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是打击敌人的重要战场。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创造的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本文以地道战的特点为线索,有序地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吧!
1.认识9 个生字,会写10 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修筑、妨碍、隐蔽”等词语。
2.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重点)
3.梳理课文内容,了解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战的结构特点。(难点)
周而复(1914-2004)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为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作家。
①侵略:指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财富并奴役别国的人民。
②扫荡: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
③不计其数:形容数量极多,无法计算。
④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⑤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⑥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⑧迷惑洞:能迷惑人的洞。本课指迷惑敌人的地道,敌人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⑨孑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人都打不进来。
⑪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⑫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⑬吆喝:大声地喊叫。
⑭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近义词
警戒—警卫 妨碍—阻碍 毒辣—恶毒 迷惑—困惑
防备—提防 坚固—牢固 战争—战斗 创造—制造
反义词
出口—入口 隐蔽—显露 坚固—松软 破坏—保护
广阔—狭窄 坚强—软弱 打击—保护 进来—出去
①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①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③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句解: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它是本段的提示句,下面就围绕“奇迹”这一点来写。]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③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句解:简介地道的数量多、样式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句解:说明了地道的作用:一是保存了自己,二是打击了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第一部分(第1-3 自然段):交代了地道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作用。
④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⑤上面种庄稼。[句解:写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句解: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⑥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句解: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⑤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⑦。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句解:写地道口外隐蔽,设了陷坑。]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⑧”,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⑨”,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⑩”。
⑥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⑪。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⑫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⑦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⑬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句解:“无线电”指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吆喝声。]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句解:“有线电”指的是拉动铁丝牵住的铜铃发出的响声。]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⑭的。[句解: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方法作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二部分(第4-7 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地产的总体结构、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及地道内的通信联络方式。(www.xing528.com)
⑧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句解:这句话与第2 自然段相呼应,总结了上文,从侧面歌颂了冀中人民的智慧,肯定了地道战的历史功绩。]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句解:这句话既概括了全文,又直接从两个方面赞扬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还进一步指出了地道战的历史地位,突出了文章中心,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8 自然段):介绍了地道战的结果,并说明了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篇末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本文讲的是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歌颂了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特别是课文的第二部分,用任丘的地道为例,以点代面,把地道的复杂结构、多种作用和样式特点写得清清楚楚。
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课文开头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总领全文。结尾说“有了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既照应了开头,又总结了上文。
硝烟弥漫的岁月留下苦涩的记忆。一条地下“抗日长城”无言地述说着英雄传奇,承载着不屈的民族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青少年要以热爱祖国为荣,并以新时代的主人翁精神在祖国的历史上再写下辉煌的一页!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参考答案:女:看到课文题目,我产生了疑问:“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呢?”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男: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我就知道这段话要讲什么,所以我读得很快。
提示:快速默读课文时,一方面可以通过读题目,带着对题目的疑问去读,这样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另一方面,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对我们了解段落内容有很大帮助,我们在阅读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句,也能快速了解段落的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示例:我读这篇课文用了约3 分钟。通过带着对题目的疑问去读和抓文中的关键词句的方法,我快速地阅读了课文,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1)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是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地道的作用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2)地道的构造非常奇特,地洞不仅多,而且还有气孔解决空气流通和光线的问题;(3)地道口外有陷坑,地道里面有警戒洞、迷惑洞;(4)地道可以防备敌人火攻、水攻、毒气攻等破坏;(5)地道里的人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情况。(6)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是个奇迹。
2.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参考答案:(1)冀中人民的顽强斗志。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靠着地道坚持生产和敌后游击战争。
(2)冀中人民的智慧与才能。①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②地道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③地道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等各种破坏;④在地道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上的情况。
名师点拨
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2.地道的作用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进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3.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冀中人民运用妙法防备敌人的进攻:土、沙(火攻);孑口上装吊板(毒气攻);跟枯井暗沟相连(水攻);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4.任丘地道战有哪些特点?
本文以任丘地道战为例,按“地道——洞——气孔”的顺序,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突出了地道的式样多、牢固、用途广、容量大、设备全等方面的特点。
5.阅读第二部分(4-7),围绕“奇迹”一词,思考地道战到底“奇”在哪里。
(1)构造奇。(第4 自然段)
(2)作用奇。(第5 自然段)
(3)防御奇。(第6 自然段)
(4)联络奇。(第7 自然段)
“无线电”——吆喝
“有线电”——铁丝牵铜铃
6.“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