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生态解读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生态解读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人之间的原始社会关系是迫于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变化而形成的,环境因素在社会关系的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土地资源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农业社会关系正是以土地为中心形成的。与之同时,人们在渔业、畜牧业方面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农业相似。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经济性开发、发展性利用,而忽视了其生态性功能。正是因此,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接踵而来。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生态解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沿着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复杂的轨迹而进行的。”[1]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人类也是大自然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所不同的是人具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须臾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外部世界,自然世界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呈现出双螺旋式结构,而人类物种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目的,依赖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及环境场而演变的关系史,其次才是由人类社会内生产活动、利益分配、文化交流、精神文明等所形成的社会进步史。”[2]

根据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程度和作用能力,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形态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阶段,在上述历史形态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相对于所有人的一般的环境问题,只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生活和生存所面对的具体不同的环境问题。”[3]由于受制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和伦理价值取向,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环境正义的内涵放之于不同历史时期,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与取向各有差异,是特定时间阶段人类环境意识的反映。一般来说,“道德的和政治的价值判断,尤其是正义的价值判断,都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而这些意识形态,并不是像法律上的价值判断那样,是与一个确定的社会现实并行的。”[4]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环境正义的解读已由原始文明行进至生态文明时代,其过程呈现出由懵懂到深知的螺旋式提升态势。

原始文明时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刚刚从大自然中走出来,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尚处于非常低的层次,还谈不上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充其量只能是对极少数物件的简单利用,如山洞用来避雨、树叶用来遮体、野果用来充饥等。此时,对于人类而言,自然是深不可测的,许多自然现象在人们看来往往是“神秘的”“不可预知的”。神秘的自然使人们时刻保持着一种敬畏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将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类比处理。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较多地受制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尚无法对抗大自然的瞬息变化。人们的首要目标是尽力摆脱自然的束缚和限制,实现人种的繁衍发展。对这时的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环境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人类生存性利用的,而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仍处于人类触及范围之外,人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没有技术去发现自然、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原始社会关系是迫于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变化而形成的,环境因素在社会关系的运行中起主导作用。

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入,其对春耕秋收规律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自己所面临的温饱和生存问题。土地资源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农业社会关系正是以土地为中心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是由土地保有量来决定的,换言之,谁占有土地的量越大,谁就越能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同时,人们在渔业畜牧业方面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农业相似。此时,手工业则刚刚起步,其作用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并未充分显现。这一时期,环境资源已经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工具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人类能够利用某些客观规律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继而开始了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活动。虽说人类的科技手段有一定进步,但面对变幻无穷的大自然,人类仍处于比较弱的地位。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充足的环境承载力相比,此时的人类社会仍处于适应阶段,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科学技术手段获得了飞速发展,环境资源的经济性功能被大力开发。各种自然规律和环境资源被人们逐一认识和掌握,随之,大自然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去,人类开始了征服自然的活动。由于技术的进步、工具的改进,人们加快了向自然进攻的步伐,许多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被不断推出。与此同时,大批废弃物质随之产生,从量上来讲某些废弃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质上来讲某些废弃物是自然环境所无法降解或降解周期比较长的。生产方式的革新也带来了消费模式的变化,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经济性开发、发展性利用,而忽视了其生态性功能。“因此,索取资源与生产产品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不同区域人群的物质生活水平,而这种能力又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本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取代土地成为最稀缺的经济资源,资本的产权归属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决定着社会阶层的划分与社会运动的性质。”[5]工业社会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局限于两方面:一方面它是人类所需各种资源的来源地;另一方面它又是降解各种废弃物质的垃圾处理场。正是因此,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接踵而来。

生态文明时代,人们不但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追求一种可持续的永久性发展。“人类环境所呈现出来的自然(天然)环境人为化、人为环境自然化的趋势,必然要求相应的人类环境研究,向自然、人为一体化的理想人类环境目标迈进。”[6]为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从其经济功能回归到生态功能,主张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以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前提,反对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生态效益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工业文明的长足推进,自然世界已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其得以存在的全部目的和意义乃是服务于社会发展进化。与之前几个时代不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角色认识有了螺旋式提升,不但认识到了环境的资源价值,而且对其生态价值有了深入体会和了解。人类认识水平和体悟层次的发展,不但影响到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而且扩展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或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因此,他们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7]人类共同体的发展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前提,此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心便成了生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以生态的转向囊括人的转向,以生态正义的有效植入扩充现代社会正义的应有内涵,以生态的发展观取代以利益为中心的发展,表达了生态伦理视野下的价值观的深层转变”。[8]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借此结成的社会关系被称为生态社会关系或环境社会关系。人类社会能否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人们处理其与环境之间的行为方式是否得当,换言之,也即人类环境权利的设定和环境义务的承担是否合理、科学、适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