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基于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获得的抽样数据发现,接近七成老人不愿意进城养老。目前还没有文献对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的意愿进行研究,大多数文献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农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严峻,而对于留守老人进城养老的意愿研究仍是空白。假设2:子女支持情况对老人进城养老产生正影响。

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 周杨盛

摘要:由于家庭结构的变迁和劳动力的外流,越来越多青年人长期漂泊在外或是定居城市,因而一些农村老人开始面临是否要随子女进城养老的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获得的抽样数据发现,接近七成老人不愿意进城养老。本文通过相关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访谈对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农村老人;养老意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生计所迫或个人发展进入城市或长期定居城市。2003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1 390万人。这产生了大量因成年子女外出务工而滞留在农村的留守老人,其中,一部分留守老人因子女在城市有所成就,因而面临是否要进城养老的选择。

目前还没有文献对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的意愿进行研究,大多数文献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农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甄延临和董玉良结合对嘉兴市农民的问卷调查以及嘉兴市第二次农村普查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得出年龄、教育、职业、收入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2)

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基于陕西省21个县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的进城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年收入、离城镇距离等对农民进城意愿有正向影响,婚姻状况、家庭承包土地数量有负向影响,而性别、年龄、技术、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3)

王华以广州市10个村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郊区农民的迁移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进城的意愿不强。小城镇和卫星城是主要的拟迁目的地。因子分析发现,农民愿意进城的主要动因是城乡预期收入、失地压力、城乡预期生活收益、养老和望子成龙的心理,而乡土情结和小农心理、城乡意识淡薄、预期就业风险和搬迁成本、预期生计成本、农村既得权益等则是阻碍农民进城的主要动因。(4)

以上研究主要是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否愿意进入城市的研究。目前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严峻,而对于留守老人进城养老的意愿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学习相关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市的“农村养老模式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合已有的相关文献以及自身在千村调查过程中与农村老人的访谈经历,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个体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子女支持情况(子女孝顺程度、主要收入是否来源于子女)、生活条件状况(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对医疗保障的满意程度、对经济条件的满意程度、养老储蓄状况)、对农村的认同感(村里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对村里对老人的照顾的满意程度)是影响农村老人进城意愿的重要因素。由此,建立了以下几个理论假设:

假设1:个体基本情况影响老人进城养老的意愿,其中文化程度与年龄的影响为正,身体状况的影响为负,性别影响方向不确定。

本文认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与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相比,受乡土文化的影响更大,更倾向于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年龄较大的老人生活自理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想要与在城市中的子女同住的想法更为强烈。因而假设这两个变量影响为正。同理得出身体状况这一变量为负向影响的假设。

假设2:子女支持情况对老人进城养老产生正影响。

本文认为,子女的孝顺程度以及子女对老年人老年生活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认为子女越是在精神以及物质上支持老人,老人越是愿意随子女进城养老。

假设3:生活条件状况对老人进城养老产生负影响。

在对老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一些老人表示,并不是不想去城市养老,那里生活条件比农村好得多,但不到不得已的时候不想拖累子女。因而本文认为,对目前生活条件越满意的老人越不愿意进城养老。

假设4:对农村的认同感对老人进城养老产生负影响。

在访谈过程中,许多老人表示不想进城养老的原因在于在城市中没有朋友。因此,本文选择了老人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的情况以及老人对其受到的村里的照顾的满意度为自变量,假设老人越是愿意参与村里的活动,对自身受到的村里的照顾的满意度越高,越不愿意离开农村。

表1 变量含义、描述性统计与预期作用方向

续表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调研项目。该项目调查范围涵盖全国25个省、直辖区和自治区,涵盖了3 000多个村庄。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农村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本文所用到的数据是千村调查总数据中的抽样数据,其中有效样本数为2 107人。本文运用了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了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1)个体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抽样样本中,男性占51.1%,女性占48.9%。总体来说,农村老人受教育水平较低,34.4%的老人未受过教育,32.5%的老人仅受过初小教育,而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老人仅有4.9%。45.5%的老人认为自身的身体状况较为健康,认为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占到了20%。这说明了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2)生活现状

从老人的同住者来看,大部分老人都是与自己的配偶居住在一起,与子女同住的人仅占到总数的45.2%。这表明超过半数的老人都无法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的照顾。另外,独居老人占到总数的12.1%,这些老人的一切日常活动都要依靠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也难以寻求帮助,其生活状况令人担忧。(www.xing528.com)

尽管超过80%的老人对于自己与配偶、子女以及邻里的关系都比较满意,但仍有37%的老人会时常感到孤独。由此可见,一些农村老人在作为外人的访谈者面前并没有如实反映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当下的农村不再是过去乡土社会中的农村了,老人们与各自的亲属、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在不断疏远,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不容忽视。

(3)进城养老意愿

高达67.7%的老人表示,他们不喜欢进城养老。关于不喜欢进城养老的原因,被调查者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生活不习惯”,为47.3%;其次是“没有亲友熟人说话”,为24.3%;“生活费用过高”占了12.7%;“空气不清新”占了10.4%;“怕拖累子女”占了9.2%。总的来说,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是他们不想进城养老的原因。同时,在经济上与生活上会拖累子女也是阻碍老年人选择进城的一大因素。

表2 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的原因

在将影响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的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本文先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年龄、文化程度、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村里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年龄和村里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与进城养老意愿呈正相关,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养老储蓄状况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并呈负相关。子女的孝顺程度以及对经济条件的满意程度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并均呈负相关。

性别、医疗保障的满意程度、身体状况、收入来源是不是子女以及对村里对老人照顾的满意程度这5个变量与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因而不再将其纳入回归模型之中。

表3 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影响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的因素进行了验证,确定了回归结果显著的影响因素。从表4给出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年龄、养老储蓄状况、子女的孝顺程度、村里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与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这6个变量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对经济条件的满意程度对进城养老意愿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统计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进城养老意愿呈负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进城养老的意愿越低。这与最初的研究假设以及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悖。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他学者的研究对象并非农村老人,而是农村青壮年群体,这些人进城的目的在于获得比农村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与农村老人进城养老的目的大不相同。二是相较于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受“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较深,因而这些老人更想随子女一同进城养老。

年龄系数为正,这表明农村老人年龄越大,越想要进城养老。这与最初的研究假设相悖。本文认为,想要比较不同年龄老人的差别,需要在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都进行比较。在生理层面,由于身体状况与是否愿意进城养老并没有显著相关,因此,可以排除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层面,本文将年龄与感到紧张害怕的频率、觉得孤独的频率、觉得越老越不中用的频率、对未来担忧的频率这4个变量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感到紧张害怕的频率、觉得孤独的频率、觉得越老越不中用的频率这3个变量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由此可见,年龄相对较大的老人更容易感到紧张、害怕与孤独,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年长的老人更愿意进城与子女一同生活。

养老储蓄状况和居住条件都与进城养老意愿呈负相关,即有存款的老人以及对居住条件比较满意的老人都不愿意进城养老。与无存款的老人相比,有存款的老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因此,养老储蓄状况和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访谈中许多老人表示不希望进城拖累子女,因此,他们在自己能够过上较好的生活的情况下都倾向于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不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

子女的孝顺程度与进城养老意愿呈负相关。对于大部分农村老人而言,进入城市意味着脱离他们熟悉的环境,完全依赖子女生活,子女的孝顺程度与进城后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子女越孝顺,老人越愿意进城养老。

村里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与进城意愿呈正相关,即越积极参与村里组织活动的老人越不愿意进城养老。在邻里之间来往日益减少的农村,村里的组织活动成为联系农民的重要纽带。在访谈过程中,很多老人都提到,村里的棋牌室是他们闲暇时爱去的场所。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而言,通过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得到的乐趣极大地排遣了无人陪伴的孤独,也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调查显示,有24.3%的老人因为城市里没有亲戚朋友说话而不愿意进入城市养老。因此,热闹的乡村成了这些热衷参与活动的老人不愿意进城养老的因素之一。

另外,在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时,对经济条件的满意程度这一指标被剔除,相关分析表明其对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意愿的影响不是非常显著。

表4 Logistic回归结果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进城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基本印证了最初的假设,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农村老人仍旧倾向于居住在农村,选择进城养老的比例较低,大多数的老人还是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年龄与村里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对农村老人选择是否进城养老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来抵御伴随着年龄增长而引发的孤独感

第二,进城与不进城对部分老人而言是个两难的选择。在访谈的过程中,对于是否跟随子女进城的问题,一些老人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老人们深知农村的生活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因而对现有的居住条件不满,所以想要去城市和子女一同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他们深知子女工作的艰辛,认为自己是子女的负担,不想干扰子女们原本非常繁忙的生活。

当今社会,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流入城市,几乎都是老年人的农村正在逐渐丧失活力,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农村老人之间相互扶持是他们的重要寄托。因此,村委会可以尽可能多地组织老年人活动,充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仅如此,还应扩展活动的种类,使活动不要只局限于打牌、下棋、唱歌或是跳舞,要让那些无一技之长的老人也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重塑邻里之间的关系,使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感到一丝慰藉。

(1) 本研究是第七届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的成果之一,该项目首席专家为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感谢张雄院长以及项目组所有成员对此付出的努力。

(2) 甄延临,董玉良.基于农民进城意愿调查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1(1):93-97

(3) 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西部地区农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 西北人口,2011,32(5):73-76

(4) 王华.广州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迁移意愿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2):75-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