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80年巴蜀文化研究成果:文献记载与考古支持

80年巴蜀文化研究成果:文献记载与考古支持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被学者提出以来,迄今已有80 余年了。在巴文化研究的早期,因考古发现资料较少,学者们主要凭借古典文献资料来研究和论证,基本上是巴蜀不分。而所有这些巴文化研究成果,既离不开文献的记载,更离不开考古学成果的支持。今后,随着国家文化的大兴及文博工作的发展,必将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被投射到这个局向上来,因此巴文化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也将会更值得期待。

80年巴蜀文化研究成果:文献记载与考古支持

巴人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已是在19 世纪20 年代了。自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被学者提出以来,迄今已有80 余年了。而对巴文化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20 世纪30、40 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50 年代初至70 年代末)和高潮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至今)。

在巴文化研究的早期,因考古发现资料较少,学者们主要凭借古典文献资料来研究和论证,基本上是巴蜀不分。

1954 年,随着重庆巴县冬笋坝和四川昭化宝轮院两地发掘出土的墓葬遗存,被冯汉骥等学者推断为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人有关,巴文化及其研究才开始从巴蜀文化中被分离出来。

早期的巴文化研究,比较知名的有吴志华在《史学杂志》第一期发表的《古代巴蜀史考略》(1930)和卫聚贤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巴蜀文化》(1941)。(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学界掀起了一个研究巴人的高潮,四川人民出版社还为之出了系列丛书,有童恩正的《古代的巴蜀》(1979)、徐中舒的《论巴蜀文化》(1981)、蒙文通的《巴蜀史迹论述》(1981)、顾颉(xié)刚的《巴蜀与中原的关系》(1981)和任乃强的《四川上古史新探》(1985)等。与此同时,一些研究巴人的专著也产生了,有董其祥的《巴史新考》(1983)和《巴史新考续编》(1993)、庄燕和的《古代巴史的几个问题》(1988)、周集云的《巴族史探微》(1989)、管维良的《巴族史》(1996)和段渝的《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1999)等。

进入21 世纪后,关于巴文化的研究愈发更上层楼,有李学勤的《巴史的几个问题》、沈长云的《论姬姓巴国的建立与其土著的族属等有关问题》、刘豫川的《巴蜀符号印章的初步研究》、张之恒的《巴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王川平的《三峡文化特质与三峡人文精神》、智荣的《巴文化与巴蜀文化》等学术论文和杨铭的《土家族与古代巴人》(2002)、王颖的《巴人之谜》(2004)、曾超的《巴人的尚武精神》(2005)、白九江的《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2007)、李禹阶的《三峡考古与多学科研究》(2007)、应骥的《巴人源流及其文化》(2007)、朱世学的《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2009)、杨华的《巴文化考古研究》(2009)、余西云的《巴史——以三峡考古为证》(2010)、管维良的《巴蜀符号》(2011)、高文麒的《川渝巴蜀文化》(2013)等学术专著。

而所有这些巴文化研究成果,既离不开文献的记载,更离不开考古学成果的支持。今后,随着国家文化的大兴及文博工作的发展,必将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被投射到这个局向上来,因此巴文化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也将会更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