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艺术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初期以2.1亿元的预售票房和2.64亿元的首日票房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以绝对优势碾压同期上映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作品和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票房成绩,但吊诡的是,影片上映前三日票房即遭遇口碑翻车后的断崖式下跌,院线排片率也迅速从首日的34.1%下滑至7.7%,总票房定格在2.7亿元,首日票房占票房总额的98.58%。这部面向小众的文艺电影在工业化营销的流水线作业中被抛向大众市场,在“一吻跨年”的类型营销误导造成的受众观影期待错位中,引发了影片口碑和后期票房的崩塌,导致影片主要投资方华策影视市值缩水16个亿,引发了现象级的争议。凭借电影处女作《路边野餐》初出茅庐即被学界、业界拿来与塔可夫斯基、阿彼察邦、阿巴斯、安哲等电影大师相提并论,被诩为文艺片天才的导演毕赣在这场电影营销错位的末日狂欢中,被认为是“江郎才尽”,也被舆论扣上“营销欺诈”的帽子并遭遇全面围剿,验证了先前戴锦华对其作出的“我们要小心这样捧杀了他”的理性预判。
在毕赣与众不同的创作经历中,不难看到其对于电影工业体系的自觉服膺,在努力适应新时期新力量导演产业化、技术化、网络化和电影节生存模式下,不断向市场妥协,通过调整电影生产的叙事策略和美学风格,降低作者维度以期找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点,未承想矫枉过正,引发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毕赣现象”。诚然,“‘毕赣现象’并不仅仅是‘艺术电影’作者的又一个个案,而是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涵的艺术生产和文化生产,一种既关涉本土文化特质和文化身份问题,又指向全球文化流动和文化交融的产业现象,一种蕴含了当代精神状况和世界电影艺术趋势的文化现象”[1]。(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