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0-2岁半: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关键期!

0-2岁半: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关键期!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觉敏感期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宝宝对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玩具不感兴趣,但对那些黑白相间的物体非常感兴趣。视力发育与智力发育密切相关。视敏度高的孩子脑中的“感光胶片”更清晰、更准确,因此脑部发育更好,智商更高。

0-2岁半: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关键期!

视觉敏感期

——新生儿对明暗相间的地方非常感兴趣解读孩子的视觉敏感期

在蒙台梭利大师的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生物学家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雌性蝴蝶本能地把卵产在树枝和树干交接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既安全又隐蔽。但刚刚出生的幼虫却总是爬到树枝的顶端去吃树梢上的嫩叶。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这些蝴蝶幼虫刚刚出生就懂得树干上的叶子少汁难食,而树梢上的叶子鲜嫩可口吗?

生物学家很快就推翻了这个结论。因为在隐蔽的树枝和树干交接处,即使把那些嫩叶送到这些幼虫面前,它们也不会吃。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物学家很快就揭晓了这个秘密:蝴蝶幼虫的这一举动完全来自于它们对光的敏感。当幼虫出壳时,它们对光线非常敏感,常常会朝着树梢最明亮的地方爬去。也恰巧是在那里,它们发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树梢嫩叶。但当幼虫对光的敏感失去之后,虽然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还会以嫩叶为食,但这时它们所觅食的嫩叶就不再仅限于树梢上的嫩叶了。

看,这就是敏感期的神秘作用。其实,不仅仅是蝴蝶的幼虫存在对光的敏感期,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存在对光的敏感期,他们会对黑白相间、明暗反差大的地方特别感兴趣。

视觉敏感期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敏感期。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发展很不完善,但他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一个模糊的、明暗相间的世界。这个时候,婴儿的视觉从不会偏离在生活环境中明暗相交的地方。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

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也释放出了婴儿生命中的能量。这也是婴儿从出生到了解、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过程。

宝宝视觉敏感期的发展

一位妈妈曾这样描述:

当孩子1个半月大时,他吃奶时不再总闭着眼睛了,总是固定地瞅着某一个方向。一次,我顺着他的视线看去,发现他正在瞅饮水机,我以为他对饮水机上的花布感兴趣,便把那块花布拿走了。但花布拿走之后,他仍然在瞅饮水机。了解了孩子视觉的敏感期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对饮水机投在白墙上的影子产生了兴趣。当孩子3个月大时,他吃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专心了,会不停地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当我拿着某个物体在他面前不停地晃动时,他已经能够集中注意力盯着这个物体看了。

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视觉敏感期,黑白对比明显的物体及运动的物体等,最容易吸引和维持孩子的注意力。

宝宝的视觉能力最早表现为对光的敏感,例如,在很多时候,宝宝会把眼睛朝向发光处,但由于视觉能力有限,而不会追随着光源移动。刚出生的婴儿,会到处寻找淡淡的阴影和阴影的边界,随着时间的发展,婴儿很快就能寻找到生活中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一幅画、窗帘或者书柜里的书产生的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婴儿会高度投入地一直注视着那些地方,直到疲倦为止。

随着宝宝日龄的增加,家长会发现,宝宝对光的敏感度会日益增加:当眼前有光在闪烁时,宝宝会眯起眼睛;当光线突然加强时,宝宝会非常惊恐地闭上眼睛;即使宝宝处在睡觉状态,如果家长突然把房间里的灯打开,宝宝也会有反应……在这一阶段,妈妈们应该注意,强光对宝宝眼睛的发育是有害的,而且还会使宝宝的内心感到不安,所以宝宝房间里的灯光不宜过强。

在这一阶段,宝宝对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玩具不感兴趣,但对那些黑白相间的物体非常感兴趣。如果黑暗之中出现一个亮点,宝宝的眼睛就会本能地随着这个亮点移动;另外,宝宝对任何黑白相间、对比度比较强烈的事物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而且这些事物对宝宝视力的发育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引导宝宝看白墙上的影子、成人黑白相间的衣服等,都会刺激宝宝视觉能力的发展。

随后,孩子不仅能看到周围的物体,而且还能看到远处的物体,他们的视线范围在不断扩大。这时,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主动用眼睛去看物体。例如,当妈妈抱起孩子,他们的眼睛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周围,并且很有可能会对远处的某个玩具产生兴趣,并不停地盯着它看。

其实,这个时候是家长锻炼孩子视力和认知能力的最佳时刻。此时,孩子能够长时间地盯着某个事物看,这种专注的精神和注意力,就是孩子认知能力的基础。家长可以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来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视觉敏感期对宝宝的重要性

一位医生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的一只眼睛患有先天性的白内障,但在他为这个孩子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之后,他仍然没能复明。

他怀疑这与孩子视力的敏感期有关。之后,他连同一名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纱布把一只新生的小猫的眼睛和一只成年小猫的眼睛蒙上,半个月后,再同时把它们的纱布拆下来。

结果是:新生的小猫失明了,而成年小猫很快就恢复了视力。

那么,视觉敏感期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11 一、视觉敏感期与大脑发育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在生命的初期,大脑以及大脑的功能都在构建之中。确切来讲,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都与大脑中相应的神经中枢联系在一起。就拿上述试验中那只刚刚出生的小猫来说,当它的眼睛很自然地感受到光时,它的眼睛就会通过视神经与大脑建立联系,那它很快就会具备“看东西”这一功能。但由于它出生后就被蒙上了眼睛,所以它的眼睛没有办法与大脑中特定的神经中枢建立联系。等到它的视觉敏感期消失之后,即使眼睛上的纱布被拆下来,它的眼睛也永远都会处于失明状态,因为它大脑中主管视觉的结构根本就没有被激活,它的大脑根本就接收不到眼睛所传来的信号

11 二、视觉敏感期与智力发展

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

视力发育与智力发育密切相关。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进入大脑的信息中,视觉占83%。从小拥有良好的视敏度(即视觉器官辨认外界物体的敏锐程度)可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

11 三、视觉与思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视觉形象可大大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及综合能力。孩子们会把他见到的对象,整个地、不加思索地,但清晰地印在脑子里,形成牢固的脑映像,类似于感光胶片。视敏度高的孩子脑中的“感光胶片”更清晰、更准确,因此脑部发育更好,智商更高。

孩子的这种能力,成年人也望

尘莫及。有了视觉就产生概念,从认识到那是红灯,到认知到“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一种更加智能化的过程。耳聪目明,就是所谓“聪明”,即高智商。

11 四、视觉与语言

凡是视觉开发好的婴幼儿,语言发展也好。这其中的原因是,学习语言是两个方面促成的:一是听,产生语感;二是看,视敏度高的婴幼儿能敏锐地看出成人说话时口型的细微差别,加上语势、表情、手势等,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很快就掌握了母语。

宝宝视觉发展时间表

11 一、胎儿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5个月左右就可以感受到光,9个月左右能分辨黑暗及光明

7~8周:胎儿的眼睛构造已大致完成,但功能有无则不清楚。

8~12周: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纤维也会开始发育,并形成眼皮

12~17周:视觉器官完全发展。

17~20周:虽然眼皮还是闭着,但视网膜已能感受到光线,若用手电筒照胎儿,他会因刺眼而皱眉头。

25~28周:胎儿可以睁开眼睛看前方,具有些微调整焦距的功能,但瞳孔颜色要等出生后几个月才能转成正常颜色。

32~36周:胎儿感受到光的反应会更进一步,大动作有转动头部、伸手去触摸等,小动作有转动眼珠、对焦等。通过胎儿眼睛的闭合,也能分辨黑暗及光明。

11 二、出生后

以前很多人认为,要到四五岁之后,其视觉发育才会完全成熟。但现在医学界普遍相信,宝宝1岁左右,所有成像发育已经完成。

0~4个月:宝宝一出生就有对比(黑白)的视觉,刚出生时只对光发生反应,出生两个月能够感受黑与白的反差。

2~3个月大时会定点看东西,甚至会转动头部去追移动体。

到了4个月左右大时,会改以转动眼睛去追移动作体。此阶段给宝宝的玩具在颜色上应选择对比强烈(如黑白)的为宜。从4个月开始,宝宝逐渐能分辨平面物体的轮廓,有色彩感觉。

4~6个月:此时宝宝已具备立体感,双眼视觉也已发育成熟,所以眼睛和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做简单动作。可以试着给宝宝握奶瓶(家长需一旁扶住奶瓶,因为他还无法承担奶瓶重量)或教他拍手,甚至把干净、可以咬的玩具给他,看他是否会伸手去取玩具,并送入口中。

6~8个月:宝宝从躺着发展到会坐立,同时也代表着宝宝的视力范围从左右发展到了上下,对宝宝而言,他的视野完全不同了。此时给予刺激的玩具除了色彩,还可加入声音,因为这个阶段宝宝的眼睛、手脚、身体等协调能力较佳,所以是视觉、听觉和表情反应最佳的统合时期。从6个月开始,宝宝开始认识并记忆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8~12个月:宝宝此时通常会喜欢坐着丢东西,然后爬行追物品,或者想要站立拿东西等。那是因为宝宝看到物品,以丢东西的方式来测距离,也有了空间感,同时也证明了宝宝的视觉发展程度。许多行为学家认为,10~12个月大时,应该多让宝宝爬行,不要急着去诱导他站起来走路,因为在爬行阶段建立好空间感,日后走路才会更稳健。宝宝从9个月开始逐渐认识并记忆文字。

1岁以后:可以给宝宝一些较精细的玩具或物品刺激,因为此时宝宝的成像发育已经成熟。

2岁以后:开始阅读并理解阅读的内容。

3岁左右:可以带到眼科进行视力测验。

良好的视觉能力对于宝宝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得他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够观察细微、判断精确、分析明晰、记忆牢固、反应迅速,从而在语言文字、书画艺术、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

不过,宝宝的视觉并不是生来就很优秀,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培养,也就是根据上述视觉发育的特点,通过视觉游戏加以开发训练,才能让宝宝看得更清、看得更远、观察敏锐、记忆牢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孩子提供科学的视觉环境

11 CD光碟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一位家长这样描述:

一次,我去拜访一个朋友,发现朋友卧室的墙上贴着两排CD碟,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朋友高兴地回答道:“我家闺女最爱‘看碟’。”

原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拿着一张CD碟给5个月的女儿看,没想到这个小家伙竟安静地看了十多分钟,并且此后每当看到CD光碟,她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因此,朋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把家里所有的光碟都翻了出来,并贴在墙上,这样,每当抱起孩子,孩子就能轻易地看到光碟。朋友又常常会把那些光碟摆成不同的形状,因此,孩子对那些光碟总是百看不厌。

其实,不管朋友有没有意识到,她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视觉。5个月大的孩子之所以会对CD光碟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正处于视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敏感期,孩子对明暗对比强烈的事物感兴趣、对运动的事物感兴趣,而光碟恰恰能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CD 光碟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明暗,并且能像投影仪一样折射出不同的物体,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长时间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的视觉范围稍微扩大以后,家长们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来培养孩子的视觉能力。把CD光碟贴在墙上,摆成不同的形状,让孩子观察。这对于孩子视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11 大头娃娃教孩子认识五官

一位家长的经验是这样的:

我给孩子买的婴儿床是可以调节倾斜度的,当孩子4个月大时,我常常使孩子与地面成30°角倾斜躺着,这样孩子就能看到周围环境中更多的事物。

当然,为了锻炼孩子的视觉能力,除了在他的床上方挂一些小玩具之外,我还特意给他买了一个特殊的洋娃娃。与一般的洋娃娃相比,这个洋娃娃就像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它的头很大但身子很小,我常常用这个洋娃娃来教孩子认识人的五官。例如,我指着洋娃娃的鼻子对孩子说:“宝宝,这是鼻子,妈妈和宝宝都有鼻子,瞧,这是妈妈的鼻子。”之后,我又指着宝宝的鼻子说:“这是宝宝的鼻子。”每当这时,孩子就会边笑边“啊、啊”地回应我。

其实,对于半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家长很有必要给孩子买一个五官分布很合理的洋娃娃,因为孩子的视觉能力得到发展之后,他们最先感兴趣的就是周围人的五官。家长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洋娃娃,来认真地教孩子认识五官。这样,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视觉能力之外,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

11 镜子,最好摆放在孩子床侧

在这一时期,宝宝房间里最不可少的工具就是镜子,镜子是培养孩子视力及发展孩子认知能力的最好工具。

一位妈妈回忆:

当我家孩子7个月大时,每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都会非常兴奋,并挣扎着去摸镜子。这时,我就会指着镜子里的孩子对他说:“宝宝,镜子的宝宝是谁啊?我们跟他打个招呼吧!”

当宝宝再稍大一些,每当抱他照镜子时,我就会这样对他说:“你看,镜子里小宝宝的鼻子多可爱啊,你的小鼻子在哪里啊?”当孩子去指自己的鼻子时,他会惊奇地发现,镜子里的宝宝也在指自己的鼻子。这样的情况多了,孩子很快就意识到了镜子里的宝宝就是他自己,并大概了解了镜子的功能。

当孩子开始对人的五官感兴趣时,镜子会成为他们视觉以及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好工具。一位家长曾在6个月大孩子的床头挂了一面镜子,她发现,孩子经常会翻过身去,抬着头“欣赏”镜子中的自己。正是这面镜子,孩子翻身及抬头的能力明显比同龄的孩子要强。

当然,可想而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视觉及认知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在孩子的视觉敏感期,家长一定要利用好镜子这个工具,来提升孩子的整体能力。

11 利用玩具训练宝宝视觉

1岁之前的宝宝除了睡眠外,

都在积极地运用视觉器官观察周

围环境,这时孩子视觉器官运动

不够协调、灵活,绝大多数孩子

的视力呈远视型。当他们注意观

察某一事物时,常会出现一只眼

偏左,一只眼偏右或两眼对在一起的情况。因此,为丰富孩子视觉感受,悬挂在宝宝床前的玩具应经常交换位置,玩具应是体积稍大些且最好是伴有声响的。还可利用孩子最喜欢的某种玩具与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通过不停地变换这一玩具出现的位置,训练孩子迅速改变视觉方位,协调左右眼的灵活运转。为了丰富内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妈妈还可将玩具系在绳上,在孩子眼前先做有规律的水平方向移动和垂直方向移动,然后逐步过渡到水平与垂直方向交替进行,速度先慢后快,训练孩子眼睛追逐左右、上下变化物体的能力。

1岁之后,孩子的视觉器官发育逐渐成熟,视敏度也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发展。这时,爸爸妈妈可选择一些能提高孩子视敏度、帮助孩子辨认颜色、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和游戏。如:穿木珠。一开始可随便穿,训练手眼协调;然后可按颜色穿珠,从穿同色珠过渡到按颜色顺序有规律地穿各种颜色珠;最后还可举行比赛,看谁穿得最快,颜色最漂亮。另外,还可利用各种玩具与孩子玩“什么东西不见了”的游戏。方法是将几种形状、颜色各异的玩具放在桌上,请孩子观察一段时间,记住桌上物品种类后,闭上眼睛,家长拿走1~2种玩具,让孩子说出桌上少了什么玩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及视觉敏感度。

——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听觉敏感期

刚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了听觉能力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对刚刚出生的小宝宝用铃声和嗡嗡声做刺激。当在他右侧的铃声响起时,家长让他吮吸糖水;当在他左侧的嗡嗡声响起时,家长不让他吮吸糖水。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当铃声响起时,他就会把头转向右边,但当嗡嗡声响起时,他却不做任何反应。

由这个试验,家长得出了一个结论:刚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力。在这一时期,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听觉刺激,孩子的听觉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确切来讲,宝宝在母体内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声音了。例如,他们能感受到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而且他们特别喜欢轻柔的音乐

当新生的宝宝因为不明原因而哭泣时,很多经验丰富的妈妈常常会这样做:把宝宝抱起来,并让他贴近自己左侧胸部靠近心脏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宝宝就会停止哭泣并安静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说明宝宝具有一定的听力之外,还说明了宝宝对熟悉的声音感兴趣。

当宝宝在母体中时,他们的听觉环境也是非常丰富的,是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妈妈肚子里的咕噜声等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离开母体之后,由于这个全新的听觉环境对于宝宝来说是陌生的,这常常会使宝宝的内心产生不安的情绪。

当妈妈抱起宝宝,有意让他倾听自己的心跳声时,这个熟悉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抚慰宝宝不安的情绪,从而使他停止哭泣,渐渐安静下来。

在生命最初对孩子进行听力测试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听力是孩子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一般来讲,听力正常的孩子在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大时就已经会牙牙学语了。但存在听力障碍的孩子由于缺少语言刺激和感知环境,常常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牙牙学语期。3岁之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敏感期,如果孩子不能在这一重要敏感期接受语言刺激,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聋哑儿童”。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孩子生命的最初期就进行听力测试,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在家里,新爸爸新妈妈们可以通过婴儿对各种声音的反射动作来观察和检查其听力。方法如下:

11 1.刚出生的婴儿

由于宝宝刚出生,对小的、弱的声音不会有反应,但对强大的声音会有眨眼、震颤、惊吓等条件反射。

11 2.宝宝出生2周时

宝宝2周时家长就可以细心留意宝宝的“小动作”:宝宝会在清醒时集中精力,把头或眼睛转向有声音的方向寻找声音。

11 3.1~3个月的宝宝

宝宝如果听觉正常,爸爸妈妈会看到他听到突然发出的声响后会眨眼、瞳孔扩大、头部和身体会有颤动。

11 4.3~6个月的宝宝

此时的宝宝对语言声音逐渐熟悉,听到声音后,头部常会转向有声音的一边。

11 5.9个月以上的宝宝

9个月以上有正常听力的宝宝,听到平时自己熟悉的声音(如叫自己的名字)时就会寻找。

11 6.1岁左右的孩子

(1)关心玩具模型车、铃铛发出的声音;(2)对人的走动、开关门的声音有反应;(3)开始喃喃发音;

(4)向传来妈妈声音的方向移动;(5)听到大的声响会被吓到甚至会哭。

11 7.2岁以上的孩子

这是语言能力发育的重要阶段,重点应该放在听懂妈妈话的程度上。

(1)叫孩子拿玩具,他就会拿来;(2)妈妈叫名字时会回头看;

(3)可以重复妈妈的话;

(4)同龄孩子能说的话差不多都能说;(5)看电视的时候不会离电视太近。

在医院可以为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一般宝宝出生72小时后就可做听力筛查。

也有许多爸爸妈妈们要求一出生就给宝宝做筛查,但是由于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的耳朵里有可能还有未被吸收的产道分泌物,从而影响筛查结果。

听力筛查只需几分钟时间,对新生儿并无伤害,孩子只会感觉耳朵被小软塞子轻轻塞住了,这种感觉也会伴随着他甜甜的睡梦消失。测试中需要孩子安睡,通过仪器测试指标判断,而吃奶、吸吮都会因产生声音而影响测试。

特别提醒:没有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并不能100%地证明有听力障碍,因为导致新生儿初筛没有通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耳道中有羊水等分泌物,周围的环境过于嘈杂等,所以需要在出生1个月后进行复筛。即使新生儿通过了筛查,3年内每6个月也应随访一次。

用科学的方法,让宝宝听力“更上一层楼”

11 人为地制造声音刺激的环境

丰富的居家声音环境是刺激宝宝听力的天然资源。家人的正常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水龙头的流水声、刷洗声、扫地声、说话声等等,所有来自环境的声音对宝宝都是十分有益的刺激。因此,父母要让宝宝有机会常常听到这些声音,接受来自外界的这些刺激,而不是将宝宝封闭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

另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制造声音刺激的环境,以促进宝宝听力的发展。

(1)录制母亲的心跳声、咕噜咕噜的节奏声(因胎儿就是在羊水咕噜咕噜声中发育长大的)、沉静舒缓的声音以及婴儿自身发出的声音给宝宝听。

(2)在婴儿面前放半盆清水,父母用一支玻璃管向水里吹气,人工制造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3)父母要多和宝宝轻声说话、哼唱,或者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经典音乐,播放的时间要适度,不宜过长。

(4)给宝宝买一些打开开关或者上紧发条就能发出各种柔美音乐的电子玩具,或者捏一捏摇一摇就能发出叫声的玩具,比如拨浪鼓、八音盒等。用这些玩具在不同的方位摇一摇、捏一捏,通过训练让宝宝对声音更加敏感。

(5)在阳台上挂一只风铃,抱着宝宝去碰碰风铃,有风的时候,打开窗户,让风铃在风中摇摆,让宝宝探究这些声音的来源,听听那些悦耳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6)在瓶子里灌上一些水,摇摇瓶子,让宝宝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调整水位,让宝宝体验不同水位时瓶子摇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在瓶子里装入黄豆、绿豆、大米、小麦、面粉、塑料小球、金属小球等等不同材质、不同硬度的小东西,让宝宝轻轻地摇一摇,再重重地摇一摇,然后仔细地听一听,体验这些不断变化的声音的不同之处。

(7)找一些不同口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宝宝对着瓶口吹气,听听气流通过瓶子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11 家人多同宝宝讲话

什么样的声音能让宝宝听得开心?答案是:妈妈的声音。因为宝宝是在妈妈肚子里听着妈妈的心跳声长大,而且在怀孕过程中,很多妈妈也会通过与宝宝交谈进行胎教,所以宝宝最喜欢也最能安心的当然是妈妈的声音。

因此,当妈妈在进行喂奶、换尿布、洗澡时,别忘了加上语言,这样宝宝也较能配合。在这种交流中,孩子与母亲会产生相互依恋的感情,宝宝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感到安全、满足与高兴。

另外,要提醒妈妈和宝宝讲话时,声音最好能清晰、优美,语调也要有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引起宝宝的兴趣和注意力,宝宝也才会听得开心喔!

除了妈妈以外,其他所有的家人,也应该多和宝宝说话、唱歌、逗笑,让他心情愉快,这不但可促进宝宝心理正常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宝宝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11 在孩子耳边摇晃小铃铛

一位家长是这样锻炼孩子的听力和视力的:当孩子2个月大时,她在孩子的右耳旁10~15cm处摇晃一个漂亮的小铃铛,这时,孩子的头就会转向右方,接着又会用眼睛寻找发出声音的物品。

这时,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宝贝,你看到什么了,妈妈告诉你,这是一只小铃铛,一只能发出声音的小铃铛。”待到孩子的头转向正前方之后,家长又在孩子的左耳旁摇晃铃铛,这时孩子的头和眼睛又会转向左前方。就这样反复几分钟之后,这位家长就会让孩子休息一会。

在听觉的敏感期,孩子对悦耳的声音是非常感兴趣的。当他们哭闹时,悦耳的铃声和音乐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最好工具。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做法非常科学,在孩子听铃声的同时,她还用晃动小铃铛的方法来吸引孩子视觉的注意力,来促使孩子转头。其实,这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孩子的颈部骨骼和肌肉。(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用拍手、学各种动物的叫声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促使孩子寻找发声源,从而提高孩子的反应速度。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对孩子进行听觉刺激的铃声和音乐一定要柔和、动听,而且不宜持续很长时间,否则孩子很容易就会对此失去兴趣。

11 利用各种能发声音的漂亮玩具

在孩子刚出生时,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常常是“各司其职”的,对外界的刺激还不能做出一致的反应。所以,此时家长最科学的做法就是,对他们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同时进行,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反应敏感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听觉和视觉协调发展。

一位家长这样描述:

女儿3个月大的时候,醒着时总会不停地哭闹。起初,我以为她是饿了,便不停地给她喂奶,但往往是吃饱后不到5分钟,她又会哭闹起来。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抱着她在房间里来回走,这个方法很有效,每当这时,女儿就会安静下来。

但问题是,只要我把她放下,或者只是抱着她不走动,这小丫头又会哭闹起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总不能就这样一直抱着她走动吧?得想个既轻松又吸引女儿注意力的方法才行。”

趁一次外出的机会,我给女儿买了一个漂亮的电子小熊,每当拍动小熊的屁股时,它就能一边晃动,一边发出不同的音乐。于是,每当女儿哭闹时,我就拿这个玩具给她看、给她听,这时女儿就会停止哭闹,还睁大眼睛,专注地寻找那个能发出声音的漂亮小玩具。

总之,有了这个玩具,女儿哭闹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科学。对于3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悦耳的音乐和漂亮的物品的确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为了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和视觉能力,家长可以利用各种能发声的漂亮玩具,如音乐盒、摇铃、拨浪鼓以及各种形状的能捏响的玩具等,来刺激孩子的听觉和视觉。

然而对待新生儿,摇铃、拨浪鼓等却不太适用,因为它们的强度太大,常常会引起宝宝的惊恐。我们建议妈妈们可以这样做: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在一个硬纸盒里装几粒黄豆,然后在距离宝宝耳朵20厘米处轻轻晃动。先在宝宝右耳边晃,当宝宝把头转向右边时,再把纸盒转移到宝宝左耳边;重复同样的动作。

在硬纸盒里摇晃黄豆粒,声音强度不是很大,很适合给新生儿听;而且纸盒里放很多黄豆粒,发出的声音要比摇铃等丰富得多。所以,妈妈们不妨现在就为宝宝制作一个这样的玩具吧!

11 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能力培养

一位苦恼的家长曾这样描述:

凌晨两点,正在睡觉的儿子忽然爬起来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声音?”

我屏住呼吸,认真地听了一会儿,哪有什么声音啊,便哄他睡觉:“可能是汽车的声音,快睡觉吧!”

刚躺下一小会儿,儿子又爬了起来,并非常着急地对我说:“妈妈,外面有声音。”说着,就朝阳台的方向走去。

没有办法,我只得抱着儿子在阳台上站了一会儿。透过阳台的玻璃,只能看到偶尔穿过的汽车,除此之外,四周都是静悄悄的。

从阳台回来之后,把宝宝刚哄上床盖好被子,一阵怪声传来,这下我也听到了……如此反复了几次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楼下的一家餐馆,因为白天要营业,便利用晚上的时间搞装修,刚才听到的怪声就是锯木头的声音。由于已经入秋了,大家睡觉时都关着窗户,所以这个声音根本不会影响人们休息。

我真的很奇怪,刚开始我根本没听到电锯的声音,但这个小家伙的听力为什么这么好呢?

其实,孩子之所以能听到大家听不到的电锯声,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听力明显增强了,二是孩子开始对噪音敏感起来。

另外,作为成人,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周围的环境了,所以我们常常可以自动过滤一些噪音,例如,即使是白天休息时,我们对马路上的嘈杂声也常常会充耳不闻;在嘈杂的声音中,我们往往也会很清楚地听到我们想听到的那个声音。但由于孩子还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他们常常会受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声音的干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孩子的听力“更上一层楼”,家长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有意识地锻炼孩子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的能力。

在嘈杂的环境中选择某种声音或忽视某种声音,这也是人们听觉能力完备的一种表现。然而,对于1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例如,当家长用音乐刺激孩子的听觉时,如果旁边还混杂着其他音响,孩子是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音乐的。

但对于1岁以后的孩子来说,随着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的延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这种听觉能力。

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当女儿1岁半时,她特别喜欢听我讲故事。但为了锻炼孩子选择和放弃某种声音的能力,每次给她讲故事时,我都会故意把电视机打开。刚开始时,我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到很小,看到女儿适应了这种背景声音后,我会渐渐地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大,直到与我讲故事的声音分贝差不多为止。现在即使有两种声音同时存在,女儿仍能专注地听我讲故事。

在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方面,这位家长的做法是科学的。但在运用这个方法的同时,家长们也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当孩子被电视机的声音和画面所吸引,出现一些烦躁情绪,不能专心听故事时,家长应毫不犹豫地关掉电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思不在故事上,如果家长继续讲下去,很容易促使孩子养成不专注的坏习惯。

11 给宝宝听优美的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宝宝欣赏音乐时,会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使宝宝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和加强。

为了促进婴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妈妈可以经常唱歌给宝宝听,唱些民歌、儿歌或内容健康、节奏感强、优美欢快的歌曲,晚上,可给宝宝唱催眠曲或播放乐器音乐,选中外古典乐曲或轻音乐。美国有专家研究认为,莫扎特的乐曲对智力发展有益。播放乐曲要注意音量不宜过大,时间每次在10~30分钟为宜。6~7个月后,在听音乐时,可按节奏摆动宝宝的手臂或轻轻摇晃宝宝的身体。1岁左右的婴儿当听到音乐时,已会自动随音乐节拍扭动身体,2~3岁时,会随欢快音乐翩翩起舞了。

音乐不但能够使婴儿听力提高,还能使婴儿心情愉快,还可促进大脑发育。研究发现,儿童经8~9个月的音乐训练后,能明显提高他的时空推理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孩子认识模型、拼图及迷宫游戏。音乐训练还有利于提高他的数学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右脑创造力和直觉思维,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科学家认为,通过音乐不仅锻炼了大脑,还能提高认知能力,如同锻炼跑步一样,跑步不仅能提高跑步能力,也能提高踢足球或打篮球的能力。

所以无论宝宝是睡着还是醒着,都可以让新生儿听有节奏的轻柔乐曲,让他对各种不同的音乐、语调、节奏有所认识。

11 给宝宝机会聆听外面的世界

大自然是我们宝贵的课堂,它赐予我们无限学习和探索的可能。它淳朴、自然,具有一切人工雕琢所无法比拟的价值。通过聆听自然,可以锻炼宝宝对声音的知觉,提高宝宝对不同声音的分辨能力,为分辨不同的语音做好准备。

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仔细聆听风吹动花草、轻扫地面的声音,小溪流过山涧刷洗砂石的声音,鸟儿展翅欲飞的声音,落叶在地面轻轻滚动的声音……

录制下不同小动物的声音,带宝宝到户外聆听,与录音对照比较,让宝宝辨别不同小动物的叫声。

外出时带上一根小棍子去敲敲水泥地、树干、铁皮等等不同材质的东西,用小棍子抚弄抚弄小草、树叶,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再试试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敲击与抚弄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到山谷,对着大山喊一声,听听回声。如果在山峦叠嶂的地方,回声会有很多层次,并且更加悠远绵长。让宝宝认真听听,分辨一下不同位置不同地点的回声有什么不同。

用孩子爱听的“妈妈腔”同他说话何谓“妈妈腔”?

所谓“妈妈腔”,是指一种被很多妈妈发现和使用,并能促进孩子听力及智商提升的说话腔调。对于孩子来讲,当家长用“妈妈腔”与他们讲话时,他们就会感到很亲切,而且很容易理解。每个孩子都喜欢这种“妈妈腔”,更重要的是,这种“妈妈腔”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听觉能力的发展。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将一个陌生女子的录音放给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听。录音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这位女子用正常成人的语言对婴儿们讲话,另一部分是这位女子用“妈妈腔”的语言对婴儿们讲话。结果,科学家们发现,听到成人的录音时,孩子们几乎没有太大反应,当听到“妈妈腔”的录音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停地转头,好像是在寻找声音的来源。

由这个实验,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婴儿爱听“妈妈腔”。

通过更加深入的试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婴儿能辨别出“妈妈腔”的最小年纪是在5周左右,他们喜欢妈妈用“妈妈腔”与自己讲话,而不喜欢妈妈用平板单调的语气跟他们讲话。

并不是做了妈妈,就能自然而然地用好“妈妈腔”的。掌握好“妈妈腔”的技巧,对孩子,特别是3岁以下孩子的语言发展、大脑发育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妈妈们不妨现在就开始学说“妈妈腔”。

那么,妈妈腔有哪些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11 1.发音清晰

不论你是用普通话还是方言,甚或是用外语与宝宝交流,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发音清晰、明确,这是“妈妈腔”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只有清晰的发音才能使宝宝轻易地辨识和模仿你的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宝宝认识世界的桥梁。妈妈们有意识地让自己说话“字正腔圆”,宝贝一定很快就能跟着你说话了。

11 语速略慢

宝宝与成年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大脑虽有无穷潜力,但“输入”和“输出”的系统终归要慢几拍。不要期望宝宝能够像你的闺中密友一样,完全理解你连珠豆一般噼噼啪啪的快速“话串”。宝宝需要的是你足够耐心、特意放慢的语速和他说话,这样有助于你和宝宝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宝宝模仿起来也就更为容易。所以,为了让宝宝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语言”这一人类利器,妈妈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吧。

11 3.适度重复

要照顾宝宝的“输入”系统,“妈妈腔”还要求我们在讲话时有策略、有技巧、有耐心地适度重复。举个例子吧,如果你要告诉宝宝“这是一本书”,那么“这是书哦”只能在小家伙懵懂的头脑中轻轻拂过一阵微风,留下的印痕是深是浅,还真说不好。

但是,如果你能采取这样的方式,一定可以为他刻下一个更深的印记:“宝贝,这是书哦,是书!一本好看的书,书。”你若在宝宝的眼中看到“哦,我听懂了,这是书”的意思,那么不要忘了乘胜追击:“宝贝,来跟着妈妈说一遍,书,书!”他(很可能)努力地撅小嘴,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11 4.语句简短

太长的句子是说给成人听的,宝宝们还不具备区分并理解中心语、状语、定语的能力,更别指望他能体会到不同介词、连词给语句内涵带来的变化。所以,妈妈们要让孩子理解你的意思,就得牢牢记住“简短”这一秘诀,并随时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在你发出指令时,不要说“把你刚才摘的那朵花拿来给妈妈”,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太长、太复杂,你只需要说“把那朵花拿过来”就已经足够了。在你教宝宝认物时,也没有必要说“这是外婆送给宝宝的红花花新衣服”,你可以把它分成几个短句:“这是新衣服!外婆送给宝宝的,有红花哟!”宝宝一定能更快理解你的意思。

11 5.内容具体

回忆一下你自己的抽象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又是什么时候成熟的?想清楚这一点,也许你就不会动不动对宝宝使用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词汇了。你可以告诉孩子“花儿真美丽”、“灯光好亮”,因为花儿和灯光都在他眼前,他也许能够体会到什么是“美丽”和“亮”。但是,如果你非要问1岁的孩子“想不想妈妈”,或者叫他“认真点”,那就完全是在强人所难了。记住,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有着先具象再抽象的规律。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妈妈腔”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听觉能力和智力水平。当然,“妈妈腔”并不限于妈妈一个人运用,爸爸、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都可以运用。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家长会提出反对意见:“这种‘妈妈腔’的语言太幼稚,它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

其实,这些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妈妈腔”与那些幼稚的儿童语言是有区别的。那些幼稚的儿童语言是故意把“是的”说成“系的”,把“燕子”说成“燕几”等,这是一种不良的说话习惯。但“妈妈腔”是把复杂的话说得简单、说得亲切,它的主要作用是易于孩子理解、接受,并引起孩子的倾听兴趣,还能够促使孩子的听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所以,“妈妈腔”只会促进孩子整体智力的发展,并不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

怎么样,“妈妈腔”的确是好处多多吧?那就别犹豫了,从现在开始,学说“妈妈腔”吧。我们相信,用心的父母一定能培育出聪明的宝宝!

——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

口腔敏感期

解读孩子的口腔敏感期

在一位母亲的教子笔记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儿子出生已经3个月了,最近,这个小家伙突然对自己的手很感兴趣,没事就把手放在自己的嘴里不停地吸,就好像手上有蜂蜜一样。有时,由于衣服穿得太厚,他的手放不到嘴里去,他还会急得“哇哇”直哭。当我们帮他把手放到嘴里时,他就会很高兴、很满足地手舞足蹈起来。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孩子出生后两三个月开始,他们常常会乐此不疲地吃手,吃到高兴时,他们会很满足地手舞足蹈;但当我们以不卫生为由,把孩子的手从口中拿开时,他们常常会愤怒地又哭又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证明:他们已经进入了口腔敏感期。

所谓口腔敏感期是指孩子通过口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并构建自己的大脑和心理世界的那段时期。

一般来讲,大多数孩子的口腔敏感期都会出现在0~2岁这一阶段,婴儿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并独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

孩子这一敏感期所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给孩子提供最科学的环境,允许孩子“吃手”、允许孩子“品尝”玩具、允许孩子用手去探索他们想去探索的物品,那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很快就会结束。

根据观察,儿童敏感期被延误后,有的敏感期因为孩子年龄已大而不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常常会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那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到了三四岁,孩子还常常会偷偷地把物品放到嘴里“尝一尝”。

口腔敏感期没有被满足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身上都存在很多共同的缺点:抢别人的食物、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注意力总是固定在食物上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想孩子出现这些缺点,所以,当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来临时,家长一定不要阻止他们用口去“探索”的“工作”。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食物。因为对食物的“探索”可以让孩子的探索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而尽快使他们的口腔敏感期结束。

父母要了解孩子用口认识世界的概念在孩子刚刚出生时,他们能够使用的唯一器官就是口。尽管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能用眼睛看东西,但脑科学家却认为,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的视力都是不完善的,他们通过视力认识的这个世界是模糊的。但口却不一样,孩子刚刚出生就懂得用口吃母乳,所以口是孩子连接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

11 把手唤醒

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来说,口的功能是巨大的,他们会通过口来认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首先认识的就是自己的手,通过吮吸来感知手的存在,感知手能抓握物品的功能。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是通过口把手唤醒,把手的功能解放出来的。

11 用口去认识世界

在用口的这一过程中,孩子之所以能够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他的嘴过瘾了,而是因为通过这种过瘾,孩子掌握了很多经验。例如,在“品尝”玩具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会到“软”和“硬”;能够分辨出能吃的物品和不能吃的物品……

最初婴幼儿仅仅是用口认识手,发展到后面,婴幼儿会用口认识周围所有的一切,什么东西都能放到嘴里。这个过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什么都放进嘴里并不是婴幼儿饥饿,仅仅是因为婴幼儿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直到手被完全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发展。

直到婴幼儿无处不在地到处触摸,口的敏感期就这样逐渐过去了。

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这些究竟给婴幼儿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和认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全世界的婴幼儿都是透过这个过程走向我们这个可触摸的世界,他们是用嘴来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的,用嘴来和这个世界建立亲密关系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幼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命的初始。没有这个阶段,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这个时间段要持续1年,物质世界的大门就这样用嘴来打开了,为孩子伸开双手迎接世界做了一个最早期的准备。

所以,在0~2岁半这一阶段,孩子会把自己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口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地退居二线了。

看见什么都往嘴里塞:用口感知触觉和味觉小哲哲十个月了,他坐在那里,周围摆放着一堆的玩具。他玩耍的方式是这样的:抓起每样东西都往嘴里放。你可以看到,他品尝完积木又抓起了橡皮牙子,然后又是塑料圈。他把整个身心都放在了用口上,好像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他高度专注的状态,似乎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他的嘴里。

实际上,哲哲这样做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无论他抓到什么都会不自觉地往嘴里放,有时候妈妈刚一转身抱起他,他已经抓起了一条毛巾往嘴里塞;有时候妈妈衣服上的一条带子也被他抓起来塞进嘴里。就是这样,不管是能吃的还是不能吃的,哲哲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我们这样猜想:他究竟在用嘴干什么?他在用口来认知?这些东西究竟让他感觉到什么?在我们成人看来,无非是这样的:硬的和软的,无味的和有味的,不同质地的,可吃的和不可吃的,还能有什么呢?但对一个幼儿来说,他正是用这种方式感觉他口的各种能力,口的部位功能,以及口的极限。与此同时,他也在用口去认识各种事物,包括自己的手与脚。

此时我们家长能做的只有这些:

11 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咬的玩具,将玩具洗干净后让孩子咬一位家长这样分享经验: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认真了解过敏感期的知识,所以,当孩子举着嫩嫩的小手放在嘴里时,我从来没有阻止过他。

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把能够拿到的物品都往嘴里放。为了能使孩子更好地通过嘴认识玩具,我把他的手洗干净,又把他的玩具洗干净,围着他放了一圈,让他尽情去“品尝”。

在很多时候我也会担心,怕孩子把那些瓜子皮、笔帽吞下去发生危险,可我不敢阻止他,怕影响他“工作”。但每一次我都会看到,他把那些我认为很危险的物品吐了出来。

有一次更奇怪,我给他吃了一瓣橘子,他整个都塞进了嘴里,正担心他把整瓣橘子都吞下去呢,没想到他居然把橘子瓣的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

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怀疑孩子嘴的分辨能力了。当然,为了避免万一,我还是把那些带有危险性的“凶器”,如剪刀、玻璃球等尽量远离他。

当孩子得知手有抓握物品的功能以后,就会通过手把周围的物品都送到嘴里进行“检验”。很多家长常常以不卫生为理由,阻止孩子把包括手在内的所有物品放到嘴里,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允许孩子通过口来与外部建立联系,就等于把孩子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唯一渠道阻挡了,这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潜能的发挥。因此,家长要准备一些孩子能咬的玩具,同事,把孩子爱用嘴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

当然,在出门的时候,父母可以带上一包消毒湿巾,及时擦擦孩子的手,以及他准备放到嘴里的东西。千万不要对孩子大声吆喝,否则孩子会产生心理阴影。

11 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在外面随地捡小东西往嘴里放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与孩子一起玩,一起捡树叶,然后撕碎,往空中一扔;一起捡小石头,往远处扔或踢,再跑过去捡……这样,孩子会觉得很好玩,就会跟你学,从而减少往嘴巴里放东西的机会。

当然,如果孩子往嘴巴里放树叶,也不要硬从孩子手中夺过来,更不要训斥他,而是对他说:“不能吃,看妈妈,树叶会飞哦!”说完,把自己手中的树叶一抛,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转移了,也可能会学着父母的样子抛树叶,不学的话也会把要放到嘴里的东西给忘了。

小手总往嘴里伸:练习使用牙齿和舌头畅畅已经出生40多天了,因为是冬天,小家伙被包裹得很严实。有一天,妈妈看到畅畅的手臂在动,看样子是想把手往嘴里送。

妈妈就在旁边观察,一次,两次,三次,畅畅都没有把手送到嘴里去。

小家伙为此有点懊恼,她哼哼了两声,然后又开始继续努力重复那个动作。

可是,畅畅还是没能把手放到嘴里,急得她哇哇大哭起来。

看到这里,妈妈突然想起了敏感期这个概念,于是赶紧帮孩子把手送进了嘴里。这时,畅畅显得很高兴,手也乱动,小脚丫也乱踢乱蹬。

妈妈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孩子的衣袖太长,穿的棉衣太厚,所以孩子很难把手送到嘴里。于是,她就给孩子换了另外一套衣服。几天后,畅畅就能顺利地把手送进嘴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畅畅用口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到出生3个月的时候,畅畅开始频繁地吃手指,几乎一天到晚都把手含在嘴里,就好像手上有蜜一样。吃完大拇指接着就是食指,还真按顺序吃呢!有时候,还把整个拳头使劲往嘴里塞呢!

孩子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就是口,口也是孩子最早使用的探索器官。有人曾研究过,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已经开始吃手了。

虽然孩子在母体中可以吃到手,但是出生后,手臂离口远了,要想吃到手,还得重新练习自己的手臂。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他使用口是需要手来配合的,为了能让孩子更早地使用到自己的口,父母还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吃到自己的手。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3个月左右,就到了口腔敏感期最为明显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自己抓到物品,并把它们送到嘴里。而且,他会用手去抓他喜欢的物品,然后放到嘴里,这是他认知世界的主要渠道。所以,对于口的敏感期、吃手的敏感期,父母都应该有所了解。此阶段,如果父母打断孩子的吃手行为,等于亲手把孩子认知发展的“小苗”给砍断了。这就好比是毁坏森林一样,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那么,面对孩子的吃手行为,父母要怎样应对呢?

11 1.不去注意孩子吃手的问题

孩子在用口探索的敏感期,吃手是很正常的,是孩子的一种自然表现,也可以说是天性。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吃手行为却表现得异常紧张,把孩子吃手当成一种毛病,担心不已。要知道,孩子吃手对他来说是一种学习和玩耍,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吃手行为不要过分注意,也不要感觉不舒服。

11 2.允许孩子去吃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吃手时,总认为不健康,强行把孩子的手从他口中拉出来。长此以往,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就无法得到满足,这将直接影响他的人格以及智力发展。所以,家长不要强行制止孩子吃手,应该给他一定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11 3.给孩子一些替代品

当孩子已经有能力抓住物品往嘴里送时,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孩子抓,供孩子用口去探索,比如给孩子一些磨牙饼干、橡胶奶嘴等。当孩子再大一点时,可以用一个托盘盛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选择,让孩子有些新鲜感。这样,孩子既是在用手感知,也在用口感知,但是他会渐渐忘记啃手。这对于不想让孩子啃手而又不愿强行干涉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个不错的办法。

11 4.不要吓唬孩子

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吃手,就会用语言吓唬孩子,比如:“你再吃手,手就掉下来了!”“手上有虫子,吃手会把虫子吃到肚子里,肚子会疼!”

说这些话时,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停止吃手,但是他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去吃。吃完之后,他就比较恐惧,想象着虫子在他肚子里的情形,结果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时,如果父母再提醒他,就会加剧他的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当然,如果他发现手并没有掉下来,他的肚子也没有疼时,就会认为父母在骗他。这时,吃手的行为就会被强化,他可能就会更疯狂地吃手。

11 5.不要给孩子不吃手定时间期限孩子4岁之前有吃手的行为都属于正常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大自然从来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去改变,也不会按照某个人说的时间与规律而改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给孩子不吃手定下时间期限,就会因为孩子没有改变而对他产生不满,然后可能就会强制孩子改变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前一天中午刚吃完饭,2岁的小男孩玮玮就把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玮玮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

妈妈觉得有点奇怪,玮玮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发现他有侵犯性行为,为什么会咬小朋友呢?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妈妈突然想起,前几天曾发现玮玮在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当时妈妈还以为他是无聊,就阻止了他。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咬人、啃桌子。

口腔敏感期的宝宝常常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同样,玮玮也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口腔敏感期。所以,孩子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因为这是他无意中用口、牙齿去认识事物,与故意用牙齿去攻击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尽管孩子处在口腔敏感期,可对孩子的咬人行为也不能置之不理,父母要怎么做呢?

11 1.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在孩子咬人的那段时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软硬不同的食物,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些咬或尝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感受。

11 2.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

孩子爱咬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孩子正处在长牙齿的敏感期,牙床会感觉很痒,父母应该给他提供一些比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例如磨牙棒或者磨牙饼干。不用担心孩子嚼不烂或者万一卡住怎么办,孩子的咀嚼能力是很强的,常常也会嚼了吐出,然后放进嘴里再嚼,偶尔被卡住他也会自我调整。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咬人现象的发生。

11 3.不要训斥和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爱咬人是因为正处在口腔敏感期,因此,当一两岁的孩子咬了他们,父母常会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有这样一位妈妈,她1岁半的宝宝在她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咬了她的腿一口,结果妈妈一声嚎叫,孩子一下被这种声音吓坏了,哇哇哭起来。但是,这位妈妈还不算完,指着孩子的鼻子说:“再咬,再咬我就把你的牙敲掉!打死你!”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孩子还小,还没有完全的自控能力,他也许是想对妈妈表示好感,但一不注意就咬下去了。可妈妈并不了解这些,而是对孩子一副凶巴巴的表情。这种巨大的转变让孩子接受不了,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此为戒,切不可训斥孩子,打骂孩子。

——用手探索环境、感知世界

手的敏感期

解读孩子手的敏感期

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女儿的这样一个故事:当女儿7个月大的时候,她开始迷恋上了抓软软的东西。一次我正在和面,奶奶抱着她在旁边玩。看我来回揉着面盆里的面,女儿忽然也来了兴趣,她用小手指着面盆,嘴里“呜呜”着,直朝我这边挣扎。奶奶见状,“批评”她说:“那面是吃的,不能玩!”说完就把女儿的小手拉回来。但女儿却不依不饶,实在争执不过奶奶,便大哭起来。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给女儿带上“围裙”,找来一个小一点的塑料盆,弄了点面,又弄了点水,让女儿自己玩起来。女儿兴奋地把所有的水都倒进面里,尽情地用手抓着“稀泥”似的面,脸上呈现出满足的表情。就这样,女儿竟然独自玩了半个小时。

读完这位妈妈的讲述,也许有家长会说:“在7~8个月大的时候,我家孩子也喜欢抓软软的、细细的东西,如抓香蕉、抓沙子等。”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向我们发出信号——他们手的敏感期到来了。

可是,在手的敏感期,孩子为什么喜欢抓那些软软的、黏黏的东西呢?

其实,这是孩子在验证手的能力。我们知道,当孩子刚刚出生时,他唯一能够使用的“工具”就是口。后来,是口唤醒了手,当孩子第一次把手伸到口里时,他一定会有一种开天辟地的感觉。后来,手的敏感期进一步来临,孩子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手可以抓、拿东西。在稍大一点的孩子眼中,用手抓拿物品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这些幼小的孩子来说,这可是重大发现。所以,他们要好好地体验一下手的这种功能,要把手的所有功能都唤醒。

因此,在手的敏感期,孩子都喜

欢抓那些软软、黏黏的物品。当看到沙子、香蕉果肉等从指缝里穿过时,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手好神奇呀!当然,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

读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问:“在手的敏感期,如果我们没能让孩子自由去体验,会出现哪些后果呢?”

一般来讲,孩子手的敏感期集中在0~2岁这一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不能给他们提供香蕉、面团、沙子等,让他们自由去体验,那孩子手的敏感期就会延长,当孩子到了四五岁时,他们甚至会拒绝学习使用勺子或筷子,而是想直接用手抓饭、抓菜,以体验那种软软的、黏黏的感觉,这会大大阻碍孩子手的能力的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