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成都平原的人民成了都江堰的主人。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都江堰管理处和灌区各级渠堰管理机构成立,政府率领灌区人民及时整修渠首,疏通河道,淘滩筑堰,加固堤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3年间,挖河筑堤的土石方,就比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28年所挖的土石方还多,受益农田迅速恢复到历史上灌溉面积最高水平的2000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大规模地对都江堰进行了改造和建设,灌溉面积大大扩展,使都江堰焕发出社会主义的青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和历代的维修,自李冰始,2000多年来使用过各种办法,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一直主要用装上卵石的竹笼筑堤护岸,用木制的三角杩槎,外加竹席覆以厚土来挡水分流。这些古代使用的有效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益发展,近年来都江堰的水利建设,无论是维修旧渠堰还是新建工程,都在充分吸收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更多的创造革新。从维修、改建渠首工程,到扩大灌区新建大、中、小渠堰,堤坝,水闸,水库,隧洞,渡槽等工程,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行技术革新、“土洋结合”的办法。如今,除少数地方保留必要的竹笼、杩槎之类外,一部分改用卵石灌浆或条石砌筑,并逐步有计划地用钢筋混凝土代替竹笼、石埂,改造了渠首工程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加固了宝瓶口,用机械化的外江节制闸,代替了2000多年袭用下来的“杩槎”“竹笼”等临时拦水坝,不仅节约了渠首“岁修”的大量劳动力,而且克服了“杩槎”漏水较多的缺点和调节水流的困难,使内、外两江分水量不再受古代“分四六”的限制,而是按照灌区用水的实际需要,进行更有效的调节。(www.xing528.com)
同时,历史上还遗留下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低作堰”所说的堰堤的适当高度;如何用先进技术代替“水画符”来及时报水位、测洪水量与含沙量;怎样减少洪水冲刷崖石后造成的泥沙淤塞河道和妨碍宝瓶口进水等情况;特别是宝瓶口的离堆,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洪水和漂木流石的撞击后,坚硬的“砾石”上形成了一个大岩洞,屹立在离堆上的古老而优美的建筑物即将有垮塌的危险,更重要的是严重威胁着宝瓶口引水工程的安全,影响灌区工农业用水等问题。党组织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对此一一做了调查研究,多次设计,反复试验,总结经验,曾两次改造“飞沙堰”的堰堤,又改建加固了“鱼嘴”分水的内外金刚堤;新建了内江北面(即二王庙下)的百丈堤,防止洪水冲刷张扉岩与虎头岩的沙石,淤积宝瓶口与飞沙堰;加固了宝瓶口,使江水经宝瓶口畅流至内江各灌溉渠道,并减少“岁修”掏挖泥沙量。维修改建后的“飞沙堰”,堰身横宽270米,顺长120米。因内江的灌溉面积增大和工业用水量加大,故将堰身略为提高,在宝瓶口水位近14划时,堰顶开始漫水。其漫水堤保留部分竹笼,使其易于及时排洪。堰的坝面改用卵石浆砌,密栽格子桩,以保持稳定。人字堤比飞沙堰顶高0.4米,在宝瓶口15划时溢水,现亦改用卵石浆砌。为了在内江截流进行岁修期间保证工业用水,外江河底还修建了一条暗渠,用闸门控制,在必要时将水引入内江需供水的河渠。为了加固宝瓶口,1970年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组织了灌县、郫县[3]、温江、新都等相关几个县的技术设备、机器和劳动力,经过43天艰苦战斗,清理了石基,两岸浇灌了钢筋混凝土近1万立方米,加固了离堆,保证了宝瓶口引水工程的安全。在内江断流后,测知宝瓶口尚积水8米。加固后的宝瓶口进水峡谷处底宽14.3米,平台处口宽17.9米,顶台处口宽28.9米;出水口底宽20米,顶宽25.3米。在宝瓶口,除保留古代记录水位的“水画符”外,又新试制和安装了电传自动水位测量器,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水情。灌区的其他新建工程,如人民渠、解放渠、三合堰、牧马山进水闸、黑龙滩水库、龙泉山隧洞以及渠首外江自动控制闸等大、中型工程,都是在继承古代遗存的“治水经”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水利建设的宝贵经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新方法先后建成的。都江堰灌区人民在恢复和新建的各项水利工程中所创造的新方法、新经验,给古代“治水经”增加了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