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体戏剧在中国的发展——综合与创新模式

形体戏剧在中国的发展——综合与创新模式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体戏剧在中国的发展是综合与创新的模式。形体戏剧及“身体性”训练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创新分三个方面,综合了东西方艺术、话剧与戏曲、“生命性”表演体系与“身体性”表演体系,特别体现在演出上各种理论、流派、体系的综合。在观看了梅兰芳的戏曲表演后,他对中国戏曲中的假想表演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戏

形体戏剧在中国的发展——综合与创新模式

形体戏剧在中国的发展是综合与创新的模式。形体戏剧及“身体性”训练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创新分三个方面,综合了东西方艺术话剧与戏曲、“生命性”表演体系与“身体性”表演体系,特别体现在演出上各种理论、流派、体系的综合。

(一)杨扬的形体表演创作课

杨扬老师是2000年进入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教学的,长年涉猎和深入形体表演创作课程的探索,从事教学以来,做出了上百个肢体性表演基础训练的小段及小品。自2008年“杨扬戏剧工作室”(即YY戏剧工作室)成立后,更有多部肢体戏剧成品问世,多个作品更荣获了国家级戏剧类的重要奖项。戏剧片段《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荣获艺术创作类国家级奖项“第三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最佳导演、观众最喜爱的小品、观众最喜爱的演员三项大奖;肢体戏剧作品《最后只好停下来》荣获艺术创作类国家级十个奖项,同时荣获“第九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杨扬戏剧工作室”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外,也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他们从形体表演练习与创作方法入手,用身体的所有自然或刻意的感觉去寻找身体内外的感受,重点在运用身体去感知。

1.形体创作元素

将传媒大学表演系的形体课程当成表演课程来对待,因为肢体语言与台词课是表演专业两只最重要的翅膀,整个教学分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归基础训练,延续了传统的形体课肢体技巧,如演员身体的软开发、形体素质能力等的训练。

第二板块就是杨扬戏剧工作室十几年近二十年来实验、探索的“形体表演创作”的创新课程,分三部分:一是形体创作元素;二是形体表演创作小品;三是形体表演创作成品片段。形体创作元素又分为解放身体、即兴训练、动作结构、空间构成、道具运用、动机训练、综合元素训练等七部分。

2.身体潜能的开拓

解放身体是对学员身体的开发、天性的解放,对身体的想象力、感受力、创造力、控制力节奏速率等等的训练;即兴练习主要是对学员身体的思维力、创造力的开发与训练,以及形体表演技法及艺术形式上开拓的训练。重点在于对学员潜在能力的开拓和主动精神的激发。

3.“敢、做、放”的三字经

训练中强调学员敢做并放得开,突出敢、做、放三方面,以使学员获得天性与灵感的解放。对身体的开发包括身体造型、身体节奏、身体触碰等单人、双人、多人的练习,可以是命题的、情境的或是综合的。它不仅增强了学员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开掘出了学员奇妙的、富于魅力的、独创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在学员们创作灵感的碰撞下,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形体创作成果。

4.动作结构练习

它是形体课教改中特别有意义的创新课程,此练习将进行“微身体”的动作训练。如上肢的肩、脊,下肢的脚、踝,及整体的躯干等。将“微身体”分解开来,局部放大,进行训练开发。完成身体语言的解构过程,然后再进行动作的重组,就完成了形体创作解构重组的奇妙过程。练习包含动作中的一些元素,如方向、幅度、力度、空间、速度、节奏,以及切割、倒带、重复等技巧,这些练习将使学员的身体发生质的变化。经过艰难、枯燥、漫长的训练,学员将开发出身体每一部分的表现力,开掘出每一部分所具有的抒情功能乃至叙事功能,进而提升身体的表现力,以利于今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5.空间的构成

使学员了解身体与空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空间对于动作的意义、形体对空间的占有及形体移动与舞台调度的技巧等。诚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但是在舞台表演的调度中十分重要,是演员的身体与虚拟空间的构成,演员要去学会适应舞台上的假定性虚拟空间,进而产生无实物表演的风格化处理方式。

6.身体动机的训练

身体动机也是形体课教改中特别有意义的创新课程。动机即形体创作中具有主题性的最小结构单位,也可理解为作品主题在形体动作中的体现。抓住了动作主题,形象性的人物特征就出现了自先让学员找到一至二个主题性的动作,将其组成个句子,然后组成一个段子,接着开始出现小品或片段。动机训练将有利于演员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寻找到身体上的形象特征与形象塑造方法。

7.成品创作课的开启

传统的形体课存在基础训练与创作成品脱节的问题,基础的技巧训练往往在日后的人物形象塑造成品创作中用不上或不对位。改革后的课程增加了成品创作课,解决了衔接上的弊病。经过以上富有实效的训练,学员们具备了成品创作的整体观,师生达成了许多观念上的默契,形体动作绝非仅仅为动作而动作,基础练习也并非仅为练习而练习。一切都是为了表现特定情境中富于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在成品创作阶段不可只停留在狭义的技巧层面,也不可仅进行具体形体动作的编排,而应着力于人物形象的体现及人物情感的把握。其获奖作品《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注重于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部分即我们的身体更善于抒情,理性部分即我们的身体更善于叙事。

(二)李六乙与《安提戈涅

1.综合美学的艺术力量

在我们对形体艺术的讨论,以及在对中国形体戏剧创新方面,不论西方和东方,都存在着不同风格、流派的满员训练方法。“生命性”的表演训练体系与“身体性”的表演训练体系可以融合、统一。世界上的艺术现象往往殊途同归。比如在“身体性”这理念上,李六乙先生在《安提戈涅》中将戏曲与话剧融合而体现出的“身体性魅力”,似乎与本书第二部分中梅耶荷德、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勒考克所倡导的许多方面如出一辙。因为当年他们创立“身体性”理论时就向东方学习了许多。

格洛托夫斯基在《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则明确指出:“特别激励我的是东方戏剧的技巧训练——尤其是中国的京剧、印度的卡塔卡利舞。还有日本的‘能’剧。”

大家都知道,中国戏曲是建立在舞台假设的基础上的,所以对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十分重视。演员从小就开始严格练习,有“四功五法”之说。“四功”是唱、作、念、打,而“五法”是手、眼、身、法、步。正是包括中国古典戏曲在内的东方戏剧对体育锻炼和表演技巧的重视,给阿尔托和格罗托夫斯基以深刻的感受和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残酷戏剧”要求每天进行两三个小时严格的体育锻炼。梅耶克霍利德在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传统戏剧中找到了他所寻求的假设,丰富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在观看了梅兰芳的戏曲表演后,他对中国戏曲中的假想表演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戏曲是他欣赏和追求的戏剧体系,而中国戏曲中的表演套路就是这种假设的最高体现。

李六乙先生的《安提戈涅》实现的就是话剧与戏曲的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综合、“生台性”表演体系与“身体性”表演体系的融合。真正优秀的创作实践大多是各种理论、观念艺术手段综合的产物,处于综合美学时代的当今尤为如此。

2.打造“纯粹戏剧”(www.xing528.com)

李六乙导演成长于川剧世家,自幼受戏曲熏陶,在中戏话剧导演专业毕业后,为实现“纯粹戏剧”的理想,又投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戏曲。在潜心研究戏曲的八年间,至今执导过多部经典剧目,在他看来,中国歌剧的魅力在于与演员们一起在舞台上展示一切。例如,梅耶荷德和斯坦尼在展示水的时候是用布在舞台的两边摇晃,而梅兰芳只用一艘船的道具来展示各种各样的波浪,根本不需要模拟,只用表演的意境就把水的感觉展示出来了。在谈到《安提戈涅》中舞台美学时,他说:“这确实是有意义的。我认为中国戏曲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在戏曲研究所工作,让我有机会全面梳理中国戏曲,吸收中国戏曲的营养,为未来提供很多帮助。我自己戏中的许多媒介都来自中国戏曲。成立戏剧创作室的宗旨在于深刻地继承、科学地创造,完成全新纯粹戏剧理念的建立和全新审美趣味的同构,从而使中国的戏剧真正中国化,中国化的戏剧国际化。”

他坦言《安提戈涅》的舞台美学表达是受到了阿尔托和格洛托夫斯基的影响,更是他学习戏曲、将传统戏曲引进话剧的探索。他最后总结:“戏剧随时代的变革、创新必然带来表演的变化。”

3.融合的高光之作

古希腊悲剧与中国戏曲的融合是极为特别的。当一个深谙中国戏曲文化精神的话剧导演来排演古希腊悲剧,我们就会想他们之间的相连与相通必然会迸发出新的戏剧创造的火花。

李六乙导演将古希腊及西方现代话剧美学与中国戏曲相结合,将民族戏曲传统表演中最精练、典型的心理和形体行动表现出来,运用了多种手法,鲜明集中地表现出人物间丰富复杂、尖锐的矛盾,并使之与人物细致、深刻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戏剧的中国化、中国化戏剧的国际化”。创造了当代戏剧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行走的肢体的艺术话语

《安提戈湿》一开场,安提戈涅和伊丝墨湿前后缓缓走进来,先走直线,再走斜线,静静地交叉藏步,绕了大半个舞台,这一走,就走了3分多钟。这个调度,给这个戏“定了调”。走着走着,就从侧幕看到她们的眼泪滴答滴答掉下来。一句台词没有,心里面翻江倒海,内心深处有特别饱满的思想和想象。李六乙以一个空空的舞台,让演员的表演来创造一切,仿佛是传统戏曲中名角在登台唱戏。而在演员转身、走场中,身段又带着戏曲的前味,这种“纯粹”的处理与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的主张一脉相通。动作一走,不但要美,还需展示内心,触及灵魂。

(2)“空的空间”的简约魅力

纯粹戏剧与质朴戏剧在舞美上均采用了极简风格。《安提戈涅》的演出,一块巨大的白布基本铺满舞台,并拉升至天幕,中间弯出个弧形,此外再无其他布景和道具。演员也全部穿着纯白色宽袍宽裙,光脚站在上面,体现出一种视觉张力与独特境界的视听风格。纯白色调强化了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神圣悲剧气氛。纯白色的舞台干净空旷,充满戏剧张力的用光与精致考究的戏服让整体视觉并不因为同色而显得单调。简化了舞美元素后,演员表演与舞台调度得到凸显。这既体现出中国戏曲简洁干净、追求空灵的美学思想,也蕴含着当代身体学派布鲁克的美学追求,将空荡荡的舞台空间转写成为“审美的空间”“哲理的空间”“生活的空间”“艺术的空间”。

(3)演员表演的最大化

李六乙认为:“戏剧中把人最大化就是把表演最大化,现在不少戏剧有很多手段,已经看不到人的表演了,所以这十几年我一直在坚持舞台手段尽量少,表演尽量最大。这里面有无穷的乐趣和探索。”《安提戈涅》中,演员的服装皆为白色,而白色间又各有细微差别,且服装样式有异,将人物区分得十分清楚,既简约又丰富,既统一又凸显。剧中多演区、多媒介、多焦点的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演员转身、走场中,身段又带着戏曲的韵味,这样的东西交融之所以丝毫不会做作、突兀,全因李六乙紧抓住的不是东、西舞台艺术形式上的符号或元素,而是内在的人的精髓、表演的精髓。京剧中突出“角儿”,突出演员的表演,与格洛托夫斯基的主张,“质朴戏剧作为本质上是一种朴素、简洁、返璞归真的戏剧,抓住了演员与观众间的直接交流这一戏剧的核心,以此来削弱传统的戏剧演出元素,从而更加强调了演员的地位”如出一辙,相互辉映。

(4)肢体、空间、节奏的构造

在《安提戈涅》演出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空间和节奏,这个角色控制这个空间和节奏的方式决定了角色的形象和性格。国王的语气生动而随意,所以他最大的行动就是躺下。整个舞台都是他的地盘,他可以躺在任何他想躺的地方。这实际上是极端集中的表现。权力越集中,领导者就越随意,因为没有人能限制他。在安提戈涅死亡的场景中,国王一半躺在唱诗班里,不与任何人交流,似乎一半躺在洞穴里。空间舞台的规划反映了艺术形式的美感。人物有时会交叉,有时会排成一道弧线,有时会靠在胳膊肘上,有时会并排躺着,有时会跪在前面,站在后面,有时会走到一起,反映出形式和戏剧的诗意品质。就像安提戈和他的妹妹上下场的场景一样,都是仪式性的一种场面调度,有严格的见证,但都遵循美丽的原则。

《安提戈涅》有许多静态场面,许多雕塑造型的场面,在舞台的静穆中,雕塑的造型有情绪的紧张,有灵魂的飞扬。我们的表演教学特别缺少这一课,学员们没有形体与空间的构成意识。对于这一场戏、这一段戏演员如何占有空间、利用空间,以及哪里是调度的“魔点”缺乏创造与设计,更谈不上自己扮演的人物的空间设计、“舞谱”设计及其舞台体现。

(5)歌队的多元效应

歌唱队是整部戏剧的精神背景。十个成员的歌手被浓缩成一个整体,同时分散成十个人。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歌队的存在,也可以看到歌队里十个个体生命的活动。他们不仅可以充当警卫和信使等重要龙套,还可以作为观众和听众参与进来。有时,他作为观众和听众,对剧中的事件进行点评和解说;有时,他具有渲染气氛、参与叙事、抒发情感、发表评论、间隔时空的功能,有时他成为表达主要演员极端情绪的“道具”。当安提戈涅去世时,十名歌手在她的身体周围围成一个圈,然后倒在她的身体周围,这使得整个戏剧的气氛是悲剧性的。“名人角色”和“跳上跳下”所产生的“分离效应”恰好是布莱希特与中国歌剧的共同点。当剧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安提戈涅和国王克瑞翁,当他们与歌队交流和碰撞时,歌队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安提戈涅和国王克瑞翁之间的内心世界。整个戏剧的舞台节奏,尤其是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往往是由歌唱团队调整、推广和创造的。

(6)台词人声之和声效应

《安提戈涅》演出的一大特点是人声、气息声、响指声、动效声始终与台词、动作、静默等相随,这使得视听效果变得更丰富了。

比如开场不久,扮演士兵的歌队成员原地跑着向国王汇报情况,不久随着对话隐去,情节停滞,静默中只剩下舞台上双腿交替的动作和愈加沉重的踢踏声,这是个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视听元素。

另一个例子是,在安提戈涅得知自己将被判处死刑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独白,哀叹自己的悲惨命运,然后自言自语,抱怨上帝的不公,表达愤怒和绝望,这是整个戏剧的高潮。最后,他的妻子走了,所有的唱诗班成员都退休了,把国王一个人留在舞台上。独自一人思考,众叛亲离,对世界的感知是它变得越来越小,一切都失去了。直到最后,整个戏剧中唯一使用的音响——巴洛克歌剧的音乐的声音变得越来越高,完全压倒了舞台上的一切。

(7)震撼人心的诗意动作

注重诗的意味,强调生命诗意的动作魅力是《安提戈涅》演出的重要特点与风格所在。立、坐、跪、趴、爬,乱跑、翻滚、倒地等动作层出不穷;剧中有很多意象、动作,遵循的是诗歌的一些基本语言逻辑,力图保留诗的本质,在情绪上给你影响,状态上给你刺激。其侧重点不完全是讲故事,更多的是抒情,除了台词本身的叙述之外,观众也能从台词之外诗意的形体动作中实现对这个戏的审美。

(8)综合的美学魅力

《安提戈涅》的演出展现了诗意台词的魅力,完成了人物全面的塑造,特别是灵魂的塑造,以及舞台魅力的全方位展示,显示了导演在中戏学习时对体验派“生命性”体系的功力,让我们感受到两种演艺体系融合的魅力。李六乙导演说,他这十年的创作可归结为“脚踏实地,无法无天”这八个字。做事为人要脚踏实地,不能有虚伪和浮躁:做戏剧就要天马行空。《安提戈涅》正是“无法无天”“综合美学”的一次成功的实验。在艺术的实践创造中,往往遵循的不是理性的某一种理论、某一个观点,而是依据创作心灵的需要、创作灵感的呼唤等进行实践,而每一次实践又都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