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式铜剑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开州博物馆
巴式剑不同于当时列国的有首有格长剑,而多为柳叶形,因此也常被称作柳叶剑。
巴式剑造型精美,做工考究。剑长约为30 厘米,有的能达到40~50 厘米。最常见的巴式剑为无首、无格、扁茎带穿(剑茎上有圆孔,少则一个,多为两个)的短剑。剑身与剑柄连接处区分明显,剑体上有凸起的从剑柄延伸至剑锋的中脊。剑面斑驳不平,多铸有手心纹(一说为花蒂或蛇头)、虎纹、人头、鸟、鱼等纹饰。
以剑随葬是巴人的一种的风尚。无论是冬笋坝还是昭化宝轮院,抑或是川西平原的大邑、绵竹、蒲江、彭县、什(shí)邡(fāng)、广汉、荥(yíng)经及成都等地均有船棺出土,几乎都用这种柳叶剑随葬。而在峡江地区的悬棺中,有的则是先将剑垫在下面,然后再在剑的上面放置棺木。
巴式铜剑
来源:涪陵陈家嘴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巴式铜剑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巴式铜剑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巴式铜剑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鸟纹巴式铜剑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纹巴式铜剑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纹鎏金巴式铜剑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竹节纹巴式铜剑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竹节纹巴式铜剑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语巴式铜剑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兽面纹巴式铜剑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改装巴式铜剑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乳钉云纹格改装巴式铜剑
来源:云阳故陵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剑
来源:巫山土城坡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巫山博物馆
楚式铜剑
来源:忠县崖脚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忠州博物馆该剑为楚式剑。楚剑剑身中起脊,其断面呈菱形,柱状柄上多有凸箍两道,用以固定夹木与缠缑(gōu),以利握持。
楚式铜剑
来源:博物馆旧藏
年代:战国
藏址:夔州博物馆
玉具剑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12 号墓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玉具剑也称玉头剑,为剑首和剑柄等部位装饰有玉石的金属剑。一套完整的玉具剑包括玉首、玉格、玉璏(zhì)、玉珌(bì)四部分。属于古代佩剑中的装饰剑。
《隋书·礼仪志》:“皇太子衮冕……玉具剑,火珠镖首。”
《史记·田叔列传》:“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云纹箍楚式铜剑
来源:巫山秀峰中学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巴式铜剑
来源:涪陵河岸乡八卦村五社李平移交
年代:战国—汉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三刃铜殳(shū)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三棱铜殳
来源:万州仙崖包墓群
年代:西汉
藏址:万州博物馆
铜钺
来源:小田溪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钺在中原文化中曾是王权的象征。作为礼器,钺出现于商代早期,到了西周晚期基本上就消失了。但作为兵器,直到唐宋时期,钺依然被用作步兵的主要武器,而且还有一个中兴的过程。
钺在巴人手中,主要被用作兵器,造型圆刃亚腰。由于其外形酷似荷包,因此又被称为荷包式钺。
铜钺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钺
来源:涪陵陈家嘴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钺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鱼纹舌形铜钺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靴形铜钺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语靴形铜钺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靴形铜钺
来源:南岸马鞍山
年代:西汉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矛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矛,长柄,有刃,是古代用来刺杀的进攻性武器。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前端修尖用于狩猎的木棒。其后,人们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以增强杀伤力。奴隶社会已开始使用以铜铸造的矛头。直到汉代,铜矛头才逐渐为钢铁矛头所取代。
短骹(qiāo)弓耳铜矛是巴人的特色兵器。多为弧形窄刃,刺身呈柳叶状。圆弧形脊,中空至尖。加上柲(bì)后长度为2~3 米。
铜矛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矛
来源:县废旧仓库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矛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纹铜矛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语铜矛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语铜矛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该矛的骹部及刺身双面均装饰有图案。骹部一面为手心纹,一面则为一套从上至下似洞穴、老虎、神像、羽人建鼓的组合纹饰。
铜矛
来源:开县余家坝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长颈铜矛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矛
来源:巫山古坟包墓地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戈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戈出现的年代很早,在4000 年前的二里头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就有玉戈出土。
戈的形态为长柄的前端有一内向的横刃,以钩和啄为主要施袭手段,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进攻型武器。在古代,战车上的车右主要以戈与敌人作白刃战。从秦代开始,戈逐渐为戟和矛所替代。
巴人的青铜戈有单翼胡、双翼胡、带后齿、饰虎纹等特点。
虎纹铜戈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纹铜戈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纹铜戈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开州博物馆
虎纹铜戈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纹三穿铜戈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蟠螭纹铜戈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蟠螭纹铜戈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蟠螭纹鸟纹铜戈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符号龙纹铜戈
来源:巫山秀峰中学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语铜戈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院
二十六年蜀守武造铜戈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四川博物院
该戈的内上刻有极为细小、短浅的“二十六年蜀守武造”铭文。关于制造时间,一说秦昭王二十六年,一说秦始皇二十六年。
铜戈
来源:巫山高唐观墓群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戣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戣,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属于戈的变形兵器。商周时期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
铜戟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弩机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弩由弓、弩臂和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则安装于弩臂的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则用以扣弦、发射。在整个弩的构造上,弩机无疑是它的最核心部分。
弩曾是巴人的独门利器。
《华阳国志·巴志》:“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睛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
铜弩机
来源:巫山大溪村墓群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弩机
来源:云阳旧县坪遗址
年代:汉
藏址:云阳博物馆
旧县坪遗址(又称汉代朐忍县城遗址,为汉、晋朐忍县县治故址),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建民村。被评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2001 年度十项重要考古发现,并入选200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
该遗址是我国考古发掘史上第一个全面发掘的县级城镇遗址,为学术界研究汉代南方地区市镇规模、形制、功能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材料。
铜弩机
来源:巫山江东嘴遗址
年代:西晋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箭镞
来源:巫山双堰塘遗址
年代:西周
藏址:巫山博物馆
箭镞又称箭头。为了能使箭镞牢牢地固定在箭杆上,镞的后部逐渐加长成为铤(dìng)。
商代到战国初,箭镞多为双翼镞,部分还有倒刺。双翼镞又分为实心圆铤式和空心銎(qióng)式(或称空心有銎式)。实心圆铤式是将箭镞插入空心箭杆进行固定,空心銎式是将箭杆直接插入箭镞尾部的孔中进行固定。中原地区通常采用实心圆铤式,游牧民族通常采用空心銎式。巴人的箭镞为实心圆铤式。
春秋末期,为了提高杀伤力,箭镞也由简单的单片型发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钩型。三翼镞即是在镞头上分出三翼,断面则为向内凹三角形。
《考工记·冶氏》:“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
铜箭镞
来源:涪陵陈家嘴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箭镞
来源:忠县中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忠州博物馆
铜箭镞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箭镞
来源:云阳旧县坪遗址
年代:汉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胄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12 号墓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胄,是古代作战时用于保护头部的盔形护具。我国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铜胄,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北,一是中原地区,二是北方长城一带。出土铜胄的墓葬等级较高,一般的小型墓葬均无铜胄出土。
该胄的整体风格十分简洁,未见纹饰且打磨较为光滑。胄呈圆锥形、薄壁、范铸,范缝位于胄的正中。顶部无管无钮,前无面门后无开口,也没有护耳和护颈。近顶处有多组对称的方形镂孔。底有折沿,折沿上等距分布着长方形小穿孔。重庆涪陵小田溪战国墓群中共发掘出七件铜胄,均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铜胄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铜胄、玉具剑、玉组佩、车马器等为代表的中原色彩浓厚的器物,出现在巴族的高等级墓葬中,表明当时的巴人已从制度和心理层面上接受了中原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而器物上的差异,也反映出其在逐渐向中原王朝的礼制社会体系靠拢的同时,还保持着一定的地方文化特征。
小田溪铜胄的发现,不仅为探究铜胄在西南地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为探讨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在巴地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
铜鼎
来源:巫山塔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鼎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鼎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夔州博物馆
铜鼎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开州博物馆
铜鼎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铜鼎
来源:涪陵蔺市遗址
年代:西汉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环钮盖铜鼎
来源:巫山西坪四队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豆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俎豆夹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12 号墓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这是一组餐具套装,计有1俎8豆2夹子,共11件。常见的俎形似几案,而这种类似灯台的俎则仅在小田溪墓地出土两件,且均出土自最高等级的墓葬(1 号墓、12 号墓)中。
该俎的上部为圆台,台的底部挂有五个小钩。台面中央有两道内凹且大小套合的大圆芯,外围则均匀分布有四个内凹的小圆芯。俎的下部为一圆盘形底座,通过一实心十三面体俎柱与顶部的圆台相连,底座下有三只壸(kǔn)门矮支脚。豆为矮柄圈足(豆不仅用来盛放食物,还借以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夹子形同镊子。
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原在饮食文化中盛行着分餐制的习俗。这套组合,既体现了巴人上层社会在餐饮和祭祀上向中原王朝的靠拢,也反映了在器物的造型和使用上依然葆有着自身的地域特色的特点。
《礼记·曲礼》:“羹之有菜者用 ,其无菜者不用 。”
《礼记·礼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仪礼·士丧礼》:“祝先出,酒、豆、笾、俎序从,降自西阶。”
《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鱼醢。”
铜俎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1 号墓
年代:战国
藏址:四川博物院
该铜俎出土时搭配有四豆。
商周时期,王室贵族在礼仪活动中常会用到铜俎(承托器),它往往与铜豆(盛食器)形成固定搭配。
《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
三羊铜尊
来源:巫山大宁河河道采集
年代:商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该尊通高42.8 厘米,敞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主纹为夔纹和饕餮纹,肩上饰三羊头、三鸟凫。
三羊尊是重庆地区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在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雁形鎏金铜尊
来源:巫山水泥厂墓地
年代:西汉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该尊长45 厘米、高39 厘米。腹部中空,背上有盖。雁呈卧姿、长颈,身上的羽毛采用阴刻线刻画,精美异常。起初,雁形尊是通体鎏金的,随着岁月的流逝,附着在其表面的鎏金已然褪去,显露出青铜锈迹斑斑的沧桑。
铜罍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罍和壶是巴人常用的酒器。
虎纹铜缶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四川博物院
该铜缶球腹、隆盖、矮圈足。盖顶对称立有四个环形捉手。肩部对称附有四个环形耳。腹部则饰有虎纹。缶在古文字中亦作缻,为盛水或酒的器皿,也可作为乐器使用。《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
弦纹铜钟
来源:巫山高塘六组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钟,为一种盛器。所以称钟,以中空受物若孕,似被下种之故。钟与壶,两者为同形异名器,汉代钟与壶往往互称。
《说文解字》:“钟,酒器也。”
《孔丛子·儒服》:“尧、舜千钟,孔子百觚……”
蟠螭纹提梁铜壶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壶,是长颈容器的统称,起初用于盛酒,后来作为盥(guàn)器。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有圆形、方形、弧形、扁圆形、八角形等。
《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兽面纹错银铜壶
来源:南岸广阳坝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错金、错银是巴人上层社会生活、祭祀用器中常使用的一种精美制作工艺。所谓错金、错银,就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錾(zàn)刻出图案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捶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
凤鸟纹错银铜壶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12 号墓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该壶通高65 厘米。带盖。全器遍施错银工艺,主体纹饰为变形凤鸟纹及变体蟠螭纹。壶盖为子母口,斜直沿,盖顶对称立有四个鸟首向外的鸟形捉手。壶身侈口,方唇,溜肩,弧腹,圈足。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
蒜头铜壶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秦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蒜头壶,亦称温壶,系温酒之器。其特征为蒜头小口,长颈,圆腹。东汉时期的温壶壶腹比西汉时期的丰满,蒜头呈扁圆形。有的温壶在壶颈、肩部堆塑有人物、虎、龙等纹饰。
蒜头铜壶
来源:巫山圣泉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该壶通高31 厘米、口径3.4 厘米、腹径19.1 厘米、足径11 厘米。圆口、长颈、扁球腹、矮圈足,口径一周制作成蒜瓣形,颈部装饰有一凸起的弦纹,通体素面。
蒜头扁铜壶
来源:征集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提梁铜壶
来源:巫山秀峰刘家湾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三钮盖铜壶
来源:巫山秀峰二队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该壶通高21 厘米、口径6.8 厘米、腹径13 厘米、底径8.8 厘米。壶盖上有三个兽形提钮,双肩两侧各安有一活环,圆球形腹部从上到下几乎等距刻有三处凸起的弦纹。
铜 壶
来源:巫山瓦岗槽墓地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壶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西汉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壶
来源:巫山土城坡墓地
年代:东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壶
来源:开县竹溪镇红华崖墓
年代:东汉
藏址:开州博物馆
提梁铜壶
来源:开县汉丰街道双河墓地
年代:东汉
藏址:开州博物馆
铜钫
来源:涪陵点易居委针织厂墓群
年代:西汉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钫,又名方壶。钫的最大特征,是在对其进行横切时,横切面都是方形的。
方形的壶,最早出现于西周,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中期以后基本消失。方壶在战国以前叫壶,汉代始有专名钫。
《说文解字》:“钫,方钟也。”
铜钫
来源:易家坝征集
年代:西汉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错银铜钫
来源:南岸区大兴场
年代:西汉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盉
来源:涪陵点易居委针织厂墓群
年代:西汉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盉,是古人用来调酒的器具。改进后的盉则可以直接放在炭火上加热。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直到春秋战国。盉的形状很多,通常为圆口,深腹,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带盖,鋬与盖之间有锁链相连接。
铜卮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卮(www.xing528.com)
来源:征集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盖杯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釜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辫索纹双耳铜釜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辫索纹双耳铜釜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双耳铜釜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汉
藏址:云阳博物馆
带柄铜釜
来源:博物馆旧藏
年代:汉
藏址:夔州博物馆
凸弦纹双耳铜釜
来源:博物馆旧藏
年代:汉
藏址:夔州博物馆
龙首柄铜釜
来源:博物馆旧藏
年代:汉
藏址:夔州博物馆
宜王侯双鱼纹铜釜
来源:博物馆旧藏
年代:汉
藏址:夔州博物馆
铜釜甑
来源:开县竹溪镇红华崖墓
年代:东汉
藏址:开州博物馆
铜釜甑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釜甑、釜、鍪,是巴人最常用的炊具,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在使用。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底部均为圜底,这跟巴人生活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这里,地面多起伏不平,三足器无法立足,平底器也不容易找到平衡。只有圜底器,随便借助几个石块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王室贵族与普通百姓在饮食文化上是不尽相同的。上层社会更多地使用釜甑组合作为炊器,意味着这一阶层所食用的食品多是蒸制的,食物类型也更加多样化。
铜鍪
来源:涪陵陈家嘴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鍪,是一种炊食器。釜之小者曰鍪。敛口束颈,口有唇缘,鼓腹圆底,肩部有环形耳。流行于战国并沿用至汉代早期。通常与鍪搭配使用的是青铜勺。古人在饮酒时,通常会先用一个长柄的勺,将酒从器皿中舀出,倒进杯或觚等饮酒器中饮用。
此外,由于古代士兵戴的胄与鍪很相似,因此习惯上又将胄称为兜鍪。
铜鍪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开州博物馆余家坝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铜鍪,底部均有烟炱(tái)痕迹,为实用器。
带盖铜鍪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该铜鍪口径12 厘米,通高20.5 厘米。单耳,带盖,侈口,束颈,鼓腹,圜底。鍪盖上设有一钮一提环。辫索耳与盖钮间借助铜链相连。盖顶中心刻有一组符号,符号外围饰有一圈卷云纹、连珠纹,壶盖边沿处亦刻有三个符号。鍪身肩部饰有一周凸弦纹,口沿下刻有一组符号。
辫索纹双耳铜鍪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勺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勺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球形铜勺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匙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钵
来源:博物馆旧藏
年代:汉
藏址:夔州博物馆
圈足铜碗
来源:巫山移民局工地
年代:东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凸弦纹铜簋
来源:博物馆旧藏
年代:汉
藏址:夔州博物馆
高圈足铜盆
来源:公安局移交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鉴
来源:巫山烟厂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鉴
来源:巫山土城坡墓地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素面铜盘
来源:巫山西坪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盘,在古代是一种盛水器。铜盘常与另一种水器铜匜共同使用。因是水器,所以盘内多装饰有与水有关的动物纹样。铜盘作为一种礼器,通常是在宴前饭后行沃盥之礼时使用的。使用时,由一人持匜从上向下倒水,铜盘则被用于在下方接取使用过的脏水。
此外,在战国时期,盂与盘类似,也是用来盛装液体的器皿。
《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柿蒂云纹铜盘
来源:开县竹溪镇红华崖墓
年代:东汉
藏址:开州博物馆
铜匜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匜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夔州博物馆
铜削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削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开州博物馆
鎏金盘蛇环首铜削
来源:忠县崖脚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忠州博物馆
鎏金环首铜削
来源:巫山土城坡墓地
年代:东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雕刻器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刻刀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鱼钩
来源:忠县中坝遗址
年代:商
藏址:忠州博物馆
铜鱼钩
来源:巫山双堰塘遗址
年代:西周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鱼钩
来源:奉节新浦遗址
年代:东周
藏址:夔州博物馆
铜斤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斤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斤
来源:奉节永安镇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鎏金铜斤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鱼纹铜斤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斧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斧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斧
来源:开县余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开州博物馆
铜斧
来源: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凿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凿
来源:征集
年代:汉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箕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夔州博物馆
铜盒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镜
来源:涪陵蔺市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镜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呈圆形,正面光洁可鉴,背面有钮有穿,可供穿系或安放支架。
铜镜虽然自战国时代即已开始盛行,可是直到西汉末期,铜镜才开始慢慢地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作为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铜镜在制作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相较前代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产生,铜镜才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镜,后世都有零星的发现。而在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小型铜镜,距今已有4000 多年历史,应是目前所知最早的。
铜镜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镜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卷草菱纹铜镜
来源:忠县新田湾墓群
年代:战国
藏址:忠州博物馆
长宜子孙铜镜
来源:云阳张家嘴墓群
年代:汉
藏址:云阳博物馆
生肖八卦铜镜
来源:开县温泉镇窖藏
年代:宋
藏址:开州博物馆
铜镜支架
来源:忠县将军村墓群
年代:东汉
藏址:忠州博物馆
铜镜作为古人整理仪容的生活必备品,使用方式有手执、悬挂和置于案上三种。第三种则需要把镜架与铜镜组合在一起配套使用。
该镜架为长条状,一端卡到镜钮内,另一端与镜子下缘共同形成三点支撑。
铜樵斗
来源:云阳佘家嘴遗址
年代:汉
藏址:云阳博物馆
立人铜灯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西汉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吊灯
来源:开县汉丰街道双河墓地
年代:汉
藏址:开州博物馆
铜羊灯
来源:巫山龙洞一队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羊灯
来源:忠县㽏井沟遗址
年代:东汉
藏址:忠州博物馆
羊灯是辘(lù)轳(lu)灯(自铭行灯)的一种,汉代常见灯具样式之一。因其作羊形(古代羊与祥通用),故名羊灯。
该灯的羊躯干为一油槽,背部设有一可以活动的带钮盖。使用时,将灯盖上翻,即为灯盘,盘心内有短锥用来挂置灯捻。不用时,只需扣合灯盘,灯火就会自行熄灭。
铜灯
来源:征集
年代:东汉
藏址:开州博物馆
该灯灯身为一圆桶,上部接二分之一圆拱形顶,顶端设有一母栓。灯盏为半球形,其中一半比另一半略小,在外底中部出有一子栓。母、子栓皆有穿。将上下两部分套合后,在相互贯通的穿中插入销钉。向下翻转时,灯盏略小的部分正好套入灯身的二分之一圆拱形顶内。灯身下附三蹄足,侧向有一单耳。
三枝铜灯
来源:忠县新田湾墓群
年代:东汉
藏址:忠州博物馆
多枝灯是汉代灯具中较为珍贵的一类,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
该三枝灯由灯座、灯柱、曲枝、灯盘彼此套接而成,为三峡地区出土的珍品。该灯整体形如花树,在镂空喇叭形底座上,连有一承托着铜环的飞鸟。环内铸有一四肢伸张作奋力托举状的熊人造型。环上立一笔直灯柱,左右各连一曲枝,灯盘随之错落分布。
铜玄武灯座
来源:开县竹溪镇红华崖墓
年代:东汉
藏址:开州博物馆
该灯座为龟形。铜龟四足撑地,口衔耳杯。在龟背龟甲图案的外缘勾画有裙边状花纹。一蛇昂首盘绕于龟身。龟背上出有一短柱,中有穿通于龟腹。龟身侧面亦有一短柱,中亦有穿。
铜熏炉盖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熏炉盖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夔州博物馆
铜博山炉
来源:巫山苏家坡烟厂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铜镯
来源:万州大坪墓群
年代:战国
藏址:万州博物馆
铜铃铛 铜环
来源:云阳平扎营墓群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銮铃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铃
来源:万州大坪墓群
年代:战国
藏址:万州博物馆
铜铃
来源:忠县邓家沱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忠州博物馆
铜铃
来源:忠县老鸹冲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忠州博物馆
铜凤鸟(复制品)
来源:巫山土城坡墓地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在巴人遗物中,与凤鸟有关的图案及物件并不鲜见。凤鸟在巴地的出现,当与楚人西渐有着不解之缘。
铜铺首衔环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
来源:万州下中村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万州博物馆
铜镦
来源:万州下中村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万州博物馆
铜軎(wèi)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軎是古代车上的青铜制部件。略呈长筒形,套在车轴两端。其上和轴端有一横穿的孔,插入略呈条形的部件辖,使軎固定在轴端不致脱落。
古代车马上的饰物品类繁多,有轭、軎、辖、銮铃、当卢、马衔、马镳等。
铜车轴饰
来源:奉节永安镇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饰件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饰件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件
来源:小田溪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编钟首
来源:小田溪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桥形铜饰件
来源:涪陵陈家嘴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桥形铜饰件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卷云纹璜形铜饰件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带钩
来源:小田溪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系腰带的挂钩,相当于今天的腰带扣。带钩古称犀比,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造的。
带钩起源于西周,在战国、秦汉时使用相当普遍。人们使用带钩,不仅是日常所需,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王公贵族、社会名流们所用之带钩,不但甚为精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铜带钩
来源:鹤凤滩征集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带钩
来源:涪陵陈家嘴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带钩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云阳博物馆
铜带钩
来源:万州大坪墓群
年代:战国
藏址:万州博物馆
蛇形铜带钩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形铜带钩
来源:涪陵博物馆旧藏
年代:西汉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虎形铜带钩
来源:征集
年代:汉
藏址:巫山博物馆
双龙纹铜带钩
来源:云阳李家坝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龙形嵌玉铜带钩
来源:涪陵小田溪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鸭形嵌玉铜带钩
来源:巫山高唐观遗址
年代:西汉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印章
来源:巴县冬笋坝墓地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印章是政治关系的凭证和经济交往的信物,是显示一个人身份的标记,是区分人们等级的徽识。民皆有印,民皆用印,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因为人人皆要从事政治、经济活动,都需要印章作凭证或信物。
引起人们开始重视对巴人印章研究的,是巴县冬笋坝巴人古印的发掘出土。巴人在频繁的政治往来和商贸交易过程中,印章起到了明确等级,显示名分,辨别族群的重要作用。
《通典》:“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从所好。”
铜印章
来源:涪陵陈家嘴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印章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铜印章
来源:万州大坪墓群
年代:战国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印章
来源:涪陵镇安遗址
年代:西汉
藏址:涪陵区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