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心理学分析与教师思维模式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心理学分析与教师思维模式的影响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辐合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儿童问题解决的联想与有关知识重现,发散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解题与验证,但因学生性别、数学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在教授新的内容、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辐合思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时,则应更多地采用发散思维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开阔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心理学分析与教师思维模式的影响

小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审题阶段、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阶段、课题类化阶段、解题与验证阶段,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教师的不同教学思维模式对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辐合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儿童的联想与有关知识重现,但不会影响小学儿童的审题与课题类化。

表6–1反映的是在不同教学思维模式下,小学生在各问题解决阶段的能力水平。

表6-1 不同教学思维模式下小学生问题解决差异比较(N=128)

注: **表示P<0.01,***表示P<0.001(www.xing528.com)

从表6–1看出,审题与课题类化这两个阶段,在不同教学思维模式的启发下,小学儿童问题解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联想与有关知识重现阶段,受不同教学思维模式的问题启发,小学儿童问题解决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在解题与验证阶段,受不同教学思维模式的启发,小学儿童的问题解决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即教师采用辐合思维教学模式或发散思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小学儿童问题解决的审题、课题类化阶段上的影响作用几乎一样;而辐合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儿童问题解决中的联想与有关知识重现,发散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儿童问题解决中的解题与验证。

在审题阶段,接受不同教学思维模式的小学儿童在头脑中均能建立起课题表象,为课题类化产生同样结果提供条件。课题类化是在审题的基础上,与有关例题加以比较而实现的。小学低、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较容易达到对“直观形象”的认识,在教学上采用辐合思维教学模式或发散思维教学模式的问题启发,小学生都能产生和形成较为直观的数学表象。

很多小学儿童较为依赖教师的具体引导,他们在教师辐合思维的教学模式下,受教师问题启发的定向影响,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发散思维教学思维模式的问题启发对问题解决的关键要素指向性不强,小学儿童数学理解能力较低且欠缺理解方法,他们难以把握关键点,难以重现课题、实现联想。

不同教学思维模式对问题解决的某些阶段(联想与有关知识重现、解题与验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辐合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儿童问题解决的联想与有关知识重现,发散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解题与验证,但因学生性别、数学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优点,老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思维的教学模式。在教授新的内容、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辐合思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时,则应更多地采用发散思维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开阔学生的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