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陆川并非典型的新力量导演,更显然的是,他肯定不能归属于第六代导演。毋宁说,陆川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对于这一点,陆川本人是有自觉意识的。他谈到他们这一代(当时还没有“新力量”这个术语,故称他们为“第七代”)与作为他们兄长一代的第六代是不同的,“第六代是完整的一代,是电影节培养起来的。第七代各有特性,是中国电影市场培养起来的,一直在寻找自身和市场需求的平衡,遵守制片行业的游戏规则”。这种清醒的自觉意识体现在陆川一直在“体制”与“作者”的张力或夹缝中进行电影创作,也与他很早就领悟到的“体制内作者”理念形成某种意味深长的互文关系。“体制内作者”既是他对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概括,恐怕也是他自己的电影观念、艺术理想和美学愿景。“体制内作者”作为陆川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谓空谷足音,先声夺人,具有明显的超前性,亦可谓引领了中国式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创生。“体制内作者”也成为电影工业美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陆川本科就读于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时才进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很可能正是由于这样的求学经历,使他的电影理念不同于本科就在电影学院就读,崇尚欧洲艺术电影的第六代导演,而与受到美国电影影响较深的新力量导演更相近。尽管他的年龄比起王小帅、娄烨、王全安等典型第六代还小几岁,但是较之一些后起的新力量导演,他又是资深的、先行的——2009年其处女作《寻枪》就颇为惊艳了。该片在世纪之交一片沉寂的中国电影市场显得颇为亮眼:小成本投资,悬疑侦破类型,快节奏的剧情和鲜活灵动的电影语言,接地气的现实感,主题意蕴的多元,余韵悠悠,令人刮目相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