入贡图》、蒋洽《西园雅集图》、傅抱石《蕉阴煮茶图》,还有日本的《茶旅行》《松下煮茶图》和《菊与茶》,爱尔兰的《饮茶图》,英国的《茶桌的愉快》,藏于美国的《一杯茶》《茶叶》,藏在比利时的《春日》《俄斯坦德之午后茶》《人物与茶事》,存于俄罗斯的《茶室》,举不胜举,蔚为壮观!

与茶有关的建筑或空间,主要有茶馆、茶屋、茶室、茶座、茶舍、茶社、茶摊、茶亭、茶庵、茶肆、茶寮、茶坊、茶司、茶店、茶号、茶行、茶庄、茶栈、茶铺、茶院、茶楼、茶苑、茶餐厅等。各地名茶馆[75]由来已久,基本上每天都是高朋满座、茶客云集,因此长享盛名,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丽水台、广州的陶陶居[76]、杭州的青藤茶馆和翁隆盛茶号、绍兴的林泉居、南京的魁光阁、扬州的冶春茶社、苏州的吴苑深处、福州的静茶等。书斋是世人读书、论学、休憩之所,通常都是清静、雅致、洁净、舒适的环境,有清茶、书卷、笔墨、字画,或有添置的苗木、花卉、景石、竹刻等陈设,伴着清幽音乐,别具一番意趣,自然成为品茗的绝佳之地。《辞海》注释“‘茶会’: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会集会,也叫茶话会;‘茶话’:饮茶清谈;宋代方岳《入局》称‘茶话略无尘土杂’,今谓有茶点的集会为茶话会。”一般认为茶话会是在茶宴[77]、茶会[78]和茶话[79]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茶话会通常是指一种备有清茶或茶点[80]的社交性集会,通过饮茶品点,“借茶引言、以茶助话”,达到畅叙友谊、讨论问题、交流思想、谈事抒见和互庆佳节、寄托希望、展望未来……物质和精神共享的目的,可谓是当下最流行的社交集会形式[81]。茶话会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了,现已融入各种领域、各行各业,大如国事茶叙、新年茶话会、佳节团拜会、欢迎使节等,小如开展科学文化学术交流[82]、亲朋相聚等。近年来,新起的音乐茶座或茶吧、新媒体茶座、悦读茶座等,有着啜饮纳凉、谈心叙谊、联络感情、松弛身心、欣赏艺术等更丰富美好的内容。吴觉农先生和庄晚芳先生就十分推崇“清茶一杯,不成敬意”“清茶依旧,景象常新”的雅洁俭朴的文化精神。17世纪初,中国茶由荷兰输入欧洲,英国人最晚不晚于17世纪下半叶就已开始饮茶[83]。英国人一天至少饮茶五次,“床茶[84]、晨茶[85]、午茶[86]、下午茶[87]、晚茶[88]”,爱茶之甚[89]可想而知。时至今日,英国学术界仍习惯一边品茗尝点,一边探讨学问,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此举被美称为“茶杯精神”或“茶壶精神”。

茶入谚语、楹联、谜语中,孕育出许多古朴纯雅又富含哲理、口耳相传的茶叶谚语、茶联,如“粗茶淡饭”[90],“高山多雾出名茶”,“淡茶温饮,清香养人”,“以茶代酒”,“龙井问茶”,“土厚种桑、土酸种茶”;“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谜面“一盏香茗值千金”,猜一个名著名称,谜底是《茶花女》;谜面“人品即茶品”,猜一句七言唐诗,谜底是“唯有饮者留其名”;谜面“工夫茶尽是工夫”,猜一句五言唐诗,谜底是“草木有本心”;谜面“品茗一定康安”,猜一个茶叶化学名词,谜底是“茶单宁”;谜面“梅放一枝春”,猜一个茶类名称,谜底为“花茶”;谜面“茶、献茶、献香茶”,猜一个四字选矿术语,谜底是“品位提高”……

本书前文已提到茶叶是有味道的,即茶汤浸出茶叶中的内含物质[91]达到对人的味觉器官起味觉的临界值[92]。但随着冲泡的次数增多,当达不到这个临界值时,茶汤就没味了。喝茶是有益健康的,所以相对而言,喝茶的人比不喝茶的更少生病,或者说生病的概率更低。鉴于茶既有味道又有益健康,于是茶界有句俗语,即“饮茶者得茶寿”。“喜寿”:在书法里面,喜字的草书像七十七,所以七十七为喜寿。“米寿”则是八十八岁。那么茶寿呢?茶字的上面是二十,人字拆开来是八,下面有个八和十,二十加八十再加八为一百零八,这种拆分虽有点牵强,但寓意深远[93]

我初次是在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识见“茶道”二字。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鲁迅的茶道观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便形成了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追求的中国四大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94],旨在参禅悟道,“茶禅一味”包含苦、静、凡、放的思想基础,一茶一禅,曲径相通。世俗茶道[95]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净慧法师重申“茶道精神”有四字:正、清、和、雅[96]。“儒家积极入世为民谋利的堂堂正气,道家仙风道骨的清气,佛家众生平等的和气,三者整合起来,然后把它提纯,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品位,这就是雅气。”“涵养清净心、平常心就是回归本心。回归于自然之心、纯朴之心,就是茶的心情。用清净的茶涵养平常心,用平常的心品味清净茶,才能够得到轻松活泼健康的心境,这是我们在喝一杯茶时应当体会到的意蕴。”茶一旦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就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而是人们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媒介。茶入道即生武当道茶、青城道茶、齐云道茶、龙虎道茶等。茶入佛则有蒙顶禅茶、峨眉禅茶、径山禅茶、五台山佛茶、九华佛茶、普陀佛茶等。

《古人云挚友三品》阐述了挚友应该具有的品行:

一如粥,粥之一品,暖身暖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你失意时、灰心时,给予帮助与觉悟。

二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热烈,不张扬,默默相伴,若即若离亦不弃。

三如茶,茶之一味,清雅,高洁。如茶之友能陶冶你,提升你,彼此缘于品,敬于德,惺惺相惜,无须言语亦能相知相融。

上文对挚友之间的品行做了总结,将茶作为“三品”之一,足显茶在交友之中的重要位置。如一起品茶的朋友能陶冶你,提升你,彼此因人品而结缘,敬佩于对方的德行,相识、相助、相互珍惜,无须言语亦会相知相融。

身在礼仪之邦,礼数古已有之。我们经常看到,许久未见的故友来到家中[97],寒暄几句后,不是先上酒菜,而是吩咐家里人去泡壶好茶来,或者主人亲自煮水泡茶招待客人。所以,先喝杯茶,可解客人路途跋涉之渴[98],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这就是茶之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清茶一杯,不成敬意”,就当“以茶为缘,不亦舒乎!”茶好人好情更好。喝茶的人,经常都会做这样一件事情——以茶会友。三五好友围坐在茶桌前,品茗畅聊[99]。喝茶已然成为人们交往中非常轻松愉快的重要活动之一。

茶,就是有这样的包容性,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人,也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事。喝茶本身也是一种习惯、涵养、修行,主人以茶会友,是一种开诚布公的态度,是一种心诚,从选茶、煮水、泡茶、斟茶、奉茶、品茶,每一步都体现着主人的个人修养,抑或是性情,更是把自己的修养品行展现给朋友。再者,茶的主人,也会从你的一举一动中观察你的品行。喝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通过喝茶可以体现人的不同心境,或稳重、或急躁,或儒雅、或粗鄙,在茶桌上便可晓其端倪。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100]有“恰茶”的习俗,一般是家里或村里集体干事情,请了些帮工,上午工作了一段时间,11时左右大家便会一起恰茶、吃食[101],相互敬茶劝吃、且饮且食,即能解渴充饥,又可以借其小憩,谈事叙话。现今,唤亲朋来自己家玩或相聚,也会说成“来我家喝茶”,同时这样说很多情况下也包含“来吃饭”的意思。旧时农村建房传统习俗盛行“建房茶”,即上梁时要在梁木正中凿眼,投放米、茶叶、朱砂、银子等,以求吉利。传统拜师学艺素来须行“递帖拜师、叩首敬茶”之礼,以讲究尊师重道。以茶祭祀、茶入音乐、茶入棋道、茶入邮票及画报;茶与香道、茶与花道、茶与旅游及文创、茶与美学……“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茶文化博大精深,我怀持“知也有崖”“不知为不知”的敬畏,就坦诚地将其他精妙的茶文化以省略号作答。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1893—1976)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了解蒙山茶的历史后,作出重要批示:蒙山茶好,蒙山茶要发展,要与广大群众见面,要和国际友人见面!当年9月16日,毛主席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向全国人民号召:“今后要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此举极大地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毛主席一生爱茶,不仅要喝浓茶,还爱把茶叶渣嚼碎吃下,每月喝掉二三斤茶是常事。但他从不借主席之名假公济私,喝茶不费公款,用的都是自己的工资,地方赠送的茶也都回信称谢并自己付钱,还说自己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青年毛泽东游学期间品尝了来去茶馆的安化黑茶后,连连称赞“好,妙!黑茶之乡,名不虚传”,并书写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1897—1989)这样描述茶人风格:“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风格。”吴老在《茶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慷慨激昂地说道:“茶叶工作者,既然献身于茶业,就应以身许茶,视茶为第二生命。”此等胸襟令人可敬可佩!

苏步青先生(1902—2003)平生嗜茶,特别好饮上等绿茶,在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期间写有不少茶诗章,如《试新茶三首》:“客中何处可相亲,碧瓦楼台绿水滨。玉碗新承龙井露,冰瓷初泛武夷春。皱漪雪浪纤纤叶,亏月云团细细尘;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栽傍碧江滨。摘来和露芽方嫩,焙后因风室尽春。当酒一瓯家万里,偷闲半日尘无尘。荷亭逭署堪留客,何必寻僧学雅人;祁门龙井渺难亲,品茗强宽湄水滨。乳雾香凝金掌露,冰心好试玉壶春。若余犹得清中味,香细了无佛室尘。输与绮窗消永昼,落花庭院酒醒人。”《临江仙》:“山县寂寥春已半,南郊茶室偏幽。一瓯绿泛细烟浮。清香越玉露,逸韵记杭州……”近代以来,孙中山、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于右任、李叔同、鲁迅、马一浮、周作人、董必武、夏丐尊、朱德、钱玄同、李大钊、陈寅恪、胡适、陶行知、郭沫若、阿炳、叶圣陶、张恨水、金善宝、林语堂、冯友兰、傅斯年、茅盾、胡浩川、郁达夫、徐志摩、苏雪林、吴觉农、朱光潜、周恩来、朱自清、刘少奇、郑振铎、老舍、闻一多、冰心、夏衍、陈毅、沈从文、梁实秋、巴金、林徽因、周有光、王泽农、赵朴初、庄晚芳、钱仲联、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聂耳、启功、李尔重、唐弢、陆春龄等先辈均爱喝茶,有关茶的诗、联、文章等作品稍一翻书便可阅览到。赵朴初的茶诗就是其中的隽拔,是当代茶文化的瑰宝。启功评赞赵老的诗是“庄者足以通禅,谐者可以风世”。

2005年,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武夷山大红袍母树茶拍出天价,20克20.8万元,成为世界上最贵的茶叶。

金瓜贡茶是国家二级文物,现存的真品仅有两沱,被誉为“普洱茶太上皇”,分别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7年,云南人民将金瓜贡茶迎回普洱市,单单投保的金额就达到1999万元。

2008年3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观看中日两国茶道、茶艺表演时提出:“茶事高雅,茶味清香,以茶为缘,以和为贵。”同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大“茶”字画卷,充分展示了中国茶文化。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主席考察杭州湿地保护利用和城市治理情况时,在深潭口民俗非遗文化展示区域,从正在炒茶的大锅里抓了一把茶闻香,并与制茶师傅亲切交流时说道:“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习主席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有不少朋友或多或少听到过这样的调侃“年轻人喝茶看书,似乎过上了老年人退休的生活”,虽是玩笑话,心里不免有点不屑。如此定论,有识之士却不以为然。茶,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唐代齐己《咏茶十二韵》:“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妙尽陆先生”。唐代郑遨《茶诗》“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北宋秦观《茶》“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古人云“三岁知音,七岁知老”,有的地区[102]早已提出了“茶为国饮,要从娃娃抓起”[103],把茶文化进学校作为实现“茶为国饮”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誉为“中国茶都”的杭州,就是全国首个通过立法[104]来确定“全民饮茶日”[105]的城市。茶早已成为国人美好生活的元素之一。

庄晚芳先生(1908~1996)探索中华茶道,凝练陆羽精神及《茶经》精粹,将“茶道”定义为“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建议把茶文化知识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庄先生提出了“中国茶德”的设想,将“中国茶德”精辟地概括为“廉、美、和、敬”四字,将现代茶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所谓“廉”就是“廉俭育德,清茶一杯,推行清廉[106],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就是“美真康乐,共品美味[107],共尝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就是“和诚处世,德重茶礼,处好人际关系[108]”;“敬”就是“敬爱为人,敬人爱民[109],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

张天福先生(1910~2017)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了“和、敬、清、寂”[110]的日本茶道;韩国自唐文宗时期,新罗使节金大廉把茶籽带回朝鲜半岛,种在智异山双溪寺后,逐渐发展形成了“和、敬、俭、真”的茶礼;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茶艺;我国台湾省也有“清、敬、怡、真”的台湾茶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地体现茶文化精神。张良皋先生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111]。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陈宗懋院士有句名言:“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饮茶一辈子,长寿。”

我最爱茶润唇、润喉、润身、润心。茶所到之处,无不润之,“如春雨之润花,涵濡而滋液;如清渠之溉稻,涵养而勃兴。”[112]茶,泽润万物,净化身心,对身体有益,于精神轻松愉悦。《说文》:“润,水曰润下[113]。”《康熙字典》释“润”:“泽也,滋也,益也。《易·说卦》雨以润之。”《辞海》释“润”:“①滋润,滋益;②潮湿;③雨水。”我服膺杜甫的“润物细无声”,它多么贴切,多么美妙!因此,我愿在庄先生四字茶德的基础上添一“润”字,构成“廉、美、和、敬、润”的新“中国茶德”。

我很爱喝茶[114],尤以绿茶居多,感觉饮茶很舒服[115],不但生津止渴,还可除油腻,有明目、助消化、缓解疲劳、解酒醒脑、静心清神等功效[116],还有助于交友联谊、沟通心灵、陶冶情操、祛除浮躁、凝神益思。饮茶可以让人凝神定气、增进思维,使人去躁静心、耐得住寂寞[117]。使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板凳是难能可贵的,其他如国术站桩、习练书法、垂钓等也有此效。三项之中,站桩[118]最舒服,也最符合中医经络学原理和力学原理[119];习练书法艺术性最高;垂钓最有乐趣。饮茶[120]和站桩、临池、垂钓[121],四者虽方式方法各异,但实则殊途同归。耐得住寂寞只是做出学问的必要条件[122],充分条件至少还关乎饱学、天赋异禀等因素。像欧拉、高斯那种创出100多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包括数学、天文、物理等多个科学成果[123]的天赋异禀的天才是寥寥无几的。

明代徐火勃《茗谭》说:“余谓一日不饮茶,不独形神不亲,且语言亦觉无味矣……名茶每于酒筵间递进,以解醉翁烦渴。”每当吃饭后,半小时之后便可饮茶(“浓茶可以漱口,消食、除烦腻、坚齿”)[124]。以喝茶来解渴、清神和除油腻对我来说就十分必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常态。正如明代许次纾《茶疏》:“出游远地,茶不可少。恐地产不佳,而人鲜好事,不得不随身自将。”外出旅行或者出差,我都会自带茶叶,一是自己才知道自己喜欢喝什么茶,外面提供的可能不合口感;二则随身携带方便取用,无须等时间[125]

爱茶,爱酒,和爱咖啡、可乐、奶茶等新兴饮料,亦同“莲之爱、菊之爱、牡丹之爱”[126]一样,没有一定的程式,全在于自己,“所好不同,并各称珍。”[127]就茶而言,对哪一类茶,或具体到这类茶中的什么茶,进而再细分到此茶中的某一系列或款[128],均不必遵循,也并没有标准公式。“食无定味,适口为真”,找到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129],就是最好的。明代高濂认为“无论行住坐卧,宾朋交接,不当求其奢,而当尚其简,不求荣华显达,唯取适性安逸。”毛主席的养生秘诀是“只吃对的,不吃贵的”。当然,贵的也要有“伯乐”去欣赏。我说:敬茶,存谦逊之美;喝茶,有恬淡之趣;惜茶,为好生之德[130]

市面上出现不少茶商为了夸大广告效应,而镶之以“刮油神器”“美容圣品”诸如此类的广告词。我想说的是:茶有一定降脂、助消化的作用,但“刮油神器”等字眼过于夸张而不合适、不严谨,会误导消费者。等消费者明白过来,就会发出“不过如此”的感慨。无论何种茶,名人赞句、历史积淀抑或包装、装潢、贮藏等,固然有锦上添花之效[131]。但是,茶叶品质的优良最终还是取决于它本身,即唯物主义教导我们的:科学认识事物应基于本质及其规律。倘若大家[132]都觉得某款茶好[133],那么就是“口之于味也,有同耆[134]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135]

毛主席认为中国有两样发明,对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个是中医中药,第二个就是中国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世界,中医药也令世人更加重视。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东方神液”,四两武夷岩茶[136]曾有“半壁江山”之誉[137]。浙江省金华市有座茶楼,借“半壁江山”作为匾额,旁边挂了一幅茶联:“谈古论今只惜时日短,品茶挥毫才知韵味长”,读来颇具玩味!我们相信中国茶能每以年进、日以岁增,更加弘扬其与众不同的科学、人文价值,更相信我国能有不亚于“立顿”那样的国际茶品牌,成为像“中国高铁”那样的新的中国名片。

晋代陆机《文赋》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我尤其能体会到写作的甘苦,往往意念所想到的却不能完全反映事物,贫乏的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意识。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序言中这般陈情:“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该文于茶亦小文耳[138],实有略之又略、简而求简之意。

古往今来,先贤立说著书,常须博览群书、广阅文献,以期融会贯通、抒发自如。笔者于工作之余,攒有限时间,就业余爱好作一番努力,“亦既勉竭绵薄矣”[139]。余撰此文,或可称为“爱茶五部曲”[140],不妨以工地搬“砖”心态,引茶界他人之“玉”,庶几“嘤其鸣矣,求其友声”[141],同时也仰借本篇挡一挡饭局中的酒,何幸如之!最后,在下不讳弄斧班门,敢借古人佳什,试撰一联,以作为拙文的结尾,曰:“奇茶妙墨俱香[142],玮艺瑰诗同美。”

2020年3月23日~2020年7月9日

修改于2020年7月10日~2020年11月19日

【注释】

[1]或青山草亭。

[2]使泡出的茶美味和美观兼备。

[3]源活流动。

[4]甜滋美感。

[5]含钙镁离子低,软水或暂时硬水为佳。

[6]无色透明、无沉淀物。

[7]水含口中有冷寒感。

[8]谷帘泉、中泠泉、北京玉泉均称为“天下第一泉”。

[9]庐山云雾与谷帘泉。

[10]指注水入杯,热气绕杯沿旋转一圈至杯中心便径直升腾;而后约离杯一尺高,在空中转一圈,化作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冉冉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芬芳飘荡开来,顿时幽香满室,轻轻啜饮一口,更觉清香爽口,心宁神清,妙不可言!

[11]“技进乎艺,艺进乎道”。

[12]“器为茶之父”。

[13]“水为茶之母”。

[14]欧阳修曾提出“新茶、水甘、器洁,再加上天朗、客嘉”,五美俱全方可达到“真物有真赏”的境界。

[15]紫砂壶泡茶有利于内含物质充分析出、保温性好,比较适合普洱茶、紧压茶。

[16]茶叶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及次数。

[17]或微揉捻。

[18]净度满足要求。

[19]已浸出一定量的营养物质。

[20]适于细嫩的名贵绿茶。

[21]不宜泡细嫩名茶。

[22]适于名贵细嫩的茶。

[23]玻璃杯和瓷杯大同小异。

[24]不加任何调味品,领略其独特风味。

[25]在茶汤中加调料,以佐汤味。

[26]小种红茶、工夫红茶。

[27]红碎茶、速溶红茶。

[28]工夫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等。

[29]红碎茶、片末红茶。

[30]茶具精致,泡工独特。

[31]半个乒乓球大。

[32]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

[33]乌龙茶冷后性寒,对胃不利。

[34]茶摊、茶亭。

[35]狂饮。

[36]卢仝所谓“通仙灵”妙境。

[37]如茉莉毛峰、桂花龙井等。

[38]鲜灵度、浓度、纯度。

[39]据载,文成公主到吐蕃和亲,将饮茶文化传入西藏。(www.xing528.com)

[40]普洱茶、金尖等。

[41]主要是香竹、金竹。

[42]芽叶肥嫩。

[43]茶的饮用起源于古巴蜀一带。

[44]据传与张飞有关。

[45]新鲜芽叶。

[46]山楂木制成的。

[47]重饮轻食。

[48]青砖或黑砖。

[49]水量的1/5。

[50]一苦二甜三回味。

[51]和西南个别少数民族。

[52]依据《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53]感官指标。

[54]国家农业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4)。

[55]高级龙井的色泽一般是“糙米黄、光滑”。

[56]乌龙茶性和而不寒,性温而不助火,去腻降脂功效显著。

[57]黑茶具有消滞、开胃、去腻、减肥、降脂、降胆固醇的作用。

[58]废茶叶晒干装在枕芯里有祛头痛、明目等特殊功效。

[59]宜饮淡茶,减少茶中咖啡因的摄入。

[60]放置时间过久的茶汤,有效成分会受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61]隔夜茶可漱口、润洗眼睛。

[62]主要是农药的使用范围、剂量、安全间隔期等。

[63]同一品种茶,嫩叶低于老叶。

[64]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体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茶类。

[65]“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66]即订婚。

[67]即结婚。

[68]即同房。

[69]后改名为《茶童歌》。

[70]1924年版。

[71]包括信札、篆刻。

[72]包括雕塑、版刻。

[73]其中有“郎若闲时来吃茶”之句。

[74]团饼茶等贡茶的饰面装饰。

[75]茶馆是社交活动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谱写了绚丽多彩的茶馆文化。

[76]早茶最盛。

[77]钱起《与赵莒茶宴》。

[78]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

[79]方岳《入局》。

[80]水果、糕点、零食之类。

[81]既随和又不失庄重。

[82]笔者参加过建筑交流茶话会。

[83]沃勒诗赞凯瑟琳。

[84]起床。

[85]上午。

[86]午饭后。

[87]三四点。

[88]晚饭后。

[89]不亚于广东、福建等地。

[90]此语早已深入人心。

[91]各种呈味成分。

[92]阈值。

[93]高僧从谂和虚云均嗜茶,寿120;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寿108;日本清水寺长老大西良庆寿108。

[94]茶有三德:驱除睡魔;帮助消化;不发,指可抑制欲望。

[95]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96]唐代怀海禅师最先提出。

[97]或接人待客。

[98]“清茶为你洗风尘”。

[99]“一杯香茶传友谊”。

[100]九十年代。

[101]米果、花生、烫皮、鸡蛋等丰富的有别于正餐的饮食。

[102]如上海。

[103]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于政协会议提出。

[104]2009年。

[105]也是谷雨日。

[106]俭朴才能达到廉政,有廉政才能养育公德。

[107]茶、水、器、境都要美,美要求真,不能作假;器因茶而异,洁净为要。

[108]做人要温和,内心要诚。

[109]敬老爱幼,从情爱出发,把敬爱结合在一起,以免敬茶表面化。

[110]刘元甫禅师《茶堂清规》最先提出。

[111]《礼记》:“礼也者,理也”。

[112]摘自《曾文正公家书》。

[113]雨水下以滋润万物。

[114]据载喝茶有爱茶、学茶、嗜茶、耽茶、恋茶、长茶、惜茶、乐茶、观茶、废茶等十八极境界。

[115]科学饮茶不会不舒服。

[116]起码兼解渴和除油腻之效。

[117]清寂宁静。

[118]姿势及吐纳导引术。

[119]站桩与瑜伽有显著区别。

[120]是通过品饮。

[121]是通过修炼。

[122]非充分条件。

[123]包括定理、定律、原理、函数、方程、平面、常数、法、公式、变换、分布、映射、分解、准则、曲线、测度、路径、角、级数、环、模型、图、方阵、力、螺线、圆、光束、曲率、命题等。

[124]出自苏轼《仇池笔记·论茶》。

[125]添购或其他方式索取所花费的时间。

[126]出自《爱莲说》。

[127]出自《洛阳伽蓝记》。

[128]品级、时间、价格、浓淡等。

[129]陈宗懋说“寻找自己喜欢的茶生活状态”。

[130]有人认为茶有第二次生命,《悯农二首》教人惜饭。

[131]“诗随茶传,茶因诗贵。”

[132]主要是局外人。

[133]前提是真话。

[134]古同“嗜”。

[135]《孟子·告子章句上》。

[136]大红袍。

[137]1972年,四两武夷岩茶大红袍被誉为“半壁江山”。

[138]“以为导引可也”。

[139]出自冯友兰。

[140]四大国粹之一的国术亦有基础拳路“五步拳”“五行拳”等。

[141]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142]茶墨之争事件中,苏轼的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