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琳 刘长喜
摘要:由于家庭结构变迁、劳动力大量外流和传统文化观念受到冲击,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逐渐丧失其功能,使得我国本就复杂的农村老龄化和养老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先从养老模式和养老意愿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然后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研组进行的“农村养老问题现状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养老院居住意愿情况进行描述性阐述,通过相关分析和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增加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人;养老院;养老意愿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同时,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特征,其农村老龄化水平和增速都高于城市。农村村庄空心化和家庭空巢化日益突出。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承担着对老人经济支持、情感支撑和生活照料的功能。然而,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却削弱了这种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遍实施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出现了深刻的改变,421的家庭模式大量出现。另外,劳动力外流加剧了农村老龄化和养老问题,(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失,使得农村里出现了众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功能进一步弱化,特别是对老人的情感支撑和日常照料需求更加难以实现和满足。因此家庭养老功能向社会的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养老院养老是和家庭养老相对应的最主要的社会养老方式,对非正式养老的支持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然而现实是,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深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的农村老人对养老院的接受程度非常低。
国外研究者比国内较早开始关注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问题,相关研究多集中在20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有学者关注影响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因素,从微观视角探讨了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情况等对养老院入住的影响情况。(3) (4)也有学者从相对宏观的政策和制度角度分析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5)随着众多新型养老方式的出现,国内不同领域的学者也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主观意愿。从研究地域来说,有对东部发达地区(6)和西部落后地区(7)的农村养老意愿的一般研究和比较研究,从而提出应该构建互相补充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说,有对普遍老人养老意愿的一般研究和具有特定群体特征的一般及比较性研究,如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研究结果发现,养老意愿的“去家庭化”趋势明显,更多人开始倾向于社会养老和个人养老。(8)对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同住,而机构养老也不是空巢老人的首选。(9)从研究方法来说,主要分为对养老意愿的描述性研究和对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解释性研究。在解释性研究中,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影响农村老人养老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呈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关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社会学人口特征。(10)有学者关注传统观念的作用,通过模型发现对“与子女同住”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持认可态度的老人去养老院居住的可能性仅为持不认可态度的老人的一半,结果证实“孝道观念”对养老院居住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影响。(11)关于孩子个数对养老意愿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跟子女的数量无关,而跟老人对养老院的认知程度相关;(12)然而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孩子个数对老人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儿子个数影响大。(13)另外,很多学者认为,如今养老院在院内环境、软硬件设施、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农村老人对养老院的满意度不高,也成为阻碍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因素之一。(14)
总体而言,关于农村养老院和居住意愿的各类研究已经相对完善,在农村养老院居住意愿研究的问题上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首先,研究对象和范围存在局限性,研究成果普适性不强。一是重视城市的养老意愿,轻视落后农村地区;二是现有多为非随机抽样的小样本研究或者个案研究;三是研究地区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导致结论的偏差;四是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特殊群体,而忽视一般老人的养老意愿情况。其次,对综合养老意愿和家庭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而对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较少。再次,研究方法上,目前关于养老院居住意愿的研究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方式,从制度和政策等宏观角度,运用“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对策”的分析模式,而系统的定量研究和数据模型分析较少,缺乏实证说服力。最后,研究维度上,目前关于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社会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和养老观念上,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等因素的分析较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的“中国农村老人生活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弥补现有研究对象和范围局限性的缺陷。在分析维度上,从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村镇支持5个维度,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弥补现有分析维度不够完善的不足,并对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研究维度进行再次验证。
老人作为养老事业的核心,其主观意愿对于中国农村养老院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需要关注不同农村老人的个体差异及其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本文主要从以下5个维度对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个人基本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村镇支持。共构建4个模型:一是个人基本特征与健康状况模型,表现农村老人个体客观状态与特征,包括地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养老储蓄情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是家庭结构与代际支持模型,根据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加入家庭因素对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分析,包括婚姻状况、孩子个数、是否与子女同住、子女孝顺程度、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和医药费中子女支付所占比例;三是村镇支持模型,主要考察乡镇和村委两个层面对农村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包括是否建有养老院、对乡镇和村委助老服务措施的满意程度;四是综合模型,将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全部纳入回归模型,探讨这些因素的净影响。
由于考虑“代际支持”因素,需要剔除子女个数为0的样本老人,而在中国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下,是否有孩子可能会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影响。因此,在将子女个数为0的样本剔除模型之前,本文先对“有无孩子”和“养老院居住意愿”进行相关分析检验。
深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有孩子的老人通常倾向于家庭养老的方式,而没有孩子的老人则比较容易接受养老院养老的方式。因此,假设一:是否有孩子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显著负影响。
关于地区因素,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通常养老院居住意愿越高。
关于年龄和性别的影响,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农村老人的年龄越大,养老院的居住意愿越高;相对于男性,女性的思想可能更加传统和保守,因此男性更能接受养老院。
关于文化程度因素,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现代文化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通常比较高,从而比较能接受养老院。
关于养老储蓄因素,老人如果有足够的养老储蓄,相对比较能承受养老院的居住费用,从而具有较高的养老院居住意愿。
关于健康状况因素,对处于衰老期的农村老人而言,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疾病和身体功能退化带来的困扰,健康状况差的老人更可能会愿意接受养老院的专业护理。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二:个人基本特征与健康状况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其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养老储蓄状况的影响为正,地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负。
家庭结构方面,就婚姻状况对养老院居住意愿来说,“老有所伴”是理想的老年生活的重要部分,没有配偶的老人一般会更倾向于家庭以外的养老方式,养老院居住意愿更高。关于孩子个数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大多数研究都验证了孩子个数越多,农村老人的家庭养老意愿更高,即对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负影响。
就子女孝顺程度和与子女同住对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而言,国内的研究表明,家里没有人照顾或者家庭关系不好的老人对养老院的认同度更高,老人主观对子女孝顺程度的感受直接影响了其养老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子女越孝顺则越不会有去养老院养老的念头;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通常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养老院居住意愿也相对较低。
经济生活主要来源是否为子女以及医药费用中子女支付所占比例主要衡量了子女对于老人的经济支持,这也是老人生活的基本保障,对于老人养老意愿的选择至关重要。普遍研究表明,只要条件允许,大多数老人仍然会选择家庭养老,而这里的条件主要指的就是经济因素,即子女能否为老人提供养老所需的经济支持;若不能提供则老人需要转而选择其他养老模式,如进养老院的养老模式。因此,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为子女的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较低,子女支付在老人医药费中的比重也会对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负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负影响。
鉴于农村老人的生活范围,本文主要考察村委和乡镇两级的社会支持。首先,村委和乡镇是否建有养老院将直接影响老人对养老院的认知以及可获得性,因此,村委和乡镇层面建有养老院将对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正影响。其次,目前农村老人对于养老院的认知主要为“公办养老院”,即政府出资开设和管理的养老机构,因此农村老人对于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将影响他们对于养老院的信任度,从而影响他们的居住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四:村镇支持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村委和乡镇建有养老院将对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正影响;老人对乡镇村委的助老服务措施满意度越高,养老院居住意愿越高。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6月至9月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梦的实现: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创新”调研项目。该项目调查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走访和调查3 000多个村庄,覆盖范围广泛,可以将此样本视为全国农村地区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有问题缺失和逻辑错误的样本的数据清理,共获得有效样本数10 421人。由于本文需要考察代际支持因素对于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所以排除了没有子女的样本老人及变量缺失等情况,实际分析采用样本量为9 021人。
由于本文的分析以有孩子的老人样本为主体,因此主要描述该类型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在年龄方面,88.6%的样本老人年龄在80岁以下;在性别方面,男女的比例非常平衡,分别占总样本的50.0%;在婚姻状况方面,75.6%的老人为已婚(且配偶健在),23.0%的老人为丧偶状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的比例最高,达到35.2%,其次是初小达到31.8%,文化程度普遍非常低;身体状况方面,有53.5%的老人表示身体状况为一般及以下,仅有11.6%表示很健康。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续表
本文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设置为因变量Y,取值1表示能够接受住进养老院,取值0表示不能接受;将可能影响其养老院居住意愿的5类因素共18个变量设置为解释变量x1,x2,…,xn,其中n为解释变量的个数,此处n=18。设农村老人i有养老院居住意愿的概率为pi,1-pi表示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院居住意愿,它们都是由解释变量(x1,x2,…,xn)构成的非线性函数:
对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ogistic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式中,β0为常数项;βj是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反映模型中各因素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方向和程度。
被解释变量为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操作化为具体问题是:您对进养老院的态度是?答案分两级测量:能够接受、不能接受。解释变量分为五类,分别为:个体状态与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村镇支持,具体赋值、描述性统计和预期作用方向见表2。
个体状态与特征包括地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养老储蓄情况。具体的分组情况见表2。
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用“功能受限”和“主要疾病数量”进行衡量。功能受限的测量参考Katz量表,衡量老人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一共包括7个选项:进食、洗澡、穿脱衣服、上厕所、室内活动(指上下床、室内走动)、大小便控制、完成简单家务。所有选项均采用三级测量:1=能独立完成;2=有困难;3=不能独立完成。7个选项的得分加总,取值范围是7~21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受限程度越高,即生活自理能力越差。主要疾病数量共衡量10种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梗、白内障、心脏病、听力疾病、肿瘤、肢体伤残、皮肤病、颈椎腰椎疾病。将老人所患主要疾病的数量加总,取值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得病数量越多,即健康状况越差。心理健康运用量表进行测量,衡量老人的精神状态情况,一共包括5个选项:感到紧张和害怕、觉得孤独、觉得越老越不中用、对未来的担忧、觉得自己记忆越来越差。所有选项均采用五级测量:1=总是;2=经常;3=有时;4=很少;5=从不。将5个项目的得分加总,取值范围为5~25分,得分越高表示老人精神状态越好。
家庭结构包括婚姻状况和子女个数。在原始数据中,婚姻状况的赋值情况为:1=未婚;2=已婚;3=离婚;4=丧偶;5=同居。本文将“未婚、离婚、丧偶和同居”合并为“未婚、离婚或丧偶”并赋值为0,鉴于与其他选项的差别可以发现,此处“已婚”表示配偶健在,因此把“已婚”定义为“已婚且配偶健在”并赋值为1。
代际支持通过以下四个变量进行衡量:子女孝顺程度、是否与子女同住、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医药支出中子女支付的比例。具体的分组情况见表2。
农村老人的社会支持主要从乡镇和村委两个层级进行衡量,主要包括:所在村镇是否建有养老院、村委养老措施满意程度、乡镇助老服务满意程度。具体的分组情况见表2。
表2 变量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与预期作用方向
续表
本文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进行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30.8%的农村老人表示能够接受养老院养老的方式,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仍然比较低,即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院养老偏好。关于农村老人对不同养老院类型的偏好,选择公办养老院的老人的比例最高,达到66.9%;其次是社区自助互助式养老院,比例为15.3%;而对民营养老院的选择比例最低,仅有6.4%,农村老人表现出对公办养老院明显的偏好。(www.xing528.com)
表3 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基本情况
对于有无孩子是否会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Pearson系数为-0.076,显著性Sig.=0.0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验证了假设一:是否有孩子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显著负影响。此结论与我国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相一致。
表4 有无孩子与居住意愿的相关分析结果
在将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本文先对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计算了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结果如表5所示。反映个人基本特征的5个变量中,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和养老储蓄状况相关系数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地区、年龄与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呈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和养老储蓄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性别与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衡量健康状况的3个变量中,功能受限在10%的统计水平上与养老院居住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要疾病数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精神状态在1%的统计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反映家庭结构的婚姻状况和子女个数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结果显著,其中婚姻状况与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孩子个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反映代际支持的4个变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与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反映村镇支持的3个变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与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将没有通过显著性分析的“性别”因素从回归模型中剔除,其他分析结果显著的因素继续保留,增加回归结果的精确性。
表5 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模型1衡量农村老人个人基本特征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剔除了“性别”因素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地区和主要疾病数量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年龄越大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年龄大的老人思想更为保守,接触新信息的渠道少,从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深。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的居住意愿越高,有养老储蓄的老年人更有可能愿意入住养老院。身体健康方面,功能受限的增加而不是慢性病数量会对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显著正影响;心理健康方面,精神状态越差的老人越倾向于入住养老院。综上所述,假设二中仅部分内容得到了验证。
模型2衡量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有配偶的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更高。子女个数越多以及子女孝顺程度越高,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越低。与子女同住以及经济来源主要为子女的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低于不与子女同住和主要经济来源不是子女的老人,但医疗支出中子女支付的比例对居住意愿的影响结果不显著。因此,假设三中部分内容得到验证。
模型3衡量村镇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反映村镇支持的三个变量都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影响,假设四完全得到验证。
在模型4将所有5组变量同时加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部分变量的结果发生了变化。婚姻状况和乡镇是否建有养老院的影响作用不再显著。
从各个模型的Cox & Snell R Square和Nagelkerke R Square可知,模型4的拟合效果最优,然而4个模型的总体拟合度均不高。总结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所用的数据库缺少农村老人关于养老观念的变量以及具体衡量老人经济收入水平的变量,而基于其他学者的现有研究结果,这两个维度的变量对于养老院居住意愿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模型的拟合效果下降。
表6 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9 021)Exp(B)
续表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因素进行了验证,确定了回归结果显著的影响因素,验证了个体状态与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村镇支持均会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存在主观差异。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
首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的老人养老院的居住意愿越低。而目前学者关于年龄和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有的学者指出年龄大的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更高,(15)认为年龄大的老人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增加对去养老院居住的意愿。也有研究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认为年龄越大的老人越可能有家庭养老的偏好,也即养老院的居住意愿越低。(16)年龄对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有负影响,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年龄较小的老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没有年龄大的老人深,如今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的高度发达,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一些比较新的观念,而不会一味将眼光局限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此对养老院的接受程度较高;相反,年龄大的老人思想更为保守,接触新信息的渠道少,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较低,从而对养老院有较大的抵触。其二,很多老人害怕进养老院是因为怕在养老院受到不好的对待,处于较小年龄段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自信,对进养老院的恐惧心理会相对较小,而年龄大的老人相对安全感较低,对家庭的依赖度高。
其次,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农村老人更倾向于养老院养老,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流动和家庭结构变迁等原因,很多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帮助完成日常活动,老人在家庭养老中无法满足其生活照料需求和疾病护理需求,而寄希望于养老院的专业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这也是现代养老院的发展和完善中需要增强的部分。精神状态对农村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可见关注老人身体状态的同时,不可忽视其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状态差的老人在家里得不到其所需的精神慰藉,没有子女在身边陪伴,子女甚至很少打电话问候,心情苦闷想要诉说却无处可寻,长此以往还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等问题。而养老院都是跟他们年龄相仿的老人,相互之间比较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求,可以实现对老人的精神慰藉的功能。
再次,根据本文综合回归模型的结果,孩子个数和子女对老人的代际支持对于老人养老院居住意愿有显著的负影响。农村老人普遍对子女的代际支持高度依赖,将子女视为自己养老的保障和依靠,子女的数量和对其代际支持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其选择养老方式的决定。老人一般只有在得不到其预期的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时候,才会走出家庭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方式。然而,现实的各种因素和变化,却使得子女越来越难满足老人对于他们的代际支持的需求,从而增加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包括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以及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导致重心都集中在第三代孙子女的身上,使得老人感受到子女孝顺程度的下降;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比例很低,老人得不到及时的生活照顾;孩子个数减少直接带来的对老人经济供给来源的减少。
另外,对乡镇和村委助老服务和措施满意度越高的老人越有可能入住养老院,对养老院有所了解的老人一般都会将养老院直接与政府相挂钩,在他们的认知中,养老院就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管理的公共服务机构。在对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院类型进行调查中发现,66.9%的老人选择公办养老院,公办养老院成为农村老人离开家庭养老的首选。因此,对于村委和乡镇政府的信心和满意度便直接影响到农村老人对于养老院的信心。
总体而言,中国农村老人陷入一种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的依赖以及缺乏子女照顾的现实矛盾中,尽管内心仍然有对养老院的抵触,但是基于身体每况愈下、逐渐丧失自理能力,又缺乏子女在身边提供养老支持的现实,不得不转而接受家庭以外的其他养老方式。从发展趋势来讲,孩子个数的减少、农村青年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等都是大势所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不可避免。基于本文的回归分析,这些因素都将增加农村老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因此养老院可能在农村的养老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 本研究是第七届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的成果之一,该项目首席专家为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感谢张雄院长以及课题组所有成员对此付出的努力。
(2) 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8):34-38
(3) Greenberg J. N.,A. Ginn. 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predictors of longterm careplacement[J].Home Health Care Services Quarterly,1979
(4) Evashwick C.,G. Rowe,P. Diehr,et al.. Factors explaining the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by the elderly[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84
(5) Harrington C.,J. H. Swan. The impact of state medicaid nursing home policies onutilization and expenditures[J]. lnquiry,1987
(6) 郭继.农村发达地区中青年女性的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以浙江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2(6):32-37
(7) 郝金磊.西部地区农民养老意愿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3):94-97
(8) 丁志宏.我国农村中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研究[J].人口研究,2014,38(4):101-111
(9) 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16(2):67-75
(10) 熊波,林丛.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江夏市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9,30(3):101-105
(11) 左冬梅,李树茁,宋璐.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1):24-31
(12) 韦云波.贵阳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2):47-50
(13) 沈苏燕,李放,谢勇.中青年农民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五县区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84-89
(14) 郅玉玲.江南三镇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及意愿比较[J].西北人口,2002(2):14-16
(15) 左冬梅,李树茁,宋璐.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1):24-31
(16) 田北海,雷华,钟涨宝.生活境遇与养老意愿——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2):74-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