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分析:概念引入阶段不应忽视构建概念表象

小学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分析:概念引入阶段不应忽视构建概念表象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阶段,教师往往是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以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事物,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共同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全面、鲜明的数学概念表象。概念教学应遵循 “感知—表象—抽象—概念及概念系统”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跨越 “表象”阶段,在学生观察感知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概念,忽视循序渐进地内化概念。

小学数学教育的心理学分析:概念引入阶段不应忽视构建概念表象

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表象是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和重组的结果,接近于理性认识,表象具有概括性和直观性,为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数学概念表象是客观现实中的数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直观再现的形象,是学生在对具体事物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越丰富,就越能把具体事物与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就越容易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阶段,教师往往是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以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事物,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共同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全面、鲜明的数学概念表象。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数学概念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需要借助有关事物的表象,进行抽象概括,最终形成概念。因此,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念及概念系统”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重抽象轻表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忽视以丰富表象促感知。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分析水平),对应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三个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从形象的动作认知到抽象的符号认知,离不开图形认知这一中间环节。建立表象,虽然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外部特征的认识,即获得感性认识,但对学生掌握概念极其重要,因为学生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表象就越清晰,想象也就越生动,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容易。然而,有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取感性的经验后,直接跳跃到符号认知阶段,抽象出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表象建立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操作经验无法很好内化,抽象思维活动缺少丰富的数学表象经验的支撑。(2)忽视循序渐进促内化。概念教学应遵循 “感知—表象—抽象—概念及概念系统”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跨越 “表象”阶段,在学生观察感知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概念,忽视循序渐进地内化概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