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耳其通史:凯末尔时代工业与农业进步

土耳其通史:凯末尔时代工业与农业进步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缺乏关税的保护,西方工业品倾销于奥斯曼帝国的市场,传统手工业濒临崩溃。工业企业规模之小,由此可见。19世纪末的布尔萨景色自共和国建立开始,工业化构成土耳其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工业发展法》的颁布,明显促进了制糖业、纺织业和水泥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以上数字表明,凯末尔时代,土耳其的产业结构尚未出现明显的变化。

土耳其通史:凯末尔时代工业与农业进步

19世纪苏丹政府实施的所谓发展工业的一系列举措,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奥斯曼帝国的基本经济结构。直至1910年,农业依然是安纳托利亚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作物播种面积550万公顷,其中90%的耕地播种谷物,农作物年产值2 000万里拉。奥斯曼帝国灭亡前夕的1913年,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运输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而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由于缺乏关税的保护,西方工业品倾销于奥斯曼帝国的市场,传统手工业濒临崩溃。1913年,奥斯曼帝国80%的棉花出口国际市场,而80%的棉纱、90%的棉纺织品和60%的毛纺织品依靠从国外市场进口。安纳托利亚西部的主要城市伊斯坦布尔、布尔萨、伊兹密尔、乌萨克、马尼萨和班迪尔马,1913—1915年只有264家工业企业,其中55.4%的企业从事纺织品生产和食品加工,工业年产值630万土镑;在全部264家企业中,214家属于私人企业,22家属于国有企业,28家属于国家与私人合作经营的企业;264家企业雇佣劳动力,1913年为16 309人,1915年为13 485人。另据1921年的统计,奥斯曼帝国境内(不包括处于外国占领下的主要工业城市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阿达纳和布尔萨)共有各类企业3.3万家,雇佣劳动力7.6万人,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劳动力2.3人。工业企业规模之小,由此可见。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农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40%—50%,工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17%—18%。不仅如此,在奥斯曼帝国末期,现代意义的经济部门,包括铁路运输、矿山开采和金融机构,大都处于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的工业领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希腊人控制工业资本的50%和工业劳动力的60%,亚美尼亚人控制工业资本的20%和工业劳动力的1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工商业大都处于希腊人的控制之下。相比于信奉基督教的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仅控制工业资本的15%和工业劳动力的15%。土耳其共和国初期,政府实施移民政策,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数量锐减,工业生产深受影响。诞生于奥斯曼帝国废墟之上的土耳其共和国,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19世纪末的布尔萨景色

自共和国建立开始,工业化构成土耳其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然而,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土耳其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年代,土耳其的大多数企业依旧处于手工劳动和分散经营的落后状态,私营企业居多,技术落后,集中于食品加工、纺织品生产和矿山开采等传统部门。根据1927年的统计,土耳其共有65 245家企业,雇佣劳动力256 855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其中雇佣劳动力超过10人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3%,而雇佣劳动力1—3人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78%,采用机械动力和机器加工的企业只有2 822家,其余企业采用传统的手工劳动。1927年,雇佣劳动力超过4人的企业共计13 683家,分别属于10 941个企业主,其中10 259个企业主是土耳其人,642个企业主是外国人。1927年,土耳其政府制定《工业发展法》,对采用机械动力和雇佣工人超过5人的国内工业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由政府免费提供10公顷的工业用地,免征机器和建筑材料进口税,政府机构必须优先购买国产工业品。《工业发展法》的颁布,明显促进了制糖业、纺织业和水泥制造业的增长速度。1929年,《洛桑条约》期满,土耳其政府立即制定新的关税政策,征收40%的进口税,旨在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发展进口替代的现代工业。1924—1929年,水泥年产量从2.4万吨增至7.3万吨,煤炭年产量从70万吨增至99万吨。1927—1930年,糖产量从5千吨增至近10万吨。然而,1924—1930年,农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4%,相比之下,同期工业生产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6%,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依然明显落后于农业生产。

20世纪30年代,土耳其政府强调国家主义的经济原则和工业优先的经济政策,工业成为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最初的两个五年计划着力发展基础工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农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并非由于政府的投资和生产条件的改善。1930—193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6%,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5%,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1923年,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9.8%,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5.8%,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41.7%。1940年,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8.7%,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22.3%,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8.4%。1935年,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为81.8%,非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为18.2%。以上数字表明,凯末尔时代,土耳其的产业结构尚未出现明显的变化。(www.xing528.com)

20世纪30年代,国家主义的广泛实践明显加速了土耳其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34—1938),土耳其政府投资20个工业项目,主要涉及轻工业领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开塞利纺织厂。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9—1943),黑海沿岸的宗古尔达克和卡拉比克成为最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至1946年,糖的年产量达到10万吨,水泥的年产量达到32.5万吨,棉纱的年产量达到2.8万吨,纸张的年产量达到1.5万吨,煤炭的年产量达到31万吨,发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1924—1946年,铁路从4 086公里增至7 585公里,其中,1924—1929年新建铁路783公里,1929—1939年新建铁路2 455公里。1927—1946年,铁路货运能力从91.9万吨增至810万吨。1927—1940年,公路从22 000公里增至41 000公里。1929—1939年,农业生产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5.1%,工业生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则达到11.1%。

伊斯坦布尔锡尔凯吉火车站——昔日东方快车的东部终点站

大型现代企业与传统小手工业生产的长期并存,构成30年代土耳其经济生活的突出特征。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传统的小手工业依然占制造业产值的60%,占制造业劳动力的80%。传统的小手工业基本上属于非国有经济成分,而大型现代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30年代无疑是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主义的典型阶段,然而国有经济的广泛发展并未导致私人经济的普遍衰落。1933—1939年,经济领域的私人投资占50%—65%,投资比例超过政府投资。使用机器和受益于工业发展法的大型私人企业,1932年为1 473家,1939年为1 144家,1941年为1 052家,虽然在数量上呈下降的趋势,但是产值和规模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939年,非国有企业生产棉纺织品的65%、毛纺织品的40%、制革业产品的38%和水泥的45%,国有企业则几乎垄断人造丝绸、纸张、钢铁和化工产品的制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