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养殖业效益显著,都江堰成为天府文化之源

水养殖业效益显著,都江堰成为天府文化之源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江堰灌区,水养殖业高度发达,劳动轻松而收益高。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养鱼业随之产生飞跃,由过去单纯的捕捞发展为人工饲养;由过去单纯的自给消费发展为一种商品。稻田养鱼,是都江堰灌区人民的一大创造。在正常情况下,水产收入应付水费有余。成都平原出土汉代陶模型资料甚多,可清楚地看出当时稻田与水渠、水塘相依托的关系。如在成都近郊出土的一个陶田模型,水田、渠道共占模型的3/5,水塘、鱼塘占2/5。

水养殖业效益显著,都江堰成为天府文化之源

都江堰灌区,水养殖业高度发达,劳动轻松而收益高。《汉书·地理志》说:巴、蜀、广汉“民食鱼稻”。鱼与稻一样,是古代蜀人的基本食品。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养鱼业随之产生飞跃,由过去单纯的捕捞发展为人工饲养;由过去单纯的自给消费发展为一种商品。成都平原人工养鱼、养鳖等,秦汉时期已颇具规模。史载秦筑成都城时,在距城10里处取土成池,因以养鱼。汉代成都北郊的龙坝池、城东的千秋池、城西的柳池、西北的天井池,以及平阳山(天回山)的池泽,皆为当时成都人的钓鱼打猎之地[45]。整个古代,都江堰灌区内池塘堰湖数以万计,皆用以养鱼等。稻田养鱼,是都江堰灌区人民的一大创造。我国有关稻田养鱼的最早文献记载,说的就是都江堰灌区。曹操《四时食制》说:“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46]直到现在,灌区内仍普遍利用稻田养鱼。本灌区稻田养鱼,多数为一年一熟,少数为一年两熟。秋收后冬水泡田,淹水最深,为第一季。冬天过后,放水、捕鱼、施肥。耕插秧后7天左右,又投放鱼苗,养第二季鱼。一亩田可投放200~500尾。成都平原有亩产“千斤稻,百斤鱼”之说。古代田埂上普遍植桑,农家大量养蚕,蚕屎喂鱼,鱼屎肥田,形成良性循环。都江堰灌区池塘还普遍用以养荷种藕。西汉王褒在《僮约》中规定新买奴僮必须“池中担荷”[47],可见这是一种平常的劳动。在正常情况下,水产收入应付水费有余。

成都平原出土汉代陶模型资料甚多,可清楚地看出当时稻田与水渠、水塘相依托的关系。几乎所有的稻田都与水渠相连接。约有一半稻田,旁有专门的水塘鱼塘,以确保农田用水。如在成都近郊出土的一个陶田模型,水田、渠道共占模型的3/5,水塘、鱼塘占2/5。该模型水塘2个大排水缺口,高矮不一,可保证鱼塘用水。这种高矮不一的水门,当时俗称“马户”。马户排水口与鱼塘底部同高,用不同的木板关水、排水,平时可使水缓缓流动,捕鱼时可将水全部放出[48]。(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