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误区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误区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计算统计量“平均数”,目的是通过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反映统计对象的整体水平或典型情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特点,重视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一些教师在“平均数”教学时,只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定义的计算方法,忽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导致学生错误应用“平均数”概念。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误区

(一)统计过程教学误区:重知识技能,轻统计分析观念

1.收集数据的教学误区。决定统计成败的关键是收集到能够客观反映实际背景的“好”数据,在统计过程的收集数据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收集到有效的数据。一些教师在教学收集数据时,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的细枝末节过程上,忽视应被强调的“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

2.整理数据的教学误区。一些教师在统计教学时,重统计量数的计算,轻统计量的意义。计算统计量是为了反映统计对象的某些特征,计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例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计算统计量“平均数”,目的是通过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反映统计对象的整体水平或典型情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特点,重视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

3.描述数据的教学误区。整理后的数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呈现、描述出来,以便人们从中发现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描述数据一般采用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方式,不同的数据类型需要使用不同的统计图表,人们对统计数据的解读和理解受不同统计图表的描述方式影响。一些教师在统计图表教学中,重统计图表的制作技能,轻数据呈现方式的选择,教学时只看重教授统计图表的格式和绘制规则技能,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有意识地选择数据呈现方式的意识。

4.分析数据的教学误区。分析数据是统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分析数据就是依据所描述的数据,通过分析、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探索和发现数据规律。在统计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重视数据计算结果,忽视统计结果分析,只在乎学生的数据计算结果的对错,不在乎学生对数据计算结果的解读,不在乎学生对数据统计结果作出的判断、预测。在分析数据的教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数据,对统计图表作出分析,从中发现和获取有用的信息,推断统计结论。(www.xing528.com)

5.推断结论的教学误区。统计学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归纳”科学,统计结论属于归纳性结论,有些统计规律不一定蕴含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在统计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会走入“乱用、误用统计结论”误区,把经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绝对化,或者过度地推广应用。例如,对小华同学近期考试成绩的统计图分析,发现和得出“小华同学的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的统计结论,但这只是一个归纳性的结论,不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如果认为小华同学的成绩一定会越来越好,就可能会犯大错误,因为此时把归纳推理结论当成了演绎推理结论。

(二)统计量概念的教学误区:重操作性定义,轻统计意义

“平均数”概念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统计量概念。一些教师在“平均数”教学时,只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定义的计算方法,忽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导致学生错误应用“平均数”概念。例如,学完平均数概念后,学生会以平均数为参照点来定义“中等偏上”“中等偏下”,认为若某一次考试的平均数为80分,某同学考试取得82分,则这位同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显然,这里误用了“平均数”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