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4年中国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分析结果

2014年中国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分析结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兼有个体和群体的属性,对农村老人客观生活水平和主观生活感受的测量,突出反映出当下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问题。究其原因,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密切相关。总体上看,农村老人住房条件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从老人的居住状况来看,总体上还是以自建房为主,比例高达91.6%,商品房比例仅为5.2%。

2014年中国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分析结果

生活质量一般分为客观生活水平和主观生活满意度两个层面。世界范围内生活质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作为总体人群相对福利的社会科学指标到作为个体主观感受的一个测量方面,即从基于国家状况的测量到基于个体状况的指标的发展过程。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兼有个体和群体的属性,对农村老人客观生活水平和主观生活感受的测量,突出反映出当下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调查显示,总体上被访老人家中拥有物品比例最高的是“电话机/手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煤气灶”,拥有物品比例最低的是“微波炉”“网络”和“照相机、摄影机”。具体而言,75.0%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电冰箱,65.9%的被访老人家中有洗衣机,61.7%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煤气灶,41.3%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热水器,80.5%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电话机/手机,18.3%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网络,20.6%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电脑,30.5%的被访老人家中有太阳能,33.8%的被访老人家中有收音机,10.6%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照相机、摄影机,33.5%的被访老人家中有空调,22.1%的被访老人家中有微波炉,还有5.3%的选择其他。

考虑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生活质量的客观生活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整体上,调查所列出的家庭物品,东部地区占有比例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耐用消费品如冰箱、煤气灶等,东部地区的保有量明显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太阳能、电脑等新兴消费品,东部地区的占有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如网络的东部、中部、西部占有量分别为26.1%、13.2%和10.1%;太阳能的东部、中部、西部占有量分别为37.0%、25.5%和24.2%;电脑的东部、中部、西部占有量分别为28.7%、15.3%和12.0%;特别是手机/电话机,东部、中部、西部占有量分别为79.8%、75.2%和77.1%,地区差距相对最小。究其原因,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密切相关。中部、西部地区大量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劳动力都需要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与家人保持联系。

表7.1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洗衣机(%)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2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电冰箱(%)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3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热水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4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煤气灶(%)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5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网络(%)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6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太阳能(%)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7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电脑(%)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8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电话机/手机(%)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9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微波炉(%)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10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空调(%)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11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照相机、摄影机(%)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12 各地区家中拥有的物品情况:收音机(%)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总体上看,农村老人住房条件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商品房占比虽然不高,但也说明农民不动产投资意识增强,住房市场化、货币化、商品化已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新视点。如此需求趋势,为我国房地产在农村住房资源开发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从老人的居住状况来看,总体上还是以自建房为主,比例高达91.6%,商品房比例仅为5.2%。从自建房类型来看,主要是楼房,其比例为51.9%,其次是瓦房,比例为39.9%,土房和草房的比例分别为8.0%和0.1%。这说明总体上老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自建房的类型上看,存在着基于地区的差别。

表7.13 自建房类型的地区差异(%)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从自建房的地区差别来看,楼房和瓦房的比例以东部地区最高,其后依次是中部和西部;东北部则主要是瓦房,楼房的比例较小;居住条件较差的土房和草房在东部和中部较少,而在西部和东北部则较多。由此可见,虽然住房的类型要受到地方环境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经济条件的差距也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住房质量。

从住房总面积来看,其均值为160.68平方米,中位数为120平方米,众数为100平方米;从人均面积来看,也处于较高水平,人均面积均值为59.6平方米,中位数为40平方米,众数为50平方米,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从地区差别来看,总面积受到地区的影响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经过多重比较显示,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部之间的差别都非常明显,并且从其差异的大小来看,东部的总面积较大,其后依次是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这除了反映出居住房屋类型差异之外,还体现出经济水平之间的距离。

农村老人的闲暇生活比较单调,被访老人闲暇时间从事活动最多的选项分别是:看电视、串门聊天和遛弯散步。首选项显示:老人闲暇时基本上有一半左右(40.9%)的时间都是在看电视,其次有19.6%的串门聊天,还有10.5%的选择“遛弯散步”。综合排序下来,还有少量老人闲暇时会选择打麻将/打牌、听收音机和喝茶/喝酒,而其余选项比例均低于5%。

女性老人的生活方式更单一。相比男性来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妇女很多都是文盲,终生从事农业活动,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现在年纪大了,儿女又多不在身边,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是在家附近遛弯散步、和老邻居串门聊天或者在家里看看电视。古老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到这些女性老人目前的生活状态,她们参加烧香拜佛或教会活动的比例也高于男性。

健康养生的态度调查显示,老人注重养生,但是缺乏行动。老人对于健康养生知识,有37.4%表示“不关心”,有一半左右(48.6%)的老人相信健康养生知识,其中“相信并有行动”的占24.8%,“相信但没有自觉行动”的占23.8%。还有8.9%的老人不相信所谓的健康养生知识。相对而言,男性老人“相信并有行动”的比例略高于女性,而女性老人“不关心”健康养生的比例更高。

表7.14 知道并相信健康养生知识的性别差异情况(%)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对如何实现健康的调查显示,老人对实现身体健康的态度主动积极,注重内外兼修,既主动从外部着手,强调“锻炼身体”和“早睡早起”,又会积极从内部着手,关注“饮食调养”养生。具体而言,调查中,老人们对养生保健的认知主要集中在“锻炼身体”“饮食调养”和“早睡早起”三个方面,分别为26.0%、21.5%和17.5%。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养生保健选择最少的是“亲情逗乐”“保持兴趣爱好”和“服用保健品”,分别只有6.1%、4.9%和3.8%。

被调查老人对人生态度比较豁达,有一半左右(49.8%)的老人对百年后事选择“听其自然”,有近1/3(35.9%)选择“无所牵挂”,只有6.0%会感到“遗憾”,4.6%会“留恋人生”,1.0%的人“相信来世”。

具体而言,男性老人总体上对百年后事的态度更加豁达,选择“无所牵挂”“听其自然”的比例更高,而女性老人总体上对百年后事的态度更加保守,因为一般女性更加注重家庭生活和儿女团圆,选择“总有遗憾”“留恋人生”的比例相对略高。

表7.15 对百年后事态度的性别差异情况(%)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调查发现,农村老人对于人生态度大多积极正面,选择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在被问及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满意时,大多数老人往往笑着回答:“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不满意也要满意!”有81.3%的老人对目前的状况表示“满意”。具体而言,2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59.2%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比较满意”,只有14.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生活状况“一般”,选择“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只有3.9%和0.5%。老人们这种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心生敬意。

东部地区老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相对最高,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更高,而且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比例相对较低,回家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更低,使得老人有更多机会享受家庭团聚生活。客观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支持两方面的优势,导致东部地区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更高。

表7.16 各地区对目前状况的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男性老人对目前状况的满意程度略高于女性老人。

表7.17 对目前状况满意程度的性别差异情况(%)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18 生活满意程度具体评价(%)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首先,老人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的生活满意程度最高,尤其是“与邻里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三个方面。具体而言,被调查老人对“与邻里的关系”的满意程度最高,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89.2%,甚至所有的被调查老人没有一个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其次是“与子女的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86.5%。再次是“与配偶的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占83.5%。

调查中,农村老人大多空巢或者独居,很多空巢老人还要照顾留守孙辈。尽管很多老人的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但老人本人却十分知足,对目前状况较满意。唯一遗憾的是子女不在身边,尽管有老伴孙辈陪伴也不免感到孤独。虽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为了不拖累子女,老人甘愿忍受寂寞,所以对“与子女的关系”大都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www.xing528.com)

其次,老人对客观社会水平和自身状况的生活满意程度最低。具体而言,被调查老人对“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的满意程度最低,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分别为57.5%和59.8%,特别是表示“很满意”的分别只有15.8%和14.4%,远远低于生活满意度的其他选项。而表示“非常不满意”分别为2.9%和1.8%;表示“比较不满意”的分别为15.1%和11.1%,远远高于生活满意度的其他选项。

但调查显示,对于身体状况,东部地区老人的满意程度相对更高,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社会保障医疗水平也更高,老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关注自身健康。

表7.19 各地区对身体状况的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同时,调查显示,同样是身体状况,男性老人对自身健康的满意程度比女性老人更高,因为一般男性老人更多外出活动,女性老人则更多在家里劳作,运动较少。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当女性进入中老年后,会面临更多的疾病和健康压力

表7.20 对身体状况满意程度的性别差异情况(%)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对于经济状况,男性老人的满意程度高于女性。究其原因,中国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决定了男性往往在家庭中掌握了经济上的主动权,他们在家庭经济决策上更有发言权和控制权。女性老人往往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因此满意度更低。

表7.21 对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性别差异情况(%)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调查显示,同样是经济水平,东部地区老人的满意程度明显偏高,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社会保障水平更高,老人无论是从新农合获得的养老金还是从地方政府获得的其他经济资源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表7.22 各地区对经济条件的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最后,老人对“居住条件”“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村里的治安状况”“村里对老人的照顾”和“村里的土地政策”等涉及村庄管理的问题满意度一般。东部地区老人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最高。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而言,中部地区在村庄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都是最低的,比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满意程度还要低。

表7.23 各地区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24 各地区对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的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25 各地区对村里的治安状况的满意程度(%)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26 各地区对村里对老人的照顾的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表7.27 各地区对村里的土地政策的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究其原因,因为中国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模式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巨大的落差。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东部地区的村庄管理在客观物质条件和村庄治理能力方面都更具优势。西部地区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尚未完全启动,村庄管理仍然停留在基于农耕社会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和熟人社会环境中,发展水平低,变化不大。相对而言,中部地区在当前正处于崛起阶段,因为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与回流、农村土地征用纠正,新旧两种管理体制并存造成乡村治理的转型压力在村庄管理方面会集中爆发出来。

通过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深度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当下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存在以下变化趋势和重要问题:

(1)在卫生习惯方面,由传统的露天的茅坑粪缸转向今天较为普遍的干净独立的室内卫生间。

(2)在饮水卫生方面,由传统的从室外水源取水放在水缸,并用明矾沉淀饮用水向较为普及的自来水转变。

(3)在饮食、菜蔬保鲜方面,由传统的坛坛罐罐或地窖的储存方式向每天食用新鲜菜蔬并用冰箱保鲜转变。

(4)在家庭使用能源方面,由传统的柴火灶向煤气灶、电子灶、沼气灶等多样化方式转变。

(5)在住房条件方面,由传统的以草房、土坯房为主的住房形式向普遍的砖瓦房或新型的楼房转变。

(6)在通信方式方面,由传统的邮递员传递信件的方式向手机、固定电话转变。

(7)在使用现代化家用电器方面,从传统的几乎没有到现在普遍意义上家家户户都有新的“五大机”(电视机、手机、冰箱、洗衣机、空调)。

(8)在个人卫生文明习惯方面,由传统的缺乏完备的洗澡条件而习惯于在室外河塘中洗澡,向基本具有较为完备的洗澡条件的室内洗澡间转变,农民的洗澡卫生习惯有了很大改变,洗澡意识增强,洗澡频率有了很大提高。

(9)在衣服消费品方面,由传统的靠缝纫机制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向今天的“缝纫机基本靠边站、衣服基本买来穿”转变。

(10)在食用油方面,科学健康的用油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由原来以猪油为主,向以菜籽油、豆油、芝麻油等植物油为主转变。

(11)在休闲意识方面,从原来过年过节出钱找戏班子搭台看戏向在家里看电视转变。

(12)在交通出行方面,由于国家“村村通”战略规划的实施,由传统的步行为主到乘交通工具为主,从而较大地提高和扩大了农村老人社会交往的频率和空间。

(13)在医疗卫生保健意识方面,由传统的“小病不出门、急病拖三天、大病不吃药、重病不住院”转变为“小病主动吃药、急病马上求医、大病跑医院、重病跑省城”。

通过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诊断,可以发现存在五大方面的问题:

(1)农村老人休闲生活比较单调。

(2)在某种意义上有着赌博风气的蔓延。

(3)老人的费用支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支付在节庆请客等人情往来方面,而这越来越成为老人沉重的经济负担。调查显示,这一块支出占老人总支出的第三位。

(4)消费意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合理的、健康的、科学的消费意识尚未健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的消费支出,还未摆到恰当的位置,如在购买必要的药品支出方面往往考虑价格因素而放弃。二是在消费偏好方面,总是把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看得比自身健康支出更重要;把给子孙辈的支持费用看得比自身健康支出更重要;把麻将娱乐费用的支出看得比自身健康支出更重要。三是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对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投入缺乏想象力和合理规划。

(5)尽管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现代性发育越来越普及,但是农村老人仍然处在被动接纳现代化生活的状态,他们缺乏对现代化生活的理解、认知和自觉意识,这与基层政府的相关宣传普及活动力度不大有关。同时,农村老人身处的生活质量环境还是受到个体的、家庭的、村落的自然变化的限制,而这特别需要社会公共服务的规划、投入及实行,国家也应当对此有总体性的顶层设计,单靠单个的农村老人是无法解决的。

从以上我国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的若干数据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我们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重要范畴的深入思考:

其一,“农民即老人”——一个值得反思的认识论问题。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大量中青年农民流入城市。按国家统计局常住人口统计,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当下留守的农村老人事实上已成为农村人口结构的主导部分。尽管他们已年过花甲,但仍在田里劳作;尽管他们已经涉入现代生活方式的时代,但他们仍然按照传统的习俗克勤克俭地生活;尽管他们没有像城里人那样拿着离退休工资安度晚年,但他们在缺乏固定生活来源的情况下,仍然像祖辈那样不求回报地关怀着下一代的成长。我们应当深刻地意识到,解决他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就是解决当下“大写”的中国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关涉中国一半以上家庭的幸福问题。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加值得全社会的同情与关注。

其二,“公共性问题”。公共性问题之一是便捷性,应尽可能多地解决农村老人生活的便捷性问题:交通的便捷、日常生活的便捷、就医的便捷、探亲访友的便捷;公共性问题之二是主体间性,为老人提供情感的交流、生活上的互助以及转达老人意愿和诉求的渠道;公共性问题之三是组织性,一方面让老人们自己组织起来自我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基层政府或养老院的组织行为,帮助老人搞好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最后,要增加公共产品的政府投入,建议按照卫计委《农民老人健康手册》的要求,发放家庭急救包等物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产品的均等化。

其三,“市场性问题”。解决农村老人生活质量问题单靠政府行为或农民自发行为是有限的。无论是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诉求还是更为多样丰富的各种诉求,都需要相应地通过市场提供满足需求的各种产品,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老人的需求,可以有效解决老人生活中的某些困难,可以相对公平、公正地通过货币形式来购买老人急需的生活品或医疗健康保障。

其四,农村老人的“四屏”式生活。城里人提倡科技养老,农村更要提倡“四屏”式生活养老,“四屏”式生活就是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老年人生活,所谓“四屏”即电视机、手机、电脑、平板。有了如此智能化的生活工具就可以在生活质量上引起三个方面的变化:老人能够尽快与亲人进行图像或声音的即时互动;老人可以不上影剧院,在线选择内容丰富的视频节目;老人可以借助于视频在构建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获得智能化工具,帮助提高老人的理财能力。“四屏”式生活对生活方式质量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条件和设备,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让基层政府办“四屏”老人培训班。应当充分意识到要打开生活的虚拟空间,配置互联网的生活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消费购物资源,才能从根本上使千百年来的农村、农民、农村老人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即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叠加和延伸,彻底地超越三维地理空间,让现代农民真正与现代市民相媲美,缩短城乡差距,缩短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生活差距,缩短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生活的差距。

其五,实现“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贯通”。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思考,应当拥有人本主义的分析维度。生命质量主要包括:生活与生命的意义,人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关系构成的问题,生活方式所依托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生活价值的选择与生命的终极关怀的问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关联的,不解决生命质量问题就不能根本解决生活质量问题。生命来到世界上并不容易,对生命意识认识的深度决定了生活质量的深度。只有从基本的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等角度去认识当代农民生活质量提高问题,才能激发国家、社会、企业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提高的自觉,才能把中国农村农民养老问题看成是必要的、根本的、丝毫不可懈怠的民生大计。

尽管农村老人已构成农村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政府和全社会对农村老人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盲点和局限:在现代化财富创造的体系中,老年人已经在社会分工上处于边缘状态,因此,从制度安排到政策设计,缺乏最大化地关注他们、重视他们的可能性。况且,农村自古至今都处在自然发展状态,被动地承受变革。现代农业经济的实质性推进,没有重视对中国特色的农村老人的集体资源的配置、激活和开发,这会对农村重要的生产力主力军产生弱化作用。

(吴淑凤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