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翻开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天府”“天府之国”等不同的词汇。在探讨“天府之国”的演变之前,有必要首先弄清这些概念的含义。
“天府”一词,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历史上的“天府”有多种含义:一是西周官名,主管宗庙礼器。《周礼·大宗伯》:,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二是星官名称,指房宿或天市诸星。《汉书·天文志》:房为天府。《晋书·天文志》:天市一名天府。[4]三是人体穴位,在腋下三寸。《黄帝内经·灵枢》: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四是人的“灵府”,表示思想深邃,富有智慧。《庄子·齐物》:孰能知不言之辨,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5]五是国家图书室或档案馆。《宋史·世家·吴越钱氏》:山川土田,又尽献于天府。[6]六是朝廷或天廷。《晋书·陶侃传》:珍奇宝货,富于天府。[7]《初学记·礼部上》:天有五帝,集居大微。立帝之府,是为天府。[8]七是国库或天子府库。《唐会要·缘封杂记》:邑收家税,半于天府。[9]《资治通鉴》:征赋有加而天府尤贫。胡三省注:天府,谓天子府藏也。[10]八是自然条件很好的地方。《史记索隐》称:府,物所藏。言天尊此所藏,若天府然。《通鉴音注》:府,聚也。万物所聚谓之天府。九是适宜人类生活的富庶之地。《册府元龟·闰位部》:秦号富强,蜀称天府。[11]《列朝诗集·丙集》:神州应东井,天府擅西秦。[12]显然,前七种“天府”与“天府之国”无涉,后两种则有“天府之土”之意,与“天府之国”关系密切。
据文献记载,最先把“天府”作为地理概念使用的人是战国后期的苏秦。《战国策》卷三载: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苏秦来到秦国,对刚即位的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13]“天府”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地理概念,很快被世人所接受。从此,人们便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的地方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土”,以赞美该地的殷实与富庶。(www.xing528.com)
“天府之国”的概念是由秦汉之际的张良明确提出来的。在苏秦游说秦国130多年后,张良发明了“天府之国”一词。《史记》卷五十五载:西汉建立后,刘敬建议定都关中,汉高祖踌躇不决。当时的大臣多是山东人,认为建都洛阳较好:洛阳东有城皋,西由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张良不以为然,对汉高祖说: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专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14]于是汉高祖决定以关中为都。据苏秦、刘敬、张良等人所讲,“天府之国”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被山带河”,“号称陆海”,环境优美;(2)“沃野千里”,“蓄积饶多”,人民殷富;(3)“地势形便”,安全舒适,可以建都。
如果说“天府”的概念比较复杂,那么“天府之国”的概念则比较单一。作为地理名词,“天府”与“天府之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二者都是指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具有沃野广阔、资源丰富、百姓富裕的含义。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天府”的本意侧重于经济方面,主要强调该地的富庶;“天府之国”还包含政治、军事因素,旨在强调该地的区域优势。自从张良正式提出“天府之国”的概念后,这个名词便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一直使用了2200多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使用“天府之国”这个概念时,会将它简称为“天府”。在这种场合下,“天府”与“天府之国”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就来探索“天府之国”演变的历史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