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分析:概念构建阶段必须准确

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分析:概念构建阶段必须准确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概念的形成阶段,部分教师忽视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而是在单一的事例后直接抽象出概念或给出定义。在概念的巩固阶段,有些教师只用很少的时间组织模仿性练习,只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完成,达不到对概念本质深化理解的目标。在概念的深化阶段,教师往往忽视比较、沟通、梳理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没有使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分析:概念构建阶段必须准确

(一)轻语言,不重视下定义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总目标提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却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言”中悟,其表现形式为:(1)概括的缺失。有些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充分感知概念表象后,直接揭示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记忆概念。这样的教学缺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概念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逐步舍弃事物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过程,既不利于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也不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无法触及本质。(2)表达的缺失。多数教师能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对练习结果正确与否十分在意,但对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否用语言表达概念、解释概念并不重视。教师常常忽视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忽略引导学生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忽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和判断。

(二)轻过程,不重视操作(www.xing528.com)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给出,因此师生只能看到概念被抽象后的结果,而看不到概念的抽象过程。部分教师为了省时、省事,较快地进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环节,忽视概念教学更为本质的东西——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等。还有些教师喜欢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结果或定义 “咬文嚼字”,要求学生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字、词,默读、诵读概念。 “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还表现为: (1) 感知单薄。在概念的形成阶段,部分教师忽视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而是在单一的事例后直接抽象出概念或给出定义。(2) 练习单一。在概念的巩固阶段,有些教师只用很少的时间组织模仿性练习,只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完成,达不到对概念本质深化理解的目标。(3) 缺乏梳理。在概念的深化阶段,教师往往忽视比较、沟通、梳理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没有使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三) 重内涵,轻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包含了内涵和外延。内涵反映了概念所指的所有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外延包含了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和类型。外延与内涵就像概念的形与实,外延具有表象性、直观性,内涵具有抽象性、内隐性。小学生一般借助某些特定的对象(即概念外延中的代表)获得关于概念的感性认识,进而深入研究概念的内涵。有些教师认为揭示了某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就明确了某个数学概念,从而忽视了数学概念外延的教学。其具体表现为: (1)忽视辨析。部分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形式单一,揭示概念时又缺乏必要的辨析,因此学生无法透过复杂多变的非本质属性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2)忽视比较。小学数学概念常常采用正面阐述的形式呈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认识不足、理解不全。概念认识,需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鉴别。但是,部分教师在概念的巩固阶段,呈现给学生的是单一的正例或反例,且缺乏必要的比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没有经历正反两方面冲突、比较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拘泥于表面或形式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