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4月,协约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一方,邀请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的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同年8月,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的代表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署条约,是为《色佛尔条约》(Sevres Treaty)。《色佛尔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地区由协约国共管,奥斯曼帝国放弃对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亚美尼亚、塞浦路斯以及爱琴海诸岛屿的主权,废除征兵制,兵员总数不得超过45 000人且不得拥有海空军,财政和关税接受协约国财政委员会的监督,财政岁入须优先支付战争赔款。根据《色佛尔条约》,安纳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正式脱离奥斯曼帝国,库尔德人获得广泛的自治,爱琴海诸岛屿和东色雷斯直至伊斯坦布尔城郊并入希腊版图,伊兹密尔及其周边区域由希腊政府监管并在5年后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其最终的归属。《色佛尔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土耳其人濒临亡国的边缘,《色佛尔条约》签署之日即1920年8月10日,后来被土耳其共和国定为国耻日。伊斯坦布尔的苏丹政府批准《色佛尔条约》,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则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进而拒绝承认伊斯坦布尔苏丹政府的合法地位,安卡拉政府与伊斯坦布尔政府由此公开决裂。由于安卡拉政府的坚决抵制,《色佛尔条约》未能付诸实施。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土耳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希腊的疆域扩张。希腊趁奥斯曼帝国战败之机,首先兼并了色雷斯西部和马其顿的部分地区。1919年5月,希腊军队乘坐英法军舰在安纳托利亚西部爱琴海沿岸的港口城市伊兹密尔登陆。1920年6月,希腊军队从伊兹密尔出发,向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挺进,试图占领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建立环爱琴海的希腊东正教帝国。与此同时,希腊军队在色雷斯发起攻势,占领埃迪尔内。1921年7月,希腊军队占领屈塔希亚,攻入安卡拉以西50公里的萨卡利亚河流域。同年9月,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军队挫败希腊军队的攻势,取得萨卡里亚战役的胜利,迫使希腊军队退守萨卡里亚河西岸,初步扭转了战场的局势,交战双方形成僵持状态。随后,穆斯塔法·凯末尔被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加齐的称号,晋升元帅。1922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的指挥下发动全面反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希腊军队手中夺回屈塔希亚、布尔萨和伊兹密尔,收复安纳托利亚西部和色雷斯东部,迫使协约国接受停战协议,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继而于11月在瑞士的洛桑与安卡拉政府重新举行和谈。
土耳其军队进入伊兹密尔
1922年凯末尔在西部战线视察(www.xing528.com)
1923年7月,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与西方列强及希腊在瑞士的洛桑签署条约,是为《洛桑条约》(Lausanne Treaty),用以取代《色佛尔条约》,明确划定土耳其与希腊、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英国委任统治地伊拉克之间的边界线,取消西方列强在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战争赔款和治外法权,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实行非军事化并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洛桑条约》并未就法军控制的亚历山大勒塔(Alexandretta)和英军控制的摩苏尔两地的最终归属做出明确规定;亚历山大勒塔于1925年根据国联决议并入叙利亚版图,1939年经全民公决重新并入土耳其,改称伊斯肯德伦(Iskenderun),摩苏尔于1926年根据国联决议并入伊拉克版图。
《洛桑条约》签署后,协约国军队撤出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如果说《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强加给奥斯曼帝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话,那么《洛桑条约》则体现了谈判双方之间的平等地位。相比于此前签署的《色佛尔条约》,根据《洛桑条约》划定的土耳其共和国版图面积增加一倍。《洛桑条约》的签署,意味着西方列强承认土耳其是具有独立主权和符合国际法的地域政治实体,标志土耳其作为主权国家的诞生。根据同期土耳其与希腊签署的条约,生活在土耳其境内的希腊东正教徒迁居希腊境内,生活在希腊境内的穆斯林迁居土耳其境内(至20世纪20年代末,约100万希腊人离开土耳其而迁居希腊,约40万穆斯林离开希腊而迁居土耳其)。与此同时,安卡拉政府与苏俄政府签署《莫斯科协议》,明确划定东部边界,安卡拉政府将巴统割让格鲁吉亚,苏俄政府承认阿尔特温(Artvin)、卡尔斯和阿尔达汉属于土耳其领土。1921年7月,安卡拉的大国民议会正式批准《土俄友好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