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4~5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4~5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小的孩子嘴里冒出来“结婚”这个字眼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4~6岁时,便会进入婚姻敏感期。11 和爸爸妈妈结婚婚姻敏感期是儿童认知社会关系的一个必经过程。开始,他们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强烈的好感,如女孩会说要和爸爸结婚,男孩会说要和妈妈结婚。11 最简单的喜欢在婚姻敏感期中,孩子所说的“结婚”也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

4~5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婚姻敏感期

——“我要和爸爸(妈妈)结婚”

当孩子涉及到婚姻敏感期

“妈妈,你看这是我画的画。那个新娘就是我。”“那旁边的新郎是谁呢?”“是爸爸。我要和爸爸结婚。”“可爸爸已经有妈妈了呀?”“那我们就三个人一起过吧。”这是一段母女的对话。

从小小的孩子嘴里冒出来“结婚”这个字眼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懵懵懂懂的孩子的这些念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当他不停地告诉你他喜欢某某小朋友,或是有一天认真地对你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你嫁给我吧”,这或许就在告诉你,他正在进入“婚姻敏感期”。

别紧张,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11 爱的延伸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他们主要通过对父母的依恋行为来获得满足和愉悦的感觉。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爱是安全的保障、快乐的源泉,是其健康成长的原动力。随着孩子长大,社会交往圈的扩大,他们开始逐渐发展除父母之外的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对象,最开始,孩子会选择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的小伙伴,随后可以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接着又回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特别要好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经历人际关系敏感期的萌芽。4~6岁时,便会进入婚姻敏感期。

11 表达我的爱

婚姻敏感期是孩子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阶段。这时,孩子会对与婚姻有关的问题充满好奇。同时,他们会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喜欢”和“爱”,甚至会产生和某人“结婚”的念头。

语言上,孩子常会把喜欢谁挂在嘴边。如果问他为什么,他可能会说因为“漂亮”、“因为我们一起玩”。在行动上,孩子会坚持做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表达情感的行为,如在家里吃了什么好吃的,要求妈妈多做一份给喜欢的人;希望能邀请某位好朋友来家里玩;经常说要和某人结婚;有些孩子甚至还会模仿电视剧中的镜头玩亲亲等。

11 孩子嘴里的婚姻

事实上,当孩子表现出这些行为特征时,他们并非真正理解成人世界爱情和婚姻。这只是随着他们性别意识的发展而对异性产生的一种朦胧好感而已。

11 和爸爸妈妈结婚

婚姻敏感期是儿童认知社会关系的一个必经过程。从四五岁开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性别角色意识也慢慢增强。开始,他们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强烈的好感,如女孩会说要和爸爸结婚,男孩会说要和妈妈结婚。这种好感实际上是孩子对性别角色和对异性最初的一种认识和体现。

11 最简单的喜欢

在婚姻敏感期中,孩子所说的“结婚”也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

比如当想和某一个小伙伴玩,喜欢某一个小伙伴时,他们都会说我想和他/她结婚。这是一种表达他们内心喜爱最直接的方式。

孩子表达爱的方式都是十分简单和美好的,父母不必用成人世界的婚姻观道德观来评价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和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相反,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儿童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儿童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孩子婚姻敏感期的三个心路历程

婚姻敏感期的萌芽起源于对自己的父母情有独钟。宝宝的婚姻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四岁左右,这个时期,每个宝宝都对自己的父母情有独钟。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婚姻的认识也会逐渐发展。比如,最早爱爸爸或者爱妈妈的时候,就不会有年龄和好恶的认识和区分,但是发展到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突然意识到,我应该跟我同龄的人结婚,或是和我喜欢的人结婚。

这个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孩子就会在小朋友中间选择婚姻的对象。

可见,在婚姻敏感期,大多数孩子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1 1.孩子最早是一种强行式的选择有一天,孩子会说:“我要让高明明当我的王子!”如果高明明不同意,她就会大哭:“你就要当我的王子,不当不行!”这时候老师需要介入了。老师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他?”“是的!”“可是喜欢是两个人的事,他不喜欢你,老师认为你可以重新选择。”

刚开始,孩子对婚姻的理解很简单,他们认为,他们喜欢谁,谁就可以成为他们的王子(公主)。当然,在遭到对方的拒绝之后,他们会非常伤心。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告诉孩子,他可以重新选择,此时你就等于帮助孩子选择了一条出路。让孩子逐渐知道了,喜欢是双方的事情,是一种关系,需要在关系中达成。这个状态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接受了这种观念以后,即使孩子遭到了对方的拒绝,他们也很快就会摆脱痛苦,从而重新选择“结婚对象”。

11 2.孩子会用技巧赢得爱慕伙伴

走过强行选择的阶段之后,孩子在选择时就不会表现得这么幼稚了,孩子会用技巧获取自己爱慕的伙伴。比如,他会用食物哄对方,拿玩具哄对方,帮助对方,发生事情的时候站在对方的一面替他辩护……在幼儿园里,有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他在田地里摘了一个茄子送给她。男孩先是在左边给,女孩不要;他又站在右边给,女孩还是不要;最后女孩干脆不理他了。男孩太痛苦了,老师就告诉他:“她不需要茄子,换一个东西给她,换一个她喜欢的。”老师的这一做法使孩子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与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再次遭到对方的拒绝,他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痛苦,因为他知道,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

11 3.孩子懂得不要勉强他人

再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那就是一旦喜欢上我,你再跟别人好,我会很痛苦。

在婚姻敏感期,孩子常常会被一些“感情问题”所困扰。这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地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例如,当孩子因为“失恋”

而痛苦时,家长就应该及时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观念:你喜欢的人很优秀,所以也有别人会喜欢他;他既可以选择你,当然也可以选择别人,没有关系;他不选择你,不是因为你不好;他选择别人,也不是因为别人比你强,而是他们更合适。

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可以知道成人的很多问题实际是童年没有度过和发展好的问题。

学校里一个小朋友问妈妈:“妈妈我问你,如果我喜欢她,她不喜欢我,我们能结婚吗?”妈妈说:“你说呢?”他说:“不能!”他又问:“如果她喜欢我,我不喜欢她,能结婚吗?”妈妈说:“你说呢?”他说:“也不能,必须是她喜欢我,我也喜欢她,这样我们才能结婚。”

由此看来,婚姻的敏感期如果在童年不度过的话,长大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很麻烦,调整时就不像小孩子时期那样容易了。

孩子时期是一种纯粹情感的培养和情感发展的过程,而到了成人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如果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处在一个不成熟的状态,这种不成熟将会导致道德上的问题。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形成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可能是成人十年或者一生都没有办法形成的,我们就会重视孩子的这一发展阶段。

因此,专家告诫家长,家庭和婚姻是陪伴我们大半生的一个内容,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就和他讨论婚姻这个问题会帮助孩子健全他的情感,健全他的家庭,健全他的婚姻。

孩子“恋爱结婚”,父母不要嘲笑讥讽4岁半的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后跟妈妈说:“我要和厨师奶奶结婚!”妈妈惊讶地问:“为什么呀?”儿子回答:“因为厨师奶奶对我很好,每次都给我许多我爱吃的菜。而且她还给过我一个苹果。”妈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婚姻敏感期大约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出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逐渐探索人群的组合形式,而周围人的婚姻形式是离他最近的,所以他就开始关注结婚,研究谁与谁会结婚。若是他自己喜欢谁,他也会想要和那个人结婚。其实,婚姻敏感期的出现,就是孩子认知人类社会组成形式的一种表现。

在这个时候,父母不用太过紧张,孩子嚷着要和某人结婚,并不是他早熟的表现。父母要能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他总是要经历这一阶段的,他也可能会因为某种情感得不到满足而痛苦,这些都是正常的。

所以,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恋爱”与“结婚”,并通过正确的指导,来教孩子学会处理这种关系,让孩子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婚姻观。

11 1.正面回答孩子关于婚姻的问题在婚姻敏感期,孩子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他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结婚?”这时候父母要用他可以理解的语言,正面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妈妈可以说:“因为爸爸和妈妈相爱。”在得到这样的回答后,孩子就会理解相爱是缔结婚姻最基本的要素。父母不要逃避这个问题,也不要随便敷衍,更不要训斥孩子,若是他因为父母的态度而对婚姻产生厌倦感,那将会影响他今后的生活

11 2.不要嘲笑或批评孩子

孩子在这个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他只是在对婚姻进行初步的探索。有的孩子会如事例中的孩子那样,对婚姻的理解很简单,他只是单纯地认为,谁对他好他就要和谁结婚。

父母这个时候不要嘲笑或批评孩子,要耐心地逐步引导。若是此时父母给予了孩子打击,那他就会逐渐放弃对婚姻的探索,甚至还会对婚姻产生畏惧感。

11 3.与孩子轻松谈论“喜欢谁”的问题不过才四五岁的孩子,而且还处于婚姻敏感期,所以父母对他说的“喜欢谁”、“和谁结婚”等问题,不用很紧张。父母应该放松心情,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些正面的引导就好。

父母切记不要嘲笑孩子的所作所为。要知道,孩子们互相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的喜欢也很单纯,就是谁对谁很好而已。父母板起面孔的说教反而容易伤害到他的感情,剥夺他的成长快乐,更有可能会误导他对婚姻的看法。

11 4.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帮助他建立正确健康的婚姻观念。而且爸爸妈妈良好的婚姻关系、和谐的相处之道,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会为他将来建立自己的家庭提供参照的典范。

另外,在拥有良好关系的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更多的爱,同时他也就能够向他人给予更多的爱,这样还能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孩子对婚姻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刚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婚姻的认识是肤浅的。只要谁对他好,他就会嚷着要和谁结婚。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婚姻。在婚姻敏感期,孩子正在探索婚姻是怎样一种关系,那家长就应该及时地为孩子提供相应的知识。当孩子每一次提出要与某人结婚之后,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婚姻的最基本要素:一是两个人必须是异性;二是两个人必须没有血缘关系;三是两个人必须是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才能结婚。

在明了这一层关系之后,孩子就能逐渐从要和亲人结婚的想法中脱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会逐渐明白,选择结婚对象最好在他的同龄人中寻找;他也会铭记最重要的一点: 只有彼此相爱的人才能结

婚。

其实,不仅仅是在结婚对象的

选择上家长要予以引导,家长还应该引导孩子在其他方面深刻地认识婚姻。

当他们懂得了两个没有血缘关

系的异性可以结婚时,他也许就会开始当起了“红娘”,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为人配对,例如,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两个人配在一起;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人,就会故意给这个人配个丑八怪。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绝不可拿孩子开心,嘲笑孩子的思想幼稚,要通过耐心地讲解与引导,让孩子明白婚姻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尽管他暂时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妈妈对他的正确教育,却能让他受益终生。

当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孩子的喋喋不休,家长常常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他们常常用敷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家长的这种态度是非常不科学的。在婚姻敏感期,孩子对婚姻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正确的婚姻观念;当然,如果没有家长正确的引导,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在感情问题上纠缠不清。所以,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及时向孩子传达正确的婚姻观念。

——“我是从哪里来的”

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

父母要用坦然的态度回答孩子的性别和出生问题在3~5岁这一阶段,孩子会对人的身体,特别是异性的身体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这标志着他们进入了性别的敏感期。

一般来讲,孩子的性别观念是在3岁之后产生的。当性别观念产生后,他们会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很多区别,例如,女性能穿裙子,而男性则不能;女性大多留长头发,而男性留短头发……当然,最令他们感到好奇的还是生殖器的区别。因为人们的那个部位从来不外露,而且在很多时候,人们对此都非常敏感。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比较保守,因此,在性教育方面,中国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得很矜持。当孩子到了四五岁左右时,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会不约而同地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妈妈和女儿一起洗澡,爸爸和儿子一起洗澡。于是,这就更增加了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

虽然性教育的观点已经被很多家长接受,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但不善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而且还常常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性教育。

4岁的强强发现小表妹蹲着尿尿,他好奇地跑过去并趴在地上看小表妹的私处。然后他非常疑惑地对小表妹说:“咦,你怎么没长鸡鸡呢?”小表妹自己也非常好奇。于是,强强便带着小表妹去问妈妈:“妈妈,小表妹为什么没长鸡鸡呢?”

当时整个大家庭的人都在,面对儿子的这个问题,妈妈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于是她很生气地把儿子拉到外面,对他说:“以后不要在这么多人面前问我这样的问题,真是丢死人了!”

孩子对性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就是由此产生的。其实,在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眼中,私处与眼睛、鼻子一样,他们只是好奇,为什么男性的私处与女性的私处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只要用科学的方式向他解释,孩子很快就会对此失去兴趣。但如果家长总是用吞吞吐吐或躲躲藏藏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那孩子就会对此越来越好奇。

相反如果家长用坦然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性别敏感期,那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很快就会顺利地度过。什么是坦然的态度呢?对此,一位教育学家非常形象地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就像教孩子认识鼻子、眼睛一样去认识他们的私处。

此外,几乎与性别的敏感期同时,孩子还要经历这样一个重要的敏感期——出生的敏感期。在这一敏感期,孩子对人的由来非常感兴趣,他会不停地追问家长:“我是从哪来的呀?”“你是从哪来的呀?”这同样又是一个令家长手足无措、十分头痛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决定着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孩子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敏感期。因此,对待孩子的出生敏感期,家长也要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

读懂孩子性别敏感期的行为

一般来讲,在性别敏感期,除了对异性的身体感兴趣之外,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行为:

11 1.对妈妈的乳房产生极大的兴趣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3~5岁这一阶段,他们都会对妈妈的乳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个时候,他们常常要求看妈妈的乳房,当然,最令妈妈们感到尴尬的还是,他们要求在公共场合摸妈妈的乳房。

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时,妈妈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不是断奶很久了吗,他们怎么会又对乳房产生兴趣了呢?”

其实,孩子对妈妈乳房的这种关注,是他们性心理发展的一种正常表现,但孩子对乳房的理解却不带有“性”的意味。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孩子之所以会关注妈妈的乳房,完全是受好奇心的驱使。例如,很多孩子常常会这样问妈妈:“你的胸部为什么会比爸爸的胸部大呀?”“为什么妈妈和阿姨们的胸部都这样大呢?”

被孩子问这些问题,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很尴尬。但妈妈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绪,是因为她们自己把乳房与“性”联系起来了。其实,如果妈妈用坦然、大方的态度与孩子讨论乳房,当孩子了解了“真相”后,他们很快就会对此失去兴趣。

一位妈妈这样分享经验:

我的儿子今年4岁了,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偷偷地看我的胸部,我知道让他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到了。于是,我找了个机会与儿子一起洗澡,由于我有意表现得很大方,所以儿子也敢光明正大地跟我谈论他心中的好奇了。

儿子指着我的胸部问:“妈妈,你的这里为什么比爸爸的大呀?”

“因为这是乳房呀。”我很平静地告诉他。

“乳房是做什么用的呀?”

“乳房里装的是奶,你小时候就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

“那它们现在还有奶吗?”

“早就被你吃光了。”

“我不信,我可以摸一摸吗?”

“当然可以了。”

儿子认真地用手摸了摸,还把乳头放在嘴里吸了吸,然后高兴地对我说:“真的没有牛奶了。”儿子只记得自己喝过牛奶,所以他认为我的乳房里装的也是牛奶。

从那之后,儿子很快就对我的乳房失去了兴趣。

是的,儿子对乳房的好奇就像好奇星星为什么会眨眼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家长也用很自然的态度面对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理,就像讲述科学知识一样回答孩子所提出的那些问题,那孩子的这种好奇很容易就会消失。

当然,如果家长总是有意回避孩子的问题,由于孩子的好奇感没有得到满足,那孩子有关乳房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很有可能还会把自己心中的好奇编成歌谣,在任何场合中唱。所以,为了避免更加尴尬的情况产生,家长一定要尽快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11 2.产生害羞感

一位家长曾这样讲述:

在幼儿园中,男女孩子混用卫生间是很自然的事情,儿子早已见怪不怪了。但听幼儿园的老师说,最近儿子的小便常常很“吃力”,要是有女孩子在场,儿子常常憋红了脸不敢当场解决。

在此之前,要是在外面突然尿急,儿子常常会就地解决,但现在,他一定要找个隐蔽的角落,而且一旦旁边有人经过,他就会立刻把“水龙头”按回裤子里,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没想到儿子这么快就产生害羞感了。

确切来说,孩子对性器官的害羞感也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产生的,当发现性器官是个人的一种隐私时,他们就不会再把性器官随意露在外面,害羞感也就由此产生了。

11 3.对异性小朋友比较好

一位妈妈曾这样讲述:

最近,我家儿子特别喜欢讨女孩子欢心。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不仅会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给女孩吃,而且还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女孩玩。但他对男孩却从来不这么慷慨。

一次,他幼儿园的一男一女两位好朋友来家里做客,这可忙坏了他这个“小主人”。他一边给那个小女孩拿水果,一边找玩具给她玩,但对那个小男孩却没有这么热情。

是的,“异性相吸”的理论在4~5岁小朋友的交往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然而,很多成人却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常常嘲笑孩子的这种行为。例如,他们嘲笑孩子是“小色狼”、常常拿孩子喜欢的异性小朋友来逗他们,等等。

其实家长的这种行为是很不科学的。正是因为孩子了解男女之间存在差别,他们才渴望与异性接触,并有意赢得异性的关注。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和行为。但如果家长总是嘲笑孩子,那孩子很容易就会不知所措。在这种状态下,其心理发展也会陷入混乱状态,这反而更不利于他们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所以,家长也要以坦然的态度来看待孩子渴望与异性接触的行为。

当然,除了以上3点之外,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这些行为:对妈妈的胸罩感兴趣、评论异性小朋友的相貌等。这些都是孩子性别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家长只有读懂孩子的这些行为,并用坦然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孩子才能顺利地度过性别敏感期。

父母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乐乐的妈妈发现,五岁的儿子对性别越来越敏感。他对自己的身体开始变得矜持,拒绝和妈妈上公共女厕;在换衣服或上厕所时要求妈妈关门;当听到大人说起有关性别的问题时,也会表现出不好意思的表情;他对日常用品也表现出更高的要求,那些他认为有女孩气的衣服或玩具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

妈妈知道,乐乐已经长大了,已经不能对性别这个问题进行淡化处理,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呢?

孩子对生理上的性别认识一般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还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别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相应的性别角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生理上的性别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有时并不一致,有些人会发生性别认同混乱的现象,这使他们非常痛苦,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个错误的身体里。因此,教孩子很好的认识性别和理解性别角色是爸爸妈妈不可忽视的责任。

11 1.爸爸妈妈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可能造成的影响爸爸妈妈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孩子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11 2.注意养育方式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影响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从孩子一出生便不断的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孩子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孩子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孩子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11 3.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孩子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孩子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

11 4.尊重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孩子套上性别的枷锁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的限制孩子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11 5.重视爸爸在孩子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的对待孩子。

在游戏活动中,爸爸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孩子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他们总是比妈妈更多的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孩子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用科学的态度向孩子讲述生命的起源5岁的壮壮最近总是缠着妈妈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等你以后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嘛……”

看着不依不饶的壮壮,妈妈着实犯了难,怎么告诉他呢?

在性别敏感期,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我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孩子在3~5岁这个年龄段,会经常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大多数妈妈觉得尴尬,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类问题。

于是一些妈妈绕道而行,各种各样的回答涌现出来,如“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从妈妈的肚脐眼里钻出来的”等等。这种哄骗不仅不会让孩子相信,还会让他有被骗的感觉,即使孩子相信了,也很可能会对他造成伤害,如妈妈的一句“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的玩笑话,也有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可见,孩子的这类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可轻视。

很多妈妈之所以对孩子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难以启齿,那是因为他们由生命起源联想到了性。的确,孩子年龄尚小的阶段不宜了解性知识。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妈妈应该怎样回答这类问题,但又不欺骗孩子呢?

11 1.有技巧地向孩子阐述关于出生的问题当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的时候,妈妈一定不能欺骗他,而是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向孩子阐述。

每当孩子问起自己从哪里来时,一位妈妈就会给孩子讲这则《小天使》的故事:

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颗小种子,它叫“卵子”。小卵子渐渐长大了,爸爸觉得小卵子太孤单了,就送给了妈妈一颗小种子,叫做“精子”。小卵子碰到了小精子特别高兴,它们就决定生活在一起。于是,它们开始寻找一个家,找呀找呀,终于在妈妈的肚子里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地方——子宫。它们在子宫里安了家,快乐地成长着。(www.xing528.com)

后来,它们渐渐地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有眼睛、有嘴巴、有小脚、有小手的小天使。这个小天使每天都用一根吸管从妈妈那里吸取营养,爸爸也特别关心这个小天使,每天和妈妈一起让他听音乐,给他讲故事。

就这样,小天使在妈妈的肚子里幸福地生活了10个月。突然有一天,它发现妈妈肚子里的空间太小了,于是便从妈妈的肚子里跑出来,来到我们中间。你就是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的那个小天使。

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既有趣,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平时,妈妈也可以给孩子播放关于这类问题的影碟,通过更形象的方式让他了解自己的来由。更为关键的是,妈妈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爸爸妈妈相爱的结晶,与爸爸妈妈有着血缘的联系,这种关系会让他产生强烈的安全感。

11 2.善待孩子的刨根问底

一般来说,当孩子第一次问“我是哪来的”的问题,妈妈只要回答“是妈妈生出来的”就可以了。当孩子反复提出此类相同的问题时,妈妈就要具备耐心了,如果孩子追问一些细节,比如,“我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的?”“爸爸是怎么把种子放进去的?”妈妈不要觉得尴尬,可以通过给他们读《儿童百科全书》,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出生过程。

11 3.借机让孩子了解真相

每位母亲都是一位伟大的天使,从怀孕到生产,她们在承受着巨大的身体疼痛和不舒服。如果家长借此机会让孩子了解这些真相,每个孩子都会因此而感动。所以,当孩子再追问自己的由来时,家长在用客观的态度让孩子了解真相的同时,不妨也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自己对他们的爱。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

——开始崇拜某一个偶像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

解读孩子的身份确认敏感期

一位家长曾这样讲述:

4岁的儿子对奥特曼的痴迷让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儿子每天去幼儿园都要穿着奥特曼的衣服,背着奥特曼的书包。

一天早上,我问他:“是穿白色袜子,还是蓝色袜子?”儿子居然反问:“奥特曼穿什么颜色的?若是奥特曼不穿我也不穿。”我生气地告诉儿子:“你不是奥特曼!你也不用学他!你就是你。”儿子听后,委屈地哭了起来……为此,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平时让他看的动画片太多了。

其实这与家长让孩子看动画片次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是孩子进入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所谓身份确认的敏感期,是指在3~5岁这个阶段,孩子会迷恋上某个或某几个偶像,在这一敏感期,孩子会全身心地模仿这些偶像。

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孩子对奥特曼的崇拜、迷恋以及模仿,都是他在身份确认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

在身份确认敏感期,孩子不仅会模仿偶像的行为,而且还常常把自己当成偶像。一位家长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自从看了《西游记》之后,除了时不时地斩妖除怪、伸张正义之外,我们5岁的儿子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孙悟空。吃饭时,我们叫他:“良良,吃饭了!”儿子要么装作没有听见,要么就会“礼貌”地对我们说:“我是孙悟空,请叫我齐天大圣,或孙大圣。”

不仅仅是在家里,在幼儿园也是如此,他要求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叫他孙悟空。如果老师和小朋友们不同意他的要求,他就哭。

读到这里,很多家长也许会这样说:“看来这个孩子的思想是出问题了,‘中毒’了!”其实,案例中孩子的这种行为仍然是处于身份确认敏感期的一种表现。但孩子为什么会进入这样一个敏感期呢?他们又为什么对偶像如此迷恋呢?

家长们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思考,在3岁之前,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时,他们常常会产生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感,但每当孩子用哭泣表现出他们的这种感觉时,我们常常会立刻回到孩子身边。但当孩子到了4岁左右,除了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外,我们不在孩子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但此时孩子仍然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在这个时候,孩子面临着一个巨大任务,那就是逐步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形象,即“我是谁”,并逐步给自己定位。

在这个时候,动画片和文学作品为孩子完成这个任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部动画片和文学作品里都有很多形象,如胆小懦弱的、高大威猛的、伸张正义的、除恶扬善的……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在精神上刚刚与家长脱离,他们总是觉得自己非常弱小,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变得高大、英勇起来,而动画片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正好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

所以,在这一时期,孩子会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偶像。例如,力量比较弱小的孩子往往喜欢强大的动物或形象,而力量比较强大的孩子则更崇拜英勇机智的偶像。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或误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孩子模仿和崇拜偶像的同时,他自身的性格也正在形成。

身份确认敏感期,父母要理解与配合每个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都会开始崇拜某些人,他会以他们为自己的偶像,甚至去扮演这些角色,还会幻想自己就是这些角色。妈妈在看见孩子扮演角色的时候,也许会觉得他太调皮,也许还会觉得他太不切实际。但无论怎样,家长都不要过早地把孩子的梦唤醒。

其实,当孩子自然地度过身份确认的敏感期之后,不用家长提醒,他们的“梦”自然就会醒。事实上,孩子每种崇拜、模仿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原因:是因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非常弱小,他想要建立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形象,希望自己能够变得高大而英勇,这就是在逐步地给自己定位。在这一时期,孩子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来选择偶像,勇敢的、机智的、善良的、聪明的……但如果父母强行把他们从梦幻中拉出来,这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父母不用头疼孩子看似“不正常”的表现,要理解他的内心,并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11 1.允许孩子尽情地、自由地去模仿在父母和其他外人的眼中,孩子对一些偶像的模仿可谓是乐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出一些非常怪异的行为。父母不用介意,也不用刻意阻止,让他尽情地去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正在积蓄力量,他的性格也会逐渐形成。一旦这一时期顺利度过,他自然也就不会再去模仿了。

11 2.不要过早地唤醒孩子的“梦”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做梦的权利,父母要知道他做梦的原因。正是因为孩子感觉自己缺少某种强大的力量,所以他才会幻想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力量。

如果妈妈过早地点醒孩子,就会让他伤心而又失落,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健康也许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个时期的时候,父母也不用“太现实”。如果有条件,父母还可以配合孩子的模仿行为,使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后,他就会自然放弃模仿行为,走出幻想。

11 3.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一敏感期中,孩子会自己去寻找相关的故事书、动画片、玩具、服装等东西。有的孩子还会崇拜和模仿很多偶像,他也就需要更多的故事、玩具。因为在孩子眼里,每一个故事、每一种玩具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所以他会一直向妈妈索要。

在这个阶段,若是父母的经济条件允许,就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的需求。否则,若是一味地阻止反而会助长他的不良情绪,对他的性格发展也会有不利影响。

利用偶像,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场景一:儿子生病去儿童医院打点滴,看到医院大厅里的窗帘上印有米奇图案,大声呼叫:“妈妈,你快看,窗帘上还有我的图片呢。”

场景二:去商场买衣服,妈妈问:“喜欢这件衣服吗?我们试试。”儿子瞟了一眼立刻回答:“不喜欢,我就喜欢米奇的衣服,我要米奇衣服。”

场景三:早晨到幼儿园,老师看到立刻走过来向儿子问好:“早晨好,小渔儿。”“我也叫米奇,你以后就叫我米奇吧。”儿子立刻纠正老师的称呼。

场景四:进超市,直奔购书区域,选择几本关于米奇米老鼠的书籍,拿在手里能一直看到结账。

……

这些场景的共性特点就是:

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米奇,把自己当成《米奇妙妙屋》动画片中的米奇,说话、穿衣、动作、表情、选择的书籍、玩具等等都离不开米

奇。

这些场景想必是3~6岁孩子家

长都经历过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把自己定位于某个角色,并要求家长和身边的人承认他的身份,并以此来称呼他,如果能用这个身份与孩子共同玩游戏,他会非常的兴奋。这些都是幼儿阶段出现的身份确认敏感期的表现。

儿童身份确认敏感期的出现,是孩子透过他们喜欢人物的人格来表达和确认他们自己,从而完成构建自己理想的人格。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一生的人格构建起到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在整个

这个阶段需要家长细

心地观察、理解和提

供给他们帮助,来协

助他们顺利的度过。

儿童在幼儿阶段

经常会因为不懂得规

则或不明白道理,出

现一些偏激的行为,

如争抢、哭闹、碰撞、骂人、打人等等行为,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身份确认敏感期内崇拜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引导孩子纠正行为、明白规则,这就是所谓的偶像的影响。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这样讲述:

我们班4岁多的小女孩琪琪特别喜欢白雪公主,她常常让我把一块小纱巾别在她的头后面,她告诉我说:“白雪公主就是这个样子的。”

她不仅学习白雪公主的装束,还模仿白雪公主的行为。刚开始她走路很快,而且很少看路,现在她的走路姿势却在发生改变。她常常一边走路,一边对自己说:“白雪公主走路就是这样的,轻轻的、柔柔的……”

一次,班里的另外一个小朋友也喜欢白雪公主,她们都想当白雪公主,就因为这件事情,两人吵了起来。我问琪琪:“要是真正的白雪公主遇到这种情况,她会怎么办?”沉默了一小会儿,琪琪就想出了解决办法,她语气温和地对那个小女孩说:“好吧,你先当白雪公主,我以后再当,你看怎么样?”就这样,刚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立刻又成了好朋友,这都是白雪公主的功劳呀。

是的,偶像的力量是神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模仿自己崇拜的人物并自居时,就会以这个人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智慧的家长不妨利用孩子这个特点顺势引导孩子,不只是纠正偏激行为,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引导孩子向偶像人物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独特的优秀之处,从而使幼儿形成思维定势,建立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要注意,偶像的品德或良好行为必须是孩子能看得到的。如果为了纠正孩子的缺点而去捏造,就会让他产生“受骗”的感觉,他也就不会再信任妈妈了。

——孩子一种天然的语言表达形式绘画和音乐敏感期

解读孩子音乐和绘画的敏感期

儿童绘画、音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他们用绘画和音乐的方式展示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感觉,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像梵高或莫扎特那样的大师,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热情会伴随着他从出生直至生命的尽头。在生命之初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小画笔和各种能发出声响的乐器,不仅带给孩子们欢乐,也为家长们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音乐、绘画敏感期来了,提醒家长关注孩子们的艺术天性。

绘画的敏感期就像音乐的敏感期一样,他是儿童天然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对成人来说,得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画,但对儿童来说就像一个孩子要说话一样自然。所有小孩儿在一岁刚过,就可以自然地拿起笔来画,只不过那时候画的是线团,我们看到的是横线或者小圈圈之类的东西。他更高的注意力是放在手握笔的使用上,而不会对本身画什么产生太大的兴趣。随着时间的发展,儿童就会发现,他的手能够控制住笔,画出一个大概的形状,这会让儿童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有了表达感受的欲望,他们会把生活和绘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孩子进入了另一个绘画的时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他们开始注意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喜欢观察动物、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童话故事,他们进入了一个有形的空间,开始尝试着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他们喜欢的事物,于是早期的造型就开始了。他们总是用最简单的绘画进行表达,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这个时间的作品都有一个雏形,比如说:方形、圆形、三角形,他们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并把它们收藏起来。这个阶段,孩子观察和表现的对象永远是整体的、宏观的,因为他们对细节不感兴趣,而这时候有些心急的家长会贸然地教孩子和要求孩子,这时候孩子就会放下画笔要成人来画,同时还表现出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情绪,从此不肯再画画。大多数孩子的绘画敏感期就是这样泯灭的。

音乐敏感期和绘画敏感期很相似,也是一个螺旋状态的敏感期,人类天生就有音乐的潜能,当音乐响起,孩子的身体会自然产生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对平淡的曲调并不敏感,能对他们产生较为刺激的是变换的节奏,因此节奏训练是很多早期音乐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任务。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儿童不仅使用听觉去感觉音乐,同时还要用整个身体的肌肉和心灵去感觉,只有身心两方面真正投入到音乐中时,孩子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是真实的、生动的,由此产生的动作才是充满生命的运动。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感觉认知音乐,形成最初的音乐概念,期间还穿插孩子自发性的创造活动,而这一切源于儿童对音乐的渴求。

所以,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的绘画天赋和音乐天赋顺利发展,就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

从“乱画”到“会画”,也是需要过程的孩子的绘画敏感期需要足够的自由才能向前发展。一般来讲,孩子的绘画敏感期要经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11 1.乱画阶段

在1岁多时,孩子就会拿起笔来乱画,这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画的无非是一些线团或小圈圈之类的东西。其实,在这一阶段,孩子对画什么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握笔这一行为上面,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笔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

11 2.真正进入绘画状态

大约到了2岁多,孩子就真正进入了绘画状态,但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很有限,所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绘画作品常常会表现为一些抽象的符号。

在这一阶段,孩子所画的画成人一般是看不懂的,但家长不能由此就断定孩子不懂绘画,孩子每种能力的提升都是需要家长耐心等待的。

11 3.掌握形状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能够控制画笔,能够画出一个大概形状了。

例如,在他们这一阶段的绘画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成型的形状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们能力的一次飞跃,所以他们常常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但在这一阶段,家长必须注意这样一点:在这一阶段,孩子的任何一幅画都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孩子的这些作品都是他们对世界认识的表达。但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只认识整体的轮廓而对细节并不感兴趣。所以,他们才会画出一张像太阳的脸,而且脸上没有鼻子和嘴巴,只有一只眼睛。

在这一阶段,家长最不科学的做法就是,对孩子的作品妄加评论,或者用成人的标准教孩子画画,这

些都会破坏孩子的绘画天赋。

另外,对待孩子的作品,

家长还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只可褒,不可贬。

11 4.对细节观察和表达

阶段

当孩子到了4 岁半左右,

他们的绘画水平又会面临一个

新的升华。在这一阶段,孩子

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轮廓的

表现了,他们开始关注事物的细节,并开始用自己的画笔表达这些细节。例如,在孩子这一时期的人物作品中,几乎每个人物的五官都是清晰的,而且他们还会把微微上翘的睫毛画出来。

到了6岁之后,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会逐渐上升,他们开始用更丰富的绘画技巧来表达他们对身边一切事物的认识。到了这一时期,孩子基本上就已经度过了绘画的敏感期。

喜欢画画,就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4岁时起,晨晨开始喜欢拿着笔乱画。有一次,妈妈指着晨晨画在纸上的“东西”问他:“这画的是什么呀?”晨晨很得意地说:“小汽车!妈妈你看,我的小汽车有翅膀……”

妈妈笑出了声音:“小汽车怎么可能有翅膀?而且你还画了5个轮子,你见过5个轮子的汽车吗?来,妈妈教你,小汽车应该这样画……”

晨晨听后,原来兴奋的表情立刻消失了,他直接扔了画笔跑回了自己的房间。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意画画了。

处于绘画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不用父母去引导,他自己就会拿起笔来画画。有人说,绘画敏感期是孩子天然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孩子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理解和自己的喜好,任意地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他的情感,表达他不同于成人的感悟。

有些父母习惯于在这段时间去纠正孩子的乱画行为,认为他这样就是不守规矩的表现。其实,孩子只是在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在用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他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父母应该正确看待这一敏感期,在这个阶段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干预,要允许他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通过色彩、线条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并且还会极有成就感,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愉快的成长经历。

因此,在孩子的绘画敏感期,父母就要做到:11 1.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去画处于绘画敏感期的孩子,手中的笔是活泼的,他只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不停地创作。有时候他的学习热情甚至会让父母都很惊讶。所以,父母要遵循孩子内心的需求,尽量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作。在充满自由气氛的环境中,孩子的天赋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父母不要随便就去制止孩子的“乱画”行为,这是他天赋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个时期。若是此时父母制止了孩子,那么以后再想让他拿起画笔就很难了,因为到那时候,他对绘画的学习欲望可能早已消失。

11 2.不要随便嘲笑和纠正孩子的画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还不强,他用画笔所表达出来的事物可能会与真实世界完全不一样,也许在他心目中,苹果可以是蓝色的,太阳可以是方的,漂亮的花就要长得比树大……但这却恰恰体现了孩子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父母不要随便嘲笑孩子,更不要按照成人的思考模式去纠正他的画。

因为孩子画出来的最原始状态的画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他一旦被否定和被要求,就有可能会像事例中的孩子那样,自尊心受到打击,绘画敏感期很快就过去了。

11 3.父母要能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当然,让孩子自由去发展他的绘画天赋,也不是指要父母什么都不管,任孩子漫无目的地乱画。在适当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让孩子的画能够在指导中再跨一个新台阶。当他看见自己的画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的时候,他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将更能激发他绘画的积极性。

11 4.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绘画能力的提升有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开始拿笔乱画的时候,就认为他很有绘画天赋;而等到看见孩子能画出像模像样的画时,父母就会觉得他一定是未来的画家。

于是,父母就开始不断地要求孩子,更是不断地培养他,甚至把他送进美术培训班,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拔苗助长对他是不会有好处的。

11 5.父母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画家另外,父母也要认识到,所有的孩子都会有绘画敏感期的出现,但不是所有的孩子未来都能成为伟大的画家。所以,父母不要以此就断定他一定是有很大的天赋,并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培养孩子。这样一来,他将体会不到绘画的快乐,即使他的未来有成为画家的可能,这个“可能性”也可能会在父母的强制“培养”下消失。

喜欢音乐,就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4岁的潇潇每当听见音乐声的时候,都会跟着乐声翩翩起舞,嘴里还跟着哼唱。妈妈认为潇潇很有音乐天赋,将来一定是个音乐家,于是就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妈妈刚买回钢琴的时候,潇潇很兴奋,每天都认真练习。但一段时间之后,她渐渐没了兴趣,即使妈妈催促,她也不愿意去练习了。妈妈很是着急,这样的话潇潇怎么能成为音乐家呢?

音乐以其跳跃的音符,优美的曲调征服了许多人的心。孩子也一样,在4岁左右的时候,随着音乐声起,他的身体会很自然地跟着摆动,也会随着乐声哼唱曲调,他甚至还会突然就对某种乐器的学习很感兴趣……很多时候,孩子以他对音乐的热情回应,来向父母发出一个信号:他需要音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如果顺应了孩子的意愿,及时地让他接触音乐,这时候他的音乐天赋就有可能会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而若是父母引导得当,孩子在音乐方面也许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这一敏感期中,父母只有悉心呵护,谨慎对待,才不会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才不会使他的音乐天赋迅速消失。

11 1.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父母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充满音乐的生活环境,让他在环境的熏陶下使天赋得到自然发挥。

首先,父母要选择合适的音乐,这个阶段的孩子多会对节奏变化较大的经典音乐感兴趣。所以父母可以为他选择一些这种类型的且较为高雅的音乐,不要放流行歌

曲,以免孩子被某

些歌曲中的不良因

素所影响。其次,

如果有条件,父母

可以为孩子准备一

些音乐设备,尽可

能多地让他去接触

不同的乐器,通过

每种乐器发出的不同的声响,来极大程度地调动他对音乐的兴趣。最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

11 2.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和打击孩子孩子对音乐的敏感,会使他不自觉地就开口哼唱。也许他还咬字不清晰,也许他根本唱不到调上,也许他还会自己改词,但这些都是他在表现自己的音乐天赋,他乐在其中。父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歌声,更不要去打击他。就算是父母无心的嘲笑,也会给孩子今后的人生留下阴影,他会真的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或者“唱歌难听”。所以,不论孩子的歌声是怎样的,父母都应该给予他鼓励,让他尽情发挥音乐天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11 3.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音乐

在音乐敏感期,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喜欢音乐,但这并不是说他必须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发展,父母不可以强迫孩子去学习某种乐器以发展他的音乐天赋。即使是要孩子去学习音乐,也要征询他的意见,要照顾到他的兴趣。

事例中的潇潇就是个例子,父母的强迫不但没有使她的音乐天赋得以继续发挥,反而是她自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当然,如果孩子特别愿意学音乐,也可以顺应他的兴趣与意愿,让他接受专业的教育。

11 4.要理智看待“孩子喜欢音乐”这件事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都会喜欢音乐。但喜欢音乐的孩子也不一定非要成为音乐家,父母也决不能抱着“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的心态去要求他认真学习音乐,否则,他同样会失去学习的乐趣。而且在父母给予的压力之下,孩子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学好音乐的。

其实,父母可以这样想:音乐敏感期使得孩子拥有了学习和了解音乐的机会,这将会使他产生良好的乐感,并且还能培养他的音乐欣赏水平。这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就已经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