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石窟:凉州古代艺术现存中心

甘肃石窟:凉州古代艺术现存中心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甘肃省的中部、西部古称凉州。这里本是匈奴人出没的地方。

甘肃石窟:凉州古代艺术现存中心

现在甘肃省的中部、西部古称凉州。这里本是匈奴人出没的地方。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把“河西五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与雍州的一部分合成凉州。东汉三国时,辖区有所变化。公元307年,凉州大姓张轨受西晋封为凉州刺史。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以姑藏(今武威)为中心,统治达76年,公元345年,张骏称“凉王”,史称“前凉”。公元376年被前秦所灭。

张轨及其张氏几代“敬贤爱士”、“虚靖好学”,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吸引了大批中原文人学士,和避难而来的人才,所以人称凉州“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前凉”以后,氐族的吕光,统治凉州18年,史称“后凉”。匈奴族的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占姑藏,称“河西王”,公元439年被北魏所灭,史称“北凉”。吕光倾慕汉文化,能用汉文“赋诗言志”,沮渠蒙逊则“博涉群史、颇晓天文”,他还派人去南朝“求《周易》及子集诸书”,派人“典校经籍”,并向南朝赠送大批图书。经过张氏以来的长期经营,凉州文化甚至已凌驾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之上,成为人文荟萃之邦。

凉州自张轨以来,世信佛教,成为两晋十六国时期的佛学重镇。公元373年,前凉王张天锡延揽月氏人、龟兹人组成凉州译场,并亲自参加译经工作。前秦的凉州刺史杨弘忠大崇佛教,凉州沙门竺道曼曾西行求法,到过龟兹,智严曾随法显西行,后又泛海重到天竺。宝云曾至弗楼沙国,东归后至江左。龟兹的鸠摩罗什居凉州17年。北凉的译经事业,成绩也十分显著,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中天竺国沙门昙无谶。《高僧传》说他初学小乘佛教,兼览五明诸论(即印度佛学中声韵及语文学、工艺技术、医药、逻辑、佛学等五种学问),西域人称他为“大咒师”。公元421年,昙无忏到达姑藏,主持译场,道俗数百人参与讨论。他先后主持译出了《大涅槃经》。沮渠蒙逊之子茂虔,请来西域高僧浮陀跋摩,与300余人共同译出了《大毗婆诃》。

凉州佛教文化的繁荣不是孤立的现象。北魏的历法是十六国时凉州人赵匪攵所制的《玄始历》;北魏时的《西凉乐》是吕光、沮渠蒙逊时“变龟兹声为之”;北魏平凉时(公元439年),一批高僧如玄高、昙曜等相继入居平城,其中师贤和昙曜相继成为主管北魏全国佛教的僧官——“道统人”。昙曜就是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之人。

凉州石窟分布很广,较有代表性的石窟武威西北的天梯山石窟及酒泉东南的文殊山石窟等。

天梯山石窟现存石窟13个,其中编号第1和第4窟是北朝式的中心塔柱窟。两窟内最下层壁画比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壁画为早,据推测是北凉遗迹

文殊山石窟,前山有千佛洞、万佛洞、太子寺;后山有古佛洞、千佛洞、观音洞。前后山之间,还有小窟7个。其中前山千佛洞、万佛洞都是北朝式中心塔柱洞。有关学者根据以上洞窟的有关资料,总结出我国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凉州模式,其内容特征大体如下:

1.设有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中心塔柱窟。中心柱多分三层,每层上宽下窄。有的洞窟设有前室,如文殊山的千佛洞。(www.xing528.com)

2.主要佛像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其次有佛装弥勒、思惟菩萨及成组的十方佛、阿弥陀三尊。除十方佛为立像外,其余为坐像。

3.窟壁主要画千佛。文殊山千佛洞的千佛中现“说法图”,左壁“说法图”中主像是阿弥陀三尊。壁下部出现了供养行列。

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的化生童子忍冬纹。

5.佛和菩萨面相浑圆,眼多细长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菩萨及飞天姿态多样,造型生动。飞天形体较大。

有关学者认为,凉州模式出现的时间应在公元5世纪10至20年代,它是在固有的凉州文化基础上融会于阗和龟兹佛教文化而产生的。凉州模式对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等早期石窟遗迹有重大的影响。作为考察凉州模式的重要参考材料,是在酒泉、敦煌、吐鲁蕃新出土的一批北凉石塔。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酒泉高善穆石塔(承玄元年,公元428年)。在这座塔的八角形基座的每面上,各刻供养天人一耳,右手持莲花,左上角刻一“八卦”符号。塔身下部圆柱上,刻发愿文和《增一阿含经·结禁品》,共36行。塔身上部为半球形变钵。上缘刻出尖角莲瓣八个,下设八个小佛龛,以短柱相隔。八龛中刻七坐佛、一身菩萨装弥勒交脚坐像。表示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坐佛皆有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禅定印,有头光和身光,坐于低方坐上。菩萨头戴宝冠,有宝缯,袒上身,有颈饰、臂钊,下着裙,后有项光及靠背。顶身以上的相轮,七重相接,呈圆锥形。相轮之上的宝盖,盖顶上刻“北斗”七星。

这批石塔是北凉摄熔佛教文化艺术的象征:塔的基本形制是西域式的,所刻佛经属于小乘,“八卦”与“北斗”的刻出又与道教的传播相关。另外佛像所刻双领下垂式袈裟,也是这一时期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反映到了艺术作品中,是艺术家们审美品格的体现,它使人佛之间的距离缩小,是一种大胆的艺术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