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第六代导演走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成名路径,忻钰坤是从国内的“FIRST青年电影展”走进大众视野的代表,继他之后出现了文牧野、张大磊、王一淳、李非等,他们的成功见证了通过本土电影节孵化和培育电影新人的可行性,以及中国电影产业链的渐趋完善。
1984年,忻钰坤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的一个知青家庭,11岁父母离异后随母生活,17岁辍学,开始学电影。他先是跑到西影集团下属的西安电影培训学院读了一年,后来发现这是个野鸡学校,在私交甚好的老师指点下回家复习以备考北京电影学院,以期走上科班之路。但忻钰坤似乎并不擅长考试,2003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和导演系均在初试阶段就被淘汰,2005年报考北电(北京电影学院简称)的旁听生再度失败。直至2008年,他终于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进修班,学习一年,之后在北京以拍摄宣传片、广告等谋生,其间遇到了与他一样闯江湖同时也想干事业的制片人任江洲。
2005—2008年,忻钰坤几度奋战北京电影学院失败后只好回到西安,通过西安电影培训学校师兄的关系,进了一家当地的电视台打杂,从举录音杆开始,后为西安当地的电视台拍摄了几十部“百家碎戏”的栏目剧。一直做着导演梦的忻钰坤一边拍栏目剧养活自己,一边自学电影,他的学习路径主要是反复观摩经典影片,常常现学现卖把这些经典类型片中的拍摄手法运用于栏目短片的拍摄当中,这段经验训练了忻钰坤最初的编导拍剪能力。
忻钰坤一直醉心于形式复杂的“谜题”叙事。2010年,他拍摄的第一部剧情短片《七夜》便采用了非线性叙事;2014年的长片处女作《心迷宫》采用三线并行,剥洋葱似的推演出“殡棺”谜题的真相;2015年《暴裂无声》的叙事围绕张保民的“寻子之谜”,辅以律师和矿主财阀的视角多线穿插。这些影片多采用谜题牵引,多视角派生的悬念叙事,讲述时适量留白,把观众套牢在剧情的解谜上。这种精巧的叙事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忻钰坤电影因低成本制作在影像层面留下的一些遗憾。对于当前中国影片动辄上亿的大制作,剧情却“假大空”的烂片而言,忻钰坤电影以扎实的内容赢得了豆瓣网友的高分好评,《心迷宫》获8.7分,《暴裂无声》获8.3分,这个分数甚至超过了许多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足见国内观众对其偏爱有加。
忻钰坤的成功根源于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扩大与繁荣,电影行业需要发掘富有原创精神的新锐导演和带有实验意义的独立电影。实际上,从好莱坞或者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独立电影对于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化的意义都是多重的。首先,投资相对小巧的独立电影作为商业主流电影的差异补充,满足了日益分众的市场对多样化电影产品的需要,也是资本试探新兴市场的试金石。因此,“商业电影成就最高的美国,也是全世界独立电影最发达的地方”。[9]其次,独立电影和各类独立影展作为电影创作者尤其是新人的演武场,也是电影工业化体系遴选和培育人才的重要机制,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日本的东京FILMeX电影节、韩国的釜山电影节等致力于挖掘新人新作,尤其是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还设置了一个HBF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制作,从中国第六代导演张元、何建军、王小帅、丁建成到贾樟柯等的早期电影多数都得到过它的资助。
然而,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独立电影海外融资呈断崖式紧缩,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技术发展,独立电影制作的成本愈来愈高,中国独立电影人只得纷纷转向国内融资。这就不能不提“FIRST青年电影展”(后文简称FIRST)。该电影展旨在发掘和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影展在运行模式上也多借鉴外国独立电影节的惯例,比如规定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者的前三部作品,另外,每年定期在全国范围开展巡回主题放映,设置了训练营、创投会及产业放映等,为电影新人提供较为完整的产业渠道。2014年,《心迷宫》(原名《殡棺》)在获得第8届FIRST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情奖之后,在太和娱乐和北京海平面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联合出品下,进行了包括影片更名等在内的后期处理,以远低于业界公认基准线的170万成本进入院线,最终票房突破1067万,刷新了中国独立电影在院线的最佳成绩。(www.xing528.com)
而极为难得的是,FIRST倡导扶持具有独立精神和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这对于国产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极具意义。正是基于此种价值立场和艺术坚守,近年来,FIRST遴选出来的影片往往同时获得包括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及诸多国际电影节的认可。
当然,FIRST对于忻钰坤的意义不仅是其处女作《心迷宫》得以进入公众视野,其第二部影片《暴裂无声》也是由FIRST与并驰影业合作开发的“并驰计划”(并驰Lab)推出的首个项目。从电影节的遴选佳作到募集资金、成立实验室,孵化和扶持新人的计划,并驰Lab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模式对于高资本运作的电影新人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这种模式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韩国釜山电影节都有相对成熟的产业对接,从这种意义上说,并驰Lab对于FIRST而言,也是产业链的必要延伸。
近年来,以FIRST为代表的旨在发现新人,并致力于中国独立电影商业化的影展挖掘了一批包括郝杰、王学博、董越、忻钰坤等在内的新力量导演。忻钰坤的电影之路为电影新人点亮了一盏明灯。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导演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而像第五代导演那样“一个班”或“一个系”就撑起中国电影大半边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以忻钰坤为代表的新力量导演的构成更为多元,有些人是演而优则导,有些人是从小说家转型过来,有些人甚至是工科背景,而像忻钰坤这样的电影草根,能在二十出头即跻身职业导演的行列,对于中国广大的青年电影爱好者而言无疑是励志的榜样与标杆。
忻钰坤从独立电影阶段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进行类型片的尝试与试验,在类型的框架内反观现实,关注社会的底层生活,这种创作思路无论对中国类型电影的产业化还是对于电影新人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许多电影新人的处女作或早期的独立电影,即便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有时也很难在国内公映。如刁亦男早期的《制服》和《夜车》,虽然故事与成片的完成度都相当高,但根本不可能进入院线。忻钰坤的处女长片《心迷宫》能在制作相当粗糙的情况下成功进入院线播放,并在并驰Lab的扶植下,紧随其后推出保持相当高的艺术品格的第二部作品《暴裂无声》,得益于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逐渐成熟。陈旭光教授认为:“通过不断地向好莱坞取经,中国电影产业也逐步走向了更加规范、稳健的机制化发展道路,电影创作不再是作坊式的单打独斗,也不是闭门造车,电影工业的标准和运行准则开始与国际全面接轨。”[10]以FIRST为代表的本土(独立)电影节为行业遴选新人新作,并致力于搭建他们与电影产业之间的浮桥,这正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朝着成熟化、体系化发展迈进的里程碑式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