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江堰:解放后重修古堰,振兴天府文化

都江堰:解放后重修古堰,振兴天府文化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都江堰解放,迄今发生了沧桑巨变。政府同时改革管理机构,改善设施,建立民主用水、管水制度。都江堰灌区面积随之突飞猛进地扩大。都江堰渠干工程的府河、南河重又河道畅通、清波碧浪,成为市民可爱的母亲河了。政府后又对被严重污染的东郊工业区沙河进行综合治理。

都江堰:解放后重修古堰,振兴天府文化

1949年都江堰解放,迄今发生了沧桑巨变。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江泽民李鹏胡锦涛、温家宝等先后视察都江堰,高度重视其维护和发展。灌区人民对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渠首、渠干、渠网成千上万的沟渠实施大规模改造治理。政府同时改革管理机构,改善设施,建立民主用水、管水制度。

1952年春,建成蒲阳河与柏条河分水口节制闸。1953年春,建成走马河与江安河分水口节制闸,同时在郫县石堤堰建成府河与毗河分水枢纽闸。1963年修成成都工业用水专项工程。1964年建成仰天窝枢纽闸。1970年冬,以混凝土彻底加固离堆和宝瓶口。1974年春建成渠首外江枢纽闸,增大了宝瓶口的年均引水量。1982年春建成外江沙黑总河进水闸,扩大外江灌区用水。1992年春,建成飞沙堰工业引水挡水闸。

都江堰灌区面积随之突飞猛进地扩大。1953年向北扩建人民渠一至七期工程,灌溉湔江、石亭江、绵远河冲积扇农田约1107平方千米,同时穿过龙泉山灌溉川中地区农田。向南,1954年扩建三和堰,1955年完成文井江、斜江等冲积扇的农田灌溉。1956年,向东扩建东风渠一至六期工程,解决成都东山丘陵区灌溉,打通龙泉中部和南部隧道,引水灌溉川中农田。1957年修建双流牧马山灌渠工程。到1994年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时,灌区面积仅用45年时间,已由建国时的1883.8平方千米扩大到34个县(市、区)的6686.7平方千米。

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大,市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急剧增加,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淤泥堵塞河道等问题日趋严重,到20世纪80年代,成都的府河、南河已成为臭气熏天、鱼虾死绝的“腐烂河”。从1994年至1997年冬,全市人民进行了府南河整治工程,全长11.4千米,工程总投资27亿元。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联合国1998年世界人居奖”、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2000年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最佳范例奖”、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2000年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地方政府首创奖”。都江堰渠干工程的府河、南河重又河道畅通、清波碧浪,成为市民可爱的母亲河了。政府后又对被严重污染的东郊工业区沙河进行综合治理。沙河工程从2001年11月28日动工,到2004年12月30日竣工,全长22.22千米,沙河及10条支流都得到了全面整治,综合整治规划区10.39平方千米,绿化面积345公顷,工程投资32亿元。沙河工程建成后即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9月获得了舍斯国际河流奖。

从古堰2000多年的春秋,我们得到如下启迪:

第一,蜀守李冰顺应自然、乘势利导、因地制宜,开创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泄洪、宝瓶口引水三大都江堰渠首工程,进行渠干和灌溉网络沟渠的建设,并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岁修制度。历代地方行政长官率领灌区人民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进行古堰工程的扩建,建立一系列制度以及恒久的维护管理,这才造就了世界最伟大、历史最悠久的水利灌溉工程,造福乡梓,泽被川西,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盖世奇观。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工程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除现代科技先进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优越、党和政府的英明伟大,以及翻身做主人后的千百万灌区人民焕发出来的改天换地的无穷生产力。(www.xing528.com)

第三,如今,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保护地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共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超凡绝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宏伟诗篇,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贡献的实证,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原载于2010年第6期《巴蜀史志》】

【注释】

[1]1顷≈0.067平方千米。

[2]1亩≈666.67平方千米。

[3]1斤=500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