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千年美丽与智慧的奇迹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千年美丽与智慧的奇迹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旖旎山地,秀美如画。这正是内江和外江占的水、沙比例。宝瓶口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可以看出,这些深合于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精髓。这三大水利工程不仅消除水患,灌溉良田,畅通水运,而且惠及后代2000多年。都江堰建成后,历朝历代都加以维护和修缮,建立了“岁修”制度,这也是都江堰使用了2000多年还完好的原因。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千年美丽与智慧的奇迹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都江堰没有雄伟的大坝,但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不破坏自然资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旖旎山地,秀美如画。岷江水屈曲回旋,滋润着河畔的水土,养育着河边的人们。奔腾的岷江水在岁月的长流中,诉说着河水两岸的如歌岁月和古风乡韵。

都江堰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独具匠心。特别是鱼嘴分水,用竹笼和料石堆砌成形似“鱼嘴”的分水口,在不建堤坝的情况下,解决了防洪和旱季供水的问题。鱼嘴的原理是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有一句话点出它的用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这正是内江和外江占的水、沙比例。意思是,在旱季,水流平缓,通过鱼嘴时有六分水流入内江,有四分水流入外江。在雨季,水流急,就有六分水流入外江,四分水流入内江。同理,利用底层水在流经弯道时的离心作用,把八成的泥沙抛向外江,只有两成进入内江。

至于飞沙堰,其实就是“泄洪道”。在丰水季节,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如果让泥沙都流入内江中,会堵住宝瓶口,所以飞沙堰对面有一个弯道,因为弯道环流可以把内江的沙子都排到外江去。

宝瓶口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据传,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炸药和钢钎,开凿难度极大。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浇的方法,令岩面断裂。最终,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凿开了一个17米宽的口子。(www.xing528.com)

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魁一曾撰文指出:都江堰位于四川岷江出山口上,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工程珠联璧合,实现了引水、供水、泄洪、排沙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平原呈现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美好景象。2000多年来,都江堰不但不废,还吸纳了涪江和沱江的水资源,灌溉面积已由当年的数百万亩增至1000万亩之多。可以说,都江堰是全世界早期大型水利工程仍“活着”的为数不多的例证之一。

周魁一认为,都江堰不但不废,还有新发展,这不仅得益于它的规划、设计、施工,更得益于卓越的哲学理念指导。至今,都江堰二王庙还镌刻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深淘滩,低作堰”等匾额,都是古人治理都江堰的至理名言。可以看出,这些深合于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精髓。

蜀中熟,天下足,这一切完全得益于都江堰。在秦统一中国前后,秦共完成了三大水利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灵渠,三是郑国渠。这三大水利工程不仅消除水患,灌溉良田,畅通水运,而且惠及后代2000多年。都江堰建成后,历朝历代都加以维护和修缮,建立了“岁修”制度,这也是都江堰使用了2000多年还完好的原因。当史书的记载和我们的寻访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敬重历史,敬重祖先,对远逝文明和文化的追寻、探访、深思,都凝成了一种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