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4岁:捕捉孩子的关键期

3~4岁:捕捉孩子的关键期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父母作对:内心的秩序必须严格执行3岁的媛媛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与她的芭比娃娃说一会儿话。三四岁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与父母作对,当然,并不是真的与父母作对,而是他已经进入了执拗敏感期。但是,这一敏感期的爆发却会集中出现在3~4岁这个年龄段。有一个3岁零10个月大的小女孩最近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不止。他们决定充分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要求。

3~4岁:捕捉孩子的关键期

执拗的敏感期

——孩子不可理喻地“胡闹”

解读孩子的执拗敏感期

幼儿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不可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比如看光碟不能被打断;大人不能将衣服搭在臂上;剥糖时孩子要自己剥,如果大人把糖纸撕开,孩子会愤怒地扔掉它,要求重来一颗……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心理必定受挫。

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要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

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筒里,没有垃圾筒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

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与父母作对:内心的秩序必须严格执行3岁的媛媛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与她的芭比娃娃说一会儿话。媛媛有很多玩具娃娃,可她在晚上睡觉前就喜欢跟芭比娃娃说话。

这天,媛媛的表妹来家里玩,看到了芭比娃娃,就想把它拿回家先玩一天,答应第二天就送回来。这件事媛媛也知道,还是媛媛自己亲手把芭比娃娃交给小表妹的!

晚上睡觉前,媛媛就跟妈妈要芭比娃娃,妈妈就给她拿了另外一个洋娃娃。可是,媛媛非常不高兴地说:“不是这个!”于是,妈妈又给她换了另外一个。可媛媛还是撅着小嘴,一脸的不高兴:“不是这个!我要芭比娃娃!”

妈妈给她解释说:“你不是把芭比娃娃借给小表妹玩了吗?”媛媛根本就不听妈妈的解释,她一下子把手里的那个洋娃娃摔到了地上,哭着说:“我要芭比娃娃,芭比娃娃……”

尽管妈妈努力控制自己不发火,但她还是觉得女儿太无理取闹了。

三四岁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与父母作对,当然,并不是真的与父母作对,而是他已经进入了执拗敏感期。孩子的执拗敏感期来源于秩序感,在这一个时期,孩子常常是难以变通,有时候甚至达到成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有秩序的,在他还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他就会严格地执行这种秩序。

一般来说,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在两岁左右时就已经有所体现了。但是,这一敏感期的爆发却会集中出现在3~4岁这个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凡事都要听我的,就是我说了算。如果父母拒绝他,他就会变得非常烦躁,哭闹不止。如果这样,父母就应该想更好的办法去应对孩子的这个敏感期:

11 1.了解孩子形成执拗敏感期的原因父母要想很好地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和平”相处,就应该了解孩子形成执拗敏感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他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他会发现自己与世界并不是一体的,而是分离的。

随着他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探索能力的不断提升,他又会发现,他自己能控制的事物越来越多,他就会体验到“自我”的强大力量,从而敢于向父母挑战。正因为如此,孩子才进入了这种与父母“作对”的反抗期。

再就是孩子对秩序的固执和执著感。一旦孩子内心建立的秩序遭到破坏、拒绝或挑战,他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哭闹、反抗,这就导致孩子的执拗行为。

11 2.不要与孩子“较劲”

处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都很

犟、很强硬,他有自己的主见,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果父母与孩子较劲,以硬碰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感觉很委屈,很难受;而父母也会感觉很气愤,又很无奈,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所

以,父母慎用较劲的方式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相处。

11 3.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

一般来说,孩子的执拗行为是

没有办法完全去除的,只能尽量去缓解。缓解的方法就是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并顺从他的要求,以此来减轻孩子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有一个3岁零10个月大的小女孩最近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不止。

父母通过咨询儿童教育专家才知道,原来是女儿的执拗敏感期提前到来了。他们决定充分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要求。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开车来幼儿园接她,妈妈抱着她,爸爸顺手就把车门打开了。可孩子却突然大哭起来:“让妈妈开车门。”于是,爸爸立刻关上车门,妈妈再重新打开车门,可女儿就是不上车,在妈妈怀里挣扎:“不要现在打开车门,要妈妈刚才打开车门!”爸爸妈妈虽然很无奈,但也对女儿的表现表示理解。一直到女儿的情绪稳定了,爸爸妈妈才开车回家。

就像事例中的父母一样,对孩子的执拗行为多一份理解,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就是不洗手:执拗期的一种本能排斥就在半个月前,3岁的平平每到吃饭前都会乖乖地去洗手,根本不用爸爸妈妈提醒,更不用他们帮忙。

可是最近一星期以来,平平好像变了一个人,每次吃饭都不愿意去洗手。于是,每次因为吃饭洗手这件事,妈妈和平平之间总会有这样的一番对话:

“儿子,吃饭前要洗手的,我们一起去洗好不好?”

“不好!”儿子很坚决。

“妈妈去拿毛巾给你擦一下手!”妈妈接着说。

“不擦!”儿子依然挺倔。

“你看你的手这么脏,吃东西不卫生的,来,我们去洗一下!”妈妈还在坚持。

“不洗!”儿子更干脆。

“不洗就不让你吃饭!”妈妈下了通牒!

“就吃!”儿子才不管那一套呢!

这位妈妈知道这样耗下去也不好。于是,就强行把儿子拖到洗手池旁边,强行给他洗手。但是,儿子还是反抗,但他终究没有妈妈的力量大。所以,妈妈还是给他把手都洗了。不过,每当这时,妈妈都会看到儿子脸上痛苦的表情。

就在昨天中午,妈妈又强行带孩子去洗手,结果洗完手后,儿子说什么也不吃饭了。尽管中午那顿饭有儿子最爱吃的烤薯条,可儿子一点儿也没吃。

在执拗敏感期,孩子不愿意洗手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表现,并不是孩子故意“刁难”父母。父母还应该知道,给这个时期的孩子讲为什么要洗手的大道理,去央求他洗手,强行让他洗手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洗手这件事更加排斥,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和谐发展。所以,父母应该用点智慧来引导孩子去洗手。

11 1.不要强行让孩子洗手

从上面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当孩子在执拗敏感期时,他不愿意洗手,你就是磨破嘴皮子跟他讲各种各样的道理都不管用。如果父母强行给孩子洗手,孩子会反抗,也会很痛苦。这些做法都不科学,往往父母越是这样做,孩子就会越执拗,甚至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与反抗。就像上面那个孩子,妈妈在强行给他洗手后,他连最爱吃的饭都不吃了,其实这是与父母在“斗气”。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这场洗手与不洗手的“斗争”中,孩子认为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感觉自己是弱小的。

由此可见,父母强行让孩子洗手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

11 2.学会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可能有的父母就很纳闷了:既然不能强行让孩子洗手,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就像俗话说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让孩子洗手的办法还是有的,父母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对孩子的强硬策略。

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在吃饭前,妈妈对儿子说:“乖儿子,我们去洗一下手好吗?”

儿子连想都没想一下,就脱口而出说:“不好!”

这位妈妈一点都不着急,一点都不在乎地说:“好吧,不愿意洗就算了!”

儿子很惊讶地看了妈妈一眼,觉得妈妈怎么突然允许他不洗手了呢,感觉有点奇怪。

不过,妈妈假装看不见儿子的表情。她自己不动声色地去洗手池洗手,洗完手回来就坐下来准备吃饭。

这时,惊讶不已的儿子却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手上可能会有虫子,万一吃到肚子里,肚子会痛的!”他在试探妈妈,给自己找个洗手的台阶下。

于是,妈妈就故意问他:“那怎么办呢?”

儿子这回非常“大方”地说:“妈妈,要不你给我擦擦手吧!”

妈妈趁机表扬了他一句:“好啊,还是你聪明,那妈妈就给你擦擦手!”

如果父母能够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用迂回的方式来代替直接的方式,让孩子洗手可能就会变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不用央求孩子,不用跟孩子讲道理,一样能让孩子自动地去洗手。

11 3.掌握孩子的执拗心理,变通一下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不吃父母那套迂回的策略,软硬不吃,坚决不洗手。那样的话,父母怎么办呢?其实,办法是有的,就看父母是不是想去灵活变通。只要掌握了孩子的执拗心理,做一些变通,就能找到对付孩子的小妙招。

一位妈妈面对死活不愿意洗手的孩子是这么做的。她给儿子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勺子,然后对儿子说:“不洗手也没关系,用这个小勺吃饭就好了,这样手上的虫子就不会被吃到肚子里去了!”儿子很高兴地用小勺子吃起饭来。当他发现用小勺舀不起他爱吃的某种菜时,他就会对妈妈说:“我还是去洗洗手吧!”

从中可以看出,当妈妈顺从孩子的意思,并给他一种可以不洗手就能吃饭的解决方案——勺子,而且还是一把漂亮的勺子时,孩子对妈妈就没有抵触情绪了,而且他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勺子上来了,这时,他就不会再那么固执了。当孩子发现勺子也有舀不起来的时候,就会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暴力:受到了自认为“不公平的待遇”

早上起床,3岁半的女儿吵着要穿那双流氓兔图案的鞋。可是不巧,那双鞋太脏了,妈妈前一天晚上刚把它给刷了,还湿漉漉的呢!

于是,妈妈就跟女儿说:“那双鞋子脏了,妈妈已经刷了,还湿着呢,不能穿!”可女儿根本就不停,大声说:“我要穿流氓兔鞋!我要穿流氓兔鞋!”妈妈给她拿来另外一双鞋子,可她死活不穿,还哭着把鞋子扔到地上。

这下,妈妈有点火了,抬起手来就对着女儿的屁股打了两下。虽然女儿还是很委屈地哭着,但妈妈再给她穿鞋时,她已经不再反抗了。

谁知,当妈妈中午到幼儿园接女儿时,老师竟然向妈妈告状:“今天这孩子不知怎么了,趁着别的小朋友不注意,就用手使劲拍小朋友的屁股,拍完就跑,好几个小朋友都被她拍哭了!”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暴力行为,一定是因为他受到了自认为“不公平”的待遇。不可否认,孩子就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大人怎样对待他,他就会怎样对待别人。就像上面那个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她之所以会打小朋友的屁股,就是因为被母亲以同样的方式打了屁股。由此可见,父母的暴力行为是会在孩子身上延续的。从表面上看,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孩子是屈服了,但实际上,孩子会寻找机会把心中的委屈发泄出来。因此,父母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加以引导:

11 1.不对孩子施以暴力

从上面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对孩子施以暴力,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会想办法把心中的怨恨和委屈发泄出来。如果他受到了暴力对待,他首先也会想到以暴力来发泄自己。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这种暴力行为,这很可能就是孩子以后“暴力倾向”的前兆。如果父母不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孩子施以暴力的话,很容易就会让孩子形成暴力的性格和思维。

11 2.控制自己的行为

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还是处于执拗敏感期,他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父母就不一样了,父母是成年人,完全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当面对所谓的“不听话”孩子时,父母就要理智一点,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把孩子受到的“伤害”化解掉。父母的宽容与忍耐一定会早日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11 3.父母双方意见要一致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喜欢一个扮“白脸”,一个扮“黑脸”。一般来说,扮黑脸的是父亲,爱板着脸,甚至会动拳头;扮白脸的是母亲,懂得安慰孩子,为孩子甚至会跟黑脸父亲争吵。其实,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的教育意见在孩子看来是不一致的。别看孩子小,但人小鬼大,机灵得很。这时,他就会向“白脸”靠近。他认为,“白脸”对他好,是他的靠山,即使我再不听话也没关系。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他就会加剧自己“不听话”的行为,那么,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就会延长。其实,无论孩子是否处于执拗敏感期,父母双方都应该齐心协力,保持教育观点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成长。

走出执拗敏感期的误区

通常从三岁开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逐步分化,孩子对父母的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心理学家称之为“执拗敏感期”。作为父母,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正常现象。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甚至是无理要求时,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11 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学会说话以后,父母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严重的误导。

多多两岁大时,向爸爸要糖吃,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于多多的牙齿健康,就说:“没有了。”多多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两岁大的孩子能说出“估计”这个词,家长应该十分惊喜并大胆鼓励,但多多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随口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屁!”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多多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多多快4岁了,当听到别人说“估计”这个词时,她还不能接受,随口附和说:“你估计个屁。”可见,虽然时间过去快两年了,但爸爸当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深深刺激了多多幼小的心灵,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要不注意小节,不然会对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产生恶劣的影响。

11 误区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执拗敏感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家长要明白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顺从,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这对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中国的父母通常要求孩子爱惜玩具、不能破坏。然而在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美国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两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

蒙蒙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刚开始,蒙蒙遭到了爸爸妈妈的强烈反对。后来,蒙蒙对爸爸妈妈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就亮。”在一次专家咨询会上,专家也向父母解释了蒙蒙的这种好奇心理,慢慢地大家也就理解了蒙蒙的想法,不再过多的限制。

当然,成人也不应鼓励孩子破坏玩具,而是应在孩子有兴趣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拆装玩具、认识玩具。这样既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

11 误区三:怀疑孩子说谎

孩子到了两三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而并非存心说谎。

在“非典”时期,回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衣服。三岁多的东东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常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但有一天,妈妈领东东到姥姥家做客,进门后东东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是在撒谎,就用严厉的口气质问东东:“你再说哪儿都没摸?”东东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子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东东再好好想一想。东东想了想说:“我是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番回忆之后,东东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11 误区四:过分责备孩子的缺点

孩子在三岁时就会说很多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父母就会教育孩子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而且会不断地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反复当面指责孩子这样那样的缺点。其实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厌恶心和自卑心。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关于礼貌待人的故事——《小猫与小狗》,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告诫西西的父母,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而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缺点时,家长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他们对于自身缺点的意识。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父母可以淡化处理,慢慢地引导、暗示,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每件事情都不能出错

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

解读孩子的审美和完美敏感期

审美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最早显然是从吃开始。比如说儿童要一块饼子,你绝不能掰开了给他另一半,他一定要完整的,一口一口咬,如果你给他掰开他就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说这是孩子任性的一种表现。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任性,而是他处在审美的敏感期,那些不完整或不完美的事物会使孩子产生痛苦的感觉,所以他们无法接受。

儿童追求事物完整的敏感期过后,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到对其他物品完美性的追求上来。比如说纸不能有一个豁口,穿的衣服不能掉一颗扣,玩的东西不能被破坏,一笔画下去,如果这一笔没有画到他所期望的,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这张纸扔掉重画。在这些情况下,儿童的审美敏感期就逐渐转化为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保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者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审美敏感期和追求完美敏感期的继续发展,儿童开始把全部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突然对自身美的追求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感觉。例如,女孩子对化妆品特别感兴趣,总是偷偷地拿妈妈的化妆品来化妆,尽管她把自己的嘴化得一塌糊涂,但是这时也是她刚刚开始学会怎样让自己更美的关键时刻。随着儿童这一敏感期的继续发展,他们就会对自己穿什么衣服特别感兴趣,有的孩子,大夏天穿着冬天的棉裙,热得满头大汗还不肯脱下来;有的小时候就穿着高跟鞋在镜子前扭来扭去……女孩子4岁开始出现的审美意识将影响她一生的气质和审美能力。除了化妆、挑选衣服以外,审美敏感期还表现在各个方面。慢慢的,儿童就开始挑选环境,接着开始对品质、艺术作品进行挑选。从这个时候开始,儿童就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会挑选美好的环境生活、美好的艺术作品欣赏。

当儿童进入5岁到6岁的时候,儿童就知道口红就必须抹在唇线以内,不能出唇线,口红的颜色是跟衣服相搭配的,头发的卡子跟衣服也是相配的,不能说头上卡一个绿色的卡子,身上却穿一个粉色的外套,这是不搭配的,这是儿童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实际在这个里面,还蕴含着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儿童对环境的审美,儿童越来越喜欢生存在一个比较美的环境。

可见,审美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完整,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等。那很多家长就问,这样的审美对儿童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浅显的来说,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有气质,这个人看上去非常大方儒雅。其实,这种气质除了与此人的知识修养有关,还与他的妆容、衣着、发型有很大关系。所以,审美能帮助孩子形成属于他自身的气质,对孩子将来的气质和魅力有很大影响。

食品要完整,纸张要干净,衣服要挑选……这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www.xing528.com)

这个时候,大人容易心烦,因为完美的东西毕竟不多。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作关乎成长的一次机会,就可能用心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让孩子的敏感期得到更深入、更好的升华和发展,这是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孩子在完美敏感期的特殊表现

作为家长,我们要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某个敏感期,首先就应该了解孩子在某一敏感期的表现是怎样的。在审美和完美敏感期的孩子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1 1.凡事都追求完美

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他周围的环境表现得非常敏感。如果他们吃的水果带有一点疤痕,就往往会拒绝吃;如果坐的小凳子上有一滴水,他们坚决不会坐下去……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归结为“事多”,其实,并不是孩子“事多”,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保护孩子这颗“追求完美”的心。

11 2.只吃完整的食物

孩子进入审美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对于食物或者周围的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要求他们完美。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和孩子分吃一个苹果,孩子常常会哭闹不止,直到你给他完整的一个才肯罢休。这不是孩子自私,不懂得与人分享,而是他们进入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父母对此要给予理解。

11 3.变得爱化妆

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大多数孩子(尤其是女孩),转身就会变成化妆师。她们会迷恋上妈妈的化妆品,如口红、唇彩、眼影等。

对正处于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女孩来说,她们就像青春期的少女一样关注自己的妆容和外表。在这一期间,妈妈的化妆品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她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得到满足。所以,不管那些化妆品涂在孩子脸上是美是丑,家长都应该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尽情去追求他们心中的完美,以保证孩子在敏感期顺利发展。

11 4.很小的失误也会很痛苦

随着孩子审美敏感期的发展,孩子对于完美的要求会越来越严厉。

在这一时期,孩子不仅在自己外在形象方面追求完美,在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上,他们都极力要求完美。也许一个小小的失误在平时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正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一次小小的失误也会引起他们内心的痛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慰。

教孩子认识美的真正内涵

很多孩子从小就爱臭美,年龄虽小,对自己的穿着却很有主见。例如,每天早上都要挑选衣服,自己不满意的要重新搭配;连头上的帽子、脚上的鞋子也要搭配好,有时一挑就是十来分钟……真是让做父母的头疼。

对于孩子们的爱美之心,幼儿专家表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爱美之心,这是孩子对自己的关注,是人的本能。这表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有了美的概念,这是孩子审美能力的提高。

但是,不排除有的孩子过于注重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不在孩子自身,周围的环境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如果大人喜欢和同事、家人在一起谈论衣服是否时髦,哪种牌子的衣服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当孩子穿上某一件漂亮的衣服时,大人往往会不知不觉地给予夸奖,甚至会做出非常夸张的表示,这些都会给孩子一些暗示,“这件衣服是漂亮的,注重外观是可以获得夸奖的。”久而久之,导致孩子过于关注外在美、服饰美。

对于一些孩子喜欢在早晨挑衣服,导致上幼儿园迟到,专家建议,家长可以有技巧地干预。如前一天晚上就和孩子一起商量好第二天穿什么衣服,也可以给孩子两套或三套衣服选择,这样让孩子在既定的范围内挑选,既满足了孩子选择的欲望,又不至于给大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如给每套衣服取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名字,如漂亮公主装、超人战衣、神奇斗士装等,家长帮助孩子进行选择、搭配,告诉孩子一些穿衣的道理,如“大冬天穿裙子会生病”,以便缩短穿衣时间,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增强亲子交流。

日常生活中,家长引导孩子认识美的真正内涵很重要。要让孩子明白,美不只是衣服好看,还有很多方面,如成绩好、关心他人等,平常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艺术教育,带孩子欣赏美的作品,如画作、建筑物、音乐,让孩子体会高大的美、力量的美、色彩的美等。孩子在做出一些体现内在美的事情如关心他人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同时,对于孩子来说,美要体现出孩子天真活泼、纯真可爱的一面,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美的。

“臭美”敏感期,趁机培养孩子的审美观一位家长说:“宝宝今年三岁六个月了,虽说人不大,可小小年纪越来越爱臭美了,喜欢穿新衣服,还要学人家戴墨镜,还要穿妈妈的皮靴……”

孩子生下几个月就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作为父母,不能再单纯地认为孩子幼小无知而忽视了孩子的审美教育,孩子毕竟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好似画面上的一笔一划,孩子的审美观是在成人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的,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11 创造美的家庭环境,为发展孩子美感和审美能力提供条件孩子天天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趣和习惯。家庭环境美,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干净、卫生、整洁、明亮。合理的家具摆设、明亮的门窗、干净的家庭环境都会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舒适愉快,形成一种明快的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爱整洁、爱干净的情感和美的习惯。若是把屋里的东西摆得杂乱无章,装饰庸俗土气,没有孩子玩耍的空间,这些都不利于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

11 培养孩子树立“四美”观念,使孩子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仪表美",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核心。

陶冶孩子心灵美,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使孩子养成优良的品德、作风及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

美的语言标志着家庭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在日常讲活中做到和气文雅,谦逊有礼,落落大方。教育孩子在同别人说话时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大话、脏话,不盛气凌人。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礼貌用语,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用语,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美的行为是一种榜样、楷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美的行为,家庭的和睦,对孩子都是无声的教育,孩子都会仿效,从中吸取向上的力量。

仪表美是培养孩子穿衣戴帽要整洁、美观、干净、大方。父母打扮孩子要注重从小使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仪表是美,什么样的仪表是丑。父母不应一味地追求时髦、追求打扮,给三四岁的孩子烫发、戴耳环、戒指,浓妆艳抹,穿紧身衣。这些不适宜孩子的装束,对孩子的正常发育和辨别美与丑的能力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父母为孩子选购衣服应适合儿童的特点,款式要简单、大方、美观,色彩要明快、活泼。

11 引导孩子领略自然美,发展他们的美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孩子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父母应利用大自然的美好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如带孩子到郊外野游、到公园做游戏、到动物园观赏动物等等。在欣赏时,家长最好把简练的语言和眼前的风景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启发孩子的灵感和想象力,加深对大自然美的领会,把孩子的思想感情带到优美的境界中去。这些自然的景象,孩子们天天看得到,但都不知不觉地成为过眼烟云,脑子里似乎没留下什么。只有家长用适当的方式来启发和诱导,孩子们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体会到自然美。

11 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教育孩子懂得审美的辩证法父母应借助于艺术的手段,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这对发展孩子通过艺术的美,来提高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文学作品、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都有巨大的感染力,并且富有形象性、直观可感性等特点。如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趣,优美的旋律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引导启发孩子温柔的性格。歌声进入幼小心灵起着潜移默化、发展智力和想象力的作用。父母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一两种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以及管乐等。玩玩具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看图书、听故事能培养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抵制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

此外,父母还应该教育孩子懂得美的辩证法。许多哲学的道理都是可以用现实中平凡的例子去说明的。如外表漂亮的金龟子、蝶类和各种蛾类,虽然它们"鲜艳夺目",但因为它们啮食农作物,与人类为敌,往往被认为是不美的;而外表并不好看的蝙蝠、青蛙,却因为能够消灭害虫,有益于人类,人们反而时时望着它们,它们的本质是美的。又如全身瘫痪仍然坚持研究的美国物理学家霍金,视力和听力丧失却仍然坚持写作的海伦·凯勒,他们都克服了生理上的巨大痛苦而为人民作出贡献,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他们的心灵美,是值得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都要好好学习的。

这些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物事迹,证明了一条朴素的真理:为人类做出贡献,虽然外表差一点,但人们也认为是美的,而那些损人利己的,即使看起来很夺目,但本质却还是丑的。这些道理,靠泛泛而谈,不容易使孩子信服,而从故事和见闻中的例子加以启发和诱导,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审美教育,孩子就懂得了美的真谛。

——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色彩敏感期

孩子的色彩敏感期到来了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孩子:

妞妞从4岁开始,大约有半年时间,一直对剪纸贴纸乐此不疲。我为她同时购买了剪贴书和涂色书,但她一直不理也不用涂色书,只是专注地剪纸贴纸。一晃三四个月的时间,她剪贴了超过一百本剪贴纸的书。

随着她对剪纸贴纸越来越熟练,妞妞对剪贴的需求量似乎一天一天减少了。就在这个阶段,某天我看到妞妞自己翻出了她曾经不理睬的那些涂色笔和涂色书,在手边放好之后她就面露微笑,拔笔随心开涂。看到颜色在纸上涂出鲜艳的色彩,她竟高兴地哈哈大笑出声而且大声地说:“你看我涂呀,涂呀,把它们全都涂到外面去!”(她说的“外面”是指线条所形成的框框的外面。)

妞妞从此开始热衷涂色,她一直不受涂色书上线条框框的限制,而且非常喜欢尝试用新颜色。过了些日子之后,她似乎表现出对一些明亮色彩的偏好,比如大块的色块,她会更多地喜欢采用大红、明黄或天蓝,但总体而言,她还是喜欢尝试各种颜色。常常一个小熊或一个花盆的花朵,她就能用上十五六种颜色。十八色笔里,除了白色黑色她用得少,其他的几乎都喜欢尝试。可即使是这样,在她的每张作品中都能感到那色彩之中有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和谐灵动,而且经常是非常的富有创意。

在妞妞对涂色最热情的时候,

整个下午她都可以喜滋滋地把整个一本涂色书里自己所喜欢的图案全涂光,后来又发展到喜欢在一大张白纸上任意涂色。在那些时间里,她涂色或快或慢,脸上往往都带着一个灿烂笑容, 看上去满足而美

丽。

3 ~ 4 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

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他列喜欢选择玩具的颜色、选择衣服的颜色等等。

小学三年级后,儿童已经将色彩融入进了自己的意识中,色彩开始被儿童使用并表现在绘画中。

这个时期过后,儿童就进入了涂色的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作了准备,通过最初的乱涂,他的书写才会逐渐趋于规律。

色彩影响幼儿的智商、情商和性格不同的色彩可以通过影响儿童的视觉来影响儿童的智商、情商和性格。

因此,在孩子的色彩敏感期,如果幼儿没有建立很好的色彩感,孩子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有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

色彩是对人视觉影响最大的因素。它作为一种外在刺激,通过人的视觉产生不同感受,给人以某种精神作用。可以说,不适宜的色彩如同噪音一样,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而和谐悦目的色彩则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一般比较喜欢黄色、橙色、浅蓝、浅绿等较为明快的颜色。在这种色彩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智商较高。反之,当婴儿长期处于一些较为暗淡,使人感到忧郁、沉闷,甚至产生压抑、恐惧等不良感觉的黑色、茶色等色彩环境中时,其智商则相对较低,而且创造力、自信心等方面均不如前者。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家庭环境的布置方面,应充分考虑色彩效应,使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欢快、明朗的色彩环境。

按蒙氏教育理论教孩子认识色彩

许多父母有过这样的经验:宝宝可以指着香蕉认黄色,指着苹果认红色,指着葡萄认紫色,结果,宝宝看到香蕉才说黄色,而看到黄色杯子却不认识颜色。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混淆了概念,因为与“黄色”对应的,不仅是颜色,还有形状材质等多个属性。

所以,教宝宝认识一种色彩时,要为宝宝提供不同形状与材质的物品,唯一相同之处就是颜色一样,当宝宝找到内在的规律,就认识了这种色彩;而认识不同颜色时,则要为宝宝提供形状与材质都一样的色板,唯一不同的属性就是颜色不同,宝宝才能把观察力集中在区分色彩上。

蒙台梭利三阶段学习法,可以帮助宝宝快速认知色彩。比如,您制作一套纸片,纸质、大小都一样,唯有颜色不同,您另做相对应的文字:“红色”、“黄色”、“蓝色”等。第一步骤,您先来命名:指着红纸片告诉宝宝——“红色”;第二步骤,您来指认:“宝宝,红色在哪里?”,让宝宝把红色找出来;第三步骤,您指着红纸片问宝宝:“这是什么颜色啊?”三个步骤下来,宝宝就容易掌握颜色了。

——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开始依恋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解读孩子的人际关系敏感期

人际交往的敏感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我们生活在关系中,我们的各种问题就是关系导致的,所以这个敏感期的发展,将为儿童成人以后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看到,最早儿童对物先感兴趣,对人还没有产生一种真正的连接。

然后当跟人产生连接时,往往是一对一的连接关系。很多成人以为,儿童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就自然学会了人际关系。事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关系是在跟某个人产生连接的过程中发生的。

儿童首先是透过食物来产生连接,就是“我带好吃的跟你分享,你跟我做好朋友”。但是,两三个月之后,儿童很快发现一个秘密,就是,当我没有好东西的时候,或者当你把我的好东西吃完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儿童一旦发现这个秘密,就会找一个不会消失的东西来跟周围的小朋友建立关系,通常就是用玩具。

儿童开始通过分享玩具给对方玩,或者相互交换玩具、或者把玩具赠送给对方并建立关系。这样通过几个月的发展,很多孩子发现,当把自己的玩具给对方,对方一旦得到这个玩具以后,对方就可能结束这个关系。儿童再次发现,透过玩具也不能维持一个正常的交往关系。所以经过几个月以后,儿童又会再次放弃这样的一个关系。

那么到3岁多4岁的时候,儿童终于发现,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自于我们有相同的东西,比如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或者我喜欢他,或者他喜欢我,或者双方能够相互理解。有时候我们问一个孩子:“你为什么要跟他成为朋友呢?”他会很认真地看着大人说:“因为他理解我呀,所以我要跟他交朋友。”

在人际关系中,儿童最终会发现,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相互理解和相互倾听的基础上,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儿童就能发现,他和伙伴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和谐。

当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性别意识也开始明确起来。因为在此之前,男孩与女孩基本都是在一起游戏的,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在此之后,男孩和女孩的兴趣便开始出现了分化,女孩开始迷恋上过家家和洋娃娃,而男孩开始迷恋上小手枪、小汽车以及一切带有冒险性的活动,因此,这一阶段,孩子的友谊都是在同性伙伴之间发展起来的。

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在人际关系敏感期,每一个幼儿都渴望与同伴进行交往,可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和同伴相处愉快。在同伴交往中,幼儿的社交地位也有所分化:

11 第一类

儿童的人际关系很好,人缘不错,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班级里有好多孩子说,这类孩子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或者最愿意和这些孩子玩,很少有孩子说不愿意和他们玩,或者讨厌他们。这类孩子是“受欢迎儿童”。

11 第二类

孩子在班级里的人际关系很差,在交往中常常采用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比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没人缘,同伴不乐意跟他在一起游戏、交往,这些孩子就是“被拒绝儿童”,也叫做“受排斥儿童”。

11 第三类

儿童的名字大家很少提到,他们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他们是被忽略的一群,为大多数的同伴所忽视和冷落,就叫做“受忽略儿童”。

11 第四类

还有一类是一般型儿童。小伙伴们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既没有受到特别喜爱、接纳,也没有受到特别的忽视和拒绝,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

为什么儿童的人际关系也会出现这样的分类呢?是不是他们有的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不是的。正常的儿童是非常喜欢和同龄人待在一起的,也渴望拥有友谊。受欢迎儿童和不受欢迎儿童的区别,不在于他们喜不喜欢交往,而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

人际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的培养、锻炼,因此,家长要从孩子出生之后就注意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要多创造环境,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善于与小伙伴交往,可尝试如下的做法:(1)请同事、邻居家的小朋友来玩,家长在旁边加以指导,教给一些常用的人际交往策略,比如请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做合作游戏,学会说“谢谢”、“对不起”等。玩的时候,不要光顾自己高兴,也要照顾同伴的情绪,大家都要玩得开心才好。

(2)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鼓励、指导孩子多和其他陌生的小朋友打交道、向叔叔阿姨主动问好。

如果可能的话,每天让孩子和班上住得比较近的小朋友一起结伴同行,一起上幼儿园,一起回家。在路上,与小伙伴聊聊天、交换玩具书籍等等。

父母接送孩子的时候,也应尽量创造这种机会。

每天去幼儿园之前,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回家之后,再询问孩子有没有进展。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帮孩子出点主意,孩子每交到一个新朋友,家长也要表示由衷的高兴。

(3)小朋友来访,家长一定要表示欢迎,不要怕孩子们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

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有两点: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适当。人际关系不能完全依赖于技巧,要能对别人的心理状态有正确的体察。有的孩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比较霸道,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情绪,玩游戏的时候常常不遵守规则,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受欢迎了。

如果孩子对所有的活动和娱乐都失去兴趣,或没有愉快感、情绪低落、忧愁、易被激怒、面部表情忧郁,或有多种行为障碍,如多动、攻击他人、自我否定、行为退缩,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如动作减少、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遗尿等,那么这个孩子不仅仅是有社交障碍,极有可能是患了抑郁症,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请专家诊断治疗。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

3岁的姗姗从幼儿园回家后,向妈妈炫耀道:“妈妈,快看,一朵小红花。”妈妈低头一看是一张小红花的贴画,漫不经心地问:“哪来的?”姗姗回答:“用水杯和小朋友换的。”妈妈听了,皱着眉说:“啊?傻孩子,那个小红花有什么好的?你知不知道一个水杯多贵啊?能买好几百张小红花了。”

姗姗听了,撅着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脸上的表情很迷茫。

交换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最初的时候孩子会通过赠送零食赢得友情。渐渐地,他发现交换玩具、物品的方式所产生的友情更长久。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交换的行为。不管孩子是用送对方零食的方式来赢得友谊,还是通过交换玩具的方式来交朋友,这都是孩子人际关系意识自然发展的一种表现,都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

但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比如,一个洋娃娃换一个螺丝钉,一个电子玩具车换一个破旧的图画书。由于物品的价值不同,有贵有便宜,一些父母对孩子的“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其实什么是“等价交换”?所谓的“等价”在大人看来是以金钱为标准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没有金钱的概念,但他一样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他们的交换理由是对方最珍贵的物品,在他们看来这两种物品就是等值的,交换也是合理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不必太过紧张,也不必在意“吃亏”

或者“占便宜”。因为你的这些思想不仅会使孩子的交友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父母那种消极评价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非常弱小,这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个总是怕自己会受骗的孩子,是不会敞开心扉去与他人交际的。

那么,具体来讲,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在人际关系敏感期表现出来的那些交换行为呢?

11 1.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交换行为交换是孩子赢得朋友的一种方式,父母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在三四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价值”的概念,他们更不懂得“等价交换”。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向孩子灌输“沾光”或“吃亏”的概念,像事例中妈妈的行为就不可取,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当孩子“吃亏”了,妈妈也不要说孩子“笨”、“傻”

之类的话,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11 2.告诉孩子交换后不后悔

一些孩子在交换玩具后后悔了,把玩具弄丢了或者玩坏了,然后希望要回原来的玩具。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交换后的物品已经有了新主人,那个东西已经属于别人,不再是自己的了。

一个4岁的女孩在幼儿园答应送给班里的小朋友一个王冠,然后从他那得到一张兔子贴纸。可是回家一想觉得不合算,就对妈妈说:“我现在不想换了。”可是妈妈却郑重地对她说:“你说过的话要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反悔的。”

妈妈的做法不仅让女儿学会了交换后不能后悔,还让她学会了兑现承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11 3.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的重要表现。父母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要为他创造交换的条件,鼓励他用交换、赠送的方式赢得友谊。一位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一起玩,和小区里其他妈妈商量,把周日定为孩子们的玩具交换日。这天,这个小区的同龄小朋友都会在一起分享玩具,互相赠送。这种方法值得父母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也不要随意给他建议,而是让他随便交换。

孩子总被欺负,家长要正确引导

在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摩擦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此,家长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在幼儿园总会受到别人的欺负怎么办?”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仍然会有一大部分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你傻呀,他们打你,你不会打他们呀!”但家长的这种方式只会起到消极的教育效果,它不仅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更加恐惧,而且还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孩子时刻都觉得自己非常弱小。这种人际关系的恐惧有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在人际关系恐惧感的影响下,他不会交朋友,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会提前结束。如果一个孩子在人际关系敏感期没有学会如何交朋友,那家长们也不要指望他们能在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在交往中产生的矛盾,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际关系敏感期呢?

一般来讲,家长不应该过多地参与到孩子的人际交往中,因为这常常会打乱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自然探索。但当孩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交往问题时,家长就可以及时的为他们提供帮助了。例如当孩子常常因为自己被别人欺负而伤心时,家长可以为他提出这样的建议:用食物向对方表达好感,化“敌”为友。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都是非常简单、纯真的,食物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然,家长除了建议孩子送别的小朋友零食之外,还可以建议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等,这些都是促使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关系融洽的好方法。

当然,在孩子遇到交往难题时,除了给孩子提建议,家长还要想办法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去处理交往上的难题。

当孩子受到别的小朋友的威胁和欺负,也许刚开始时他们会感觉害怕和不知所措,但如果得到家长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会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精神支持,那孩子内心的自我形象就会变得日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快就会顺利地度过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