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与印度相通,当时的佛教文化有可能沿着滇缅道输入。相传大邑雾中山开化寺为永平16年印度高僧叶摩腾与竺法兰兴建。西汉僧吴理真修活氏之行,种茶蒙顶,殁化后刻石为像,其徒奉之为“甘露大师”。
大约在刘宋至北国时期,是四川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佛教各派在此时纷纷传入四川,大规模的“行像”法事至迟在刘宋时已风行于成都,慧远的弟子道汪亦于江峡某处立寺并“即崖镌像,因险立室”,至此佛法在四川已十分普及。
道汪于江峡镌刻造像时,恰巧也是云冈石窟始造之日;而法绪开石室时,又是在炳灵寺第169龛完工之前,由此可见四川石窟造像史与河西、塞外同样历史悠久。特别是西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不止,交通阻塞,四川成为由凉州去西藏、南经云南通缅甸、印度,东去荆襄和建康的交通枢纽,中外僧侣传法取经的通途。
四川的石窟与摩崖造像十分丰富,大约有125处之多,它们大致北倚秦岭、米仓山、邛崃山、南抵长沙,沿条条南下的长江支流广泛分布。
大足石窟及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内,且遍布全县,计有10区,其中又以北山、宝顶山和石篆山雕刻为代表的晚唐至宋代石刻最为精彩。北山造像,开凿于唐末,当时天下大乱,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起兵自立,一方面为朝廷出力,一方面押兵自保,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他于大足北山筑城墙,建敌楼、贮粮屯兵,构筑“永昌寨”,并开窟造像。自此以后,经历代兴建达250年之久,北山成了大足重要的石窟龛点。北山石窟主要集中于佛湾,其第3、5、9、10四大龛都是唐末、五代时所造。3、5的窟是毗沙门造像。唐玄宗开元14年曾派车政道往于阗摹写毗沙门天王样,表明对毗沙门天王尤为信重。安史之乱后,天下不宁,对毗沙门的信仰更加虔重。晚唐时人们认为,北方有神,曰毗沙门。得度于阗,身乃国王。神功广大,可灭魔障。上可以卫佛法而安国土,下可以消灾祸而 众生。当时的《宋高僧传·智广传》里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懿宗咸通年间,南蛮王及坦绰来攻打成都府,府地即将陷落。这时毗沙门天王现出一身5丈高的沙门形状,眼射流光。蛮兵大惧而退兵。于是蜀人于成都城北宝历寺立五丈僧相。
第5号龛主尊毗沙门天王像。天王头戴平顶高方冠,身着七宝铠甲,外搭衤两裆甲,腰束带,足蹬靴。头外有圆形头光,两肩外出火焰,状如二翅。左膊上举,右膊前伸。足踏莲花座,二足之间有戴冠之地天,左有夜叉尼兰婆,右有夜叉毗兰婆,露出胸部以上。天王左侧为散脂大将,面目丑恶,怒目浓须,右手持钅年鑞,右侧为深沙大将,颈系髑髅,左手持宝剑。散脂大将外侧为一男性供养官吏,头戴小冠,插两枚冲天羽毛、风帽盖住两耳,系带于颈下。身穿左衽交领长袍,腰上束带,缙绅下垂。双手捧物恭立。面相丰满,直鼻小目,表情凝重。天王身前左右有供养人,男左女右。从左衽、男性居右侧上看,此窟的主人有可能不是汉人。
晚唐五代至宋初,密教在战乱中又呈复兴状态。著名的四川资圣寺悟达国师知玄曾从西域僧满月学习声明并请翻译《陀罗尼集》和《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唐武宗灭佛法时,知玄回到四川,唐僖宗违难西蜀,曾召赴行在。他的弟子僧彻、法孙觉辉、法曾孙光业,一脉相通,显密兼宏。五代时四川成了密教集中地,影响最大的有风翔府道贤,他们弘扬《孔雀王经》和《瑜伽灌顶法》为主,对后世影响深远。
就造像艺术而言,晚唐至宋的四川造像即体现了那一时期的最高水准。宋人黄修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说:“蜀国的帝驻跸,昭宗迁幸,自京入蜀者,将到图书名画,散落人间,因亦多矣。杜天师在蜀集道经三千卷,儒书八千卷;德玄将到梁、隋及唐百本画,或自模拓,或是粉本,或是墨迹,无非秘府散逸者,本相传在蜀,信后学之幸也。”此外,一大批画家、雕塑家入蜀,也促进了四川的美术繁荣,大足石刻便是四川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作。
大足第122号龛诃梨帝母像,作于宋代。诃梨帝母即鬼子母神。据《毗奈耶杂事》载:往昔印度王舍城中有独觉佛出世,为设大会。五百人赴会途中遇牧牛女,邀她一同赴会。牧牛女兴奋,舞蹈庆之,因之堕胎。众人离她而去,牧牛女懊恼,买果品供养佛而发一恶愿:要来世生王舍城中,尽食小儿!果然她转世后生为王舍城沙多夜叉长女。她与犍陀罗国半支迦夜叉结婚后,生五百儿女。她依恃凶强,每日食王舍城一小儿。佛以法力,藏其一子。她悲痛欲绝,四处寻找。后知在佛处,乃往求之,佛曰:汝有五百子,尚怜一子之失,他人才一、二子,被汝食之,岂不悲痛?佛便授之五戒,要求她今后护持伽蓝及僧尼,于是她改恶从善。此龛之鬼子母,乃一善良中年妇女之雕像,生于椅上。头戴凤冠,身穿锦袍,外加云帔,足着云头履。左手抱一小儿,右手抚膝。左右二童女侍立。身前嬉戏的小儿多已残破,但整幅画面,仍可以看出很强的生活气息。
第136窟为经藏洞,俗称心神车窟。这是南宋雕刻艺术的精品。该窟平顶,平面作长方形,洞窟中央有八角形经藏阁支撑窟顶。正壁主尊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二弟子迦叶、阿难分立两侧。再外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侍立。左右转角处,各有一身童子,合十侍立。右角处还有二对夫妇供养像。该窟的雕刻,小至经藏阁柱础上的人物,大至日月观音、玉印观音及其侍者,无不比例合度、动静合宜、面容传神、姿态高雅,令人叹为观止。(www.xing528.com)
大足宝顶山又名香山,海拔580米,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处。南宋僧人赵智风于淳熙6年至淳年(公元1179—1249年)的70年间,在这里主持营造了宝顶山摩崖石刻造像。宝顶山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大佛湾呈马蹄形,全长约500米,岩高约10多米,全部造像精心刻划,内容衔接,宛若一幅巨型画卷。
宝顶山大佛湾的大量造像题材是承五代、北宋之风气,如千手千眼观音、涅槃变、孔雀明王、毗卢道场、无量寿变、十大明王、圆觉以及道教造像等等。然其场面更宏大,细节更繁多,题铭更普遍,造像也更贴近生活原型、更世俗化。在众多的题材中注入了以孝行观念为主旨的《父母十恩德赞图》、旧说《父母恩重经变相》和《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也注入了禅宗意味浓厚的《缚心猿》和《牧牛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明佛教发展到两宋,更加儒化。
宝顶山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艺术价值也极高。特别是第15号龛的父母十恩德图、17号龛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20号龛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变图及30号龛牧牛图,都从生活中提炼了许多艺术形象,仿佛是生活的画卷,杰作迭呈,妙趣无穷。大足石篆山位于大足西南23公里处,摩崖造像始于北宋元丰5年(公元1082年),止于明永乐元年。其中最重要的雕刻为严逊所造的10龛。据佛惠寺《警人损动诸尊像及折伐龛塔前后松柏栽培记》记载:严逊以钱五十万购买所居之乡胜地石篆山,“鑱崖刻像凡十有曰:曰毗卢释迦弥勒佛龛;曰炽盛光佛十一活曜龛;曰观音菩萨龛;曰长寿五龛;曰文殊普贤菩萨龛;曰地藏王菩萨龛;曰太上老君龛;曰文宣王龛;曰老公和尚龛;曰药王孙真人龛;曰圣母龛;曰土地神龛;曰山王常住神会塔记龛。堂塔前后左右,并植松柏及花果杂木等。元 五年,诸像既成……”这种以一人而兴造佛、道、儒三教三像多至14窟者,历史上极为少见,严逊为此成了中国人调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典型。
巴山蜀水之间,留有数不尽的佛教造像,其中尺寸较大的有:乐山凌云寺大佛,高58.7米;荣县大佛,高37米;潼南马龙山卧佛,长36米;大足宝顶山卧佛,长31米;安岳卧佛,长23米;屏山龙华立佛,高约20米;潼南大佛,高18.4米……另有相当数量的佛像均在10米以上。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乐山凌云寺大弥勒坐佛。
乐山,古称嘉州,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地方。在城东一公里处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处,耸立着凌云山。山上朱楼碧树,山下舟船点点。大弥勒佛便依山面江而造,雄视着滔滔江水流逝。大佛是一座山,大山又是一座佛,混然一体,无二无别。这也是造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极好典型。乐山大佛总高度58.7米,头高11.7米,肩宽24米,颈高1.7米,脸宽7.8米,额间白毫直径0.3米,脚背长19.92米,头上螺髻1236个。如果莲花座高以2.5米计,则乐山大佛总高为61.2米,比传统所说少10米。但无论如何它比阿富汗八米羊大佛谷的西大佛更高大、雄伟,无愧为“世界第一古佛”。乐山大佛构想新颖,气势雄伟,是佛教艺术的瑰宝。
相传这尊造像是因贵州僧人海通结茅于凌云山,见三江汇聚,汛期如万马奔腾,舟楫常常倾覆,人命亡于须臾之间。于是他决心造弥勒大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此像开凿于开元18年,前后历史73年。韦皋治蜀21年,有德惠于民,四川人多奉祀之。他赞美大佛“头围千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称是。”韦皋奉佛唯谨,尝驯鹦鹉念佛。鹦鹉死,以沙门故事闍维之。1990年12月,在大佛左肩对面岩壁上发现了北宋靖康2年(公元1127年)邵伯温书的“弥勒大佛”四字。在大佛右侧的崖壁上,有九曲栈道,直通山顶,栈道间有唐代摩崖造像《西方极乐世界图》,栈道顶端为近河亭。立亭上可见“三峨凝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天际”的壮丽景色。
荣县大佛,位于荣县东郊的东山,背倚山崖,头与山齐,坐南朝北,是一尊释迦牟尼坐像,通高36.67米,大佛头高8米,肩宽12.6米,膝高12米。头上高肉髻,饰以螺发,面相长圆,双耳垂肩,身着袈裟,善跏趺坐。据该县县志记载,大佛是由淳德和尚化缘所造,自宋神宗元丰8年(公元1085年)动工,至哲宗元 7年(公元1093年)完工,历时9年。此后依山修造了大佛殿,以保护大佛。大佛殿依山就势,分为十层,总高约75米。可惜明朝年间殿宇毁坏,至清嘉庆13年(公元1808年),寺僧智珏等募款在大佛头上加盖券顶,并在佛顶架设了一座拱桥。券顶之上,修筑一楼阁,庶使大佛“风雨不动安如山”。嘉庆21年,知县宫鉴贵主持修复了大殿、方丈室及前后山门,命名曰“大佛禅寺”。如今寺宇巍然,雕梁画栋,红墙碧瓦,茂林修竹,一派绚丽风光。
在我国石窟艺术的长河里曾涌现出南北朝与隋唐两大波峰,在隋唐的波峰中也闪耀着当时四川石窟造像的华彩。至于四川石窟中的宋代造像艺术,则是继隋唐之后涌现的一个新的波峰。而四川石窟中北周、五代造像艺术,其继往开来的作用,以及在我国石窟艺术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