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女性文化程度的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消费能力以及文化话语权都有了普遍提高,而且在世界范畴内,影院观众都呈现女性主导化趋势。而小妞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日趋成为好莱坞的一种重要类型,这类影片以女性为故事主角和目标观众,以女性视角讲述浪漫的爱情故事,影像风格上也呈现女性观众所偏爱的时尚和甜美,表现女性欲望,在价值观上推崇独立女性的个人奋斗等等,并在影片结尾营造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以迎合都市青年学生和白领女性观众的口味。
业内普遍认可国产首部具有影响力的小妞电影为金依萌的《非常完美》(2009年)。此片由一线明星章子怡出演,最终票房过亿。而徐静蕾紧随其后,以相当敏锐的商业眼光投拍的《杜拉拉升职记》于2010年4月15日上映,票房顺利过亿。《非常完美》一炮而红后,投资人看到小妞电影作为一种中小成本投资,收益相对短平快,热钱一时蜂拥而至,先后出品了《爱出色》(陈奕利)、《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李公乐)、《摇摆的婚约》(鄢颇)、《爱情36计》(吴兵)、《爱情维修站》(王宁)。这些类型电影当时在国内的接受度并不理想,票房与口碑双双扑街。
在其他跟风之作纷纷遭遇票房滑铁卢之后,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清晰精准地锁定女性观众的审美预期。影片采用“职场+爱情+时尚”的多核模式,演绎了一场大众想象视域下的从小资到中产的白日梦,塑造了杜拉拉、玫瑰等一批职场精英的白领形象,展现了一幅以北京地标CBD为背景,到处是气派非凡的现代建筑和跨国公司,人们穿着名牌服饰,开着跑车,在奢华香艳的晚宴上觥筹交错的时尚画卷。影片大量使用港台和外籍演员,港台腔与英语混杂,彰显着一派洋气,也算中国电影银幕形象中的小妞类型在傻大妞之外生发了现代感与时尚性。影片在视听艺术上,通过镜头拼接、画面分割、字幕转场、特效音效等技术手段营造了现代都市炫酷生活的节奏感与时尚感。在影像形象上,成功借鉴了好莱坞影片《时尚女魔头》,甚至请了同一个服装指导来打造片中的俊男靓女造型。《杜拉拉升职记》广为人诟病的是改编过程中置换了职场的厚黑和潜规则,而徐静蕾个人对甜美爱情的一味追求使得故事流于扁平化,价值导向空心化,甚至有拜金之嫌。在紧随其后的《亲密敌人》中,她修正了这种不足,大大增强了职场戏分。
当然,作为典型的消费时代的小众电影范本,《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没有过多的艺术野心,正如徐静蕾本人所说:“就像看本时尚杂志,翻开目录,有广告、有漂亮的衣服、有职场故事、有情感、有性,职场只是故事的发生地,它没有教授白领生存之道。”此处,她放弃了“艺术三部曲”中对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问,自动降格为一次女性消费狂欢,和女性观众一起在时尚和爱情里畅想,既获得当代独立女性所渴望的职场成功、经济独立,甚至财务自由,又能赢得爱情的圆满。徐静蕾在小妞电影中普遍采用传统的一男多女模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父权语境下女性形象的自我想象和自我规训。可以对比紧随其后而大热的《失恋33天》,此片中,男主角王小贱被塑造为女性想象中的理想男人,既能搬家、打扫房子、做饭菜干体力活,还能充当男友、收拾渣男前男友,而且自携的娘娘腔还暗示即使共处一室也无性侵恐惧。相形之下,徐静蕾影片中的理想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男权社会的自我规训下,男主角清一色的仍是霸道总裁型,她镜头下的女性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是一场典型的消费语境下特定电影类型与传统男权规范的合谋共赢。(www.xing528.com)
当然,如果纯粹从商业角度考量,徐静蕾的这次转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徐静蕾的小妞电影定位中产取向,目标观众就是中国4亿新晋的中产阶层,是“她经济”时代的定向投放,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消费实力。而且《杜拉拉升职记》改编自畅销小说,自带60万白领粉丝读者群,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另外,小妞电影属于现代时尚题材,广告植入相对容易,因此吸纳了大量广告植入以分担部分电影成本,单《杜拉拉升职记》一片的赞助商就有33家,品牌广告植入23家。就电影的商品属性而言,投资风险均摊无可厚非;但从电影的艺术属性考量,《杜拉拉升职记》的广告植入的确有过多之嫌,难怪乎被网友嘲为“90分钟广告插播着一个脱离实际的老套爱情故事”。电影毕竟是一种特殊商品,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杜拉拉升职记》所师法的《时尚女魔头》中的安迪在时尚界有迷失更有坚守,影片在呈现纸醉金迷、盛装华服的同时,对这种物化的时尚潮流保持着难得的清醒态度,故事以安迪最终选择退出时尚界而告终,引导人们追寻真正的内心理想。
201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心理普遍浮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低龄化人群里尤其盛行,从《杜拉拉升职记》到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折射的正是这种社会心理。徐静蕾主动放弃艺术片中关于女性成长的价值追问,将创作自动降格为一场迎合消费时代物欲心理的狂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后来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里,导演似乎有所修正,在演绎年轻人爱情的同时插入了上一辈人的纯真故事来调和叙事,但今昔双线处理得还是稍显生硬。2017年,徐静蕾再度转型警匪类型片《绑架者》,影片类型风格鲜明,男主角黄立行的打戏也很出色,但由多线叙事造成的情节生硬与突兀感仍是本片最大的硬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