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江堰:禹治水之枢、立国之本、兴文之始

都江堰:禹治水之枢、立国之本、兴文之始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他的前任尧与舜以美好德行著称不同的是,治水是其最光辉的业绩,治水是其立国之根本。禹治水始于岷山,再扩及九州。也可以说,都江堰是禹建立夏国的立国之本和出发之地。大禹治水始于岷山基本上是一种定论,而说大禹治水始于都江堰,则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理性判断。关于禹治水始于岷山之事,谭继和在《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一文中有着准确的描述:禹治水包含治山和治水的两项内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禹最先治水之地。

都江堰:禹治水之枢、立国之本、兴文之始

著名学者谭继和先生认为,夏文化初起于西蜀,而兴盛却是在河洛,经历由西向东的发展过程。大禹是夏朝的创始者,我们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国人”“华夏民族”,都来自这位震古烁今的伟大帝国的统治者。与他的前任尧与舜以美好德行著称不同的是,治水是其最光辉的业绩,治水是其立国之根本。

禹治水始于岷山,再扩及九州。岷山治水的焦点在都江堰。也可以说,都江堰是禹建立夏国的立国之本和出发之地。

大禹治水始于岷山基本上是一种定论,而说大禹治水始于都江堰,则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理性判断。因为都江堰以上的岷江基本上都处于深山峡谷之中,水流急湍,至今看不到“导”水的痕迹,也无“导”水的可能;岷江到了都江堰山口,就失去了峡谷的约束,尤其到了丰水季节,暴涨的河水漫过河道,在川西平原横冲直撞,致平原成为一片沼泽,所以“导”水之处必在都江堰山口附近。从营盘山到宝墩文化的众多古城、三星堆、金沙遗址一脉相承的文化上看,营盘山是原始时代的聚落,还没有进入农耕时代,洪水既不威胁人类的生存,也无灌溉的必要,而对以农耕为主的宝墩文化等众多古城和大量人口来说,洪水则是抹之不去的阴影,故洪灾时减少水量下泄是最好的选择,而最佳位置也只能是都江堰出口处。

关于禹治水始于岷山之事,谭继和在《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一文中有着准确的描述:

禹治水包含治山和治水的两项内容。禹治山的办法是“随山刊木”(《禹贡》),“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确定山居地形和水的流向。禹治水,是“决川浚浍”(《尚书·皋陶谟》),“尽力沟洫”,是疏浚河道。禹治山实际是从岷山开始的,导山是导水的准备,“先承山而导之”,“然后循水而导之”,“以察地势之高卑而蓄泄之”。“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禹最先治水之地。随山刊木,疏导岷江,分别其支流,叫作“别为沱”,这种办法在岷山实验成功了。禹可以说是山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第一人。后来,随着夏部族由西蜀东迁中原,而变成了整个中原的治水方法……(www.xing528.com)

“禹名文命,字高密。”“文命”“高密”这两词……实从岷山、蒙山的地名取来,“文”“命”“密”“岷”“蒙”“萌”“氓”,皆为同音义近,其义为初始、朦胧、迷茫。岷山,古又称为“蜀山”。蜀山氏即因山为名。蜀者,独也,有独特初始之意,故岷山被名为“蜀”。从蜀之字有初始独特义。“蜀”与“渎”字相通。“渎”者,江之初也;“犊”者,牛之初生也;“读”者,初次阅看言说也,衍生为读书之读。故《方言》说:“蜀,独也。”此诸证,皆证明禹文化之初兴,实兴于西蜀治水。岷江称为“江渎”,是因禹最初治理岷江,故称为“渎”。因为夏禹治水而使岷山西羌的文化先发达起来,故后人把岷江视为江(长江)源、江渎,是文明最先发达的地方。

已故著名学者王纯五先生经过论证,认为“大禹就是利用导江铺这个相对较高的地势,在其左上侧新开江沱,引岷江水支流向东北,到古新都大渡(今金堂县赵家渡)会洛水,出金堂峡”。他在《大禹治水的地域(禹贡)江沱及成都古城址》中说:

关于《禹贡》江沱的地望,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于郫县云:“《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又在该书《禹贡山水泽地篇》说:“益州沱水,在蜀邵汶山县西南;又一在郫县西南,皆还入江。”再从“又东别为沱”的一个“又”字,说明早已有古老的江沱,蜀王开明氏不过是继续疏凿使其通畅。对此童恩正先生认为:“只要我们细读《水经注》原文,就可以发现该书是将开明氏所凿的沱放在湔水与都安县之间叙述的。湔水即今白沙河,在灌县城以西注入岷江;都安县为汉置,县治在今灌县以东二十里的导江铺。开明民所凿的沱即在二者之间,而当时离堆又未凿通,其分水口就只有在离堆以南较为平坦的地区。当时作为分水口标志的玉垒山,也就是离堆以北的灌口山,至今山顶仍称‘玉垒关’。这条人工河的入口虽然在李冰修建都江堰时被废弃了,但是它的河道(即今柏条河)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利用,构成内江灌溉系统三大干渠之一。”

大禹治水首先治理的是岷江,这是被历史学家一致认定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其最重要的依据。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南宋蔡沈考证史料所绘的《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中,清楚地标识了江源及岷、沱二江位置,其分叉点就是今天的都江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