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陶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红褐陶、灰褐陶为主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巴文化晚期。其器类则包含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等。
圜底器类。在圜底器类中以圜底罐和圜底釜这样的炊器为大宗,早在距今7000 多年的玉溪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的柳林溪类型就开始普遍流行了,在宜昌路家河遗址堆积层中出土的圜底器多达上千种,这类器物在后来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直至夏、商、周时期的巴文化遗址中都沿袭下来,以至成了巴文化的一种传统性器类。无论是柳林溪、大溪遗存,还是屈家岭、石家河遗存,它们的主要炊器都是圜底釜。
平底器类。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大口深腹罐和高领罐就是主要的盛器,并在三峡以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中得以一直延续。小平底罐在大溪文化时期就有发现,而从石家河文化的白庙遗存开始,大口深腹小平底罐开始大量进入峡江地区,并同釜一起并列成为最重要的炊器,甚至在陶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还要大于圜底釜,就此峡江地区先秦文化以釜、罐为主要炊器的传统开始形成了。而钵、盆这样的盛食器在城背溪文化开始出现,在大溪文化开始流行,自此以后,整个峡江地区(包括川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一直非常流行这类盛食器,这类盛食器一直沿用到西周时期。(www.xing528.com)
尖底器类。尖底器类在鄂西的大溪文化中就有发现,后来到了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也都有发现,三峡西部的老关庙下层文化中同样也能见到此种器型,在宜昌清水滩等大溪文化遗存中都出土有尖底器,在相当于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宜都红花套、宜昌中堡岛、宜昌白庙等遗址堆积层,也出土有尖底器,但那时的尖底器多为大型的尖底缸。
圈足器类。圈足器在城背溪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在其后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这一传统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三峡地区早期巴文化的遗存中。圈足豆(包括矮圈足和高圈足)的出现则是从大溪文化时期开始的,而圈足豆的传统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