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4年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分析及状况

2014年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分析及状况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养老方式是本次千村调查较为重要的关注点。同时,从另一方面也检测了政府提供给农村老人养老的公共服务产品及资源的情况。经济条件、亲情关系、伦理操守、生活习俗导致老人对自己的居住方式呈现被决定的状态。课题组梳理了当前农村老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养老方式状况,揭示了在现代生活方式趋强而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固守情况下,农村老人面临着养老困境,需要通过养老模式创新逐步解决。

2014年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分析及状况

农村养老方式是本次千村调查较为重要的关注点。它能够反映老年人的生存样式、价值偏好、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所能达到的水准,对公共产品和资源占有的多寡,以及传统习俗对老年人的影响程度。同时,从另一方面也检测了政府提供给农村老人养老的公共服务产品及资源的情况。这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传统的村落、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家庭成员居住的分散式、流变式的冲突;传统农村家庭老人的主体地位改变,经济关系决定了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在养老方式上,老人极易处于被动的状态、被选择的状态。经济条件、亲情关系、伦理操守、生活习俗导致老人对自己的居住方式呈现被决定的状态。因此,积极探索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社会化专业服务的、集体化集聚方式的、整体化顶层设计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方式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传统的、单一的追求三代同堂居家养老的快乐模式向多元化、多样化养老方式选择的转变;二是由传统的静止的生养状态向流动性候鸟式的生养状态转变;三是由对“敬老院”持拒斥态度,向有限地接受各种不同养老模式的转变;四是由传统的子女包揽养老责任的应然观念,向企盼政府尽可能提供更多社会养老资源及产品的转变;五是从传统的低质量、粗糙型和本能式的生活要求,向较高水准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诉求的转变。

大家族式的家庭中,以多子女为特征的老小之间的亲情关系决定了老人生存空间的静止与刻板状态。而今天,随着子女自身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养儿防老、子女尽孝的伦理道德的暗示下,老人的生活方式开始随着子女发生空间上的流动。这说明随着中国当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发展的推进,农村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了诸多难以化解的矛盾:农村养老公共产品和资源的稀缺,与农村老人对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提升的企盼,所构成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已成为农村养老深层次矛盾的问题之一。空巢老人占比的提升从另一方面呼唤着对传统敬老院养老模式的改变与颠覆,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创新。它应当充分体现三大要素、四大功能、四大观念:三大要素即公共性、集聚性与社会联动性;四大功能即医疗护理功能、日常生活照料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再学习功能;四大观念即修复新型的亲情关系、改变传统粗糙的生活方式、老人自助与互助观念、对待弱势老人平等公正的观念。

课题组梳理了当前农村老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养老方式状况,揭示了在现代生活方式趋强而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固守情况下,农村老人面临着养老困境,需要通过养老模式创新逐步解决。

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376县537个村的10 421名农村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揭示如下:

(1)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情况

在10 421份入户调查问卷中,选择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的老人有10 266人,占比98.5%,可见,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是农村老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原居住地的老年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的老人比例为39.8%;“身边有子女居家养老”的比例为59.7%,“其他”占0.5%。不同地区老人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情况如表6.1所示。

表6.1 不同地区老人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情况(%)

数据来源:2014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1中信息可知,中部、西部老人中“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的比例分别为44.4%、38.4%,高于东部地区的37.5%。东部老人中“身边有子女居家养老”的比例为62.1%,高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如下: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开始市民化,离开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增多,农村里留守的老年人增多。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在半年以上)而在家留守的父母。在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中,由中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因此,中西部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的老人比重偏高。

(2)随子女外出养老方式

在10 421份入户调查问卷中,选择随子女外出养老的老人有1 316人,占比12.6%。在随子女外出的老人中,“候鸟式跟随子女”的占40.3%,“长期跟随子女”的占59.7%。不同地区老人随子女外出养老方式如表6.2所示。

表6.2 不同地区老人随子女外出养老方式(%)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2中信息可知,各地区老人中,长期跟随子女养老的比例高于候鸟式随子女养老的比例,超过一半的老人为长期跟随子女外出养老。

(3)子女轮流养老方式

在10 421份入户调查问卷中,选择由子女轮流养老的老人有1 649人,占比15.8%。子女轮流养老方式中,不定期轮换养老的占35.8%,每年轮换养老的占10.5%,每月轮换养老的占19.0%,其他占34.7%。不同地区老人子女轮流养老方式如表6.3所示。

表6.3 不同地区老人子女轮流养老方式(%)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3中信息可知,各地区不定期轮换养老比例均高于每月轮换养老和每年轮换养老的比例。超过三成的家庭对于老人养老何时轮换一般会遵循老人的意愿和想法,表现为不定期轮换养老,也有近三成的家庭选择每月轮换养老和每年轮换养老。

(4)农村留守老人增多

目前,农村外出打工人数较多。千村调查的问卷资料显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村外出务工人数占村户籍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2.2%、36.2%、34.8%、29.9%,全国农村整体外出务工人数比例为33.6%。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分别为17.7%、19.6%、19.5%、21.8%,全国农村整体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农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例为11.4%、11.9%、12.8%、14.2%,全国农村整体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老人留守现象增多,影响老人的生活。有些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人数占户籍人口比例高于东部、东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有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也高于东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出地区,东部地区是流入地区。受户籍制度影响和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老人一般选择留在家中或原地区。

表6.4 各村外出务工和留守老人情况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通过此次千村调查,可知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态度如下:

(1)农村老年人对进城养老的态度

农村老年人对进城养老的态度:“不喜欢进城养老”的老年人有7 055人,占67.7%;“喜欢进城养老”的老年人有3 366人,占32.3%。不同地区老人对进城养老的态度如表6.5所示。

表6.5 不同地区老人对进城养老的态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5中信息可知,各地区不喜欢进城的农村老人比例都超过了六成。不喜欢进城的主要原因排序为:生活不习惯占42.2%,没有亲友熟人说话占21.5%,生活费用高占11.1%,怕拖累子女占8.1%,空气不清新占9.6%,家里走不开占4.1%等。

表6.6 不喜欢进城养老的原因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2)农村老年人喜欢的养老方式

农村老年人喜欢的养老方式为:“与子女一起居住”,占42.3%,排在第一位;“独居(或与配偶住),子女最好住在附近”,占39.3%,排在第二位;“独居(或与配偶住),子女不在附近”,占16.3%,排在第三位;“进敬老院、福利院养老”,仅占1.3%;选择“进商业老年公寓养老”的占0.1%,选择“进村里日托所养老”的占0.2%,其他占0.6%。不同地区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如表6.7所示。

表6.7 不同地区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7中信息可知,各地区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有些共同点,即都有八成左右的老人们都喜欢子女最好住在附近或与子女一起居住。这主要是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老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老人们总认为子孙满堂是一种福气,是天伦之乐。老人进养老院说明孩子不孝顺,自己脸上会很没有光彩。他们认为只有无儿无女的孤老才会进养老院。同时,村里一般没有养老院,养老院对农村老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即。而部分养老院高昂的费用也让老人们望而却步。尽管有些老人的子女远在他乡,但多数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或者子女住在附近,能够守望相助。

(3)农村老年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

农村老年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回答“不能接受”有4 926人,占47.3%;“能够接受”的有2 855人,占27.4%;“迫不得已才接受”的有1 368人,占13.1%;“无所谓”的有1 272人,占12.2%。

不同地区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如表6.8所示。

表6.8 不同地区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8中信息可知,中部、西部地区对进养老院不能接受的比例最高,超过了一半。东部和东北部不能接受的比例也超过了四成。

不同年龄的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如表6.9所示。

表6.9 不同年龄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9中信息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进养老院的态度,能够接受的老人比例逐步下降,而不能接受的老人比例逐步上升。这是因为年龄越大的老人,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越大,对儿女的依赖性越强,也就越不能够接受进养老院养老。

不同婚姻状况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如表6.10所示。

表6.10 不同婚姻状况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10中信息可知,未婚老人相对其他婚姻状况的老人来说,对进养老院的态度能够接受的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未婚老人无儿无女,自认为没有更好的养老方式,进养老院养老或许是可以接受的。

不同孩子个数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如表6.11所示。

表6.11 不同孩子个数老人对进养老院的态度(%)(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11中信息可知,随着孩子个数的增加,对进养老院态度能够接受的比例下降,从53.4%逐步下降到22.9%;而不能接受的比例上升,从24%上升到54.1%。这是因为老人子女多了,养老的选择也多了,就更不愿意到养老院养老了。

老人们不愿意进养老院的原因排序如下:认为“孤老才进养老院”的占25.4%,“经济上不能承受”占16.3%,“在养老院不自由”占16.1%,“怕子女被人指责”占10.5%,“自己觉得不光彩”占14.0%,“担心服务质量问题”占4.8%,“不喜欢垂暮老人集聚的生活环境”占4.6%。

表6.12 不愿意进养老院的原因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愿意进养老院的原因排序如下:“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照顾”占30.7%;“生活不能自理”占29.2%;“有专业服务”占18.5%;“减轻子女负担”占9.8%;“结交同龄朋友、扩大社交圈”占2.7%;其他占9.1%。

表6.13 愿意进养老院的原因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受传统孝道文化和“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老人们认为进养老院只能够说明孩子不孝顺,自己脸上会很没有光彩。如前文所述,他们认为只有无儿无女的孤老才会进养老院;同时,村里没有养老院,养老院对农村老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而部分养老院高昂的费用也让老人们望而却步。

(4)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院类型

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院类型:“公办养老院”占65.6%;“社区自助互助式养老院”占16.5%;“民营养老院”占7.1%,“其他”占10.8%。

不同地区老人喜欢的养老院类型如表6.14所示。

表6.14 不同地区老人喜欢的养老院类型(%)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由表6.14中信息可知,各地区老人超过六成都首选公办养老院,其次才是社区自助互助式养老院或民营养老院,这与公办养老院信誉好、费用公道等有关系。这也说明我国民营养老院在提高质量、降低费用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区自助互助式养老是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形式。

(5)农村老年人对养老状况满意程度

农村老年人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很满意”有2 263人,占21.7%;“比较满意”有5 605人,占53.8%;“一般”有2 042人,占19.6%;“比较不满意”有413人,占4.0%;“很不满意”有88人,占0.8%;“其他”有10人,占0.1%。

不同地区老人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如表6.15所示。

表6.15 不同地区老人对养老状况满意程度(%)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根据老人地区分布和老人对养老满意度的交叉分析,可知,中部、西部对养老状况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0%、5.3%,相对于东部老人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3.9%偏高了。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老人对养老状况的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8.1%、78.0%、74.9%、71.4%,可见东部、东北部老人的满意程度高于西部、中部的老人。

我国中部、西部老人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低于东部、东北部农村老人,与其子女外出打工而不在身边有关联。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的幸福感下降,养老满意程度也下降。当这部分老人失去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时,若儿女不在身边,他们将面临养老难题。

不同年龄老人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如表6.16所示。

表6.16 不同年龄老人对养老状况满意程度(%)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根据老年人年龄和老人对养老满意度的交叉分析,可知,80岁以上的老人对养老状况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程度为73.8%,略低于其他年龄组;80岁以上的老人组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程度为5.2%,也略高于其他年龄组。可见,高龄老人总体的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比其他年龄组低。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转弱,老人往往会病痛缠身,生活质量下降,满意度自然也下降。

不同婚姻状况老人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如表6.17所示。

表6.17 不同婚姻状况老人对养老状况满意程度(%)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根据老人婚姻状况和老人对养老满意度的交叉分析,可知,未婚老人、离婚老人、丧偶老人对养老状况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8.9%、10.2%、6.2%,相对于已婚老人的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4.1%偏高。配偶是老人老年生活的陪伴和慰藉,当缺少生活中的另一半时,生活质量下降,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普遍下降。

不同身体状况老人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如表6.18所示。

表6.18 不同身体状况老人对养老状况满意程度(%)

续表

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库(2014 SUFE_QIANCUN DATABASE v2014.11)。

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老人对养老满意度的交叉分析,可知,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中有11.3%对养老状况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身体状况很差的老人中,有14.3%对养老状况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对养老状况比较不满意的老人中,有43.9%的老人身体状况较差和很差;在对养老状况很不满意的老人中,有48.39%的老人身体状况较差和很差。老人的身体状况差,往往吃不好、睡不香,心理状态不好,生活质量下降,对养老状况的满意度下降。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村老人对自己的养老状况满意程度高,他们是知足常乐。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存在隐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问卷调查知道农村老人中有养老储蓄的人口比重低,仅为40.2%,尚有59.8%的老年人没有存款。当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时,就很难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目前,农村老人通过“新农保”取得的养老金还不足以维持开支。子女是农村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很高。如果子女出现变故或子女不孝顺,那么老年人会立刻陷入养老困境中。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开始市民化,离开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增多,农村里留守的老年人增多,空巢老人增多。此次调查反映出的外出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33.6%,目前农村家庭里“有留守老人”的户数比例为19.1%,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老人留守现象增多,影响了老人的生活。有些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我国中部、西部老人对养老状况的满意程度远低于东部、东北部农村老人,与子女外出打工而不在身边也有关系。当这部分老人失去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时,儿女老不在身边,他们将面临养老难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了,自己付出了很多,在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也应该给自己养老,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进养老院只能够说明孩子不孝顺,自己脸上会没有光彩。他们认为只有无儿无女的孤老才会进养老院。同时,村里没有养老院,养老院对农村老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而部分养老院高昂的费用也让老人们望而却步。老人们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或者子女住在附近,能够守望相助。从老人们的意愿上看,多数老人愿意居家养老,愿意与孩子住在一起。

在农村独居的丧偶老人,缺少精神慰藉,存在孤独感,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老人年龄大了后,一般不能进行劳动了,这意味着他们没有了主要经济来源。每月几十元的养老金和养老补贴,相对于走高的物价和必需的日常支出来看,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够简单维持生活。农村老人一般不体检,一般不看病。但一旦染上重病癌症或残疾等,医疗支出大幅增加,而“新农合”的保障有限,家庭往往会入不敷出。患病的老人和家人精神压力很大,家庭也往往会因病致贫。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满意度很低。

一些老人还不了解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也不了解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具体内容,也不会主动参与进去。根据调查,对我国现行的养老政策不了解的老人占48.5%。对最新的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的仅占8.0%。即使交了钱,参加了养老保险,也不了解具体内容,许多老人处于茫茫然的状态,这不利于国家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政策的推广和具体实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多,留守老人增多,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农村银色浪潮,就更加重要了。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共同努力,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

打造农村新型养老示范区,把适龄的老人集聚起来,把特殊老人的需求关照起来,把适合农村老人文化娱乐的生活组织起来,把老人的居住空间流动起来,把老人的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排除重视起来。建立本镇本村的新型养老示范社区,既可以使老人离家不离村,又可以使老人离家不离亲,获得身边若干子女近距离照应。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农村养老成本,又增强了老人生活的活力,更缓解了老人因离家而带来的孤独感、流离感和失落感。传统的“居家养老”的问题在于老人居住分散,消费不能集中。农村新型养老示范区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上,既应有别于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又要区别于由市场主体主办的具有房地产经济性质的养老机构。它应当采用多元管理体制,能同时体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监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专家的指导和监督,以及老人的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目前国家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不妨在一些地方试点打造“养老示范区”,可以由点到面,层层推进。

政府、社会、企业一起增加农村养老资源的投入,增加养老院和敬老院的数量,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真正为农村老人服务,让农村老人住得起、生活得好,幸福感不断提升。“幸福养老”更应当是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与市场、物质实体和精神向度、社会学的干预与经济学的运筹,等等。最大化地配置社会资源,包括公共医疗优质资源的引入、农村养老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企业、基金和社会捐助资源的导入;政府购买服务产品的相关资源的配置;村镇企业对当地养老机构的支持;农村养老商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农村互联网技术的引入,等等。

通过建立村里的“老年协会”,把农村老人组织起来,可以激活农村老人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人们之间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互相帮助,这样老人们就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精神上的慰藉,也有了生活上的关照,农村老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会不断提升。这样一来,老人晚年生活能够丰富而有意义。

通过农村村镇与城市社区或居委会共建或互助的组织形式,吸引城市老人到农村旅游交流一段时间。在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里,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可以同吃同住、共同活动,交流信息、观念、志趣、想法等。有条件的城市老人还可以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对农村老人进行各方面的扶助,如城市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财意识、理财方法传授给农村老人,增强农村老人现代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因农村空气好、食品安全健康,也可以吸引城市老人回农村养老,将资金、信息、知识技能等带到农村,做到互助互赢。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比照日本农村由长期“空巢”最终转向“空壳”的教训,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空巢”是否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出现“空壳”现象,出现大片的土地抛荒、大量的房舍空置?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当引起重视,未雨绸缪。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首先,对于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老人”,要从农村现代化养老方式的维度来深刻反思当代“农村老人”的范畴,这里关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改革开放30余年所获的财富成果如何让农村老人共享,如何真正让老人感受到国家有所强大、社会有所进步、人民有所富裕,让农村老人充分享受制度创新的红利、政策实施的红利、改革开放的红利。这里面包括政府的政策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地,财政补贴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到农村老人手中的问题。老人在养老方式上如何由被动地适应,走向积极主动自由地选择,值得政府深思,也值得市场关切。第二,现代文明对中国农村大地的吹拂,蕴含着养老方式中人权问题,体现着老人权利维护及社会保障势在必行。在现实的农村社会中,尊老、爱老、敬老是主流。但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由于经济问题、情感沟通问题、性格偏执问题、德性修养问题所带来的厌老、虐老、弃老等种种行为,老人虽然有家,但无天伦之乐。虽然有最低的生活保障,但对未来仍充满着不安全感。农村的新型养老方式应当从根本上还老人的现代性、还老人的整体性、还老人的人本性。第三,养老方式从模式创新到实践推进,都包含着农村广大老人的需求开发,要求激活老年人合理的、正当的、高质量的养老方式的诉求。通过开发新型的农村养老市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有助于快速促进农村老人观念更新、伦理价值观的现代化。

其次,新型的养老方式,关涉四个维度的考量:其一,它首先是合理的、完备的、文明的养老体系,其中包括养老方式所关涉的物质条件、环境设施、文化氛围、组织配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等。其二,应提倡新型农村养老社区模式的构建,把适龄的老人集聚起来,把特殊老人的需求关照起来,把适合农村老人文化娱乐的生活组织起来,把老人的居住空间流动起来,把老人的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排除重视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农村养老成本,又增强了老人生活的活力,更缓解了老年人特有的恐惧感、紧张感和无助感。其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养老不因老人的财富多寡、不因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因老人文化程度高低、不因老人社会地位的差异、不因老人家庭状况的差异而有所差别,贯通养老应公平、友爱、互助、利他。其四,最大化地配置社会资源,其中包括公共医疗优质资源的引入;企业、基金和社会捐助资源的导入;政府购买服务产品的相关资源的配置;村镇企业对当地养老机构的支持。要进一步地扩大农村养老商业保险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全国农村养老状况和需求信息化、数据化和舆情化等。

最后,如何看待当下农村养老方式的异质化、多样化和多元化。调研数据反映,中国当下农村养老方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异质化的趋势。这里有几个令人担忧的特征值得研判:其一,农村老人留守现象增多,影响老人的生活。很多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其二,有的基层政府观念上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对待老人就是听其自然、不管不问。调查反映,在对待“集中养老”模式上,绝大多数的老人仍然锁定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永不离开世世辈辈留下的土地,认为守住了家园就守住了家族,守住了家族就守住了老祖宗。这一方面是受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有叶落归根的情结;另一方面,从心底里舍弃不了祖祖辈辈耕田养殖换取经济收入的机会,也抗拒不了子女对“集中养老”形式的抵制情绪。解除中国农村老人“传统守根”心理情结,让绝大多数老人尽快进入现代化养老的范式中,需要有三个方面的举措:第一,建立本镇本村的新型养老示范社区,既可以使老人离家不离村,又可以使老人离家不离亲,身边若干子女近距离照应,能够缓解老人因离家而带来的孤独感、流离感和失落感。第二,农村基层政府除了积极提供社会化养老的政策扶持及资源配置外,更需要加强对农村老人及儿女进行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大众化、集聚化生活方式选择的宣传及推介。第三,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步伐,在有条件的行政村率先打造“美丽而又和谐”的生活家园(农村文明示范小区)。这样既可以避免单一老人居住区所存在的垂暮气氛,又可以让老人拥有宜人的生活环境,营造他我共在、老小共荣、家家互助、其乐融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小康社会。

(张淼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